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件_第1页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件_第2页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件_第3页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件_第4页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半部《论语》治天下,1大学之道《礼记》大学之道2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3.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3作品简介《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作品简介《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4“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作品简介“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5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注释: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明: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性。亲民:亲近爱抚民众。止:至,到。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注释:译文:大学的宗7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祥。得:处事合宜。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8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9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致其知:获得知识。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庶人:普通百姓。

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0译文: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译文:11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八目”:格物、致知、12“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13“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14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15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16小结《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小结17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半部《论语》治天下,18大学之道《礼记》大学之道19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3.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20作品简介《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作品简介《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21“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作品简介“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2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2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注释: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明: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性。亲民:亲近爱抚民众。止:至,到。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注释:译文:大学的宗24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祥。得:处事合宜。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25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26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致其知:获得知识。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庶人:普通百姓。

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27译文: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译文:28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八目”:格物、致知、29“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30“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