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粤教沪版科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力和机械》第一节教学教案6.1怎样认识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通过实验,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过程与方法:1、探究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能对问题进行猜想并进行实验研究。2、从生活现象中获取知识并能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热情。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竞争。教学重点: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演示,得到结论再联系实际,巩固应用说明:力的概念是力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重力、摩擦力、压力、浮力的基础.教学难点:力的认识教学策略:通过具体的力,分析共同点,体现由具体到一般的原则。说明:力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较抽象.学生对施力物、受力物的提法感到生疏;不会分析某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中的“作用”不易被理解.本节课通过分析生活实例中的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形变)来体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中的“作用”的含义.教法指导1.本节课的地位:力的概念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学习本章重力的基础,也是学习后面压力、摩擦力、压强、功的基础.2.学生情况的分析:力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一方面学生认识力时,不注意施力物和受力物.另一方面对力的相互性没有认识.3.本节课可分为三部分讲授: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说明:由于学生对力的概念会感到抽象、陌生,需多举例或做演示实验,为学生建立起力的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举例或做演示实验时,突出每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突出每个力的作用方式,以便为教师归纳、学生认识力的概念打基础.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没有认识或认识不全面,也需多举实例,在举实例时,让学生明确相互的两个力的施力物及受力物,还应明确两个力的方向,及两个力方向的特点.设计思路通过对所学和几种特殊力的复习,引出力的一般性的分析,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析具体图片中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通过对如何知道物体受力的疑问引出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对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的探究,和推门的实验,引出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通过阅读了解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并知道还可以用力的图示;通过对手压铅笔、磁铁小车运动等实验的研究,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阅读“高空王子“阿迪力,了解物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教学器材:长塑料尺、铅笔、小车、磁铁等。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力”的例子.教师指出:物理中“力”的含义与生活中“力”不尽相同.本节课将讲什么是力.二、.新课教学:(一)讲授力的概念①出示图片: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分析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的方式.②举例: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货物.分别分析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货物这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方式.由于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是学生熟悉的劳动,分析这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方式学生易接受.进而举出三个机器对物体的力,学生由人对物体有力迁移到机器对物体有力,这种认识是自然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易接受.③演示:磁铁吸引大头针实验.演示及分析实验,说明: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目的是强调力必须是两物体间有作用.只要两个物体有“推”、“拉”、“压”、“提”、“吸”等方式的作用,不管它们是否接触,就有力.(二)力的作用的相互的①举例:手提水桶,手受向下的拉力;人穿旱冰鞋推墙,人后退.分析上述两实例表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另一物体施加的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②演示1:如图8-1所示的装置.演示实验证明,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有吸引力的作用,同时另一物体对这一物体也有吸引力的作用.演示2: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③分别分析上述实例及演示实验中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方向.通过分析后归纳:相互作用力的施力物与受力物的关系.两物体间相互作用时,①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施力物是受力物,受力物也是施力物.②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方向相反.(三)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实验1:用力拉、压弹簧时,弹簧会伸长或缩短.。实验2: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实验3: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3)、分析课本图8-3,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分析课本图8-4,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列举一些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改变的事例,让同学分析这些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改变时受的力.教师归纳: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改变.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力的概念后,还需要强调: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没有施力物的力或没有受力物的力都是不存在的.②力具有相互性:两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的.3、小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作业布置:1、体育课上,小明用力将铅球向斜上方推出去,球在空中运动了一段弧线后落到地面上,地面被砸了一个小坑。在这段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力的作用效果。(1)铅球受到小明的推力后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______变为_________。(2)铅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受到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3)铅球以某个速度落向地面,这是受到________作用的结果,铅球落地后,会运动一小段距离后,最终会因受到地面的_________而停下来,保持静止状态。2、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力时,脚也会感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请再举出相类似的事例:。3、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各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证明课后记: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两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1)“作用”就是力。(2)力离不开物体,即施力物和受力物。3.强调作用就是力。注意避免“由于作用产生了力”这种模糊不清的说明。否则学生会误认为除了作用之外还有一个力。这样对学生将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有好处。4.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逐步深化。5、在讲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只讲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相互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不介绍两个力大小相等.6、应该说,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万有引力).但本节课只是初步建立力的概念,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两个物体不直接接触也可以有力的作用.而万有引力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基础,所以这里不要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在演示磁铁吸引铁钉时,只归纳出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而不说“一定有”力的作用.年级物理下册《6.1怎样认识力》教案粤教沪版教材分析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或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分析某一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生活实际分析、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解释简单的现象.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4、.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或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分析某一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生活实际分析、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解释简单的现象.6.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通过实验,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过程与方法:1、探究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能对问题进行猜想并进行实验研究。2、从生活现象中获取知识并能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热情。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竞争。教学重点: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演示,得到结论再联系实际,巩固应用说明:力的概念是力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重力、摩擦力、压力、浮力的基础.教学难点:力的认识教学策略:通过具体的力,分析共同点,体现由具体到一般的原则。说明:力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较抽象.学生对施力物、受力物的提法感到生疏;不会分析某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中的“作用”不易被理解.本节课通过分析生活实例中的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形变)来体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中的“作用”的含义.教法指导1.本节课的地位:力的概念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学习本章重力的基础,也是学习后面压力、摩擦力、压强、功的基础.2.学生情况的分析:力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一方面学生认识力时,不注意施力物和受力物.另一方面对力的相互性没有认识.3.本节课可分为三部分讲授: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说明:由于学生对力的概念会感到抽象、陌生,需多举例或做演示实验,为学生建立起力的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举例或做演示实验时,突出每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突出每个力的作用方式,以便为教师归纳、学生认识力的概念打基础.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没有认识或认识不全面,也需多举实例,在举实例时,让学生明确相互的两个力的施力物及受力物,还应明确两个力的方向,及两个力方向的特点.设计思路通过对所学和几种特殊力的复习,引出力的一般性的分析,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析具体图片中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通过对如何知道物体受力的疑问引出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对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的探究,和推门的实验,引出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通过阅读了解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并知道还可以用力的图示;通过对手压铅笔、磁铁小车运动等实验的研究,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阅读“高空王子“阿迪力,了解物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教学器材:长塑料尺、铅笔、小车、磁铁等。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力”的例子.教师指出:物理中“力”的含义与生活中“力”不尽相同.本节课将讲什么是力.二、新课教学:(一)讲授力的概念①出示图片: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分析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的方式.②举例: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货物.分别分析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货物这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方式.由于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是学生熟悉的劳动,分析这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方式学生易接受.进而举出三个机器对物体的力,学生由人对物体有力迁移到机器对物体有力,这种认识是自然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易接受.③演示:磁铁吸引大头针实验.演示及分析实验,说明: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目的是强调力必须是两物体间有作用.只要两个物体有“推”、“拉”、“压”、“提”、“吸”等方式的作用,不管它们是否接触,就有力.(二)力的作用的相互的①举例:手提水桶,手受向下的拉力;人穿旱冰鞋推墙,人后退.分析上述两实例表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另一物体施加的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②演示1:如图8-1所示的装置.演示实验证明,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有吸引力的作用,同时另一物体对这一物体也有吸引力的作用.演示2: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③分别分析上述实例及演示实验中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方向.通过分析后归纳:相互作用力的施力物与受力物的关系.两物体间相互作用时,①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施力物是受力物,受力物也是施力物.②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方向相反.(三)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实验1:用力拉、压弹簧时,弹簧会伸长或缩短.。实验2: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实验3: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3)、分析课本图8-3,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分析课本图8-4,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列举一些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改变的事例,让同学分析这些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改变时受的力.教师归纳: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改变.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力的概念后,还需要强调: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没有施力物的力或没有受力物的力都是不存在的.②力具有相互性:两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的.3、小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作业布置:1、体育课上,小明用力将铅球向斜上方推出去,球在空中运动了一段弧线后落到地面上,地面被砸了一个小坑。在这段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力的作用效果。(1)铅球受到小明的推力后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______变为_________。(2)铅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受到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3)铅球以某个速度落向地面,这是受到________作用的结果,铅球落地后,会运动一小段距离后,最终会因受到地面的_________而停下来,保持静止状态。2、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力时,脚也会感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请再举出相类似的事例:。3、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各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证明课后记: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两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1)“作用”就是力。(2)力离不开物体,即施力物和受力物。3.强调作用就是力。注意避免“由于作用产生了力”这种模糊不清的说明。否则学生会误认为除了作用之外还有一个力。这样对学生将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有好处。4.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逐步深化。5、在讲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只讲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相互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不介绍两个力大小相等.6、应该说,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万有引力).但本节课只是初步建立力的概念,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两个物体不直接接触也可以有力的作用.而万有引力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基础,所以这里不要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在演示磁铁吸引铁钉时,只归纳出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而不说“一定有”力的作用.6.1怎样认识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三要素。(2)知道力的单位牛顿,对1N的力形成感性认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影响力作用效果的三要素。通过观察、实验、小组活动和讨论归纳完成教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构建同学间互相学习、小组活动的合作精神,感悟身边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并把生活现象上升为物理知识。二、教学重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三要素。三、器材准备:[视频资料](无视频设备可用实物模型模拟)、图片(包括汽车运动、塔吊、运动员举重等)、弹簧拉力器、橡皮泥、细线、小球、网球拍、条形磁铁、大头针、小竹片、鸡蛋二个、苹果、溜冰鞋、绳子等等四、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小组活动]举出生活中“力”的例子.尽量让更多的同学说说,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兴趣和求知欲。2、新课教学:(一)力的概念[投影]课本6-1图片。学生观察分析书本几张图片的情况,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加以分析:蚂蚁拉物体运动员举杠铃起重机提重物水流推物体磁体吸磁体[投影图片]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多媒体演示]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货物。踢足球、投篮、拍打乒乓球、摔跤比赛、小汽车运动、飞机飞行[小组活动]学生手与手对拉、手举学习用具利用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手拉手、推举物体等学生熟悉的活动,分析力的存在.进而举出机器对物体的力以及体育运动,学生由人对物体有力迁移到机器对物体有力,认识物体间存在的力。[演示]磁铁吸引大头针实验.演示及分析实验。[说明]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目的是强调力必须是两物体间有作用.只要两个物体有“推”、“拉”、“压”、“提”、“吸”等方式的作用,不管它们是否接触,就有力,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小组讨论、师生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二)力的作用效果1.研究力的作用效果[活动]让学生拉弹簧拉力器、捏橡皮泥、用力拉弯小竹片、推拉小汽车、对顶乒乓球。[多媒体演示]小汽车拐弯、足球和乒乓球比赛、卫星绕地球运动通过活动和观察,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归纳。拉弹簧拉力器、捏橡皮泥、用力拉弯小竹片: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推拉小汽车、投篮球:力能使物体的由静止到运动(加速)或由运动到静止(减速)小汽车拐弯、足球比赛、用线吊起小球做圆周运动:力能使物体运动方向改变[说明]加减速或改变物体运动方向都属于运动状态改变,所以: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师生归纳]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活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尽量多举例子分析。2.认识施力与受力,感受力的大小[自主学习]P4文字内容,讨论课本图6—4所示一些物体的作用力①在产生力的过程中,具备两个物体以上,其中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析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进一步分析汽车运动、飞机飞行、卫星绕地球运动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在给学生分析时应突出有关力的关键字眼,如:人推车,“推”的动作是人,“受”的是车。在后面学习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再加以强调“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要产生力至少须有两个物体,物体间不一定要相互接触。[教师分析]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货物,“推”“拉”“吊”这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方式。[活动]师生演示相互的推拉,学生分析。师生列举生活中所用力时,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②力的大小:[小组活动]让学生手拿二个鸡蛋或一个苹果,感受1N的力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所用力的大小,教师给予指导说明。(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吗[小组活动]A.选两同学均穿滑冰鞋,当其中一人用力推时(让两个学生旁边保护),两人的运动情况;B.让学生用手拍课桌,并谈感受;C.让学生手拿鸡蛋磕在石头上将鸡蛋打破。让学生说出当自己施加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到力的作用。[讨论]先阅读活动2内容,小组讨论活动内容并归纳总结: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同时也对甲物体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讨论汽车交通事故后,车辆受损的原因。人在船上用力向后划桨船为什么会向前运动,游泳时手向后划人为何会向前运动等等。教师给予指导使描述规范化。(四)力的三要素[活动]按活动3让学生感受怎样用力效果好A.学生甲在门上同一点用大小不同的力推门;B.学生乙在门上不同点用大小相同的力推门;C.甲乙分别与学生报告自己的感受。[讨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归纳总结]影响力作用效果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加以说明。按照下面这个顺序:1力的大小不同:方法:如用力拍球,力大球弹得高,力小弹得低结论:2力的方向不同:方法:如用相同力往左推和往右推小汽车,小汽车运动方向改变结论:3里的作用点不同:方法:如用相同力在不同的地方压小竹片,小竹片弯曲程度不同结论:教师根据所列例子可采用图示进行分析。五、教学小结,师生总结本节所学内容。板书设计: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符号—N2.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同时也对甲物体施力4.影响力作用效果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六、课堂10分钟测评班别姓名座号:1.力是对的作用,力的基本单位是______,用手托起十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______N。2.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可能产生以下两种效果:(1)(2)3.力的三要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4.如图1所示,将分别载有一根条形磁铁的两辆小图1车同时释放后,小车向相反方向运动,最后静止.此现象说明的物理知识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状态。图15.关于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只要有一个物体,就可能产生力的作用6.从深井中提起水桶时,会感到手受到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A.地球B.水桶C.绳子D.手7.下列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汽车启动时,从静止变为运动B.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的气球C.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D.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磁铁吸铁,说明力是可以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B.指南针能够指示方向,说明有受力物体,不一定有施力物体C.马拉车的同时,车也拉马D.用脚踢足球,只有脚对球的作用9.如图2所示的四幅画,其中能生动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规律的是()图2图2七、教学后记:6.1怎样认识力一、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初二上学期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通过对身边常见事例的分析来认识力,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探究热情和思索兴趣二、教材分析教材通过“人推车”“拖拉机拉犁”“磁铁吸引铁钉”等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举例“小孩推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为了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力,课本中接着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力是一种什么作用。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三、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对力的理解(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难点:(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五、实验器材磁铁、弹簧等六、教学方法多媒体网络教室法,启发与讲解结合法。七、教学策略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八、教学设计教学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教学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听讲观看二、新课教学提问:力是什么?思考1、力是什么引入课题,提出问题,激发思考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6-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观看听讲,思考讨论②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力是什么?)提出问题:明确研究的方向。通过猜想,激活学生思维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个别学生先表述自己的猜想,可以互相补充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①多媒体演示课本P3/图6-2、图6-3中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结论②教师解释什么是“形变”、“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观看,学生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总结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①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等)后,多媒体演示课本P5/图6-6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②教师说明:物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物体间力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8 冀中的地道战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教学设计1 浙科版必修2
- 设备点检管理培训生产篇
-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1.6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新版)冀教版
- Module 4 Life in the future Unit 1 Everyone will study at home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
- Unit 1 This is me!assessment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译林版七年级上册英语
- 美国学前教育
- 行业分析用颜色的重要性
- 《木工艺-锯床的使用》(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劳动
- 压力机说明书
- 发展汉语-初级读写-第一课-你好
- 2023年10月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招考2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高频考点-难、易错点荟萃附带答案详解
- 2022年初中英语新课标解读课件
- 疾病预测模型
- 九三学社 入 社 申 请 表
- 吊篮施工日常检查表
- 工业废弃物在水泥中的应用
- 《线性代数》 课件 2.5初等变换
- 代办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委托书
- 重大风险动态监控台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