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_第1页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_第2页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_第3页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_第4页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长期以来,为就业做准备的中等职业教育处于正规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又称终结性教育,其毕业生没有继续学业的机会,直接面向就业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1998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第一次以文件的行事提出了“逐步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我国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开始走向实践探索。我国目前的中高职业教育衔接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通过高等院校升学考试择优录取中职院校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主要通过单靠单招的方式;二是学制一体化模式,例如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连读等,五年制高职尤其是五年一贯制在人才培养方面遇到了很多难题,如生源素质差、培养方案不完善、管理运行体质未理顺等。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遵循职业教育一般规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是解决我国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必由之路、在衔接的过程中应注意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外部衔接和内部衔接双管齐下,全面推动中高职衔接的进一步发展。一、我国中高职衔接现状我国的中高职衔接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单专单招模式通过高职院校升学考试择优录取中职院校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主要通过单考单招模式,采用“3+X”的考试形式,“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X”指的是综合专业课一科或者是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两科。按照教育部规定,通过大脑单招进入高职学院继续学习的学生比例很小,只占当年中等职业学校的5%,学生入学后与通过高考进入高职的学生统一编班、教学、管理。(二)学制一体化模式例如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连读等,连续在校内或校际间完成中高职全部课程的学习。学籍上前三年按照中职管理,后两年按照高职管理,五年学业完成并且考试合格者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3+2”衔接模式中,学生接受中职教育后不必参加高考,只需参加高职的入学考试,即可升入对口专业。完成学业后可获得毕业证书。两种模式各有优势和不足,如下表所示。中高职衔接模式优势与不足对比现有中高职衔接模式优势不足单考单招模式为中职学生提供节后高等教育的机会;拓宽出路课程衔接性差;学生时间、精力、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学制一体化模式课程衔接性强;培养体系完善,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强培养周期长;学生动力不足;学校管理难度大我国现行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以单考单招和五年一贯制为主,“3+2”衔接模式为辅。教育部对招生人数有明确限制,通过这些途径进入高职的中职毕业生比例依然很小。我国中高职衔接的道路还不是十分通畅,仍需继续完善。二、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问题(一)视中职教育为“终结性教育”的错误观念在很多人的观点里,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替代品,选择职业教育是无奈之举。普遍认为中职学生学习能力较差,没有必要继续学业,将中职视为学校教育的终点。观念问题是中高职教育衔接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二)体制不完善,中高职接口窄我国的中高职衔接体系有待完善,只有相当小的一部分中职学生能够升入高职院校。通过招生政策,对比例进行限制。将中高职教育的衔接窄化。(三)教学大纲的衔接性差目前的中高职课程体系中,学段的课程基本自成体系,而各学段间的课程未形成有效的衔接体系,课程存在交叉、重复甚至断层的情况。造成学生在高职阶段“跟不上”或“吃不饱”的现象,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在课程设置上,不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和人才成长的特点,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技术课程中心化,素质教育边缘化的情况时有存在。(四)价值取向不清晰,人才培养方案缺乏设计。有人在实际操作中将中高职衔接定义为机械衔接、首尾相连,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取向。而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缺乏系统整合,主要体现为:培养定位不清晰,将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混为一谈,以至于人才培养的后续环节紊乱。职业岗位面向缺少中高职的差异性、层次性。培养规格过于宽泛,以就业为导向造成了培养规格的交叉和雷同。此外,职业资格证书也存在重复授予的现象。(五)管理制度不完善中高职衔接存在“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现象。“多头管理”表现在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专业承担单位、招生部门、教学督导部都有权参与中高职衔接,“无人管理”表现为没有一个部门制定规范的管理计划,进行统筹与协调(六)中高职教师缺乏沟通,教学有待完善中高职教室之间并没有因为教学的实际需要,形成基于自愿平等的主体关系的合作组织,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也尚未建立中高职教师沟通机制,定期开展沟通合作。(七)中高职衔接缺少投入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教育的设备投入、教育场地以及教育技术人员方面需要更多的投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仅依靠市场化而政府不加大投入,中高职衔接将非常有难度。(八)忽视职业意识的培养道德教育与通识教育应该贯穿在人才培养之中,否则在培养中很容易出现“单向度的人”的不良后果。从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来看,其面临的是比传统社会更加复杂的环境,职业意识在此过程中影响着人的择业与就业方向,同时也对社会的就业情况发生影响。因此,需要在中高职衔接中重视职业意识的培养。(九)教学资源各自为政中高职教育在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缺少沟通,表现为各自为政。中高职教材缺少统一规划,建设过程中缺少有效沟通,不能真正实现中高职教材的衔接,而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着与教材建设同样的问题。(十)强调技术的学习忽视了知识的传授有些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主要体现在“职业”二字,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技术的传授,因此忽视了知识的传递。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技术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道德、基本素质、职业精神等的培养。职业教育,不仅有“职业”,还有“教育”。三、国外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目前国际上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文凭衔接模式;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预备教育模式;以俄罗斯、美国为代表的教育大纲衔接模式。(一)文凭衔接模式文凭衔接模式的特点是国家出台相应的职业资格制度,并成立国家机构区分职业教育等级,向各职业学校授予职业资格和相关文凭证书,承认不同层次的职业资格和相应学校教育文凭之间的等值关系。获得国家认证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文凭就等于完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考试,可以直接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通过文凭互认实现了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二)预备教育(专门补习或工作经历)模式预备教育模式的基础是高职学校的入学资格为持有中职学校的毕业会考的合格证书。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除了具备高中文化程度外,还要经过补习或一定时间上的从业经验等才能获得中职毕业会考证书,继而取得高职院校的入学资格。预备教育可以有效地抹平从不同课程、不同教材的中等职业学校出身的学生彼此之间的差异,从而保证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三)教学大纲衔接模式通过一体化的中高职教学大纲或课程实施衔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职教大纲呈现一体化和系统性,由大纲和课程衔接来保证两个层次教育之间的衔接。课程大纲和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可以明确各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依照课程大纲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快速适应社会要求,从而实现了教育的连贯性,大大减少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四、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应坚持的原则和具体实施方式(一)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衔接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衔接属于外在衔接,主要通过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完善学制和学分体系、完善升学学籍管理制度、发展高职预科班等形式实现。教育体制方面的建设主要体现在简政放权,明确责任,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内容。(二)课程内容与教学大纲的衔接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衔接属于内在衔接,主要通过明确培养目标、统筹专业建设,进行教学改革。再配合教学与教材的改革,进而实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衔接。(三)加强同企业之间的合作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以多元的方式进入职业教育领域,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活力。政府应从法律、政策、税收、行业领导等多方面入手,制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和收益分配制度,系统解决民资进入的现实瓶颈;推动院校通过科研项目、技术转让、个人和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鼓励行业企业注资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集团或专业教育联盟,支持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四)政府改变固有观念,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我国应充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学生缴费和企业出资为辅的投入政策,实现职业教育经费正常化。此外,政府可以通过经济调控的方式,改变社会上“普热职冷”的局面,保证职业教育稳定发展。学校方面则应该明确培养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尊重人的认知发展规律,要更多地体现职业教育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部分,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专业性学习。参考文献:[1]冯瑞、孙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历史诉求、现实困境和重构对策J],江苏高教,2016.5[2]韩燕平、贺华.中高衔接学生转段到高职阶段理论教学满意度调查研究—一基于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3]贺华.中高职衔接的理论基础研究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5[4]朱新生.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价值取向的实然反思与应然追寻J],江苏高教.2014.1[5]曾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16.3[6]魏亚.国际社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制度沿革J],江苏高教.2016.3[7]闫广芬、张栋科.职业教育质量观构建:美国的经验与启示——基于三份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报告的解读J],外国教育研究.2016.8[8]李敏.美国中高等生涯与技术教育的课程衔接模式与策略J],外国教育研究.2015.10[9]岑艺璇、谷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职业教育改革的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15.5[10]谢莉花.德国国家资格框架中资格标准的构建分析一一以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6.11[11]张嘉炜.德国职业教育学制解读J],高教探索.2015.9[12]陆素菊.日本推进中高等(技术)教育衔接的经验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4.4[13]刘颖、付天海.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J],高教探索.2016.12[14]王志梅、祝成林.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中“学生本位”的研究仃],中国高教研究.2016.3[15]李志刚.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