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 初一 历史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_第1页
初中 初一 历史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_第2页
初中 初一 历史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_第3页
初中 初一 历史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_第4页
初中 初一 历史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PAGE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教学设计(2500字左右)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单元:第四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课题: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授课人:单位:盐田区外国语学校姓名:董辉审核人:单位:福田区翰林实验学校姓名:陈昔安一、教学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的教学内容。明朝初期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宋元以来科学技术的发达,为明朝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郑和率领船队远渡重洋,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与海洋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大无畏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以及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从整个明朝历史来看,立国之初确立的和平友好、海禁与朝贡贸易的外交基调,在中后期不断受到外来势力的冲击,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武装抢劫和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就是典型表现。戚继光临危受命,率军英勇作战,平息倭寇,取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围绕课标要求,教材设计了因果相连,层层递进的三个子目:“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完整展现了明朝对外关系的友好交往与战争冲突。其中“郑和下西洋”子目讲述的是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两个子目表现为冲突与战争,具体展现了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同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殖民者趁机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二、教学目标1、通过相关史料和地图,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路线和盛况,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能力。2、通过收集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有关相关文物,使学生学会从教材以及教材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进行史料实证意识。3、了解郑和、戚继光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通过学习历史人物远航世界、抗击侵略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4、通过明朝初期积极走向大洋向海而兴,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背海而衰,以史为鉴,树立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海权意识和世界视野。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条件、特点和影响。2.难点:如何从明朝的对外关系中获得对海洋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历史上的“对外关系”: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海纳百川,注重与他国的友好交往,以先进的文化影响周边和世界。自西汉到南宋,中国对外交往路线经历了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

2.正课讲授。一、郑和下西洋(1)请同学们自学教材70-72页5分钟,思考并讨论交流以下问题:①“西洋”在哪里?②为什么要“下西洋”?③为什么能“下西洋”?④郑和“下西洋”有哪些特点?⑤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如何?(2)自学反馈——郑和下西洋的概括①投影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提出问题:西洋在哪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地区。②根据自学成果,反馈以下信息:1.人物:郑和。2.时间:1405—1433年。3.次数:先后七次。4.到达范围: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5.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3)自学反馈——为什么要下西洋材料1:成祖疑惠帝(注: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明史·郑和传》材料2: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等。——摘编自苏明阳《郑和下西洋历史漫谈》学生阅读材料并总结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去交换海外的奇珍异宝。(4)自学反馈——为什么能下西洋①投影展示《南都繁会图》,材料3:当时全国各地仓储相当充裕(永乐中)“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藏蓄积甚丰。”——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学生观察图片并总结归纳:条件1——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②投影展示郑和宝船(局部)、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局部)、【宋】水罗盘(模型)等文物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总结归纳:条件2——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③投影展示“郑和名片”,提出问题:为什么明成祖会将远航的重任交给郑和?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郑和才智过人,勤劳谨慎;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熟悉伊斯兰教地区习俗;具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识。(5)自学反馈——郑和下西洋的特点①体验1:郑和船队规模之大——船只60-200余艘,船员两万余人,分为宝船、战船、马船、坐船、水船、粮船等。②体验2:郑和宝船装备之齐——当时世界最大、最先进的船,最大的宝船分为货仓、船员仓、官员仓与工作仓,据《明史·兵志》记载“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③体验3:郑和航程之远、之险——投影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展示沿途经过的主要地区。展示《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载“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道)。”想象郑和下西洋需要经历的艰险。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总结:通过以上情境的体验,你认为郑和下西洋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学生归纳总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是世界杰出的航海家。(6)自学反馈——郑和下西洋的影响①体验4:明朝永乐年间的青花瓷投影展示明代青花瓷盘装饰在肯尼亚的穆斯林古墓上、明永乐青花瓷的颜料来自渤泥国的苏泥勃青等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永乐青花瓷的颜料来自东南亚以及青花瓷出现在非洲市场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归纳总结:当时中国和亚非各国存在频繁的经济与贸易往来。可以想象当时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铁器等商品也出现在远航所到达的国家与地区。②体验5:印度古里的“中国风”投影展示[五代]赵干《江行初雪图》与印度柯枝的“中国渔网”,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提炼信息:郑和远航所到之处,中国文化影响着沿岸各地区的生活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思考:通过以上元素符号的体验,你认为郑和下西洋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学生归纳总结: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③体验6:“麒麟”来到中国投影展示《榜葛剌进麒麟图》、《殊域周咨录》卷八材料“三保下西洋,费钱银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于国家何益?”思考:这种朝贡性质的“厚往薄来”政策会带来什么危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回答:郑和下西洋不以贸易通商为目的,给明朝财政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过渡】郑和下西洋44年之后——明朝皇帝宣布:下西洋为一大“弊政”,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档案销毁殆尽。而来自海上的威胁,也悄然而至……戚继光抗倭(1)投影展示明代《倭寇图卷》(局部),提出问题:图卷中民众为何争相逃难?教师引导思考,并介绍戚继光抗倭的背景: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2)投影展示明代《抗倭图卷》(局部),提出问题:根据教材信息,简述戚继光抗倭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过程:①1561年,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②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结果: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抗倭取得胜利。(3)投影展示戚继光诗句:“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提出问题:如何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教师引导并归纳: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过渡】郑和下西洋——83年后,葡萄牙的迪亚士的船队到达了好望角。87年后,西班牙的哥伦布的船队到达了美洲。93年后,葡萄牙的达·伽马的船队到达了印度的古里和非洲的索马里。世界大航海时代已然拉开序幕,西方殖民者的足迹也开始威胁中国的海岸线。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再无郑和”后的中国与世界——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的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3)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四、回眸历史——大海,曾经带给中华民族的荣光与屈辱。材料1:从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0余次,入侵舰艇超过1800艘。侵略者的军舰甚至在我国内陆江河横行无忌。——新华社《从有海无防到强大海防》材料2: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之于海。——郑和在劝谏朱棣的后继者朱高炽教师引导课堂升华与总结:600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承载了太多的光荣与梦想,大洋铭刻着民族的骄傲和遗憾,600多年后的今天,向海图强,人民海军走向深蓝!我们将亲身参与和见证中国和平崛起在世界的东方。因为世界更需要中国,中国也更需要世界。3.课堂总结。(1)投影展示本课的主要内容。(2)教师归纳总结:明朝初期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宋元以来科学技术的发达,为明朝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