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近三年江苏卷命题与考情分析题目信息考点考向年份选文类型作者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分析概括文化常识文言翻译归纳要点2019《临川汤先生传》传记邹迪光(明代)√
√
√√2018《重到沭阳图记》散文袁枚(清代)√
√
√√2017《汪容甫先生行状》传记王引之(清代)√
√√√1.近三年江苏高考卷文言文选材形式上不断求变:状、记、传。从表达方式上看,基本上为记叙类,重点在记人叙事,尽管有些文本是几种表达方式兼用。2.四道题目,题型相对稳定,全面考查五大考点,设题紧扣中学文言文教学实际,又能提供新的角度和知识点,如2017年加大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也有利于中学文言文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2018~2019年加大对分析概括考查,预计2020年考查分析概括可能性比较大,其他题型相对稳定。文言实词正误辨析,在近几年江苏考卷中是必考题型。文言实词犹如搭积木中的块块积木,它不仅是建筑的材料,更是构建骨架的本身。同时,文言实词为核心考点,其余所有的翻译、文意、概括分析等都以它为基础。考试中,命题者考查考生的积累,更考查对那些疑难实词的推断能力。对于疑难实词的推断,是实词辨析题和翻译题最重要的题点。怎么推断?要使用哪些方法?这些方法是如何综合使用的?这些都是考生需要解决的问题。题型研训一实词含义判断文言实词含义判断“六法”1.联想迁移法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在教材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通过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典例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分析A项,“因”可联想到课文《过秦论》中的“因遗策”的“因”,意为“沿袭”,A项解释正确。B项,“任”可用双音联想法推断,“任”可联想到“任用”,“任俗交”可译为“任用庸俗官吏”,因此B项正确。C项,可联想到成语“事不宜迟”中的“宜”,解释为“应该”,此句意为:应该修复原来的法典制度,因此C项正确。D项,可联想到成语“不屈不挠”中的“屈、挠”,同义,解释为“让步、屈服”。“无所挠”应译为“一点也不让步”,D项解释为“阻挠”错误。参考译文常梦锡持重敦厚,品格方正,了解很多旧事,历数朝廷沿袭杨氏独霸朝政的旧习:凌驾法律之上,任用庸俗官吏,国主亲自处置琐细的事务,政务繁杂琐碎,贻误国家大事。应该修复原来的法典制度,留给后人看。烈祖采纳了他的主张。元宗在东宫出现过失时,梦锡就苦心规劝他改正,一点也不让步,元宗起初虽然不高兴,但最终还是因梦锡敢于直谏而称赞他。元宗即位后,首先召见他并抚慰勉励,想任用他做翰林学士,好让他在自己身边。2.语境推断法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因此,判别词义项,要依据其上下文作出选择,也就是说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原则。如2016年北京卷的第9题C项“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中的“赋”有“给予”“征收”“授予”等义项,但将“给予”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翻译为“楚国不向百姓给予财用也充足了”,明显不通。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推知楚国百姓不耕种农田了,整个楚国因贩卖生鹿而暴富,因此是“楚国不向百姓征收赋税财用也充足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题目。【典例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分析B项,吴履察知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怠慢之举。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释为“怠慢,不敬”,而非“诋毁”。参考译文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诟骂,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吴履查案问清缘故后,立即释放了百姓,并告诉以中。周以中更怒,说:“县丞怠慢我。”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很多而犯人未捕住,如果把老百姓逼急了,将会发生变故,怎么办呢?”周以中的怒气这才缓和下来。3.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语法推断法还有助于理解词类活用现象,我们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是依据语法结构。如2016年江苏卷的第6题B项“病目眚”中的“病”可以通过语法进行分析。“目眚”是一种眼病,“病”解释为“疲惫”(形容词),在语法上讲不通,所以就要考虑活用了,“病”应解释为“生病”“患病”。“病目眚”的意思是“患了眼病”。分析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多”本为形容词,此处用在了作宾语的代词“之”前,用作动词,应解释为“增多”。【典例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参考译文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是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4.通假推断法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可以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2015年重庆卷第7题D项“其治以脉,不以证”中的“证”,可以从通假角度来推断,“证”通“征”,意思是“症状”。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典例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分析B项,据上文“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一句,可知宋就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此处若将“不要”代入“莫”处,译为“必定每天不要让去……”显然文意不通,联系下文“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可推知此处的“莫”应作通假解释,通“暮”,意为“夜晚”,而非“不要”。参考译文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楚国县令就因为梁国的瓜好,怒责楚国士兵没有把瓜种好。楚国士兵心里忌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动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是枯死的。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翻动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在夜里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园,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注意查看,才知是梁国士兵干的。楚国县令听说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忧虑)。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调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捣乱的人,他们莫非还有其他罪过吗?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请求与梁王结交。5.结构对举法古人行文,常用整齐的句式,如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的词性、词义。如2016年山东卷第9题B项“土事不文,木事不镂”中的“土事”与“木事”以及“文”与“镂”的位置相同,意义相近,都是动词,而选项的“文”(花纹)是名词,显然讲不通。应为动词,意思是“装饰花纹”。再如2015年福建卷第2题A项“义笃而辞质”中的“笃”与“质”的位置相同,都是形容词,把“深厚”代入后句意通顺,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应该解作“深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题目。【典例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分析D项,“追”与“逐”相对应,且同义,那么“亡”与“北”也应同义,“亡”为“败逃者”,那么“北”也应为“败逃者”。参考译文牛尾灼热,愤怒地冲向燕军。燕军在夜里很惊恐。牛尾上的火把将夜间照得通明如昼,燕军看到它们都是龙纹,所触及的人非死即伤。五千壮士又随后悄然无声地杀来,而城里的人乘机擂鼓呐喊,紧紧跟随在后面,甚至连老弱妇孺都手持铜器,敲得震天价响,和城外的呐喊声汇合成惊天动地的声浪。燕军非常害怕,大败而逃。齐国人在乱军之中杀死了燕国的主将骑劫。燕军纷乱,溃散逃命,齐军紧紧追击溃逃的敌军,所经过的城镇都背叛燕军,归顺田单。原来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又都被收复。6.字体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2015年浙江卷第16题A项“坎而置之屋壁”中的“坎”表意形旁“土”,其义应与土地有关;“欠”意为“短少,不够”之义;“坎”意为“低陷不平的地方,坑穴”。由“坎”处的位置来看,应活用为动词,意为“挖洞”。【典例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分析本题可运用字形推断法。B项,根据“字形推断法”和“辶”字旁相关的字的本义与人的行为动作有关,可知“造”的意思也可能跟人的行动有关。这句话的主语是“缙绅大夫”,再结合“造”后面的宾语“其庐”(译为“他家”),很明显解释为“建造他家”是不合情理与语境的,再想到“造访”中的“造”和“访”是同义词,所以“造”应解释为“往某地去”“拜访”的意思。参考译文吴地有个叫徐孟祥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写文章,志行高洁,居住在光福山中。跟从他学习请教的人很多,他的声名悄悄地传遍了郡地。有官职和做过官的人来西山游玩,一定会去他家拜访。孟祥曾经用几根圆木条搭建屋架,上面用白茅草盖着,不做华美的装饰,只用白色的泥土粉刷内墙,看起来好像雪屋一样。(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范阳一位姓卢的亲戚用古时的隶书给雪屋题了匾额,与孟祥交往的士大夫,用诗来歌咏它,让我为它作一篇记。[即学即练]推断下列文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脱下粗布衣服掌管往常督促【参考译文】鞠咏参加考进士,(他)凭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等到王化基掌管杭州(知府)后,鞠咏被提拔进士及第,经考试(被朝廷)授官为大理评事,掌管杭州仁和县。将要去做官,鞠咏先写了书信和所写的诗寄给王化基,来感谢(王化基)平日曾经对他的栽培,(并表达了)现在自己也担任官吏,希望能够用文字书信(与王化基)交往同乐的意愿。王化基没有回复。等到(鞠咏)上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礼遇,非常急切地考核他的公务。鞠咏非常失望,于是不再期望得到王化基的知遇,而是专心干政事。后来,王化基被召入朝廷做参知政事,(他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向皇帝)举荐鞠咏。有人问他原因,(他)答道:“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担忧的是他恃才傲物、气盛为骄,我故意抑制他,来成就他的德行罢了。”鞠咏听说了这件事,才把王化基作为真正和自己相知的人。阅读下面这则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题目。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解析置:拥立。答案D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解析怼:埋怨。答案C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解析A项,诬:欺骗。B项,蒙:蒙骗。C项,志:记录。答案D【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去要求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拥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尚且称为盗窃,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古文化常识在教材中明确了10大类型: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宫室建筑、礼俗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古文化常识设题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逐年扩大考查范围,2017年初次设题,考查了常见且又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今后在原来考查的基础上扩大考查范围,类型涉及更全面,识记和理解难度也在加大。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除掌握一定的解题技法外,更要拓展知识面,注重课下积累,注意多方面结合:结合文本,要锁定该专有名词出现的区域,尽量从语义相关处推断。结合教材,遇到专有名词时,要尽量关联教材,链接教材语境。结合生活,当遇到陌生的文化知识词语时,不妨进行生活常态化、共识性话语的联想。题型研训二古代文化常识[解题策略]高考命题时所设的4个选项多与文本联系不紧密,可凭积累直接判断,只有个别有时需要借助语境才能推断,可以说古文化常识题主考积累识记能力,兼考推断理解能力。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需遵循以下“2步法”:[典例剖析]【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答案C【参考译文】许将字冲元,福州闽县人。考取进士第一名。神宗召他进宫对答,任命他为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居民骑在房梁上一起观看,说:“看看宋朝的状元。”……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都把他们释放了,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等到对西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许将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问枢密大臣,(他们)却回答不上来。在大名六年,多次告老,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许将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定。[技法运用]第一步:依据积累直接判。通览4个选项,A、B两项可依据平时积累直接判定,无需结合语境。A项中的“状元”是对文化常识中“典章制度”的考查,可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来推断,“状元”指科举考试中经过殿试后获得第一名的人,可判断A项正确;B项中的“上元”是对文化常识中“礼俗习俗”的考查,联想到中华民族的节日,古时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也可联想到诗句“上元锦书传宝字,王母琼箱荐金约”(唐·王勃《七夕赋》),可推断B项正确,这样就排除了A、B两项。第二步:回归原文慎推断通过第一步,剩下的是比较难判断的C、D两项。而这两项中C项通过语境还是不好确定其正误,尤其是C项后半句“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暂且一放,先看D项。D项中的“告老”是对文化常识“礼俗习俗”中讳称的考查,可联系平时学习的知识积累和词语“告老还乡”,并且和教材中学过的“乞骸骨”意思相近,再结合选文上下文内容,“在大名六年,多次告老,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许将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可推断D项正确,故可确定C项错误。(文史不分家,如果历史知识掌握比较好,考生对于C项一眼就能判定是错误的,“近侍”虽然对帝王有较大影响,但他们有“名”无“职”。)[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文中“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下时)”。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的微妙心态。C.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刘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遭遇父母亲去世,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是谓丁艰,亦称“丁忧”。解析第一步,根据积累,初步判断。调动平时积累的文化常识,很容易判定A、B两项正确。第二步,联系推断,排疑解难。此题可联系选文内容,判定疑难项C和D的正误。刘温叟有过修编皇帝实录文献的经历,其后担任的“祭酒”一职也应当与“学问”有关,“祭酒”是学官应当没错。“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文中有对应信息“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文中无对应信息,但高考不可能在相对生僻的时间、沿革方面设题,故可确定C项正确。文中“丁内艰,退居西洛”显示了D项的全部信息,但细分析会发现D项说的“丁艰”包含父母双方,选文说的是“丁内艰”。据此推断“丁内艰”应是遭遇母亲去世,因为母亲的角色是在家内。故可判定D项错误。答案D【参考译文】刘温叟,字永龄,是河南洛阳人。其父刘岳,任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书法。刘岳退居洛中时,对家人说:“我的儿子风骨秀异,不能预知的只是寿命长短罢了。当今世道混乱,我儿能够与我都成为温、洛之间的老叟则足矣。”所以给他取名为温叟。后汉高祖南下时,温叟从洛阳跟从到郑州后,称病不前往。进入汴京后,温叟很迟才到来,授任他为驾部郎中。显德初年,升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录取进士十六名。有人向皇帝诬陷他们,皇帝发怒,斥除其中十二人,把温叟贬任为太子詹事。温叟实际上并无私心,后来几年,被斥除的人相继考中。温叟与张昭共同修撰后汉隐帝及周太祖实录,恭帝即位,升任他为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建隆元年,任御史中丞。遭母丧,退居西洛,不久恢复本官。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顺:元宁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B.辟: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前文中的“除”意义相同,均为“征召”的意思。C.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古代的九种礼拜形式之一。此处刘基为辞受丞相一职而拜。D.卒: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刘基属于大夫阶层。解析第一步,根据积累,初步判断。调动平时积累的文化常识,很容易判定A、C两项正确。第二步,联系推断,排疑解难。此题可联系选文内容,判定疑难项B和D的正误。文中显示:刘伯温考中了进士,按照古代的选官制度,当然就会被任命,因此“除”应是“任命”的意思,而不是“征召”之意;做官有廉直声誉,当然会被主管部门“征召”。故可确定B项错误。答案B【参考译文】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初对刘基的父亲说:“您祖上德行深厚,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您家门庭。”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行省征召他,他推辞拒绝。西蜀人赵天泽评论江东人物,第一个就推崇刘基,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一类的人。起初,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李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能够协调诸将的关系。”太祖说:“他多次要陷害你,你却替他说话?我要让你做丞相。”刘基叩首说:“这样做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如果捆束小木头做柱子,房子马上就会倾覆的。”等到李善长被罢免,太祖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向和刘基交好,刘基却极力说不行,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器量。做宰相的人,处事须心平如水,把义理作为行使权力的标准,而自己的私见不参与其中,杨宪却不是这样。”皇帝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大概比杨宪还要器量狭小浅薄。”皇帝又问胡惟庸如何,刘基回答说:“就譬如驾车,我担心他会把车辕给毁坏。”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杀。洪武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是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能力突破一客观概括分析分析综合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高考往往采用客观选择题(四选一)的形式,且往往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6个角度进行设误,以考查对文意的综合理解等,这是近年来江苏卷高频考查的成熟题型。题型研训三客观概括分析题、主观概括题五角度比对,判断概括分析题角度一比对人物命题设误误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比对方法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典例1】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原文]
(2016·全国卷Ⅰ)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选项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分析: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文意是契丹人在界河捕鱼运盐,官吏们怕生事,曾公亮认为赵滋有勇有谋,并举荐给朝廷。派遣使者下达旨意,应该是皇上派遣赵滋去契丹传达旨意,并非曾公亮“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故C项与原文内容不符。【参考译文】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赵滋前去告谕旨意,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命题设误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比对方法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典例2】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原文]
(2018·全国卷Ⅰ)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选项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分析:从空间错位角度设误,“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是“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被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参考译文】曹真去世后,宣帝接替曹真的职位,便任命鲁芝为参骠骑军事,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减少,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改造城市,数年时间恢复了旧时边境。升任广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老幼到皇宫上书,请求留下鲁芝。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命题设误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归纳不全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比对方法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典例3】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
(2018·全国卷Ⅱ)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选项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分析:从曲解文义角度设误,原文中说“不得旋踵”,此处的“旋踵”是“畏避退缩”的意思,选项说“仍然忙得无法分身”,把关键词“不得旋踵”的意思理解错了,说成“忙得无法分身”。故D项与原文内容不符。【参考译文】自从王涣去世以后,朝廷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选拔洛阳县令,(但挑选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以剧县县令渤海人任峻补任洛阳县令。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吏,都能竭尽他们的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没有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超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但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角度四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命题设误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比对方法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典例4】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原文]
(2016·全国卷Ⅲ)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选项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分析:从无中生有角度设误。文中说权幸“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说明造成傅珪离职的原因,一是权幸的逼迫,二是皇上不答应言官的请求,而非傅珪“坚持”。【参考译文】傅珪闲居时类似木讷不会说话的人。到面对大事时,毅然果断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人不能改变,最终因为这触怒权贵佞臣而离职。教坊司乐官臧贤请求换牙牌,式样要做得像朝廷官员的一样,又请求重新铸造他自己的方印,傅珪阻止没有做成。臧贤经常在宦官面前肆意诽谤傅珪,盼望着除去傅珪。……极力奏陈当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正赶上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欺凌,权贵就假托帝王诏命令二人退休。长安和洛阳谏官交互向皇帝上书请求二人留任,皇帝不听。角度五比对关系命题设误改变因果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使考生难以厘清头绪。比对方法辨析时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典例5】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原文]
(2013·全国卷Ⅱ)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
,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
管内构求
过失。[选项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
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分析:从事件杂糅角度设误。从文中可以看出“密令捏造吕的过失”的时间是在吕
“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即被调出京城之后,而且“密令捏造吕的过失”的原因是“惧其重入”。选项犯了事件杂糅的错误。【参考译文】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对君主劝善规过时,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们非议。还有他的哥哥在当时本来就有名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他竟然不加推荐。跟李揆一起做官的吕
,虽然地位名望与李揆悬殊,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在李揆之上。吕
被罢相后,凭宾客的身份做荆南节度,声望非常好。李揆惧怕他再入朝当宰相,于是密令直省机构到吕
所属的地方捏造吕
的过失。
[即学即练]1.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原文]
(2017·全国卷Ⅰ)(谢)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选项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分析:×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从原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可以看出“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的是“谢混”,并非“谢弘微”。故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符。【参考译文】谢混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和同族兄弟的儿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为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起宴饮相处,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富有才华、能言善辩,谢弘微却常常用简要的话使他们信服,谢混特别敬重和珍视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2.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原文]
(2015·全国卷Ⅱ)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选项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分析:×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由原文“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可知,宇文化及杀害来护儿时,炀帝也被捉拿了。这两个事件中“隋炀帝被捉拿”的时间在来护儿遇害之前,故选项表述错误。【参考译文】十二年,隋炀帝出游江都,来护儿进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我希望陛下暂时停留在洛阳,休息一段时间。陛下如今去江都,是我衣锦还乡的地方,我受恩深重,不敢只为自己着想。”隋炀帝听了,生气地变了脸色并站了起来,几天都没有让来护儿觐见。后来隋炀帝怒气缓解,来护儿才被引入觐见,隋炀帝对来护儿说:“你的心意竟然如此,朕还有什么指望呢?”来护儿于是不敢说话。等到宇文化及谋叛时,对来护儿非常忌惮。那天早上来护儿将去上朝的时候,被叛贼捉拿。来护儿说:“陛下现在在哪里?”旁边的人说:“如今被拿下了。”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国家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被杀害了。3.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原文]
(2014·安徽卷)(朱筠)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选项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分析:×从归纳不全的角度设误。原文是“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并非选项中的只“待门下学子”。【参考译文】(朱筠)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老师和学生,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气神情诚恳殷切,离开之后别人喜欢回想他说的话。4.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原文]
(2018·天津卷)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选项C]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
)分析:×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表述不当。由原文“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可知,谢、柳治理郡县没有好的政绩,龚、黄治理郡县有好的政绩。【参考译文】昔日谢、柳治理郡县,以山水为乐,追求高雅情怀,却没有听到有好的政绩;龚、黄治理郡县,为黎民百姓担忧,有好的政绩,却没有看到优美的景象。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杨君名汉公,字用乂。担心年岁久远,以后的人不了解,所以取了这个名和字。5.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原文]
褚无量,字弘度,杭州盐官人。幼授经于沈子正、曹福,刻意坟典。尤精《礼》、司马《史记》。擢明经第,累除国子博士,迁司业兼修文馆学士。[选项]褚无量有很好的学问。他幼年跟随沈子正、曹福学习,专心攻读,尤其精通《礼记》和司马迁的《史记》,并凭借《礼记》和《史记》被提拔为官。(
)分析:×从强加因果关系的角度设误。原文只是说褚无量精通《礼记》和《史记》,并没有说他凭借《礼记》和《史记》被提拔为官。【参考译文】褚无量,字弘度,是杭州盐官县人。少年时跟随沈子正、曹福学习经学,用心研读古代典籍,尤其精通《礼》、司马迁的《史记》。高中明经科,多次升迁后任国子博士,升任司业兼任修文馆学士。能力突破二主观概括解答概括分析题的三大步骤第一步:审设问,看要求,明方向认真审读题干,抓住问题的关键词,明确提问方向,阅读文本及组织答案语言的时候始终扣住问题的关键词,使思考和答案都紧紧围绕提问方向,避免答非所问的情况。如2018年江苏卷“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关键词是“可以风世”“内容有哪些”“简要概括”,找出了关键词,也就找出了提问方向及答题注意点,就是“简要概括如何才能‘可以风世’”。第二步:读文本,定范围,找信息明确提问方向之后,就要扣住文本,找准解决这一问题的文本范围,并锁定相关信息。有的题目给出答题的范围,如2017年江苏卷:“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然后找出相关区间的有效信息。有的没有给出具体范围,我们就要扣住文本去锁定范围,所锁定的范围可能是文本里的某一段,也可能分布在文本的不同地方,如2015年江苏卷“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答案的三个要点分别在文本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无论是某一段还是某几段,我们都要找准找全,不要遗漏。第三步:析要点,看分值,规范答列出上一步找到的信息点,综合分析。依据4分的分值,答案要点一般为2个或4个,据此组织答案,规范作答。在组织答案时,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1)摘录法就是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文中有的关键句如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如果吻合题意,可直接摘录;如只出现关键词,那还需要考生去改写。如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的,文中的重要句子就必须翻译。(2)句意(层意)提取法就是需要概括的内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中心句,考生要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去感受、体会、把握和提炼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的关键点在于根据句意或层意提炼出这一层或这一句的内涵与本质的东西,答题时一定要按关键点作答。[典例剖析]【典例】
(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汪容甫先生行状王引之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4分)答案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参考译文】先生名中,字容甫,是江都人。年少时父亲去世,爱好学习。家贫没有能力购买书籍,帮助书商在集市上卖书,趁机通读了经史百家书籍,看一遍就能背诵下来。二十岁时,参加提学组织的考试,应试文章《射雁赋》被列为第一,补为附学生员,诗词古文每天更加有长进。仪征县的盐船被火阻隔,烧死的人很多,先生写了《哀盐船文》,编修杭世骏为此文作了序,认为文章写得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汪容甫因此名声大振。当代学识渊博的儒者如学士朱筠、学士卢文弨,看见先生所撰写的文章,都感叹赞赏,认为他是奇才。二十九岁时,才专门研究注解经书的学问。侍郎谢墉担任江东提学,特地录取先生为拔贡生。每次考试,另列一榜,排名在诸生之前。侍郎谢墉曾经对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先生就是这样被器重。朱文正担任浙江提学,先生前往拜见,回答陈述扬州割据的事情、死于义节的人,作《广陵对》三千字,广泛地综合古今,堪称天下奇文。尚书毕沅担任湖广总督,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前往投靠他,替他撰写了《黄鹤楼铭》,歙县孝廉方正程瑶田在石头上刻了铭文,嘉定通判钱坫在碑额上题写篆文,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三绝”。先生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的学问,没有不通览的。于是广泛地考证夏、商、周三个朝代重大活动的仪式,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增加了论撰的文字,写了《述学》内外篇。又深通《春秋》的学问,著有《春秋述义》,见解超凡,评论的人认为是唐代以来从未有过的。写文章以经、史作为基础,受汉、魏影响,没有沿袭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的派别,而是取法于古人,所以高远特立,自成一家。秉性质朴正直,不爱修饰仪容举止,憎恶当时所做的阴阳方面的拘束顾忌、佛学神怪之说,痛斥这些不遗余力。但遇到一种美好的德行、一篇好的诗文,就赞不绝口。侍奉母亲凭孝顺闻名,贫穷到没有供养的物品,就卖文章来供养母亲,侍奉左右,不怕烦劳受辱。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五十一岁时,死在杭州西湖之上。先生,是家中的父母所推崇佩服的。他的学问品行,我私下里接受父亲教诲时早就听说了。而先生对于我所主张的《尚书》的解释,极为鼓励表扬,认为我可以读我父亲的书,便又有遇到知己的感触了。即使不擅长写文章,还想要简略列举大概,扼要论述先生的事迹,来告诫后世的君子。[技法运用]步骤具体运用第一步:审设问,看要求,明方向审清题干,抓关键词,如“第三段”“概括”“治学、为文方面”“特点”“30个字”等,看准题目要求,知道问什么,明确答什么(及答题方向)。第二步:读文本,定范围,找信息依据题干中的提示信息“第三段”,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确定答题的信息区间,即重点研读的范围——第三段。锁定相关信息:(1)治学方面,如“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由此可概括出“涉猎广泛、学有专精”的特点;(2)为文方面,如“深于《春秋》之学”“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由此可概括出“取法于古、见解精辟、自成一家”的特点。第三步:析要点,看分值,规范答案列出上一步找到的信息点,综合分析。依据4分的分值,可以确定答案应该有4个采分点,据此归纳上一步获取的文中的关键词句,用自己的语言规范作答。[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重修棂星门移置瑞光楼记欧阳熙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解析按:巡察,巡视。答案C★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博罗学宫在象山东北,罗浮西北,南则靠近大江,依山傍水。B.正统间,监察御史欧阳洙创建瑞光楼,希望以此振兴文运。C.陈胜、林秀协助欧阳玠购买建楼所需木材,征集人工,又重建了棂星门。D.重建重修瑞光楼、棂星门后,狮峰上的骊珠祥瑞更加频繁出现,贤士中举由一个、两个,到三五个、六七个,越来越多,应验了祥瑞。解析A项,应为“东北有象山,西北有罗浮山”。B项,宋时王亘开始修建瑞光楼。D项,混淆了既然事实与将然期待。答案C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传诵远迩,咸谓地灵人杰之相符信不谬矣。(4分)(2)士之应祥而起,殆将联翩而多焉。(4分)解析(1)“远迩”“地灵人杰之相符”“不谬”各1分,句意1分。(2)“应祥”“殆”“联翩”各1分,句意1分。答案(1)远近民众广为传诵,都说地方灵秀人物杰出两者相称确实不差啊。(2)读书人应验吉兆而登科,定可期待连续不断,越来越多。★4.重修瑞光楼、棂星门的积极意义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4分)答案①可以提倡教化、尊崇教育事业。②可以激励读书人发奋用功。(答案有“积极”意味即可。如答成“增添当地灵气”“使得祥瑞更多出现”“增添读书人考中科举的运气”之类,于文虽有据,而缺乏科学精神的,可酌情给2分)【参考译文】人才生来为时世所用不是偶然的,一定是取得了山川的秀气并且得到了天地的灵气。所以三苏出现,眉山的草木就干枯了,韩琦考中进士唱名时日下就显现了五彩云,从古代以来就有这样的感应,难道是虚妄的吗?博罗,是广东的名县。它的学宫在浮碇岗的山麓,居于县治的左边,东北凭依优美的象山,西北据有雄伟的罗浮,南边则有大江横着绕过,如同就在几案坐席之下。渡过江水向南走,一重重的山峦拱护着就像子孙护卫着父母,肃然有序。有一座突起的山峰叫作“狮峰”,山峰下面,龙湫的水积成墨色深得不可测量,世人传说有灵异宝物隐藏在那里。某些年份当中,夜空静谧环境清幽,有时出现宝珠,大小如斗,在狮峰上上下下,明亮得山岩山谷都可以照清楚,传说中认为是骊龙宝珠,一出现就成为学宫才俊登科的征兆。有时出现一次,就应验一人登科,有时出现两次,就应验两人登科,有时三五次,有时六七次,都是这样对应,没有差错,县里的人对此感到非常奇异。宋朝时王亘前来担任知县,觉得这件事很神奇,就在学宫创修了瑞光楼,用来彰显吉祥征兆,也可见知县对于贤才俊杰的期待之意很深长。正统年间,监察御史欧阳洙巡察来到博罗,看见楼已经破败很久了,就加以修葺,又写了“瑞光”两个大字安置在楼上做门楣。欧阳公的侄子欧阳玠在成化乙巳年间前来担任知县,正赶上佥都御史金川人陈英来视察学政,看见棂星门十分低矮简陋,说:“这怎么能够用来彰显文化呢?”不久又看到瑞光楼隐藏在棂星门前,又慨叹地说:“这很可能使尚文的风气冷却消退啊。赶紧谋划这事,不能耽搁。”于是命令欧阳玠主持这件事,欧阳玠接受使命后十分勤谨,又得到副手县丞陈胜、判簿林秀的同心协助,于是购买材料征集工匠,撤除旧的棂星门然后新建,新门高大雄伟,比之前的规模加倍。又把瑞光楼移建到棂星门左边,地势高峻气势雄伟,豪华气派居一县首位。从此新楼聚集了山川的灵秀,激发了才俊的心志。这一年骊珠五次呈现祥瑞,丙午年(乙巳年间的第二年)乡试县里的秀才中举的也符合五人之数。远近民众广为传诵,都说地方灵秀人物杰出两者相称确实不差啊。我告老退休在家,又来罗浮游览。司训张聿、顾宗美探访我,给我说起这件事的前后情况,并且说:“这楼不能没有一篇记,希望您为它作记。”我认为陈公见识高明,为我的侄子欧阳玠善于领会实现陈公的心意感到高兴,并且嘉许张、顾二人的请求,无法推辞就写了这篇记。现在博罗县棂星门又新又雄伟,瑞光楼也建在了合适的位置,十分壮丽。我知道狮峰骊珠的祥瑞将会时时呈现。读书人应验吉兆而登科,定可期待连续不断,越来越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遂初堂记归有光宋尤文简公尝爱孙兴公《遂初赋》,而以“遂初”名其堂,崇陵书扁赐之,在今无锡九龙山之下。公十四世孙质,字叔野,求其遗址而莫知所在。自以其意规度于山之阳,为新堂,仍以遂初为扁;以书来求余记之。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解析“按”在此处意为“考察”。整句话的意思是“据考察,孙兴公曾隐居会稽”。答案A★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遂初堂建在无锡,书斋的名字取自孙兴公的《遂初赋》,宋光宗赵惇曾为其书写匾额相赐,尤文简的后代在没有找到书斋遗址的情况下重新修建了一个遂初堂。B.伊尹、傅说、姜子牙等人原来只是奴隶、平民,后来得到赏识,来辅佐商、周的君主,他们的志向得到了满足,理想得到了实现,再也没有生发过隐居的念头。C.归有光说,“后之君子”虽已显贵但仍“不安其位”,不免产生退隐之思。欧阳修“位登两府”,而有“‘思颍’之诗”“‘归田’之录”,便属于这一类情况。D.归有光由遂初堂这一书斋的名字,引发了自己对古人是隐居还是入仕的抉择的见解,虽是受人之托作记,但是却对书斋主人尤文简做了直接而严厉的批评。解析“直接而严厉的批评”表述有误,首先这篇文章是尤文简的后人请作者为遂初堂写的记,所以作者只是提出委婉的批评。另外由文中“文简公历仕三朝……不相当者”可看出作者的批评是婉转的。包括后文谈到尤文简为官之不易,并举了欧阳修的例子,说尤文简有隐退之念也是可以理解的。由此可看出作者批评时对话语分寸的把握。答案D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则其高世遐举之志,宜其时见于言语文字之间,而有不能自已者。(2)而读余之言,其亦不能无慨于中也已。解析(1)关键词“高世遐举”“时”“自已”各1分,句子大意1分。(2)关键词“余”“慨”“中”各1分,句子大意1分。答案(1)那么他们想过退隐生活的志向,应该时常表现在言语文字里,然而有的人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2)如果读了我这些文字,他们也不能在内心里没有感慨吧。★8.作者认为尤文简以遂初堂为书斋命名不合适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分)解析解答本题,关键要找到原文表达作者这一观点的内容。“而以遂初为况,若有不相当者”的观点出现在第二段,原因就是其前的“按兴公尝隐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之志,故为此赋。其后涉历世途,违其夙好,为桓温所讥。文简公历仕三朝,受知人主,至老而不得去”,理解分析其意思,分点作答即可。答案①遂初堂取自《遂初赋》,有出仕归隐之意,“遂初”即本初的意愿得到实现。②尤文简三朝为官,到老也不能离开朝廷,违背了他本初的意愿。【参考译文】南宋尤文简曾经很喜爱孙兴公的《遂初赋》,就用“遂初”给他的书斋命名,宋光宗赵惇(死后葬在永崇陵)书写匾额赐给他,书斋在现在的无锡九龙山下。尤文简的第十四代孙子尤质,字叔野,寻找遂初堂的遗址但没有人知道在哪里。他按照自己的猜测在九龙山的南面规划测量,修建了新的书斋,仍用“遂初”为匾额;写信来求我作记。据考察,孙兴公曾隐居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的志向,所以才作这篇赋。那之后他经历的人生历程,违背了他本初的意愿,被桓温讥讽。尤文简三朝为官,身受皇帝的知遇之恩,到老也不能离开朝廷;而他拿“遂初赋”作比照,似乎有不恰当的地方。古时候的伊尹、傅说、姜子牙一类人,原本是奴隶、平民,来辅佐商、周的君主,终其一生没有再生发过隐居的念头。古代那些志向得到满足、理想得到实现的人,原本就是这样。只有周朝的召公告老还乡时,周公挽留他说:“你睿智努力地辅佐大王,正是诚实地顺应了天命,思念文王德行,很好地继承了无穷无尽的忧虑。”当时的君臣关系可以想见了。后来的君子,再没有古人那样的际遇,而道义上不能不做官。等到他们已经成为显贵了,也许并没有用尽他们的才能,但形势上又不能马上离去。然而其中的所谓坚定不移的人,终究不肯随着世俗而改变;虽然高居三公的官位,享受万钟的俸禄,而根本上他们的心一天也不能安稳。那么他们想过退隐生活的志向,应该时常表现在言语文字里,然而有的人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宋皇祐、治平年间,欧阳修登上了两府的官位,际遇不能说不好了;现在读他的“思颍”诗、“归田”录,就知道他不安于他的官位。况且南渡(建立南宋)之后,虽然有孝宗的英明果断和光宗的集中大权,但都远不能与宋朝鼎盛时期相比。而光宗末年,因患病时常神志不清,后宫外戚干预朝政,当时的有些事说都说不完。即使这样,尤文简和孙兴公的观点,已在朝廷推行;当时的皇帝,不能说不赏识他们,可他们终究不能默默地安心于政事。大概君子的志趣就是这样的。尤文简去世至今四百年,而叔野能够修建复原遂初堂的旧貌,像原来的建筑一样。无锡,是南方的士大夫们入都的要道,经过的人进入遂初堂,也许还可以想象到他当年的风度。如果读了我这些文字,他们也不能在内心里没有感慨吧。文言文翻译,学生失分的原因无非就是“词不落实,句不贯通”。具体表现在重点考查的词语译不准确,看不出句式特点,脱离上下文文意等。因此翻译时要重点关注句子的特殊之处,某些实词、虚词,或某些句式,这些都是需重点注意的地方。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句中的这几个“点”译清楚,才能不失分。题型研训四文言翻译突破四点保高分突破一关注五类实词,句意译到位作为采分点的实词,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重点还是120个常用实词和次常用实词(课本中出现的)。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和借助语境推断词义的多义词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一、通假字——找出本字再翻译通假字虽然不常出现在翻译中,但是准确识别并翻译到位是翻译的一个重要能力。能否译出通假字的本字的本义,关键在识别。快速识别通假字的2大方法1.按字面意思来解释明显不合逻辑的字。在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时候,如果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发现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2.明确词性,抓住搭配找通假。当一个文言实词就其字面的词性来讲,不能与其前后的句子成分很好地搭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该字为通假字。【典例1】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答案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参考译文】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客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二、多义词——依据语境,确定含义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字,“爱护”“爱怜”“爱惜”义项较难区分;“坐”字,“犯罪”与“判罪”义项易混等。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典例2】
(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答案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拿身后之事询问他。[考查点:“善”“笃”“省”均是多义词,分别译为“交好”“(病势)加重”“探望”。“问以后事”,省略宾语“他”,即“问(之)以后事”]【参考译文】当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一同来看望谢贞,见到他瘦骨伶仃,徐祚等人悲伤叹息。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拿身后之事询问他。谢贞说:“小儿年龄刚六岁,感情所牵不能忘怀,冒昧把他托付给您。”这天夜里谢贞去世。后主问姚察道:“谢贞有什么亲属?”姚察于是启奏说:“谢贞有一个儿子,今年六岁。”后主就下诏长期供给他所穿的衣服和所吃的粮食。三、活用词——语法判断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理解活用词,其法有二:1.根据语法准确判断(1)掌握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记住每个句子成分一般由什么词来充当:定语,一般由形容词、名词来充当;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等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来充当;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2)掌握现代汉语的搭配规律①句中一定要有谓语。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中的“籍吏民”少了一个谓语,所以“籍”应活用为动词,“造册登记”。这就符合了“句中一定要有谓语”的原则。②名词放在谓语前做状语。如2016全国卷Ⅱ中,有“囊示登云”句,其中“囊”字是名词,位于谓语“示”之前,做“示”的状语,所以译为“用口袋装”。这就符合了“名词放在谓语前做状语”的原则。③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有时是介词结构做补语)。我们以前在课文中学过的“沛公军霸上”中,“军”是名词,是“军队”的意思,但是由于后面接了一个表地点的名词,所以活用为动词,译为“驻军”。这就符合了“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的原则。2.词性、词义翻译到位何谓翻译到位?即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例如:(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分别译为“使……(动词)”和“以……为……”(或“认为……是……”)。如下面[例4]中的“致”。(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要在该动词、形容词后面补充符合语境的名词(中心语)。【典例3】
(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答案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考查点:“面”,面对,名词作动词;“目”,看到,名词作动词。“列岫”,排列的峰峦)【参考译文】位于两个园子中间、可以观看花草的,称它为集芳亭。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可以观赏晨曦的,称它为朝霞亭。【典例4】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答案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考查点:“乃”,副词,却;“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到来,这里应翻译为“使……归附”;“过”,错误)【参考译文】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而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恐怕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四、古今异义词——会迁移、记常识、辨古今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考查点,考试中将其设为考查点的频率相当高。1.两大类型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2.三大方法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去辨识,然后进行准确翻译。(1)联想迁移法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古今异义词,找出相似的语境,从而推断出文段中词语意义的方法。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升级版:外墙清洗与保养合同协议(2024年订制)2篇
- 2024年度重庆二手房屋买卖合同终止义务3篇
- 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勘察设计招标合同三篇
- 二零二四年度深圳智能家居产品研发与销售合同3篇
- 2024年度软件开发合同:C公司定制D公司企业级协同办公软件协议3篇
- 2024年度建筑施工工程进度报告与分析合同3篇
- 班级同伴互助学习的推广计划
- 地产开发合同三篇
- 2024年度广告发布合同的广告内容与发布平台2篇
- 二零二四年度软件开发项目合作框架协议3篇
- 2024年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现代汉语》(增订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天然药物新药研究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 徕卡D LUX5中文使用说明书
- 教学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图
- 150万吨直接还原铁项目可研报告
- 桃花源记剧本
- 渠道工程冬季安全施工方案
- 第3章 轧制时金属的流动与变形
- “西学中”培训班《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 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