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祝福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的故事祝福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的故事1学习目标1、熟悉小说情节,理清文章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2、分析把握并评价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3、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作用。4、理解小说主题,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1、熟悉小说情节,理清文章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2
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2.了解“祝福”这一习俗。3.找出本文线索,理清文章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4.了解第一人称“我”的作用。
3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4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等十五部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5时代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状。时代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6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7(祝福优秀课件ppt8
说说我所知道的“祝福”:
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说说我所知道的“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9请谈谈你对“祝福”这个标题的理解1、“祝福”是旧社会浙江绍兴一带的封建迷信习俗。一般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夜到三十夜,我们可以从广义上称之为“祝福期”。一旦进入“祝福期”,人们便皆呼“夜”而不呼“日”,如二十日呼“二十夜”。2、“祝福”仪式举行的时间每家每户不完全统一,可以在“祝福期”内挑选一个吉日,但必须在腊月三十之前举行,如果没有腊月三十,则必须要在立春前的某一天举行,“祝福”才比较灵验。3、“祝福”仪式在夜里五更天举行。祝福仪式必须在正厅、堂前举行,而且必须大开正门。仪式必须由男性当家人主持,点燃香烛后,家中男丁按辈份大小,依次由里朝外行三跪九叩大礼。请谈谈你对“祝福”这个标题的理解1、“祝福”是旧社会浙江绍兴104、“祝福”期间,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包括:(1)“掸尘”;(2)准备“福礼”;(3)“福礼”的摆放;(4)“拜菩萨”;(5)“请羹饭”;(6)“散福”与“关门”。期间最为隆重的活动是“拜菩萨”与“请羹饭”仪式。5、目的:向天地众圣祈求来年的幸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招财进宝、老幼安康等,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6、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活动和命运与鲁镇的“祝福”紧密相连,为鲁四老爷家的“祝福”做了很多事,然而却在鲁镇“祝福”的热闹气氛中悲惨地死去,对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具有强烈讽刺意味。4、“祝福”期间,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包括:(1)“11关于《祝福》的线索
线索:“我”在祝福时期回到鲁镇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为线索来组织材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关于《祝福》的线索线索:“我”在祝福时期回12关于小说: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顺叙关于小说: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13情节内容序幕(第段—第段)尾声(第段—第段)开端(第段—第段)发展(第段—第段)高潮(第段—第段)结局(第段—第段)时间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情节内容序幕(第段—第段)尾声(第段—14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情节内容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祥林嫂寂然死去(3-33)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倒叙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时间三个半月两年约两年五年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情节内容祥15
思考:本文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有什么作用?特点:使用倒叙的手法,将结局放在了文章的头部作用:1.在情节安排上,把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有一定吸引力。2.从小说矛盾关系上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主题。。
3、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渲染浓厚的悲剧气氛,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人物的悲惨命运。提示:在情节、主题、气氛三方面的作用。思考:本文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有什么作用?特点:使用倒叙的16
探究:《祝福》“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文中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于祥林嫂提出的“灵魂有无”的问题,做了含糊的回答,有着其善良的一面;但这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探究:《祝福》“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文中用第一17
文中第一人称“我”的作用
1.“我”是贯穿全文线索的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2.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我”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亲切,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便于抒发感情。
3.通过“我”侧面烘托祥林嫂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却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的悲剧形象,我起到辅助作用,同时也表现我的同情。4.“我”是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者,我对祥林嫂尚且表现得如此冷漠和无动于衷,下层民众的态度可想而知,这更反衬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会的无情,突出小说主题。文中第一人称“我”的作用1.“我”是贯穿全文线18布置作业2.找出有关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并分析其作用1.概括祥林嫂的生活经历。布置作业2.找出有关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并分析其作用1.概括19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1.分析祥林嫂形象;2.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并归纳小说主题。3.
20祥林嫂2.找出有关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并分析其作用1.简述祥林嫂的生活经历祥林嫂2.找出有关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并分析其作用1.简21祥林嫂的经历年龄遭遇二十六七岁丧夫,离家到鲁镇务工二十七八岁被迫改嫁,生儿阿毛二十八九岁再次丧夫三十、三十一岁阿毛被狼吃,再回鲁镇务工三十四五岁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落为乞丐四十上下腊月二十四或者二十五死去祥林嫂的经历年龄遭22脸色两颊眼睛衣着饰物作用第一次青黄红顺着眼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表明她是一个善良、安分、温顺的年轻寡妇,生活贫困,但身体还健康。第二次青黄消失了血色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与第一次一模一样表明她又一次当了寡妇,而所穿的衣服不变,说明生活更为贫困,而且精神上受到了更大的打击,健康状况不如从前,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第三次黄中带黑消尽了悲哀的神色眼珠间或一轮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表明她遭受长期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她的精神已经完全麻木,风烛残年,濒临绝境。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在精神上所受的迫害和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三次描写对照鲜明,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脸色两颊眼睛衣着饰物作用第一次顺着眼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23
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现代作家丁玲说过这样的话:“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那么,祥林嫂为什么非死不可呢?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下面,我们来深入探讨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和本文的主题。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现代作家丁24
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1)从祥林嫂的外部生存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外因。思考她身边有哪些人?把他们分类,他们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从祥林嫂的内心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内因。阅读“祥林嫂再嫁”一段,思考她闹得“真出格”,说明了什么?她的追求是什么?她为什么追求那样的生活?她有着怎样的道德观?她的内心世界与她的遭遇之间的矛盾,给她造成的影响是什么?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25外因:
(1)鲁四老爷、四婶:剥削者、
掌握政权者,剥削、鄙视祥林嫂,没有同情心。(2)祥林嫂的婆婆、小叔子、夫家大伯:
象征族权,卖出祥林嫂;逼迫她赶走她,直接改变了祥林嫂的命运。(3)鲁镇人:鲁四老爷家短工等普通群众对她的态度——鄙视、奚落、嘲笑祥林嫂,麻木、冷漠,没有同情心,说明社会主流意识对女人贞节的要求。
外因:26(4)柳妈:建议祥林嫂捐门槛,给祥林嫂沉重的精神负担。(神权:封建迷信思想统治着人们)(5)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随从丈夫叫了祥林嫂。说明她没有人生自主权。也说明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现象的严重性,妇女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祥林嫂嫁了两次的寡妇,地位就更低了。(4)柳妈:建议祥林嫂捐门槛,给祥林嫂沉重的精神负担。(神权27内因:(1)祥林嫂闹得越出格,说明封建思想对她毒害越深,她追求贞节的好女人形象;但封建制度却使她被逼再嫁,使她不能维护好女人形象;这对矛盾,使她产生强烈的负罪感,给她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2)死后被分尸等鬼神迷信思想又使她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使她欲死不敢。内因:28
归结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归结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29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归纳人物形象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30
合作探究
思考:祥林嫂式悲剧的解救办法。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应该归结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封建思想的影响,第二就是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冷酷与无情。合作探究31《祝福》的文化批判3.缺乏反抗意识:那群无聊的妇女,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料,短暂的煽情之后厌烦和唾弃,殊不知他们自己也是封建礼教的祭品,只不过她们的运气比祥林嫂略好一些罢了,由此可见,他们的愚昧、麻木和无知。恃强凌弱中庸思想奴性性格和瞒骗行径2.民族劣根性的批判:贞节秩序妇女的“三从”封建祭祀1.对封建思想的批判:《祝福》的文化批判3.缺乏反抗意识:那群无聊的妇女,把祥林嫂32
拓展延伸
现代社会中,还有祥林嫂式生存状态的女性吗?如果有,说明了什么问题?怎样改变这样的社会环境?你能为此做些什么?拓展延伸33
第三课时学习内容:1.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2.小说运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
34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
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特定的思想内容?小说开头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
哪些语句带35分析环境描写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内容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描写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情景描写“我”的感受和“祝福”的景象作用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写出了鲁四老爷凭着封建礼教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祥林嫂的死和鲁镇祝福的祥和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完整。分析环境描写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内容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36朗读:第32段“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
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朗读:第32段“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
思考:37
探究:《祝福》“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文中第一人称“我”叙述有什么作用?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于祥林嫂提出的“灵魂有无”的问题,做了含糊的回答,有着其善良的一面;但这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探究:《祝福》“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文中第一人38文中第一人称“我”的作用
1.“我”是贯穿全文线索的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2.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我”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亲切,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3.4.“我”是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者,我对祥林嫂尚且表现得如此冷漠和无动于衷,下层民众的态度可想而知,这更反衬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会的无情,突出小说主题。文中第一人称“我”的作用1.“我”是贯穿全文线索的人物39关于《祝福》的线索和主题探究
线索:“我”在祝福时期回到鲁镇的所见、所闻、所艺、所感为线索,见证了以鲁四老爷为首的封建卫道士对祥林嫂为代表的的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主题: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关于《祝福》的线索和主题探究线索:“我”在祝福时期回到鲁镇40小说三要素
人物
社会角色
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迫害的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鲁四老爷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卫道士四婶卫老婆子祥林嫂婆婆柳妈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彻底教化和洗脑的忠实走狗
我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迫害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见证者和控诉者,是一个软弱无能,有心无力的进步知识分子小说三要素人物社会41祝福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的故事祝福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的故事42学习目标1、熟悉小说情节,理清文章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2、分析把握并评价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3、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作用。4、理解小说主题,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1、熟悉小说情节,理清文章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43
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2.了解“祝福”这一习俗。3.找出本文线索,理清文章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4.了解第一人称“我”的作用。
44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45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等十五部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46时代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状。时代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47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48(祝福优秀课件ppt49
说说我所知道的“祝福”:
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说说我所知道的“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50请谈谈你对“祝福”这个标题的理解1、“祝福”是旧社会浙江绍兴一带的封建迷信习俗。一般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夜到三十夜,我们可以从广义上称之为“祝福期”。一旦进入“祝福期”,人们便皆呼“夜”而不呼“日”,如二十日呼“二十夜”。2、“祝福”仪式举行的时间每家每户不完全统一,可以在“祝福期”内挑选一个吉日,但必须在腊月三十之前举行,如果没有腊月三十,则必须要在立春前的某一天举行,“祝福”才比较灵验。3、“祝福”仪式在夜里五更天举行。祝福仪式必须在正厅、堂前举行,而且必须大开正门。仪式必须由男性当家人主持,点燃香烛后,家中男丁按辈份大小,依次由里朝外行三跪九叩大礼。请谈谈你对“祝福”这个标题的理解1、“祝福”是旧社会浙江绍兴514、“祝福”期间,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包括:(1)“掸尘”;(2)准备“福礼”;(3)“福礼”的摆放;(4)“拜菩萨”;(5)“请羹饭”;(6)“散福”与“关门”。期间最为隆重的活动是“拜菩萨”与“请羹饭”仪式。5、目的:向天地众圣祈求来年的幸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招财进宝、老幼安康等,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6、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活动和命运与鲁镇的“祝福”紧密相连,为鲁四老爷家的“祝福”做了很多事,然而却在鲁镇“祝福”的热闹气氛中悲惨地死去,对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具有强烈讽刺意味。4、“祝福”期间,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包括:(1)“52关于《祝福》的线索
线索:“我”在祝福时期回到鲁镇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为线索来组织材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关于《祝福》的线索线索:“我”在祝福时期回53关于小说: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顺叙关于小说: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54情节内容序幕(第段—第段)尾声(第段—第段)开端(第段—第段)发展(第段—第段)高潮(第段—第段)结局(第段—第段)时间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情节内容序幕(第段—第段)尾声(第段—55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情节内容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祥林嫂寂然死去(3-33)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倒叙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时间三个半月两年约两年五年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情节内容祥56
思考:本文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有什么作用?特点:使用倒叙的手法,将结局放在了文章的头部作用:1.在情节安排上,把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有一定吸引力。2.从小说矛盾关系上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主题。。
3、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渲染浓厚的悲剧气氛,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人物的悲惨命运。提示:在情节、主题、气氛三方面的作用。思考:本文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有什么作用?特点:使用倒叙的57
探究:《祝福》“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文中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于祥林嫂提出的“灵魂有无”的问题,做了含糊的回答,有着其善良的一面;但这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探究:《祝福》“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文中用第一58
文中第一人称“我”的作用
1.“我”是贯穿全文线索的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2.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我”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亲切,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便于抒发感情。
3.通过“我”侧面烘托祥林嫂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却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的悲剧形象,我起到辅助作用,同时也表现我的同情。4.“我”是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者,我对祥林嫂尚且表现得如此冷漠和无动于衷,下层民众的态度可想而知,这更反衬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会的无情,突出小说主题。文中第一人称“我”的作用1.“我”是贯穿全文线59布置作业2.找出有关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并分析其作用1.概括祥林嫂的生活经历。布置作业2.找出有关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并分析其作用1.概括60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1.分析祥林嫂形象;2.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并归纳小说主题。3.
61祥林嫂2.找出有关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并分析其作用1.简述祥林嫂的生活经历祥林嫂2.找出有关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并分析其作用1.简62祥林嫂的经历年龄遭遇二十六七岁丧夫,离家到鲁镇务工二十七八岁被迫改嫁,生儿阿毛二十八九岁再次丧夫三十、三十一岁阿毛被狼吃,再回鲁镇务工三十四五岁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落为乞丐四十上下腊月二十四或者二十五死去祥林嫂的经历年龄遭63脸色两颊眼睛衣着饰物作用第一次青黄红顺着眼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表明她是一个善良、安分、温顺的年轻寡妇,生活贫困,但身体还健康。第二次青黄消失了血色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与第一次一模一样表明她又一次当了寡妇,而所穿的衣服不变,说明生活更为贫困,而且精神上受到了更大的打击,健康状况不如从前,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第三次黄中带黑消尽了悲哀的神色眼珠间或一轮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表明她遭受长期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她的精神已经完全麻木,风烛残年,濒临绝境。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在精神上所受的迫害和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三次描写对照鲜明,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脸色两颊眼睛衣着饰物作用第一次顺着眼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64
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现代作家丁玲说过这样的话:“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那么,祥林嫂为什么非死不可呢?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下面,我们来深入探讨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和本文的主题。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现代作家丁65
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1)从祥林嫂的外部生存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外因。思考她身边有哪些人?把他们分类,他们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从祥林嫂的内心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内因。阅读“祥林嫂再嫁”一段,思考她闹得“真出格”,说明了什么?她的追求是什么?她为什么追求那样的生活?她有着怎样的道德观?她的内心世界与她的遭遇之间的矛盾,给她造成的影响是什么?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66外因:
(1)鲁四老爷、四婶:剥削者、
掌握政权者,剥削、鄙视祥林嫂,没有同情心。(2)祥林嫂的婆婆、小叔子、夫家大伯:
象征族权,卖出祥林嫂;逼迫她赶走她,直接改变了祥林嫂的命运。(3)鲁镇人:鲁四老爷家短工等普通群众对她的态度——鄙视、奚落、嘲笑祥林嫂,麻木、冷漠,没有同情心,说明社会主流意识对女人贞节的要求。
外因:67(4)柳妈:建议祥林嫂捐门槛,给祥林嫂沉重的精神负担。(神权:封建迷信思想统治着人们)(5)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随从丈夫叫了祥林嫂。说明她没有人生自主权。也说明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现象的严重性,妇女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祥林嫂嫁了两次的寡妇,地位就更低了。(4)柳妈:建议祥林嫂捐门槛,给祥林嫂沉重的精神负担。(神权68内因:(1)祥林嫂闹得越出格,说明封建思想对她毒害越深,她追求贞节的好女人形象;但封建制度却使她被逼再嫁,使她不能维护好女人形象;这对矛盾,使她产生强烈的负罪感,给她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2)死后被分尸等鬼神迷信思想又使她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使她欲死不敢。内因:69
归结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归结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70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归纳人物形象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71
合作探究
思考:祥林嫂式悲剧的解救办法。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应该归结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封建思想的影响,第二就是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冷酷与无情。合作探究72《祝福》的文化批判3.缺乏反抗意识:那群无聊的妇女,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料,短暂的煽情之后厌烦和唾弃,殊不知他们自己也是封建礼教的祭品,只不过她们的运气比祥林嫂略好一些罢了,由此可见,他们的愚昧、麻木和无知。恃强凌弱中庸思想奴性性格和瞒骗行径2.民族劣根性的批判:贞节秩序妇女的“三从”封建祭祀1.对封建思想的批判:《祝福》的文化批判3.缺乏反抗意识:那群无聊的妇女,把祥林嫂73
拓展延伸
现代社会中,还有祥林嫂式生存状态的女性吗?如果有,说明了什么问题?怎样改变这样的社会环境?你能为此做些什么?拓展延伸74
第三课时学习内容:1.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2.小说运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
75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
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特定的思想内容?小说开头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两个人分配财产协议书
- 公司间利润分成协议书
- 检验医学生物安全
- 超市合同续签协议书
- 书法班入学须知协议书
- 闲置土地美化协议书
- 农村自留地转让协议书
- 非因工伤死亡协议书
- 集体核酸检测协议书
- 露台漏水调解协议书
- 电费优化与节约的管理方法及其应用分析报告
- 2025年临床药学科工作总结与新策略计划
- 焊工(初级)实操理论考试1000题及答案
- 校区无人机航测方案设计
-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水浒传整本书阅读交流课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工程造价咨询项目委托合同
- 小学生烘焙知识
- 《法律职业伦理》课件-第二讲 法官职业伦理
-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培训课件
- (一统)昆明市2025届高三“三诊一模”摸底诊断测试 化学试卷(含官方答案)
- 社区中心及卫生院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分析报告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