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8/58第二讲《屈原列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史传结合”的写作特点,学习史传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积累“令”“伐"“疾”等多义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句式的文言知识。3.学习屈原热爱祖国、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文章内涵,积累写作素材.第一课时初读文章疏通文意教学步骤与过程:一、导入:对联颂屈原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司马迁)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解读:董老将司马之言信手拈来,巧撰成联,上联歌颂屈原不凡的才华,其作品可与风雅颂齐名;下联赞美屈原高尚的品格,行廉守洁不染尘。全联用语简约,含义深刻。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长沙“屈贾祠”对联)解读: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但他的爱国之心忠贞不贰.西汉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常以屈原自比。《离骚》和《治安策》,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在长沙的“屈贾祠”,这副楹联颂扬他俩的爱国之心,盖世之才,“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曰“亲";“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故曰“疏”。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解读:楚国的郢都被秦军攻破后,流放途中的屈原心如刀绞,他写下绝笔《怀沙》后,仰天长叹,抱石投入滚滚汨罗江.在汨罗江屈原祠悬挂的哀挽联,述说着这段历史.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汨罗江屈原祠)解读:屈原以身许国,虽死犹生,他的精神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汨罗江屈原祠中的一副对联,把奔腾不息的汨罗江,看成了屈原的化身。导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的人生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屈原的生命准则。屈原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人生格言。我们今天学习《屈原列传》,就是从他的生活经历中去感受他生命中的原动力.二、知人论世:端午节与屈原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三、朗读:正字音,明词义说明:师生反复诵读,既正了字音,又梳理了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疏通字词句,教师请学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博闻强志()②属草稿未定()③疾痛惨怛()④谗人间之()⑤自疏濯淖()()⑥靡不毕见()⑦皭然泥而不滓()⑧屈平既绌()⑨虏楚将屈匄()⑩餔其糟而啜其醨()答:①zhì②zhǔ③dá④jiàn⑤zhuónaò⑥xiàn⑦jiào⑧chù⑨gài⑩chuò(二)出自本文的成语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随波逐流: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弹冠振衣:整洁衣冠。与世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三)辨析写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5.厚币委质事秦6。亡走赵,赵不内7。靡不毕见8.屈平既绌9。被发行吟泽畔10.齐与楚从亲答:1.“离”通“罹",遭遇2。“反”通“返",返回3.“指"通“旨",意义4.“濯”通“浊”混浊5.“质”通“贽”见面礼6.“内"通“纳"接纳7.“见"通“现”表现8.“绌”通“黜"罢免官职9.“被”通“披”披散10.“从”同“纵"合纵(四)理解文中的特殊句式判断句:1.“离骚"者,犹离忧也.2.天者,人之始也。3。秦,虎狼之国。4.此不知人之祸也。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被动句:1.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而自令见放为?5.是以见放.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7。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倒装句: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5。明于治乱,娴于辞令6.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7.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8。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四、整体把握文本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3):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二部分(4-10):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第三部分(11—12):写屈原“自沉”汨罗江的经过。第四部分(13):写屈原死后的影响。第二课时落实文言基础一、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实词1。疾:①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快②强③憎恨、痛恨④憎恨、痛恨2.志:①博闻强志②项脊轩志③聊斋志异④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于石刻字以为志①记忆力②古代的一种记事文体③记录、记载④志向⑤标志3.与:①屈平不与②可得闻与③蹇叔之子与师①同意②同“欤",语气助词③参与,参加4.盖:①盖怨自生也②今已亭亭如盖矣③盖文王拘而演《周易》①发语词,表原因②车盖、伞盖③发语词,不译5。从:①齐与楚从亲②得二从子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④从天而颂之①合纵②侄子③使跟从、带领④顺从6.疏:①屈平既疏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③《谏太宗十思疏》④禹疏九河①疏远②稀③古文体,给皇帝的奏议④疏通7.绝:①秦伏兵绝其后②而绝江河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④会当凌绝顶①断绝②横渡③与世隔绝④极8.属:①然亡国破家相随属②若属皆且为所虏③属予作文以记之④其属皆从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名属教坊第一部⑦在骨髓,司命之所属⑧有宁越……之属为之谋⑨(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①接连不断②这些人③通“嘱”,嘱托④下属⑤写作⑥隶属、属于⑦掌管⑧类、辈⑨类似9.伐:①平伐其功②坎坎伐檀兮③齐师伐我④此王霸之伐也①夸耀②砍伐③攻打④功业ﻩ10.害:①争宠而心害其能②邪曲之害公也③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④不害狼乎?①嫉妒②伤害、损害③祸害④杀死11.本: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此之谓失其本心③臣本布衣④今背本而趋末①本源、根本②本来的、原来的③原本、本来④根本,基础的东西此特指农业,古时以农为本12。指: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璧有瑕,请指示王③(哙)头发上指④指如削葱根①旨趣、意图②指出来③竖起④手指13.闻:①博闻强志②以勇气闻于诸侯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①知识、学识②闻名③听说④使……听到二、掌握下面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之:①楚之同姓也.②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④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①助词,的②代词,他③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动词,到2.以: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②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③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④皆以美于徐公.①因为②用来,表示目的③表示承接④认为3.而: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②而母立于兹。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①连词,转折关系,却②代词,你的③连词,并列关系,又④连词,假设关系,如果4.何:①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②丞相祠堂何处寻?③徐公何能及④沛公来何操?①为什么②哪里③怎么④什么三、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3。颜色憔悴,形容枯槁。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1古义:别国派来的使者今义:客人2古义:恢复今义:多次重复3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4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镇定、沉着四、词类活用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1。动词活用作名词,听力2。谗谄之蔽明也2.动词活用作名词,说好人坏话、谄媚国君的小人3.邪曲之害公也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恶的小人4.方正之不容也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5。明道德之广崇5.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6.蝉蜕于浊秽6.名词活用作状语,像蝉那样7.厚币委质事楚7。名词活用作状语,用丰厚的礼物8.其后楚日以削8.名词活用作状语,一天天9.亡国破家相随属9.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10.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10.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内、在外1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1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诋毁12.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12.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臣、贤才第三课时阅读与鉴赏一、课前小测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位次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答:C。A。短:诋毁,B。迁:放逐,D.祖:效法。2.选出对加点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答:B.①“而":连词,表修饰.②“而”:连词,表并列.③“以":介词,让。④“以”:连词,表目的。3.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答:A.判断句/被动句4。翻译下列文句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答: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答:用一个张仪抵汉中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ﻫ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答:(怀王)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楚国割让土地。ﻫ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④⑤⑥答:C①是表现屈原的忧愁幽思,②是表现楚王⑥是表现屈原的不同流合污的品质。
二、重点段落阅读说明:研读文本主要用问题探究法和诵读法,来了解作者是如何塑造屈原的形象.1.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答:“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王甚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屈原写《离骚》的原因是什么?(文本的第三自然段是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历来评价屈原的重要文字,所以请学生重点研读此段,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题目。)答:(学生可以用原文相关句子回答)“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盖自生怨也”和“忧思而作离骚",使学生能够体会屈原受冷遇和排斥的痛苦,以及他面临困难时表现出的高洁品质。ﻫ3.请分别找出本段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ﻫ答:(学生首先通过文本具体句子区分这三种表达方式,进而体会司马迁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在议论中又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了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4.阅读第4-10自然段,并思考:《屈原列传》是屈原的传记,为何却用7个自然段的大篇幅写怀王和其他人?
①梳通文意(师生)答: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的遭遇。②讨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答: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故可明白作者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写怀王的昏庸反衬屈原对楚国的重大作用并表现他的高洁品质。
③链接讲述(教师引导)通过回顾必修五《报任安书》的有关内容,了解司马迁的经历,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拓展:司马迁和屈原在人生经历上又很多相似之处,都曾遭受冤屈,司马迁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史学家认为此篇可以看作二人的合传,作者在议论的过程中隐含的不平之气也就可以得到理解了。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既了解与司马迁有关的文学常识,又拓展了思考问题的深度,从而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历史人物,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5.屈原为什么要投江?以他的才德,到别的国家可轻易获得高官厚禄,他为什么不去?①学生讨论②教师小结答:楚王的屡次疏远及小人的奸佞是屈原自沉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幽愤难解,所以自沉以求解放。其次,屈原自沉也有其主观上的原因。在古人的思想意识里,人死魂去,灵魂可以离开肉体开始新的漫游和寻找新的存在方式。屈原也是相信神灵的,他认为在虚幻的梦游之境可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所以死后灵魂的存在是解脱死亡的一剂良药。死亡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惟有“自沉"才可以实现对人生价值的肯定,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高扬,才可以在异域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达到生命的另一种辉煌。屈原并非不能另寻明主,施展才华,寻求高官厚禄。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他若离去,可能不会受到谴责,不会有人说他叛国求荣。但是,他太热爱自己的祖国,故他没走,他的深沉的民族情结、爱国情愫最终使他舍生取义。“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万壑挡道,更见儿女忠心."这就更显出其爱国精神的可贵。6.在《屈原列传》中,关于渔父和屈原的对话,只是单纯的叙写其临死前的情景吗?从文中两个形象的对话中,反映出屈原怎样的人生态度?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
①学生朗读“举世混浊而我独清……而蒙世之温蠖乎?”部分②链接播放《渔父》DVD,让学生加深理解。说明:《诗歌散文·中国古代散文名篇·渔父》(DVD)(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采用了先进的三维虚拟场景,将传统的绘画风格溶于现代的电视艺术手法之中,为既有古代散文的意境,又在视听上绘声绘色做了有益的尝试。加之名家的点评,可说是融欣赏性与知识性于一体。③赏析答: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有人认为文章是假托渔父这一形象来衬托屈原的高洁。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所以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是把两种观点加以对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7。司马迁在这篇人物传记中,一改只叙人物情状的写法,加入了议论,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中你能感受到司马迁什么情感?答:①补充有关资料《屈原贾生列传》末尾作者议论(幻灯片放映)——“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②归总文中作者议论的句子(同学找,教师然后放映幻灯片)第三段的很多语句。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第九段: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③分析: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传末赞语之外,只是客观地记载历史人物的言行、恩怨,并不介入个人的评价和情感。而作《屈原列传》则不同,因为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冤屈,于是,笔端饱含真情,行文幽抑哀婉,笔墨中寄托了司马迁个人的政治忧愤。三、思考与写作: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渔父》和《报任安书》,联系历史,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800字。ﻫ答:
基本观点: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ﻫ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了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就是要完成千古史记,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三讲项羽本纪ﻫ学习内容与计划:泛读《项羽本纪》中“初起吴中”“巨鹿之战”“鸿门宴”等章节,研读“垓下悲歌"部分,自读其他章节.学习目标:ﻫ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和句式ﻫ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ﻫ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学习课时:3课时学习重点、难点:人物形象的分析第一课时泛读“初起吴中”“巨鹿之战"学习过程:ﻫ一、概括介绍:ﻫ《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ﻫ《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ﻫ《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文章通篇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ﻫ二、浏览自读课文划出难读难理解的字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三、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
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ﻫ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ﻫ垓下自刎-—英雄末路的终点ﻫ四、阅读文本:“吴中起兵"1.活用词ﻫ毋妄言,族矣。答:名词活用为动词,灭族。ﻫ梁以此奇籍.答:意动用法,以……为奇。
2。重点实虚词①又不肯竟学。答:动词,完成ﻫ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答:副词,暗中
③以是知其能。3。重点句:
为秦王翦所戮者也。答:判断句与籍避仇于吴中答:状语后置ﻫ4.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
答:力能扛(举起)鼎ﻫ思考: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要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用意?ﻫ答: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用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的所为注入了激情。ﻫ(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其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ﻫ答: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联想:历史上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人?提示:刘邦见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毫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的行为埋下了落败的种子。ﻫﻫ五、阅读文本:“巨鹿之战”1.字词句理解活用词: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答:使……下沉②无不膝行而前答:动词,跪着(2)重点实虚词:及之齐答:动词,到九战,绝其甬道答:动词,断绝楚兵冠诸侯答:动词,居……之首诸侯皆属焉答:动词,属于(3)翻译:
①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答: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答:前来援救巨鹿的在城下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提示:此句有定语后置的句式。“救巨鹿下者”为“诸侯军"之定语。(4)给划线部分断句答: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ﻫ2.思考:
(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行文最得意之处。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答:采用了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2)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ﻫ答:侧面烘托。“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无不膝行而前";“莫敢纵兵”—-“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ﻫ
第二、三课时研读垓下悲歌——“项羽人物形象比较赏析"学习目标:如何重现经典的魅力学习手段:根本手段—-文言文教学应重视阅读鉴赏:文字背后的情意、文章的表现技巧、文章蕴涵的历史文化.而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多只注重语言文字的知识训练,导致学生谈“文言文”色变。辅助手段——影视媒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媒介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对文字版和影视版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鉴别中更透彻地认识项羽这个人物形象;还可以通过观摩影视中的表演学习课本剧改变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过深度阅读,了解传主的功过得失,获得人生的启示.学习重点、难点:品味语言学习课时:二课时第二课时比较阅读学习目标:通过对《垓下悲歌》影视版的欣赏,强化学生对其中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初步感受经典名著改编的原则,为后面的课本剧改编活动提供鲜活实用的案例。课堂步骤与内容:1.看电影《西楚霸王》片段——《垓下悲歌》(27分钟)2.阅读《史记·项羽本纪》选段——《垓下悲歌》。因为此章学生已在课堂学过,故不再细读。3.完成阅读报告:请同学们将自己的品读感受写在报告表中。阅读材料:电影《西楚霸王》片段——“垓下悲歌”影视版《史记·项羽本纪》选段—-“垓下悲歌”文字版阅读目标:电影和文本在塑造项羽形象上手段的异同和效果的差异。阅读方法:品味语言,赏析表现人物性格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的细节描写。特别提醒:电影和原著相比,在细节上有哪些增删?合情理吗?为什么?阅读结论:归纳电影和文本各自表现人物的精彩之处、遗憾之点。比较阅读报告项羽文本的人物形象电影中的人物特征你的取向(喜欢哪一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溃围、斩将、刈旗乌骓马自刎而死第三课时评价讨论比较赏析:请几个同学做代表陈述第二节课的分析意见,师生点评。问题探究1.思考:《垓下悲歌》的原著版被改编成电影后,增加、删减或改换了一些细节,塑造出来的人物特点有何差异?(1)“霸王别姬"增加了项羽与虞姬缠绵悱恻的细节(2)“溃围、斩将、刈旗”删去了项羽相关的语言描写(“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3)“自刎而死"把项羽的对手由“汉骑司马吕马童、王翳”改换为“刘邦”,又增加了“人马情深"的细节。答:第一处改编俗化了项羽的形象,人人都可以儿女情长,而项羽在那个时刻未必能够也未必可以儿女情长。第二处删去相关语言描写,把本来性格挺丰富的形象单面化了,只呈现出英勇的一面,没有表现出个人英雄主义的一面,也就是简化了人物形象。再看看增加的“人马情深”的细节。大家都认为增加了更有表现力。这三个地方,大家发现有的地方俗化了英雄的形象;有的让我们只能看到项羽英勇的一面,简化了形象的丰富性;第三处是各有千秋。至此,我们应该有一种认识,我们现在接触的经典的改编版(特别是电影版)可以激发我们读原著的兴趣,也可以丰富我们对原著某些内容的认识.但我们现在通过比较阅读发现,关键的启发在于我们掌握了一种读原著的方法,原著有更多的空间去回味,去想象,有多种可能性让我去丰富。补充阅读:大家动笔,同学发言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问题:品读“蹂践争项王”,体会这一细节对描写项羽形象起到了何种作用?(影视版和粤教版都删减了)点击链接:易中天对这一处的评价:项羽死得很很惨……我们的英雄,曾经让这些人闻风丧胆、不敢仰视的英雄,却在他们卑劣的争夺下不得全尸而终。(《品人录·项羽》)大家觉得这一段描写对表现项王形象有何作用?请大家写下自己的看法。答:这个被删掉的细节其实有三种作用,一是表现项羽死得很惨,以衬其悲壮,二是反面烘托英雄的价值。三是揭露出人性丑陋的一面.大家比较阅读的能力的确很强。人物形象分析归纳原著和电影中塑造的项羽形象电影中塑造的项羽形象:参考意见:电影中的项羽,英勇、重情义.原著中塑造的项羽形象:参考意见:原著中的形象英勇,重情义,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版只有前二种特点,相比而言简化了。如果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原著的形象大于电影的形象。阅读启示对经典作品的改编版(简缩版、影视版、漫画版、讲坛版……),我们阅读时应该把握什么原则?参考意见:视听的确可以激发我们的兴趣,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只停留在这个感觉的层面,而且我们也不能把电影就当作历史。我们更要去读原著,再进行比较阅读,读到真实的历史,读出自己的见解。阅读指向现在,读经典的人似乎越来越少。“如何重现经典的魅力”,大家认为有哪些手段或方法?请写下你的意见。参考意见:老师应该多给我们上一些古典名著阅读指导课。我们不能改变经典和文化,但可以改变传播文化的方式,如CCTV的《百家讲坛》的方式也比较好。把古典名著翻译成白话文或儿童版;在报纸上开辟经典阅读的专栏。电影导演应该给大众塑造出丰满一些的人物形象,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多编一些历史题材的舞台剧。创设一些历史经典人物素材的网络游戏,让年轻人在游戏中亲近历史。作业:人物简评——评原著《垓下悲歌》中项羽的形象之“悲"温馨提示:要品出人物特征,要品出历史文化背景,要品出作者取向,要品出我们的见解。附例文:悲乎哀哉广东仲元中学2009届学生凌子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版高楼外墙装饰施工协议版B版
- 2024年新版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合同
- 2024年样品机器试用协议模板一
- 2024年标准型搅拌机销售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小学二年级数学(北京版)-总复习:综合练习-1教案
- 2018房地产经纪人考试《业务操作》试题
- 2024年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借款协议范本3篇
- 2025年衢州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库下载
- 2025年沧州考货运上岗证试答题
- 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展示合集
- 城市营销方案书
-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 中国老年教育发展的背景和历史回顾
- 人工智能原理与方法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工程大学
- 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施工方案
- 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附属中学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PPP模式项目的风险管理分析
- 硫酸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GB/T 17421.2-2023机床检验通则第2部分:数控轴线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的确定
-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试点业务培训班课件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
- 劳动能力鉴定复查申请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