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5篇_第1页
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5篇_第2页
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5篇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5篇(一)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其次册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了解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是供应电压的装置以及电压的国际单位是伏特。

(三)[教学重点]

电压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用比照法讲解电压。

(五)[教具]

支架,底部用乳胶管相连的玻璃瓶a、b,伏打电池,小电珠,开关,导线。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电灯为什么会亮?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

由于有电流通过。

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

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怎样才能使自由电荷在电路中作持续不断地定向移动呢?

必需有电压。

(二)新课教学

1、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电压,先了解水压的作用。

取两个底部用乳胶管相连的玻璃瓶a、b,内装肯定量的水,用支架固定,使a瓶中水位比b瓶水位高得多。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并启发学生,边观看、边思索,并在原图上依据需要逐步添画,最终完成的图如图1所示。

这套装置的名称是什么?

连通器。

若把阀门k翻开会有什么现象?

水由a流向b。

是什么缘由使水由a流向b?

由于两瓶水位不同,hachbd,有高度差。(1)任取一液片e受到的压强papb,在压强差pa-pb的作用下,小液片e向d移动,所以整个装置中形成由a向b的水流。若在f处装一架小水轮机,则水流对水轮机做功使它转动。但水流无法长久工作下去。当a、b两液面高度一样时,水流停顿,水轮机也停顿转动。这是由于压强差消逝,水位差不存在了。

为了保持它的压强差(即水位差的存在)怎么办?

可以在a、b间装置一架小水泵p,不断地把b中的水抽向a中,保持a、b间的水位差。这样小水轮机f就可连续转动。它们之间的水压形成持续不断的水流。

由式可见:水压使水产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而流淌的水可以做功。

2、电压形成了电流

演示:取一个伏打电池,把它的两个极板分别与小灯泡相连,当开关闭合,小电珠发光。说明有电流通过。

演示后,教师边讲、边画。最终板书。

伏打电池的正极a板(铜板)聚拢有大量的正电荷,它是高电位。负极b板(锌板)聚有大量负电荷,它是低电位,a、b两板间存在有电位差,即电压。这个电压使得正电荷由正极向负极移动,负电荷由负极向正极移动(金属导体则属于后一种状况)。这样电路中的自由电荷由b向a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小灯泡发光(电流做了功)。假如负极锌板上的多余的自由电子全部移到了正极铜板上和正电荷中和完毕,电路中就不再有电流了,小灯泡也停顿发光。但是电池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响,使正极、负极各自始终保持有大量的正电荷及负电荷,使电路两端始终有肯定的电压,电路中就有了持续电流存在。所以电源是供应电压的装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电源保持(供应)了电压,电压形成了电流。

由此可知,电压是使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缘由,电源则是供应电压的装置。

3、电压的单位

不同的水泵可以使水管两端产生不同的水压,不同的电源在电路两端产生的电压也不一样。

电压用u表示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用v表示,简称伏。另有比伏特大或小的单位,它们的关系是:

1千伏(kv)=1000伏(v)1伏(v)=1000毫伏(mv)

1毫伏(mv)=1000微伏(μv)需熟记的有几种电压:

1节干电池电压为1.5v,一个蓄电池电压为2v,照明电路电压为220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超过36v。

其他见教科书第75页图6-4。

(三)稳固新课

提问:电压的作用是什么?单位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填写教科书第75页练习。

2、观看了解你家中各种用电器的电压(但要留意安全)。

(七)[板书设计]

由此可知:水压使水产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

由此可知:电压使电路中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压的符号u

电压的国际单位:伏特(v)

1千伏(kv)=1000伏(v)

1伏(v)=1000毫伏(mv)

1毫伏(mv)=1000微伏(μv)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篇二

其次章物质性质的初步熟悉——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

教材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长度和体积的测量、质量和密度的概念、密度的测量、新材料及其应用,其中密度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也是贯穿本章的一个核心概念。

密度学问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点内容,对今后学习压强、浮力等其他物理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采纳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溶入到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强调了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为了帮忙学生积存感性熟悉,教材还安排了新材料及其应用的内容,介绍了很多密度学问在生活、生产和现代高科技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的事例,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机感受讨论物理的过程和方法,探究和试验根本贯穿本章的各节。每节的编写也都采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本章在科学探究方面要求学生经受用分析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物质的密度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1、要求学生把握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工具,能够利用这些工具测量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长度和体积。

2、知道质量的概念,熟悉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不随外形、位置和状态而转变,同时把握利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采纳科学探究的方法讨论密度的性质,并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定义密度的概念,熟悉用比值下定义是定义物理概念的一种根本方法。

4、简洁介绍一些新材料及其应用,熟悉新材料的讨论,是人类对物质的熟悉和应用向更深层次的进军。

教学目标

1、把握刻度尺和量筒、量杯的使用,能测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2、熟悉质量的概念,并能够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通过试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应用密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4、初步了解纳米材料和“绿色”能源。

5、结合密度概念试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6、结合本章学问的学习培育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力量。

教学重点

1、把握利用刻度尺和量筒、量杯测定物体的长度和体积的方法。

2、熟悉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3、探究密度的概念试验,密度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量杯的刻度特点。

2、探究密度概念的试验。

3、应用密度学问解答简洁的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

课时安排

第一节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1课时

其次节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1课时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2课时

第四节新材料及其应用1课时

初中八年级物理精选教案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知道乐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了解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知道人的听觉范围,了解超声波、次声波。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讨论乐音的音调和响度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感知乐音的音色,理解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音调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2、3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1、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2、振动的频率打算声音的凹凸,振动频率越高,声音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低,声音音调越低。

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从20到20220Hz;人们把高于2022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小组争论】

1、在水平桌面上放一铁制容器,不断往铁制容器中倒水,同时用同样的力敲击铁制容器发声,倾听声音的变化。可以发觉:容器中水越多,水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

2、把一根塑料尺按在桌面上,露出桌面肯定的距离,用力拨动塑料尺,观看塑料尺振动的快慢,听发出的声音;缩短塑料尺露出桌面的长度,再以大致一样的力拨动塑料尺,认真观看塑料尺的振动快慢,听发出的声音。可以发觉:塑料尺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

3、用尺子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刮梳子齿,刮得越快,可以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教师点拨】

1、在学习声音音调的时候,首先应通过一些事例来帮忙学生明白物理学中声音的凹凸(即音调凹凸)的含义。如对蚊子的声音与牛的声音进展比照,蚊子声音要高些,但小些,牛的声音要低些,但大些。这样可以让学生熟悉到物理学中声音的“凹凸、大小”与生活中常讲声音的“凹凸、大小”是有不同的。

2、在探究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音调凹凸问题的时候,应留意保持振动的幅度不变(即每一次用力大小不变),只转变振动的快慢,以避开声音响度不同对要探究的问题造成干扰。

【跟踪训练】

如下图,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渐渐变低。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肯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振动频率低于20Hz.

学习指导二:响度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4、35页相关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1、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

3、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4、人听到声音是否洪亮,除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外,还跟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小组争论】

1、做教材34页的演示试验,发觉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物体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2、把一根塑料尺按在桌面上,露出桌面肯定的距离,用力拨动塑料尺,认真观看塑料尺振动的幅度,听听发出的声音;保持塑料尺露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再以更大的力拨动塑料尺,认真观看塑料尺的振动的幅度,听听发出的声音。可以发觉:塑料尺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3、让你的同桌站在操场中心,大声的说话,你从距离他较远的地方向他走去,你可以发觉听到的声音响度变大,这说明响度还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教师点拨】

1、在响度的演示试验中,要留意使乒乓球渐渐地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否则快速碰撞音叉就会影响试验结果了。

2、在响度的演示试验中,除了每一次都要敲击同一个音叉(运用掌握变量法)之外,还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观看乒乓球的摇摆幅度来了解音叉的振幅)。

【跟踪训练】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原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C)

A.音色B.音调C.响度D.频率

学习指导三:音色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5页,完成以下填空: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构造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小组争论】

1、让一个同学用手帕蒙住眼睛,找几个同学喊蒙住眼睛的同学的名字,让他“听音辨人”,每个同学蒙眼一次,看谁辨得又快又准。听音辨人依据的是不同的人音色不同,这是由于发声体不同。

2、拿一根筷子轻轻地敲击一个构造完整的瓷碗,认真听听它发出的声音;再拿这根筷子轻轻地敲击同样的但已经破了的瓷碗,认真听听它发出的声音,可以发觉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教师点拨】

在音色这一块学问的学习过程中,要帮忙学生明白:发声体不同,所产生的声音音调、响度可能一样,但音色一般不同。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

【跟踪训练】

如下图,在上海世博会某场馆里,演奏员正用乐器演奏乐曲。编钟发出的音乐声是由于编钟振动而产生的;听众能从同一乐曲中辨别出是二胡还是笛子演奏的,主要是由于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篇四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

第六节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了解熟悉二力的平衡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物理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试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器材:

视频光盘、木块、带滑轮的长木版、细线、勾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思索:但凡静止的物体就不受力吗?但凡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不受力吗?举例说明。

(1)静止放在水平面上的粉笔盒

(2)吊着的吊灯

(3)在平直大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那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些物体受力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探究其缘由。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力的平衡

1、试验: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

2、提问:假如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为什么?(由于只受重力的作用)

3、思索:那为什么现在没有落地,而是静止?请画出受力示意图(1)。

4、争论:由于除了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还受竖直向上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受力一样,所以书包静止。

同样在平直大路上匀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在水平方向上牵引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有受力一样,所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际物体往往同时受多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结论:象这样,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假如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简洁的平衡。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肯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对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假如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当满意什么样的条件呢?

(1)猜测:二力平衡需具备什么条件?

(可能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2)让学生依据给出的试验器材设计试验。

(3)提示:讨论一个因素对二力平衡的影响,要掌握其他条件不便,既“掌握变量法”。

(4)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展试验。

A、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一样的勾码,观看现象。(此时小车静止,处于平衡状态)

B、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不同的勾码,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观看现象。(小车象勾码多的一端加速运动)

C、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一样的勾码,将线移到一端,使木块受到两力方向一样。

D、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一样的勾码,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始终线上。

依据试验请同学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5)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假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始终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四个条件)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三、二力平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

例题:重力为6N的木块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多大?

A、确定讨论对象:木块

B、对物体进展受力分析:重力(G),支持力(N)

C、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为平衡状态:静止---平衡状态

D、分析物体所受力的关系:二力平衡

E、依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N=G=6N方向:竖直向上

练习:

(1)看课本图12—6—2,吊在空中静止不动的灯,若电线的拉力为2N,则灯重力是多少N?

(2)看课本图12—6—4,跳伞运发动和伞在空中匀速直线下落,若伞和人总重500N,则他们说受的阻力是多少N?

(3)在平直大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若向前的牵引力是1000N,则阻力是多少N?方向如何?

此时汽车只受这两个力吗?是“二力平衡”吗?

2、物体受平衡力——处于平衡状态:

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第5题。

推断: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肯定处于静止状态。()

总结:原来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则保持静止;

原来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有两种状况:可依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推断受力状况,也可依据受力状况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拓展:“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3、4题。

一课三练:根底练习。

七、板书设计:

-、力的平衡:

1、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假如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简洁的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假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始终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四个条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三、二力平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

2、物体受平衡力——处于平衡状态:

八、反思:

初二物理教学设计篇五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把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根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试验、试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育学生学会写简洁的试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试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仔细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试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