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设计_第1页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_第2页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咬文嚼字教案设计咬文嚼字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要点]重点赏析第七段,明确“套板反应的弊病,并通过自由发言,感悟本文

所赐予的启示,为在阅读、写作实践中的借鉴做好预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日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描写:这是某年高考中两位考生对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段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显得更天真活泼……

争论明确:其次段文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敏捷现,特别生动,说明观看细致。同时,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状况朱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对这种现象朱光潜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来连续学习《咬文嚼字》。

二、精读品析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下列问题。

同学齐声朗读。

提问: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特别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假如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制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提问: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制造的动机是死敌?

明确:由于“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颖的意味,而制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制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提问: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明确:“惟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肯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惟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上和语言上创新,才能渐渐达到艺术的完善。

提问: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应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愿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愿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明确: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当然是主导的,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提问:“你的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提问:闻名画家达芬奇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可他画了一阵子,就觉得没意思,不画了。他的老师告知他,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都会有不同的结果,盼望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按老师的话去做,熬炼了自己的观看力量,最终成为一名大画家。闻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巨匠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每个事物的情状的描写,最精确的只有一个词,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就最简洁。同学们,你们能用文中朱先生所讲的道理来解释一下吗?

提示:答案不拘一格,只要能讲出道理即可。

参考分析:这两个故事其实说明的都是观看的重要性,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画蛋”的故事告知我们观看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知我们观看要细致、详备。这两个故事都是和“套板反应”唱对台戏的,都力求创新。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看,才能发觉一些别人所看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写作上也要求观看必需细致,力争找到最恰切的词语去表达,这样,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简洁明白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提问:同学们,我们通过争论分析,认真品尝,明白了在语言运用上要力戒“套板反应”“惟陈言之务去”,要努力创新,才“不致落入下乘”,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要鼓舞同学放开心扉,发表看法。

参考内容:要抓住的有关言论去阐发。例如:“‘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马虎。”“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渐渐达到语言的完善。”应让同学明白,语言要新,关键是要从生活实际动身,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一棵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正熟悉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朝深一层去想”就是要熟悉事物的特点。

三、整体把握,获得启示

朱光潜先生在篇末告知我们,“渐渐达到艺术的完善”,才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与吻合”正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留心玩索”“刻苦自励,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需下的功夫。这些内容也正是的主旨、朱先生的谆谆教导。我们学了之后,也深为朱先生的“咬文嚼字”的功力所折服,那么我们从中获得哪些教益呢?请同学们放开自己的心扉,或结合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示,或就自己的写作实践来说说得失。

的篇名是“咬文嚼字”,的内容讲得也是语言的赏析,我们就先从语言的品尝来谈起。

提示:组织同学争论,或小组进行,最终归纳,或自由交换看法,大胆陈述。形式视状况而定,在组织的过程中,要让同学充分展现自我,老师肯定要留意引导,尤其是这个题目范围过宽,可设计一些问题,或限定一些内容,或循序渐进,可视状况而定。以下从四个方面供应参考。

1.可结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来谈谈咀嚼品尝语言,肯定要有谨严的态度。

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巨匠,他要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经人提示后才知道用“这”比用“是”要好,可他又不假思考,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这说明郭老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朱光潜先生订正了他的说法,并且讲出了一大篇道理。品尝语言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不仅要有文字的敏感,而且要有肯定的语言学问,可见语言文字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品尝玩索语言是个很不简洁的事,必需具有肯定的语言修养。要提高语言修养,就非下苦功不行,并且很有必要学点语言学问。要知道语言文字的品尝,要“咬”,要“嚼”,要细细地咀嚼,且有一字不愿放松的谨严态度才行。

2.结合“推敲”的事例,明白品尝语言要自立思索的道理。

“推敲”这个故事,已经早有定论,且“这段文字的因缘古今传为美谈”,甚至把斟酌字句的做法,就直接称之为“推敲”。由于韩愈是大家,谁也不曾去怀疑。古今人们也都欣赏“敲”字用得比“推”字好。可是“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并讲出了一大篇道理,由此可见,是不迷信,不盲从的,是富有自立思索精神的。只有自立思索,才会有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和学习都是很好的启示。

3.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特别形象地描绘“狂人”能从字缝中读出字来。品尝语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来看看是怎么从那几个事例中品出这一番大道理来的。味者,有情味、意味、意境也。品,就要体会,就要思索,思索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从“你这”的“这”,品出极端憎恶的赞叹情味,品出了剧烈的情感,从“视之,石也”四个字上,品出“发出错误而惊异的意味”。特殊是对“推敲”二字的品尝,更富有启发性,从“推”字想到门是掩的,由掩门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拘束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提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做,自然是在告知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要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才能品尝到位。

4.品尝语言也要努力去求新。

老师:通过同学们的争论,我们明白了品尝语言的重要性,也清晰地了解到品尝语言是一项很不简洁的事,但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品尝的方向。列举了许多事例,使一个很难理解的抽象问题,明白如话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特别佩服朱先生那严谨且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深深叹服朱先生渊博丰厚的学问。他那举重若轻、流畅生动的叙述,那运用材料信手拈来的说理,更是在写作上赐予了我们更丰富的启示。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谈谈在材料的积累和使用上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①材料的积累

读完这篇,我们对朱先生的学问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其实,学问靠积累,朱先生有这么大的学问,自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渐渐地积累所致。我们应当明白,做学问,没有材料是不行的,材料是学问的基础,即使像这篇简短的文字,也是需要相当的材料的,而朱先生运用起来如行云流水那么自然,这和他平常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当然,一个人的智力也是有限的,要靠大脑去记住宅有的东西,那是不行能的,像我们这篇中的例子,有的可能是朱先生凭记忆写出的,有的单凭记忆就唯恐不行,像《水浒传》《红楼梦》上的例句。但可以确定,最起码有个印象,一翻就可以找到,我们不肯定都能像朱先生那样博闻强识,但可以养成做卡片、记笔记的习惯,即使是做个索引也行,这样写作起来,我们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②写谈论文,光讲道理是不行的,必需有肯定的事例,“事实胜于雄辩”,这是谁也明白的道理。有了例子不典型,讲得道理就不到位,举了例子解说不到位,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自然也不充分。我们所学的这篇,例子举了许多,而且每个例子都很典型。讲解也特别精辟,道理也讲得令人心悦诚服。选例、讲例更是给我们以莫大的启示。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争论了在品尝语言和运用语言上赐予我们的启示。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精神,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仔细读书学习,学会品尝赏析,“于无疑处生疑”,只有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力量才会真正地提高。

五、布置作业

1.自习时争论完成练习题三、四两题。

2.选几篇自己的作文,“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作分析。

●板书设计

●延长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文后问题。

古文与白话(节选)

朱光潜

现代人作诗文,不应当学周殷盘庚那样诘屈聱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出的“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急。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较为精妙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日常语言有别。说话时信口开河,思想和语言都比较粗疏,写诗人时有斟酌的余暇,思想和语言也都比较缜密。散文应比说话精练,诗更比散文精练。这所谓“精练”可在两方面看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专就语言说,有两点可以留意:第一(①),说话通常不必句句谨遵文法的规律,作诗文时文法的讲究则比较谨严。其次(②),说话所用的字在任何国都很有限,通常不过数千字,写诗文时则字典中的字大半可采纳。没有人翻字典去说话,但是无论在哪一国,受过教育的人读诗文也不免常翻字典,这简洁的事实就可以证明“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丰富了。

“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也比较守旧,由于说的是流淌的,写的就成为固定的。“写的语言”常有不愿放弃常规的倾向,这是一种毛病,也是一种便利。它是一种毛病,由于它简单僵硬化,失去语言的活性;它也是一种便利,由于它在流淌变化中抓住一个固定的基础。在历史上有人看重这种毛病,也有人看重这种便利。看重这种便利的人总想保持“写的语言”的特征,维持它和“说的语言”的距离。在诗的方面,把这种态度推到极端的人主见诗有特别的“诗的文字”。这论调在欧洲假古典主义时代最占势力。另外一派人看重“写的语言”守旧的毛病,竭力拿“说的语言”来活化“写的语言”,使它们的距离尽量地缩短。这就是诗方面的“白话运动”。在欧洲文学史上发起过数次的白话运动。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行吟诗人和但丁所提倡的,一个是浪漫运动时期华兹华斯诸人所提倡的。但丁选定“土语”为诗,同时却主见丢去“土语”的土性,取各地“土语”放在一起“筛”过一遍,筛出最纯粹的一部分来另造一种“精练的土语”为诗之用。我觉得这个主见值得深思。

1.说提倡“作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急,这里的“危急”指什么?

2.第一段中括号内应填的词语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每处不超过5个字)

3.为什么说但丁的主见值得深思?

4.综观全文,认为作诗应当怎样处理“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缘由是什么?

5.下列关于使用语言,符合观点的两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