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课件26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6《芣苢》《插秧歌》课件26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6《芣苢》《插秧歌》课件26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6《芣苢》《插秧歌》课件26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6《芣苢》《插秧歌》课件26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古至今,辛勤的劳作带来丰收的喜悦,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和古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感受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体会劳动的崇高与美丽,探究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芣苢》《插秧歌》1、掌握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2、通过诵读和联想,理解两首诗的人文主题:体会诗中所表现出的劳动之美3、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提升古诗鉴赏能力4、整体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学习目标一、课前导入,知人论世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中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一)关于《诗经》

《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ài)、曹、豳(bīn)等15国风。《雅》是西周王畿(jī)地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

《芣苢》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周南指周以南地区,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为十五国风之一,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二)关于《芣苢》(三)关于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亦能文,对理学亦颇注意。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今存。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在古代诗歌中,七言古诗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简单地说就七言古诗是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用韵灵活的一种诗歌体裁。(四)《插秧歌》体裁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五)《插秧歌》创作背景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芣苢采采①/芣苢②,薄言③/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⑤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⑦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⑧之。(一)诵读诗歌①采采:茂盛的样子。②芣苢:车前草。③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④有:取得,获得。⑤掇(duō):拾取,摘取。⑥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取下。⑦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⑧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一)诵读诗歌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②。唤渠③/朝餐/歇半霎④,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⑤,照管⑥/鹅儿/与/雏鸭。①兜鍪(mόu):古代打仗时战士用的头盔。②胛(jiặ):肩胛③渠:他④半霎:极短的时间。⑤莳未匝:莳,种植。匝,布满。意思是,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⑥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二)梳理结构采芣苢采有掇捋

襭概略叙述采集劳动具体描写采集动作具体描写盛取动作劳动实际操作过程(二)梳理结构插秧歌抛接插拔插秧的实际操作过程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三、深入研读,仔细品味(一)赏析《芣苢》明确: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思考1: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芣苢》中的画面。(翻译原文)(一)赏析《芣苢》明确:采用了细节描写中的动作描写,六个动词的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节奏,切合采摘芣苢劳动的轻快动作节拍,表现了他们的喜悦心情。《芣苢》突出地体现了《诗经》重章复沓的特点。思考2:“采”“有”“掇”“捋”“袺”“襭”六字有何作用?(二)赏析《插秧歌》明确: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思考1:用自己的话语描述《插秧歌》中的画面。(翻译原文)(二)赏析《插秧歌》明确:采用了细节描写中的动作描写,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表现了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思考2:诗人在一二句中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得非常精彩,请赏析。思考3:“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明确:承上启下,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主旨。(二)赏析《插秧歌》明确:观点一:自嘲。斗笠和蓑衣连雨水都抵挡不了,怎么能够和盔甲相比?杨万里将农民的雨衣比作盔甲,以一种貌似轻松俏皮的语调,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与苦涩。观点二:积极乐观。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此时的农人正是像战士一样,驰骋沙场,斗志昂扬,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现了抗争与进取的精神。思考4:有人说诗歌的第三四两句,有自嘲之意,也有人说,这是一种积极乐观的表现,你如何理解?(二)赏析《插秧歌》明确:1、手法运用:①比喻②白描③细节描写2、语言特色:口语化、生活化3、用词精妙:巧用动词,富于跳跃,流畅轻快4、音韵节奏: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思考5:本诗的艺术手法(三)对比赏析思考3:从各个方面对比分析《芣苢》《插秧歌》劳动者劳动时代劳动群体细节描写劳动画面劳动者形象采芣苢者先秦妇女动作丰收集体劳动喜悦插秧者宋代一家四口动作语言农事热火朝天吃苦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