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市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1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市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2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市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市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4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市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路径与方法“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勉励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伎俩,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学习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经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观念以及对应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伎俩”。

——陈至立目录二:国外研究现实状况三:路径四:方法目录一:基本思想五、案例分析资料起源:参考文件: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和方法_李克东》2.TPACK_美国_信息技术与课程_省略_合_路径与方法研究新发展_上、下_何克抗3.《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与方法_何克抗》Page

4网上课件:1./p-906688936.html2./p-994390774771.html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思想认知、情感、技能、信息素养书本教材、电子出版物、网上资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工具应用影视媒体应用多媒体资源应用

认知水平

学习过程评价、测验问题评价学生作品评价、学习活动评价教学伎俩评价基本思想二:国外研究现实状况——三阶段WebQuest(基于网络探究)阶段·

TELS(利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阶段TPACK(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这三者整合而成新知识)阶段13

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路径与方法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大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

年2大致从

年至

年大致从

年至今这是一个“整合技术教师知识框架”,该框架建立在Shulman学科教学知识(PCK)基础之上,并加入了技术知识;它是“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这三种知识要素之间复杂互动,是整合了这三种知识以后而形成一个新知识形式。单击添

WebQuest创始人伯尼·道奇等人为WebQuest给出定义为:“一个以探究为取向、利用因特网上资源来开展课程单元教学活动。”经过理科课程设计、教师专业培训、评定和信息技术支持等四个步骤研究与实践,来促进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有效整合,从而显著提升中学生理科学习成绩,最终到达“利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目标。TPACKWebQuestTELS

三个阶段表示内涵WebQuest(基于网络探究)阶段WebQuest:(基于网络探究)阶段(大致从

20世纪

90年代中期至

年);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两位教授伯尼.道格和汤姆.马奇首创。主要方法: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要求:教师依据这种方法建立了自己webquest主题网页,并应用于教学中。WebQuest含有相对稳定结构。1TELS项目实施是美国(乃至全部西方国家)从只关注课外整合模式开始转向重视课内整合模式一个显著标志大致从

年至

年实施(四个步骤)理科课程设计、教师专业培训、评定和信息技术支持特征尤其关注课程设计;尤其关注信息化学习环境创设与营造TELS(利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阶段2时间强调教师是教学改革主动参加者,课堂教学设计者、实施者;对TPACK学习、应用,不能只是单纯地强调技术,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理论”及方法;TPACK是整合了三种知识要素以后形成新知识,因为包括条件、原因较多,且彼此交互作用。TPACK不但是一个整合了技术全新学科教学知识,还日渐发展成为一个能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学科教学过程全新可操作模式,它有以下三个特征:

TPACK阶段

3这种整合模式在落实、实施过程中尤其强调要关注“境脉”(Contexts);这种整合模式在落实、实施过程中尤其强调教师应具备TPACK知识,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整合过程中主要作用。

TPACK模式实施3TPACK整合模式实施,和其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实施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区分,其中最主要有两点:整合过程是教育深化改革过程,既然是改革,就必须要有先进理论作指导。在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成为指导整合实践主要理论之一。

1.利用先进理论为指导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路径2.利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当前流行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教学设计。将二者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路径3.围绕新型教学结构创设来进行整合

整合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创建新型,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表达学生主体地位“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时,亲密关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地位与作用,这也是衡量整合效果和层次深浅主要依据。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要讨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互联网上已经有资源,必要时候主动开发资源。5.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要讨教师结合各学科特点,并经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去创建新型,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表达学生主体地位“主导-——主体结合”教学结构。4.建设丰富、优质学科教学资源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路径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详细方式1、基于课堂讲授型“情境创设-问题探究”方式2、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研究性学习方式

3、基于主题网页(WebQuest)主题探究学习方式4、基于专题研究任务驱动型学习方式

5、基于英特网校际远程帮助学习模式6、利用概念图构建知识方式课题赤壁之战课

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课

讲课教师邢学禄讲课班级五(1)班单位临泽县鸭暖中学教

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音、形、意.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东吴获胜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扬长避短。3.学习按一定次序写方法。4.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二、能力目标:1.学习按一定次序写方法。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利用能力。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好习惯。教学重点1、理清“火攻”一段次序,学习按一定次序写方法。2、理清赤壁之战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根本原因;教学难点知道东吴获胜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五案例分析教法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充分经过信息技术伎俩创设情境,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及必要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求学生在观赏课文视频基础上,自主思索,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勉励学生发表不一样看法,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索,学会合作。学法设计小组合作自学探究,经过读、赏、思、析、议等方法,了解课文内容。信息技术资源多媒体课件:PPT、FLASH课件教学资源:课文范读录音mp3、《赤壁之战》情景朗诵、《三国演义》主题曲、《赤壁之战》视频剪辑、《赤壁之战》实战游戏师生互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拔,交流共享,实现师生互动。师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应用设计意图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著名战役:赤壁之战。课文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取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役。这一战役不但改变了当初双方力量对比,也为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观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习兴趣,进入学习状态。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利用信息技术伎俩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二、出示本课教学目标〈见教学目标一栏〉

自读本课学习目标PPT出示学习目标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优势,以幻灯片方式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增强学习目标性、主动性。三、学习掌握本课生字词:率领

周瑜

渡江

计策眺望

幔子

遮着

芦苇硫磺

缆绳

丢盔弃甲调兵遣将

波浪滔天认读本课生字词,重、难点字词学生板演PPT出示基础知识用电视屏幕直观地出示生词,分步出示,纠正读音掌握生字词,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愈加牢靠。四、介绍时势背景1、时势背景一:赤壁之战示意图2、时势背景二:视频展示:<<火烧赤壁>>听教师讲述赤壁之战时势背景,了解历史1、PPT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2、视频展示:<<火烧赤壁>>播放<<火烧赤壁>>视频,充分展现战争时况,增强了课文内容直观性,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思索、了解、感悟。五、初读课文,自主探究1、围绕课题“战”字想一想,课文会写一些什么内容?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终写了什么?1、听课文范读录音思索问题1;2、看《赤壁之战》情景朗诵,思索问题2播放课文范读录音和《赤壁之战》情景朗诵以信息技术为辅助伎俩,配上优美音乐,屏幕上出现对应文本图片范读。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六、合作探究(一)“火攻”这一仗是分好几步来实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交流问题PPT出示探究问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交流合作、探究共享。七、合作探究(二)1、东吴胜利原因是什么?2、曹军失败原因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小组长负责分工,组织全组同学探索思索,全班共享研究结果。PPT出示探究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