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能力-《过秦论》_第1页
过能力-《过秦论》_第2页
过能力-《过秦论》_第3页
过能力-《过秦论》_第4页
过能力-《过秦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2 -过能力-过秦论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诸侯、郡、县号皆各为置一法官及吏,皆比秦一法官。郡、县、诸侯一受赍来之法令,学并问所谓。吏民欲知法令者,皆问法官。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吏明知民知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遇民不修法,则问法官,法官即以法之罪告之,民即以法官之言正告之吏。吏知其如此,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又不敢犯法。如此,天下之吏民虽有贤良辩慧,不能开一言以枉法;虽有千金,不能以用一铢。故知、诈、贤能者皆作而为善,皆务自治奉公。民愚则易治也,此所生于法明白易知而必行。法令者,民之命

2、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为治而去法令犹欲无饥而去食也欲无寒而去衣也欲东而西行也其不几亦明矣今法令不明其名不定天下之人得议之。其议,人异而无定。人主为法于上,下民议之于下,是法令不定,以下为上也。此所谓名分之不定也。故圣人必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为天下师,所以定名分也。名分定,则大诈贞信,巨盗愿悫,而各自治也。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故势治者不可乱,势乱者不可治。夫势乱而治之,愈乱;势治而治之,则治。故圣王治治,不治乱。夫微妙意志之言,上知之所难也。夫不待法令绳墨,而无不正者,千万之一也。故圣人以千万治天下,故夫知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贤者而后知之,不可以

3、为法,民不尽贤。故圣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知遍能知之。为置法官,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令万民无陷于险危。故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摘编自商君书定分第二十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为治而去法令/犹欲无饥而去食/也欲无寒而去衣/也欲东而西行/也其不几亦明矣/今法令不明其名/不定天下之人/得议之B.为治而去法令/犹欲无饥而去食也/欲无寒而去衣也/欲东而西行也/其不几亦明矣/今法令不明/其名不定/天下之人得议之C.为治而去法令/犹

4、欲无饥而去食也/欲无寒而去衣也/欲东而西行也/其不几亦明矣/今法令不明其名/不定天下之人/得议之D.为治而去法令/犹欲无饥而去食/也欲无寒而去衣/也欲东而西行/也其不几亦明矣/今法令不明/其名不定/天下之人得议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子,古代认为帝王是受天命而拥有天下的,所以称帝王为上天的儿子。B.殿,高大的房屋,特指帝王居住和朝会的地方,或者供奉神佛的地方。C.郡、县,古代的行政区域,周初的制度是县大于郡,到战国时郡大于县。D.绳墨,指用强力管束并处罚的方法,后比喻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或法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

5、开篇指出了法令要广泛宣传的重要性,即官吏和百姓知晓法令后,就都能奉公守法。B.文章在论证法令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措施时,用确定名分是“势治之道”和名分不定是“势乱之道”进行对比。C.最后一段强调国家要注重培养智者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国家才能达到有刑法而“无刑死者”的境界。D.商鞅认为,确定名分有利于法令的顺利推行,这样就会使人民因畏惧刑罚而自我约束,实现天下大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吏知其如此,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又不敢犯法。(2)故圣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知遍能知之。二、2022四川成都七中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过秦论贾谊秦并兼诸侯山东

6、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剌,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

7、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诛,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8、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B.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C.子婴

9、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D,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2.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B.五序,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士。C.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D.大夫,在夏、商、周时是职官等级名,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朝吞并了六国,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B.子婴连一般君主的

10、才能也不具备,虽然选取了能力中上的辅佐之臣,也难免秦朝的败亡。C.秦国从秦缪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这与秦国险固的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D.秦朝丟掉了周代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国传统,所以不能长治久安。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2)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参考答案1.B这是一个使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指出了法令的明确性的重要性。从句末语气助词的角度分析,“也”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从意思的角度分析,“法令”要明确,如果不明确,天下人就会议论,由此判断,“其名不定”之后要断开,由此排除C项。2.D绳墨,指

11、木工用来取直的工具。3.C“强调国家要注重培养智者遵纪守法的重要性”错误,文段的意思是深奥的法令只有智者才能理解,所以要想让百姓理解法令,法令的语言就要通俗易懂。4.(1)官吏知道事情是这样的了,所以就不敢用违背法令的手段对待百姓,百姓也不敢触犯法令。(关键词非法”“遇”“犯”)(2)所以圣人制定法令一定使它明白易懂,名分正当,无论愚人还是智者都能懂得法令内容。(关键词知”“正”“遍”)【参考译文】天子设置三个法官:宫殿中设置一个,御史设置一个,丞相设置一个。诸侯、郡、县也为他们各设置一个法官和法吏,全都比照秦都的法官。诸侯、郡、县一旦接受送来的法令,就会学习并询问法令的内容。官吏和百姓想知晓

12、法令的,都询问法官。所以天下百姓、官吏,没有不知晓法令的人。官吏明知百姓知晓法令,所以就不敢以违背法令的手段对待百姓,百姓也不敢触犯法令来冒犯法官。官吏对待百姓不遵守法令,百姓就可以向法官询问,法官就将法令所规定的罪名告诉他们,百姓就将法官的话郑重地告诉官吏。官吏知道事情是这样的了,所以就不敢用违背法令的手段对待百姓,百姓也不敢触犯法令。这样一来,国内官吏和百姓即使有贤能善良、聪慧善辩的人,也不敢说一句违法的话;即使家有千金,也不能使用一铢违法的钱。因此聪明智慧、狡猾奸诈、贤明能干的人都去做好事,都努力自治,主动服从国家的法令。百姓愚昧就容易统治,这是因为法令明白易懂,所以一定会遵从。法令就是

13、人民的生命,治国的根本,是用来保护人民的。为治国而抛弃法令,好比希望不挨饿而抛弃粮食,希望不受冻而抛弃衣服,希望到东方而向西走一样,其相去甚远是很明显的。如今法令不明了,其条目不确定,天下百姓都会加以评议。他们评议的观点因人而异,没有定论。人君在上制定法令,百姓在下议论纷纷,这是法令不定,以下代上。这就是所说的名分不确定。所以,圣人一定给法令设置法官、法吏,做天下人的老师,就是为了定名分。名分确定了,奸诈之人可以变得正直诚实,大盗都朴实诚实,而且都能自治。所以确定名分,是社会形势得到治理的办法;不确定名分,是令社会形势混乱的办法。因此,社会形势得到治理,国家就不会乱;社会形势混乱,国家就不会得

14、到治理。社会形势混乱再加治理,就会更乱;社会形势得到治理再加治理,才会安定大治。因此,圣王是在社会形势得到治理的情况下来治国,不是在社会形势混乱的情况下来治国。微妙地表达思想的言论,上等才智的人也不易理解。不需要法令作准则而行为都是正确的,在千万人中只有一个。所以圣人针对千万人来治理天下,所以只有智者理解后别人才能理解的东西,不能用来作为法令,因为百姓不是人人都是智者。只有贤能的人理解后别人才能理解的东西,不能用来作法令,因为百姓不是人人都贤能。所以圣人制定法令一定使它明白易懂,名分正当,无论愚人还是智者都能懂得法令内容。为百姓设置法官,设置法吏,作为百姓的老师,使万民不致陷入危险的境地。所以

15、圣人掌握政权,天下没有受刑被杀的人,并不是他不用刑,不杀人,而是圣人推行的法令更明白易懂,又给百姓设置法官、法吏,做他们的老师,引导他们理解法令。万民都知道应躲避什么、亲近什么,怎样躲开祸患,接近幸福,就能自治。所以明君在百姓自治的基础上来完成国家的治理,天下就大治了。5.D“遂”“藉使”为连词,其前应断开,排除A、B两项。“庸主之材”意为一般君主的才能,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6.B五等爵位指的是公、侯、伯、子、男。7.B原文说的是即使子婴仅有庸主之材,仅得中等才能的辅臣,秦国的地盘也是可以保全的。8.(1)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进谏,有才之士不敢出主意。(2)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

16、道理,明辨权位势力的适当运用,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解题思路】(1)注意关键词“三主”“谏”“谋”的翻译。(2)注意关键词“察”“审”“宜”“有时的翻译。【参考译文】秦朝兼并了诸侯国,崤山以东三十多个郡,修整好各地的关隘,占据各地的险要地势,整备精良的武器装备,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兵器,仅仅靠着农具,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敌。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和桥梁来不及关闭,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像篱笆那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崤山以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

17、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趁机凭借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做交易,来图谋他的君主。大臣们不忠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即使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秦地,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繆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它的地理形势造成的。况且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然而被险要阻塞之地困住不能前进。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

18、。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的,并没有一般占据王位者的德行。他们的交往还不亲厚,他们的下属还未亲附,名义上是说灭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呀。他们看见秦朝的防御是难以进犯的,就必定退兵。如果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以等待他们的衰敗,收服弱小,扶助疲敝,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贵为天子,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救敗亡的策略错误啊。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啊,然而他们之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糾正主上之过,就是因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双脚紧靠着站着,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进谏,有才之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坏消息不让皇上知道,这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饬法令,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