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堂导学-【三新课堂】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同步导学练 (原卷版)_第1页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堂导学-【三新课堂】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同步导学练 (原卷版)_第2页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堂导学-【三新课堂】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同步导学练 (原卷版)_第3页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堂导学-【三新课堂】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同步导学练 (原卷版)_第4页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堂导学-【三新课堂】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同步导学练 (原卷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百家争鸣单元目标:1.理解先秦诸子原典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2.读懂六篇经典文本的基本内涵,把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特点以及各家的言说方式。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适当扩大阅读面,培养文言语感,探索文言学习规律。4.既要认识原典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营养,又要结合现实生活,使其转化成为人处世的准则和人格。本单元综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辨性阅读这两个任务群,一方面体现了传统文化,、思辨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弘扬中华文明的自觉追求,从先秦诸子的思想宝库中认识白己规划自己的人生。同时,通过这几篇课文,学习文言文各有千秋的言说方式、个性鲜明的论证。如有的对比说理,言简意贼:有的故事说理,个性鲜明,有的比喻说理,趣味横生;有的轻松对话,雍容大度。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礼记》*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自主学习·基础知识构建《论语》十二章《老子》四章一、文言知识一、通假字知者不惑“知”同,。二、古今异义1.仁以为己任古义:。今义:认为。2.《诗》可以兴古义:。今义:认为三、一词多义1.文:①质胜文也野形容词,。②饰以篆文名词,。③文过饰非动词,。2.重:①不亦重乎形容词,。②露重飞难进。(《在狱咏蝉》)形容词,。③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动词,。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游山西村》)动词,。⑤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荀子·议兵》)副词,。3.克①克己复礼动词,。②克勤克俭动词,。③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动词,。4.归①天下归仁焉动词,。②太祖起兵,胜宗年十八,来归(《明史·唐胜宗传》)动词,。③吾妻来归(《项脊轩志》)动词,。5.焉①就有道而正焉助词,。②见贤而思齐焉兼词,。③盘盘焉,囷囷焉助词,。四、词类活用1.就有道而正,。2.朝闻道,夕死可矣,。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见贤思齐焉,。5.请事斯语矣,。6.迩之事父,。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止,吾止也死而不亡者寿2.倒装句①敏于事,而慎于言(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②君子喻于义(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君子于义喻”)③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六.成语积累1.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2.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3.见贤思齐:意思是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4.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5.功亏一篑: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却没能完成,结果枉费工夫。6.克己复礼:指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二、课文预热1.作家/作品儒学的开创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和弟子间的谈话,涉及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和哲学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宋代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2.文题解读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编纂);《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论语》首创语录体这种散文体式,共二十篇。其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3.背景探寻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见于史书的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480多起战事,450余次诸侯盟会。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看到礼崩乐坏、社会动乱的现象,孔子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使人心向“仁”,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践行“礼”与“仁”,则需要有较高道德修养的“君子”来担当。这些思想在《<论语>十二章》中多有体现。4.知识链接1.礼孔子所谓的“礼”,不仅仅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生等应该秉承的礼仪,而是君子应该通过“仁”来辨别是非之后,而对一切事物所采用的一种不折不扣、不受外界影响亦不受内心迷惑的一种心智和处理事物的态度。政治上的作用:所谓“礼制”、“礼治”,建立各种典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统治国家的作用。社会上的作用:所谓“礼教”,通过节日习俗、庆生、婚礼、丧礼、祭礼等各种社交礼节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孔子又赋予僵化了的“礼”以“仁”的灵魂,期望通过教育,让人们能够从外在的行为规范中对自己的生命进行观照,从而唤醒自己的心灵,做一个立志于修养品德的君子。2.乐儒家认为,只有圣人或天子才有资格制礼作乐,否则便属于“无道”。对于作“乐”身份有着“德”的要求,并非人人可以作“乐”,强化了国家各阶级的等级尊卑。《论语·八佾》中“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充分说明了不同阶级用“乐”的严格规定,并把违反规定上升到是对王权的公然藐视与挑战,从侧面反映了用乐的严格。“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见于乐”的人伦规范,体现了一种社会的伦理秩序。在这一点上,乐和礼一样,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百姓和谐。儒家认为,乐的基本内涵是表达人的快乐或者使人快。先秦儒家认为音乐和舞蹈是仁德性情中不可缺少的,是让人快乐的。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礼乐教化的人文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同时也是协和万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融合并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动力。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乐的教化功能被孔子所看中。《论语》十二章词句翻译默写与高考子曰:“君子【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1]敏①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②,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谓好学也已。”(《学而》)[2]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①敏:勤勉。②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子曰:“人而③不仁,如礼何④?[3]人而孔子说:“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不仁,如乐何?”[4](《八佾》)仁的话,怎么来对待乐呢?”【③而:如果。④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子曰:“朝⑤闻道,夕⑥死可矣。”[5](《里仁》)孔子说:“早晨领悟了道理,晚上死去都可以。”【⑤朝:早晨。⑥夕:晚上。】子曰:“君子喻⑦于义,小人喻于利。”[6](《里仁》)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晓得的是利。”【⑦喻:知晓,明白。】子曰:“见贤思齐⑧焉,见不贤孔子说:“见到贤能的人就想要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而内自省也。”[7](《里仁》)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⑧齐:看齐。】子曰:“质胜文则野⑨,文胜质则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超过质朴就显史⑩。[8]文质彬彬⑪,然后君子。”[9](《雍也》)得虚浮,文采和质朴搭配得当,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⑨质胜文则野: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⑩史:虚饰,浮夸。⑪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曾子曰:“士【2】不可以不弘毅⑫,任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而道远。[10]仁以为己担当的东西重,而且道路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任,不亦重⑬乎?[11]死而后已⑭,不亦远⑮乎?”[12]担当的责任,不是很重要吗?到死才停止,不也是很遥远吗?”(《泰伯》)【⑫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一说,刚强果决。弘,强。⑬重:沉重。⑭已:停止。⑮远:遥远。】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⑯,[13]止,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还差一筐土没有堆出去,停止吾止也⑰。譬如平地⑱,虽覆一不做,这是自己停止的。好比平整地面,虽然刚刚倒下第一筐篑,[14]进,吾往也。”(《子罕》)土,有志于前进,这是自己要前进的。”【⑯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⑰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⑱平底:平整地面,填平洼地。】子曰:“知⑲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15]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迷惑,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勇气的人不恐惧。”【⑲知:同“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⑳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而遵守礼的履行为仁。一日eq\o\ac(○,21)克己复礼,天下礼,就是仁。一旦能做到约束自己而遵守礼的规定,天下的人归eq\o\ac(○,22)仁焉。[16]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7]都会用仁来称赞你仁。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曰:“请问其目eq\o\ac(○,23)。”子曰:“非礼勿视,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8]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eq\o\ac(○,24)斯语矣。”[19]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请让我按照这话去做吧。”(《颜渊》)【⑳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eq\o\ac(○,21)一日:一旦。eq\o\ac(○,22)归:称赞。eq\o\ac(○,23)目:条目、细则。eq\o\ac(○,24)事:实践、从事。】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eq\o\ac(○,25)?”子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曰:“其eq\o\ac(○,26)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说:“大概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人。”[20](《卫灵公》)身上。”【eq\o\ac(○,25)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eq\o\ac(○,26)大概。】子曰:“小子eq\o\ac(○,27)何莫学夫eq\o\ac(○,28)《诗》【3】?《诗》孔子说:“弟子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诗》可以即景可以兴eq\o\ac(○,29),可以观eq\o\ac(○,30),可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用来观察风俗民情政治得失,可以用群eq\o\ac(○,31),可以怨eq\o\ac(○,32)。[21]迩eq\o\ac(○,33)之事来交往朋友,可以用来讽刺评论不平的事情。近则可以用来侍父,远之事君。[22]多识于鸟兽草木奉父母,远则可以用来侍奉君主,并且可以认识许多鸟兽草木之名。”[23](《阳货》)的名称知识。”【eq\o\ac(○,27)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eq\o\ac(○,28)夫:那。eq\o\ac(○,29)兴:激发人的感情。eq\o\ac(○,30)观:指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eq\o\ac(○,31)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eq\o\ac(○,32)怨:指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eq\o\ac(○,33)迩:尽。】【默写参考答案】[1]《论语∙学而》中“,”两句强调了物质条件不应是君子追求的内容。[2]A.《论语》中“,”两句从正面强调了好学的标准。B.《论语》中强调少说多做,并指出要从师矫正自己的句子是:“,。”【1】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要从小进行理想与人格规范教育,君子自然成为古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被引申。[3]孔子重视“仁”的思想,并把“仁”和礼联系在一起,在《论语∙八佾》中“,”就表达了相关认识。[4]孔子重视“仁”的思想,并把“仁”和乐联系在一起,在《论语∙八佾》中“,”就表达了相关认识。[5]孔子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懂得“道”,《论语∙∙里仁》中的“,”两句就表达了相关感慨。[6]A.对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孔子做出了明确的阐释,这两句是:“,。”B.孔子认为“义与利”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关键,这两句是:“,。”[7]A.《论语∙里仁》中,孔子认为提升修养的重要办法是:“,。”表明孔子对借鉴与反思的重视。B.不同的人,就像自己人生的镜子,会成为生命的参照,《论语∙里仁》中的“,”两句就表达了这种认识。[8]对于内在品质和礼乐修养,孔子认为要相互协调、平衡,否则,“,”。[9]对于如何成为君子,孔子既强调内在品质,又强调礼乐修养,这两句是:“,。”[10]A.青年是未来与希望,肩负着国家振兴的重任,因此要有远大的抱负、坚毅的品质,正如《论语·泰伯》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11]《论语·泰伯》中用反问的句式,强调读书人应为人类造福的句子是:“,。”[12]在《论语·泰伯》中的“,”两句,孔子运用反问句,强调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2】士: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后统称古代读书人。[13]《论语∙子罕》中孔子说,“,”,如果停下来,这是自己停止的,运用比喻,形象表达做事功亏一篑在于自我的道理。[14]《论语∙子罕》中孔子说,“,”,如果停下来,这是自己停止的,运用比喻,形象表达做事要不断前进的道理。[15]《论语∙子罕》中,“,,,三句,强调了知、仁、勇三种品格对人生的重要意义。[16]《论语∙颜渊》中,面对颜渊如何达到“仁”的发问,孔子讲明约束自己,遵守礼仪就会做到“仁”,接着强调:“,。”[17]《论语∙颜渊》中,孔子用反问句强调达到“仁”,只能靠自己的主张,这两句是:“,?”[18]孔子认为,达到“仁”,重在“克己复礼”,其具体的做法是:“,,,。”[19]面对孔子如何做到“仁”的回答,颜渊表示:“,。”表现了他对“仁”的向往与追求。[20]《论语·卫灵公》中“,”两句,表达了不要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强加给别人的观点。【3】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21]《论语∙阳货》中“,,,”四句,运用排比句式,概括《诗经》的作用。[22]孔子认为研读《诗经》对于忠孝的道德修养有积极意义的句子是:“,。”[23]孔子认为研读《诗经》,可以“”侧面反映出《诗经》中对大自然多有描绘。。大学之道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在亲民“亲”通,。二、古今异义1.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古义:。今义:身体2.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古义:。今义:“一”的大写。三、一词多义1.诚:①知至而后意诚形容词,。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副词,。③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贾生列传》)连词,。2.物: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名词,。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名词,。③恃才傲物名词,。3.道:①大学之道名词,。②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名词,。③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名词,。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名词,。4.修: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动词,。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动词,。③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传》动词,。④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形容词,。五、词类活用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3.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4.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课文预热1.作家/作品《大学》,原是《礼记》的一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大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和“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文题解读“大学”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等方面的学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记载:古人8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15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道”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本文意图探讨,如何才能够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使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3.背景探寻《大学》在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开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大学》仅有短短两千余字,但却是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伦理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本文所选为《大学》的开篇。词句翻译默写与高考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受到教化,民③,在止于至善④。[1]知止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懂得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而后有定⑤,[2]定而后能静⑥,[3]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静而后能安⑦,[4]安而后能虑⑧,[5]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虑而后能得⑨。[6]物有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都有根本和枝节,世间万事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后,则近道矣。[7]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②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③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④止于至善:达到善的最高境界。⑤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⑥静:心不妄动。⑦安:性情安和。⑧虑:思虑精详。⑨得:处事合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其国;[8]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⑩;[9]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10]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11]欲正其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者,先诚其意;[12]欲诚其意者,先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致其知⑪。[13]致知在格物⑫。[14]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物格而后知至⑬,[15]知至而后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意诚,[16]意诚而后心正,[17]心正而后身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修,[18]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9]自天子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开以至于庶人【1】⑭,壹是⑮皆以修身为本。[20]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提高自身修养作为根本。【⑩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⑪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⑫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⑬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⑭庶人:百姓。⑮:壹是:一概,一律。】[1]《礼记》开明宗义,表明大学的宗旨是:“,,。”[2]《礼记》中阐明懂得“大学”的宗旨和目标关系的句子是:“。”[3]《礼记》中阐明大学的学习目标对人内心影响的句子是:“。”[4]《礼记》中阐明保持内心宁静的作用的句子是:“。”[5]《礼记》中“”一句,阐明了保持内心安宁对谋划事务的影响。[6]《礼记》中“”一句,阐明了全面思考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7]《礼记》中,阐明事物都有始终后,用“,”阐明了如何获得大学的要义。[8]《礼记》中,阐明了在天下弘扬大学的要义与治理国家的关系,这两句是:“,。”[9]《礼记》中,阐明治“国”要先治“家”的道理,这两句是:“,。”[10]《礼记》中,“,”两句,阐明了治“家”与修身关系。[11]《礼记》中,“,。”两句阐明了修身与端正内心的关系。[12]《礼记》中,“,”两句阐明了学习中,端正内心与意念真诚的关系。[13]《礼记》中,“,”两句阐明了懂得知识对学习态度具有影响。[14]《礼记》中,“”一句阐明了获取知识的途径。[15]《礼记》中,“”一句阐明了深入研究才能获得知识的道理。[16]《礼记》中,“”一句阐明了懂得知识对学习态度具有影响。[17]《礼记》中,“”一句阐明了在学习中,端正内心与意念真诚的关系。[18]《礼记》中,“”一句阐明了在学习中,修身与端正内心的先后关系。[19]《礼记》中,“,,”三句阐明了从“修身”与治理家、国、天下的关系。[20]《礼记∙大学》中强调任何人都要加强道德修养的句子是:“,。”【1】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上层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若火之始然“然”同,。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二、古今异义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古义:。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古义:。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古义:。今义:盗贼。4.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古义:。今义:政党。三、一词多义1.隐:①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动词,。②故隐居屠间。(《史记·魏公子列传》)动词,。③上以无隐。(《训俭示康》)动词,。2.辞:①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动。动词,。②王粲长于辞赋。(《典论·论文》)名词,。③入不言兮出不辞。(《楚辞·九歌》)动词,。3.苟①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连词,。②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孟子•告子上》)动词,。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副词,。4.保①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动词,。②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史记·秦始皇本纪》)动词,。③赁佣于齐,为酒人保(史记·栾布传)名词,。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2.倒装句2.倒装句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3.省略句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省略介词“于”,补出后正常语序为“治天下可于掌上运之”)二、课文预热1.作家/作品亚圣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因主张不见用,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内容包括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特点;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2.文题解读在儒家,“不忍人之心”是一种近乎本能而又超越本能的人性情感,因为它所呈现的样态直接与本真自性相关联的。“不忍人之心”同时也非常真实地含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因子。一切体仁、达仁的追求都不过是“四端”的发现与推广。能不能把“四端”由个体的特殊体验向外扩充关系重大,小可以治家大可以统御天下。3.背景探寻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儒家学者提出“仁”的思想,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这些思想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这篇课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论述了“仁”生来与俱,已成为人们的本性自然。目的在于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提供依据,以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仁政”思想解决现实问题。词句翻译默写与高考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有不忍人之心,斯②有不忍人之政矣;[1]以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于是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运之掌上③。[2]所以谓人皆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④见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孺子⑤将入于井,皆有怵惕⑥恻隐⑦之心;[3]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非所以内交⑧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⑨用它来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想要借此在乡邻朋友于乡党⑩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也。[4]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5]无羞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恶⑪之心,非人也;[6]无辞让⑫之心,非人也;[7]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无是非之心,非人也。[8]恻隐之心,仁之端⑬也;[9]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的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义之端也;[10]辞让之心,礼之端也;[11]羞耻的心是义的发端;谦让的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2]人之有是四端也,犹是非的心是智的发端。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其有四体⑭也。[1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⑮四肢一样。人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者也;[14]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15]凡有四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16]若火之始然⑯,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之始达⑰。[17]苟能充之,足以保⑱四海【1】;[18]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9]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①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②斯:于是,就。③可运之掌上: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④乍:突然。⑤孺子:小孩子。⑥怵(chù)惕:惊骇,恐惧。⑦侧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⑧内(nà)交:结交。内,同“纳”。⑨要(yāo)誉:博取名誉。要、求取。⑩乡党:乡里。这里指同乡的人。⑪恶(wù: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⑫辞让:推让,谦让。⑬端:萌芽,发端。⑭四体:四肢。⑮贼:伤害。⑯然:同“燃”。⑰达:流通,涌出。⑱保:安定。】[1]孟子以先王为例,阐明“不忍人之心”对治理天下作用的句子是:“,。”[2]《孟子》中,运用比喻表达如果体恤百姓,就会轻而易举治理好国家的句子是:“。”[3]孟子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阐明人皆有恻隐之心的句子是:“,。”[4]孟子认为人对于落入井中的小孩子具有恻隐之心,“,”,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同情的心理,从反面论证了“恻隐之心”源于人的本心。[5]孟子用双重否定,强调恻隐之心对人成为人的意义,这两句是:“,。”[6]孟子用双重否定,强调羞恶之心对人成为人的意义,这两句是:“,。”[7]孟子用双重否定,强调辞让之心对人成为人的意义,这两句是:“,。”[8]孟子用双重否定,强调是非之心对人成为人的意义,这两句是:“,。”[9]《孟子》中,“,”两句,用判断句阐发了恻隐之心的意义。[10]《孟子》中,“,”两句,用判断句阐发了羞恶之心的意义。[11]《孟子》中,“,”两句,用判断句阐发了辞让之心的意义。[12]《孟子》中,“,”两句,用判断句阐发了是非之心的意义。[13]《孟子》中,作者用身体作比喻强调“仁”“义”“礼”“智”的重要性的句子是:“,。”[14]《孟子》中“,”两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应有“仁”“义”“礼”“智”四端。[15]《孟子》中“,”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君王也具有“仁”“义”“礼”“智”四端。[16]《孟子》中表达要扩展“仁”“义”“礼”“智”四端的句子是:“,。”[17]《孟子》中运用“,”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表达要扩展“仁”“义”“礼”“智”四端。[18]《孟子》中“,”两句,从正面阐发了发扬“仁”“义”“礼”“智”四端的意义。【1】四海:指天下、全国。[19]《孟子》中“,”两句,从反面阐发了发扬“仁”“义”“礼”“智”四端的意义。情景化课堂·解透教材文本一、文本要义(一)图文导航1.何谓好学1.何谓好学1.何谓好学1.何谓好学2.仁与礼乐2.仁与礼乐君子之德3.道重于生君子之德3.道重于生4.重义轻利4.重义轻利论语十二则5.见贤思齐论语十二则5.见贤思齐仁仁6.文质彬彬6.文质彬彬修身养性7.弘毅担仁修身养性7.弘毅担仁8.进取毋止8.进取毋止9.具智仁勇9.具智仁勇10克己复礼10克己复礼11思己恕人11思己恕人5.见贤思齐12.何莫学《诗》12.何莫学《诗》5.见贤思齐大学之道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八目:格物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八目:格物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为政——运于掌为政——运于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意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意义例证孺子将入于井——怵惕恻隐 例证孺子将入于井——怵惕恻隐推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推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结论扩而充之—保四海结论扩而充之—保四海(二)主题归纳1.《论语》十二章本课所选的《论语》章节,聚焦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探讨了“君子”之德和如何修身养性的观点。2.《大学之道》本课论述了个人如何修身成德,以及修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表达了儒家“内圣外王”政治思想。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本课表达了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思想,提出人皆有“四端”,论述了“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三)文本特色1.《论语》十二章(1)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示性孔子及其弟子对现实人生有着深刻的体察,于是《论语》中不乏富有哲理和启示意味的辑录。这些句子言简意赅,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给人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印象,颇似后世的散文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隽永的韵致受到后世的推崇。如,《里仁》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简短两句话,就言明了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又如,《子罕》中“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简短十二个字,就言明了君子的重要品格,而且讲明了“知”“仁”“勇”的意义,耐人思索。(2)语言口语化,自然亲切《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记实性语录体的辑录,它不同于、官方语言和文献语言,它是孔子与弟子的教学、谈论的片段。书中大量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口语大量充斥其中,读起来亲切自然,有一种与圣人面对面交谈的感觉,这种口语化的辑录方式有助于后世的理解和运用。如,《卫灵公》中,面对子贡得的发问,孔子并没有用教训的口吻,“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是大概的意思,表示探讨,把我们一下子带到一个师生相互交流探论的情境。又如,《阳货》中“小子何莫学夫《诗》?”,称弟子为“小子”,充满着亲近、欢乐的气息;“何莫”则带有一种期望、提示,表现了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3)运用排比、反问,增强表达效果《论语》善于运用排比,增强思想的容量,增强语言气势。如,《颜渊》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运用排比,强化了人对“礼”的遵守。又如,《阳货》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运用排比,强化了《诗经》对人的意义。《论语》中有许多问句,特别是反问,增强了语气,也能引人思索。如,《八佾》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运用反问,强调了“仁”的重要性。又如,《颜渊》中“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运用反问,强调了“仁”靠自己获得的思想。2.《大学之道》(1)语言精辟,思维成熟文章以精辟的语言和成熟的思维提出了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程序。(2)结构清晰,思路明确作为《大学》的总论。首先论述《大学)的“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后提出八条目,“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其中的主要方面,前面的四项,是为它打基础,后面的三项,是它的伸展。对内修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皆是明明德之事;对外治人,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新民之事。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开头亮明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将其指向对为政的意义。主体部分,首先以见孺子入井,证明人之性善,人有恻隐之心;接着论及“四心”与“四端”关系;最后论述要有扩充之工夫,并回扣开头,“扩而充之,可以保四海”。整篇文章中心明确,首尾呼应,逐层推进,思路清晰。(2)说理形象生动孟子的文章说理严谨,但不枯燥,常用比喻手法,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孟子用在手上运转东西很容易,形象说明为政以仁,治理天下就会很容易;用人的“四体”来比喻“四端”,强调其重要性;用“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来形象说明“四端”需要扩而充之。这些譬喻,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给文章增添了趣味。二、任务导学《论语》十二章1.如何理解“克己复礼”?孔子认为“仁”和“礼”是怎样的关系?答:。2.阅读课文,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