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法律与教化第三单元劝诫图说 明代选必一 第三单元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深圳市高级中学 钟明浩壹重要名词敬天保民、铸刑书、九章律、律令儒家化、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大明律、大清律例、律例合编贰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本课重点本单元时间轴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壹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夏商西周时期君王及奴隶主可以随意残害奴隶春秋战国西周时期夏商时期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德治与法治之争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

2、二邦以修我西土。尚书康诰周公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2.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1)背景:时代特征: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来源:诸侯国君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儒家德治思想与法家法治思想影响最大。历史渊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材料一: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左传昭公六年材料二: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 郑玄材料三:(商代)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 吕氏春秋材料四: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

3、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2.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2)第一次德法之争: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于子,今泽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左传昭公六年子产作刑书法治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德治叔向从唯物史观角度思考,叔向为何反对子产“铸刑书”? “铸刑书”有何深远的历史影响?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2.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3)第二

4、次德法之争:材料一:孔子对晋国铸刑鼎予以猛烈抨击:“乎,失其度矣!贵贱不愆,所谓度也。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孔子家语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材料三: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孔子孟子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2.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3)第二次德法之争: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绌美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 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

5、如刑。韩非子有度韩非子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2.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3)第二次德法之争:儒家: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仁政与法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法家: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结果:在法家思想指引下,秦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材料一: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材料二:秦王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韩非子)与之游,死不恨矣!”均摘编自史记法治法家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德治儒家【课堂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如何评价儒家与法家的德法之争?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6、贰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3)秦汉朝廷还颁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云梦睡虎地秦简江陵张家山汉简材料一:或与人斗,缚而尽拔其须眉,论何也?当完城旦。士伍甲斗,拔剑伐,斩人发结,何论?当完为城旦。 云梦睡虎地秦简 材料二:贼杀人、斗而杀人,弃市。其过失及戏而杀人,赎死;伤人,除。谋贼杀、伤人,未杀,黥为城旦舂。贼杀人,及与谋者,皆弃市。未杀,黥为城旦舂。江陵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律,均布也。令,发号也。说文解字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2.魏晋时期(1)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更成为主流

7、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律令儒家化儒法合流,形成“德主刑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材料一: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不可不以相顺,故君子重之也。春秋繁露精华材料二:董仲舒决狱曰: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伊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殴父,不当坐。材料三: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董仲舒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2.魏晋时期(1)原因: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

8、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2)特点:以经注律,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目的是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材料一:古代礼律关系密切,而司马氏以东汉末年之儒学大族创建晋室,统治中国,其所制定之刑律尤为儒家化,既为南朝历代所因袭,北魏改律,复采用之,辗转嬗蜕,经由(北)齐隋,以至于唐,实为华夏刑律不祧之正统。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材料二: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张晋藩中国法制

9、通史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3.唐朝(1)编纂唐律疏议过程:影响: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唐律疏议唐律疏议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3.唐朝(2)提倡礼治标志性法典:732年,颁布大唐开元礼内容:分吉、宾、军、嘉、凶五礼特点: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之作。(3)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

10、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材料一: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中吉礼的内容主要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新唐书柳公绰传 大唐开元礼颜氏家训叁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的沿革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

11、,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由于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律不可更改,在实行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着法律与现实脱节的情况。为适应社会的需要,矫正大明律不可更改的弊端,在明朝中期以后,条例成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法律形式。随着问刑条例地位与作用日渐重要,条例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出现了前后混杂矛盾之弊,需要对条例进行整理和修订。于是在弘治13年(1500年)整理修订了279条条例,颁行天下,“永为常法”,这就是问刑条例。曾代伟主编中国法制史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2.教化的演进(1)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背景: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

12、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传播方式:朱熹A.社会层面:通过教育与科举,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B.乡里层面:乡约、族规、家训成为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C.家庭层面: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吕氏乡约朱熹家礼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2.教化的演进(2)宋朝以后: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有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明朝北宋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清朝基本延续明朝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圣谕广训圣谕十六条每月朔

13、望日,择宽洁公所,设香案。届时县中文武官俱至,衣莽衣,礼生唱,序拜,行三跪九叩首礼。兴,退班,齐至讲所,军民人等,环立肃听。礼生唱,恭请开讲,司讲生诣香案前,跪,恭捧圣谕登台,木铎老人跪,宣读毕。礼生唱,请宣讲圣谕第一条(康熙“圣谕”及大清律例),司讲生按至讲毕而退。清仁寿县志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2.教化的演进(2)宋朝以后:凡同约者: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吕氏乡约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六谕”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

14、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从宋朝到清朝, 乡约形式和内容有何变化?宋朝:由儒学士人发起,注重德和礼,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互勉。明清:改为宣讲皇帝圣谕,强调顺从,与法律合流,具有约束力,成为教化工具。总结材料一: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15、在历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法制虽代有损益,但“诸法合体”、“政刑不分”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到清末却始终未变。自古以来,中国的法典基本上是刑法典,但又包含有民法、诉讼法及行政法等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民商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无别的法律结构。所谓“往昔律书体裁虽专属刑事,而军事、民事、商事以及诉讼等项错综其间”,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思考:结合材料分析,分析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刑法、民法、行政诸法合一,司法行政不分。以礼法并用的方式,把“天理、人情、国法”有机融合在一个法律体系之中。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级的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范围的司法官员。时期法治教化礼法关系夏朝禹刑礼不下庶人刑礼分野商朝汤刑西周九刑敬天保民、礼制春秋战国铸刑书(成文法)、法家法治儒家德治礼法对立秦秦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