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学】复习梳理—隋唐五代部分【古代文学】复习梳理—隋唐五代部分【古代文学】复习梳理—隋唐五代部分xxx公司【古代文学】复习梳理—隋唐五代部分文件编号:文件日期:修订次数:第1.0次更改批准审核制定方案设计,管理制度隋唐五代文学隋唐五代文学概述一、断代起讫隋代(581~618):历三帝(融合南北,为唐文学铺垫)唐代(618~907):历二十一帝五代十国(907~960):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中原地区);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后蜀、南平、北汉(大体沿用唐制,是中晚唐的延续)二、历史背景(一)经济态势1、农业经济:田税制度更迭:均田、租庸调、两税法——田园诗、新乐府诗人。2、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市井阶层——新文体(词、传奇)的出现发展。(二)政治形势1、隋至盛唐:政治大一统,南北疆域统一,民族大融合——应制颂圣和赞扬盛世;盛唐边塞诗2、盛唐以后:两大政治事件(安史之乱、甘露事变):三大社会问题(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和南衙北司之争)——文人入幕、世风猜忌、隐约心事、贬谪生活3、科举制:按才取士,公正公平;社会阶层流动,充满活力——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诗歌被纳入科举系统——诗歌的普及和繁荣(三)思想文化1、兼容开放、一视华夷的心态,思想多元化。2、儒释道独立发展、冲突融合——进取精神;空寂明净,和平淡泊的心境;神仙思想,浪漫想象。3、南北、中外文化的交汇。4、书、画、乐、舞等艺术全面兴盛,审美意识的培养重塑——提供素材;画与诗、乐与词。【二】隋代文学诗歌方面逐渐融合南北,出现一些新的气象,隋炀帝是推动进程的关键人物。隋代诗坛的南北融合,还带有合而未融的特点,体现出鲜明的过渡性。一、三大地域文化体系①关陇豪侠:多胡汉杂糅的军事贵族。慷慨,多与边塞、战争有关杨坚、杨素、杨广等,规模小,成就低。隋文帝:关陇文化本位政策②山东儒雅:多宿儒旧族,尚礼乐、经术,经世致用之学。朴素,济世求名,述怀言志题材突出。卢思道、薛道衡等,成就最高。③江左清秀:多衣冠士族,重门阀品第,尚文重诗,文学素养高。清绮,多闲雅之境、清丽之景,山水、宴集、咏物题材多。江总、虞世南、虞世基等,因袭南朝诗风。根本任务:文化融合,创造一种融合南北的诗风。薛道衡:字玄卿。与卢思道齐名,成就最高。乐府受梁陈诗风影响大,文辞绮艳杨广:隋代融合南北的关键人物推行文化的交汇、融合诗歌中的雅体与俗音。后者效仿南朝民歌,清新明丽。倾心南朝诗艺其他:卢思道、杨素、孙万寿、虞世基、王胄等。【三】唐代文学——唐诗①中国古典诗歌的成熟期:数量庞大,体制大备,题材、表现和风格趋于多样,诗歌普及。②树立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范式:唐之前:诗经、楚骚、汉乐府;唐之后:变—偏离;复—回归。一、初唐:准备期李渊建唐到唐玄宗开元元年(618~713)1、唐初建国至太宗辞世(618~649)“朝”“野”对立:宫廷诗人(唐初诗坛主体):唐太宗及其周围南北文士,虞世南等典雅绮艳,题材范围狭窄。在野诗人:隐士、田园诗人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三仕三隐自然潇散,时带哲学思辨2、太宗以后(649~713)①宫廷诗人:体物写景技巧逐步成熟,以南朝诗艺表现雍容宏大的唐朝气象。许敬宗:“颂体”语言典奥富丽,堆砌宏伟意象,装饰性极强。表现歌舞升平气象,“类书”化。上官仪:“上官体”反对类书化;着眼自身对外物的细致体察,清远淡雅;“六对”“八对”之说。②下层士人(初唐四杰等):刘希夷、张若虚五律:扩大题材,诗境拓宽;咏物五律融入个性情感。七言歌行:偏于六朝锦色;融入更多寄兴咏怀。文风改革不彻底。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歌行;自负轻薄,名高位卑;气势壮阔,慷慨悲凉。文章四友: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沈佺期、宋之问:五律定型“沈宋体”:以沈宋诗为规范;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形式对账工整、平仄和谐、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陈子昂:字伯玉,“陈拾遗”;两度出塞复古倾向:恢复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唐诗风骨: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情思、声律、词采结合。豪侠气概,孤傲慷慨。《感遇诗》三十八首:政治倾向;抒发人生感受,古体为主张若虚、刘希夷:生命体悟,哲理情思;诗情画意、空明纯美的诗境3、诗体探索永明体—唐代近体①诗体律化:声律:由自然声律到人为声律对偶:联间对偶开始考虑声调的因素篇制:永明声律流行后,五言诗篇制缩短②关键转变:“四声律”到“平仄律”;消极的病犯原则到积极的粘对原则。平仄律和粘对律的推导性:五言长律、小律、绝句—七言律诗③律体发展:王绩—初唐四杰—文章四友(李、杜)—沈宋(律体定型)二、盛唐:兴盛期开元元年到代宗大历初年(713~766)“盛唐之音”:封建社会的全盛期;蓬勃、青春、开放的时代性格;诗歌声色性情完美统一。创作态势:走出宫廷;心怀壮志,境界阔大宏伟、昂扬爽朗。表现题材:山水田园、边塞;题材拓宽。诗人群体:众星璀璨,不拘一格,积极洒脱。李白——盛唐诗歌最高峰二张:相继为相开元年间文坛、政坛领袖;崇儒尚文,奖掖后劲。张悦:“燕、许大手笔”;对盛唐诗歌美学得先行领悟:天然壮丽张九龄:“曲江体”;因山水抒情;托物感兴:五言咏怀诗《感遇》十二首清婉蕴藉,“清澹”山水田园诗隐逸盛行:道教隐逸,庄业休沐。王维:字摩诘,诗佛,《辋川集》(与裴迪唱和)禅佛、适意(老庄);取法陶谢、齐梁;随行观景,田园模式,山水感兴,大视野;空明境界,宁静之美;诗情画意孟浩然:终生不仕,秉性清高贴近日常生活;即兴而发,不加雕饰,自然淳朴,平淡闲适其他:裴迪、常建(近王维);储光羲、张子容(近孟浩然);祖咏、卢象、綦毋潜、丘为等边塞诗南北朝传统:南朝征夫思妇——哀伤;北朝建功立业——昂扬。盛唐边塞诗繁荣原因:军事形势、民族政策;朝廷重军功诗风转变:乐观—哀叹(玄宗为界)高适:自负狂放,功名心强;高官封侯壮大雄浑,骨气端翔岑参:“岑嘉州”心境变化:苦闷思乡—乐观进取边塞战争,异乡习俗,自然景观*高岑比较:高—尚质主理(魏晋风);质朴平实,意胜于辞岑—尚巧主景(六朝风)王昌龄:王龙标,王江宁;狂放豪爽清刚劲健,思致缜密其他诗作:送别,女性题材其他:王之涣、崔颢、李颀、陶翰等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仙生平:少年(道教,剑术,任侠,漫游)定居安陆(干谒,漫游,求仕,隐居)供奉翰林,三入长安艺术特征:强烈的主观色彩;想象夸张;飘逸雄奇;风行水上,自然浑成体裁:古体诗《古风》;乐府、歌行;绝句;律诗乐府歌行:古题乐府的创新:a.借古写今,时代精神;b.根据古题联想生发,第一人称写主观感受。完成从乐府到歌行的转变。歌行:想象、虚实、跳跃、大开大合,打破固有格式。绝句:自然明快,清新俊逸;山水、送别最多;受乐府民歌影响。*渐变期大历到德宗贞元年(766~805)怀旧伤今,苦闷彷徨,孤独衰老,乡愁羁旅雄浑壮丽—清雅淡远;浪漫—写实过渡性:表现出审美观念和艺术取向的新变,为中唐再盛做准备。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杜陵布衣;诗圣生平:读书壮游(读书,漫游,交友,求取功名)滞留长安(应举,献赋,干谒,除官)陷贼、为官(安史之乱)漂泊西南(成都、夔州)终老江湖(湖北、湖南)思想:盛世理想与儒家情怀:明君贤相的理想,心忧天下的情怀。“诗史”:叙事手法,记载事件,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历史中的个人情感,个人—时代艺术成就:沉郁顿挫,风格多样,萧散自然;写实倾向,铺陈叙事手法;诗体创造:a.五言古诗:长篇铺陈;b.绝句:组诗形式,扩大容量;c.五律:时事民生,组诗;d.七律:题材、谋篇、用韵等都基本成熟。杜甫律诗:拓宽表现范围、手法;声律精心安排,严中求变;字炼句琢。影响地位:风骚、汉魏六朝以来集大成者;“盛中之渐”引领者,承前启后。中唐开启者:a.诗歌险怪、写实、尚奇、尚俗、求险等倾向;b.新乐府创作,用新题针砭现实。宋以后影响:a.忠君爱国、忧民济世的儒学价值;b.杜诗诗法、技艺的沿袭创变;c.文献整理编辑校注。大历诗坛安史之乱后,国力恢复,但尚未拜托颓唐的精神状态。盛世残梦;感伤、孤独、冷落、内省。特点:尚清远淡雅,细致省净;重写实;多孤独衰老,乡愁羁旅,气骨顿衰;重近体,尤其是五言。a.江南地方官诗人:在长江以南辗转任各级地方行政官员包括幕府从事的一批诗人,刘长卿、韦应物、张继、戴数伦等。丰富的阅历带来创作内容题材的丰富;对个体命运、生活的深刻反省;归隐为主题的“群斋诗”。刘长卿:字文房,“刘随州”冷漠孤独,感伤惆怅;思锐才窄韦应物:郡斋诗,吏隐诗诗风转变:慷慨为国、昂扬意气—看破世情、无奈散淡仕隐,佛寺语言、精神:效仿陶渊明,冲和平淡;气貌高古,清雅闲淡。b.大历十才子(京城台阁诗人)形成原因:京城风尚—追慕荣华,点缀风雅;密切交往、唱和频繁;共同的创作原则和审美趣味:寂寞清冷,崇尚六朝的清新婉丽,追求诗境的宁静淡泊。主要成员:钱起、李端、司空曙、韩翃c.大历方外诗人群1)大历隐士诗人:秦系、朱放等。并非从未进入仕途,不是天生的隐士;居住来往在江南一带,少迁徙行役之苦;任性、旷达。2)大历诗僧(大历江南诗僧群):皎然等。安史乱后,江南特殊的经济、地理条件;佛教内部戒律的松弛;以诗记禅,禅与诗相融。d.其他顾况:字逋翁,号“华阳山人”。诙谐不羁;俗中有奇,险怪奇特,开韩孟一派。受江南民歌影响,通俗明快,语言近白话;李益:戎幕生涯与边塞诗复兴三、中唐:大变期贞元后期到文宗大和前期(790~835),宪宗元和达到高潮盛极难继与新变:尚奇、尚俗文化社会心理:补偿心理:政治经济局势恶化,苟安奢靡的补偿心理扭曲心理:派系争斗,浇薄猜忌内心世界的发掘:崇道尚佛,儒家心性之学文艺领域中求新奇、避常俗、多创新:探索(古文、变文、传奇小说、词、书画)①韩孟诗派长安、洛阳为中心;韩孟为首,包括李贺、张籍、卢仝、马异、刘叉、贾岛等人。创作主张:不平则鸣:突破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重诗歌抒情功能笔补造化:汲取佛教心性说,深入幽微,取得诡怪新奇的效果。风格:复古尚奇、奇险巉刻多古体诗,反骈律声韵;题材入俗求奇;想象奇特新颖;夸张,怪、谐杂糅;用语用事生新艰涩;僻字僻韵;色彩浓重斑斓;散文化,好议论。韩愈:字退之,谥文,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昌黎先生集》风格:险怪雄奇,怪谐杂糅以俗为美、以丑为美;以文为诗,散文化章法、句法;议论入诗,直述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孟郊:字东野;《孟东野诗集》性格心境内敛狭隘苦吟:重视炼字造语,追求构思奇特超常;“郊寒”:意象幽僻、清冷、苦涩;诗风寒冷荒僻,凄冷萧索。李贺:字长吉,诗鬼;《李长吉歌诗》伤心苦闷情怀想象奇诡,思绪跳跃,鬼域与仙界用词设色凄迷艳丽,视觉、听觉、味觉互通贵胄意识②中唐贬谪诗贬谪文学:中唐独特的文学景观。初唐—牢骚不断,乞怜自怨;中唐—思考深刻,情感深沉,内容丰富刘禹锡:字梦得,“永贞革新”核心人物,贬谪,“刘白”、“刘柳”简洁明快,风情俊爽;雄直劲健,昂扬朗丽托物咏怀,咏史怀古民歌情调柳宗元:字子厚,柳河东,柳柳州。冷峭简淡,内敛沉重;屈辱感与拘囚感,淡泊中寓忧怨自觉的美学追求③元白诗派与新乐府创作新乐府运动:自立新题,反映时事民生;新题乐府性质的讽喻诗背景:a.社会根源与历史契机:社会危机;政治改革、文体革新;宪宗初年宽松的政治环境。b.诗歌传统与诗体功能:汉魏乐府的写实传统;中唐写实风格提倡(杜甫、元结);文学叙事功能与社会是生活适应。成员:先导—王建、张籍;主将—元稹、白居易;其他—唐衢、刘猛、李馀、邓鲂、马逢元白诗派:继承古乐府形式,自拟新题,写时事见闻;语言朴实真切,口语入诗,通俗浅显张籍:字文昌,张水部、张司业写俗人俗事,挖掘甚深;擅长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写实,主观色彩强,情感充溢王建:字仲初,“张王”写实,客观性,长于描写,多用俗语,含蓄隐曲元稹:字微之、威明,元九;《元氏长庆集》;元白唱和;“元和体”诗文兼善,《莺莺传》传奇艳情诗、悼亡诗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真切动人“次韵相酬”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思想状态:儒释道交融;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贬江州司马为界);后期:退避政治,知足保和,佛老思想,效法陶渊明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风格:尚实、通俗、务尽,语言浅切平易题材集中,形象鲜明,主题明确;白描手法讽喻诗:兼济,社会政治,意激气烈,为君为民而作,现实功利色彩闲适诗:独善,淡泊平和,闲逸悠然长篇叙事诗:抒情因素强化,人物心理描写,环境烘托渲染四、晚唐:沉沦期穆宗长庆以后(821以后)背景:乱局、沉沦、彷徨国事沉沦:藩镇、宦官、朋党(牛李党争)、赋税与流民(均田制)身世沉沦:仕进艰难(科举弊端,官场倾轧,辗转藩镇)地位下降(轻文尚武)心态沉沦:忧时叹世,感伤凄惶;刺时愤世,幻灭绝望诗歌地位、水平下降:题材境界狭小,气象颓唐;多用五七言律绝,体裁短小,技巧细碎。诗歌题材:咏史怀古:沉湎,反思,感伤讽刺针砭:新乐府精神,儒家诗教;衰世漠然心境隐逸闲适:乱世抉择,诗化、文人化,宋型人格苦吟清幽:姚贾,宋代晚唐体、江湖诗派闺阁爱情:齐梁诗风复兴;奢靡享乐,劝淫;身世与闺阁融合;隐约情怀地位评价:诗歌高峰的完成:七律成熟,绝句组诗出现,对内部心灵表现(李商隐)转折点:文人意象,诗歌词化,通俗化、叙事化进一步加强①咏史怀古杜牧:字牧之,杜司勋;豪迈爽快,明朗劲健感怀时事,咏史怀古;理想抱负,政治感慨,国计民生,壮志难酬轻狂放荡,女性题材许浑:字用晦,许丁卯工整“整密”;闲适退隐②苦吟诗人题材狭窄,很少反映社会问题;诗境狭窄,有句无篇。贾岛:字阆仙,号碣石山人;诗奴,贾长江属韩孟诗派,横跨中晚唐苦吟:对艺术创新的刻意追求,“岛瘦”题材窄狭,缺少社会内容,多写景、送别、怀旧之作荒凉凄苦,语言清淡朴素;清奇入僻;常中见奇,奇中有常姚合:姚武功,姚少监,“姚贾”寻幽入僻平淡清雅:“武功体”③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樊南文集》题材:反映时事政治(咏史诗);身世抱负、人生感慨(咏物诗);爱情诗(无题诗)。渊源:齐梁—绮艳风格,但摆脱庸俗,侧重情感表现;阮籍—象征性、多义性;李贺—幽微奇丽;老杜—沉郁浑成;写时事,议论入七律;日常中忧国忧民。艺术特征:主题抒情性强,感伤情绪重;朦胧多义:恍惚迷离的意象组合,“无题”,大量用典,表现心灵世界;凄艳浑融:感伤情绪融于瑰丽朦胧;语言典雅优美,韵律铿锵和谐,色彩瑰丽浓艳,构思细密复沓。其他:温庭筠、韩偓、吴融、唐彦谦等④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皮日休:字逸少、袭美,号醉吟先生、间气布衣、鹿门子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皮陆唱和:闲情逸致,日常生活司空图:字表圣,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淡泊蕴藉,悲凉凄冷⑤离乱之感与时事讽谕:韦庄、罗隐、郑谷等【三】唐代文学——其他文体唐五代词1、概况①词的名称:曲子词;诗馀;乐府;长短句②词的起源:a.《诗经》或长短句诗;b.乐府诗;c.朝杂言诗;d.经唐代近体诗,杂以散声、泛声、和声等形成:声诗③燕乐与词的产生隋唐三种音乐系统:雅乐(郊庙祭祀)、清乐(前世新声)及燕乐(合胡部者)燕乐:泛指宴享时所设之乐。隋唐燕乐,在吸收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乐舞的基础上,对中原音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成为歌舞兼备、雅俗共赏的全新音乐系统。燕乐与词调:教坊曲④词体发展的因素a.倚(依)声填词:乐有定式;乐有低昂缓急;由乐定词,促使词体的声韵格律日趋细化b.按谱填词、按词填词:脱离音乐独立;自身格律化加强;词谱、词律类著作的繁衍。⑤词的基本特点“词调”;分为数片(阕);每个词调有它一定的声律格式;句式多为长短句;字声配合严格。2、唐代民间词《云谣集杂曲子》:最早民间词集题材:闺阁相思、男女恋情。民间词的过渡性:调与题合,词调即题目;格律声韵不严格,词体未定型3、唐代文人词发展概况:初盛:多为应制、酒宴之篇,娱乐消遣性;多数为齐言体词。中唐:题材趋于广泛;写作技巧提高;词体逐步稳定。晚唐:一派取法六朝乐府及晚唐绮丽诗风,写闺阁幽怨,风格趋于穠艳;一派上承中唐刘、白疏朗笔调,写身世情怀及风土人情,风格较清丽疏淡。温庭筠:民间词向文人词过渡之关键,花间派鼻祖。词风富艳精工,色泽浓艳,意象稠密,多为静态描写,长于渲染细节,装饰性。韦庄:词与温庭筠齐名,为花间词派重镇。意象疏朗,多用白描,直抒胸臆,更疏淡自然,本色之美。4、五代西蜀词人与《花间集》《花间集》:现存最早文人词集(晚唐五代文人词)除温庭筠、皇甫松、薛昭蕴、和凝等人外,绝大部分是流寓蜀地或仕于蜀的作家。西蜀代表词人:牛峤、牛希济、李珣、欧阳炯5、南唐词冯延巳:字正中;《阳春集》。写景:侧重渲染情绪,引发人生无常的感叹;抒情:不限于一时一事,人生经历凝结的综合性情感体验。李璟:字伯玉,世称中主;《南唐二主词》。李煜: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世称李后主。题材内容:毕生为词,一生轨迹有所体现;情真意切,写宫廷宴乐、情人幽会、丧妻之悲、亡国之痛、幽囚生活。国破家亡的哀痛外,夹杂着人生无常的悲剧性体验;艺术表现:平易自然,善用虚字;直抒胸臆的赋法为主,多白描;提炼典型和细节;将主观情绪外化,融情于景。唐五代文1、概说以骈、散的斗争与融合为主线,以中唐古文运功为界标,经历了“骈—散—骈”的过程。韩、柳从“文”“道”两面重塑散文,经宋欧阳修、苏轼等发展,成为此后文章的主要形式。①骈文:初盛唐的变革华艳:四杰、陈子昂;张悦、苏颋(燕许大手笔);王维、李杜中唐新型经世、抒情骈文的树立:陆李;元白;韩柳晚唐五代骈文复归华艳:小李杜、温庭筠、段成式、欧阳炯②散文:初盛唐的由骈趋散中唐贞元、元和年间的古文运动:散文范式确立晚唐古文的衰落:艰怪险涩2、古文运动的兴起与发展①概况:定义:中唐中元、元和年间,韩柳以宗经、复古、明道号召,倡导用单行散句的古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中班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 公交车站防溺水安全提示计划
- 中学教师师徒结对提升计划
- 2025商业店铺租赁合同范本3
- 2025电子产品代理合同模板
- 酒店厨房设备维护与保养计划
- 2025广东省兼职用工劳动合同书
- 旅行包包创业计划书范文
- 2025电子商务平台的服务合同
- 2025年版标准写字楼转租合同模板
- 《上海市奉贤区小区机动车停放管理工作调查报告》4300字
- 刑侦工作调研报告
- 火力发电厂锅炉智能燃烧控制技术导则
-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心理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国家开放大学《现代汉语专题》章节自测参考答案
- 《工程制图》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 防溺水家长会ppt(共34张PPT)
- 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市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
- 框架结构-毕业设计外文文献翻译-外文原文中文翻译-
- A04044《纳税人税种认定表》
- 脱盐水反渗透膜技术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