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编第一章教育本质_第1页
教师考编第一章教育本质_第2页
教师考编第一章教育本质_第3页
教师考编第一章教育本质_第4页
教师考编第一章教育本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主讲教师:郭启华教授E-mail: 教 育 学 2012.1问题 :什么是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问题 :什么是教育? 第一节 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一词溯源 P31.我国古代2.西 方“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甲骨文中“教”与“学”的写法及其意蕴。 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即教育是指引 导儿童使之得到完满发展。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三)教育的基本要素3、“教育”的概念 P4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 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学校教育)指

2、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二)教育的本质属性P4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 P5 1.“生物起源论”:(法国)利多尔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和冲动。3.“劳动起源论”(社会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劳动,这是我国比较公认的看法。其直接理论依据是恩格斯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观点。因为:1教育是随着劳动的实际需要产生的;2劳动使人产生了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条件:语言和思维。2.“心理起源论”:(美国)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二、教育的发展 P5(一)原始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

3、) 原始教育特点: 1.教育的非独立性 2.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 3.教育的原始性原始教育的内容:生产劳动教育;社会生活教育(习俗、宗教、军事)原始人在打造石器(二)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P61、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学校产生的时间:奴隶社会早期 学校的产生及条件:(1)生产力水平提高能够给学校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给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分子;(3)文字记载经验手段的出现,是间接经验得以传递;(4)国家机器出现,需要专门教育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古雅典儿童在学校学习斯巴达长老监视婴儿我国古代学校:“校”、“序”、“庠”、

4、“米廪”、“瞽宗”等。西方古代学校:“青年之家” 2、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六学二馆”: 唐代的中央官学(相当于大学) 弘文馆、崇文馆:只收皇亲和宰相的子弟。 国子学: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子孙。 太 学: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子孙。 四门学:七品以上文武官员子孙。 律学.书学.算学:八品以下文武官员子孙及通其学者。 4、教育内容丰富,方法落后只教“治人之术”鄙视劳动人民。如孔子“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主要以个别教育形式为主私塾。古代教育实质是统治之术和愚民政策的教育 (三)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依照

5、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现代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19世纪中后期的100年,以蒸汽机为标志,要 求劳动者具有初等文化程度。第二阶段:1920世纪中期近100年,以电气化为标志,要求 劳动者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第三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以信息技术为标志,要求劳动 者具有高等文化程度。现代教育的特点:1、现代教育具有民主性。2、现代教育具有普及性。(公共性) 3、现代教育具有创新性。4、现代教育具有生产性。5、现代教育具有科学性。(四)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重视学龄前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继续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美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发展三个阶段:精英阶段 高等

6、教育毛入学率15%大众化阶段 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章节练习1.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并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认识的是(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2.与封建社会教育特征不符的是( )。A.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 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C.以“四书五经”等经典为教育内容 D.官学与私学、书院和社学并存3.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 )时期。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BAC4.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A.学校的产生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有了国家 D.创造了文字5.为全

7、体人民服务,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体现了现代教育( )的特征。 A.公共性 B.生产性 C.科学性 D.未来性6.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 )。A.教育 B.教学 C.德育 D.智育7.“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的特征。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AAAC8.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这是()的观点A.生物起源说 B.神话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9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 ) A论语 B大学 C

8、孟子 D学记10.我国唐朝的官学体系中的“六学二馆”在招生上具有严格( )的特点。A.宗教性 B.阶级性 C.等级性 D.民主性1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德育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D.社会教育12教育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A.孟禄 B.恩格斯 C.利多尔诺 D.沛西能13.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 )主要表现在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目的的制定上。A.公平性 B.民主性 C.阶级性 D.社会性DCCBAC1.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有( )A.教育场地 B.教育者 C.教育管理 D.受教育者 E.教育影响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是_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

9、会 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BDEAB第三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科学体系分支学科:按研究范围:学校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家庭教育学从 纵 向 看: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 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从 横 向 看:普通学校教育学、职业学校教育学等按研究内容:教育概论、教学论、课程论、德育论、学校管 理等。综合学科: 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心理学、教育行政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工艺学、教育史、教育未来学、比较教育学、教育控制论、教育信息论、教育结构学、教育法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美学、教育技术学等第四节 教

10、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略)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4.教育学的深化发展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P71.中国古代的教育经验,教育思想代表人物 :孔子 朱熹代表作 :论语、学记2.外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 柏拉图 昆体良代表著 :理想国、雄辩术原理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P8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1632年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 (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泛智教育思想,探索“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1806年 赫尔巴特(德国):普通教育学 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

11、”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 1693年 洛 克(英国):教育漫话“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构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1762年 卢 梭(法国):爱弥尔1781-1787年 裴斯塔洛齐(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 “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P8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或教育理论:王国维:翻译、介绍国外的教育学斯宾塞(英国):教育论和实科教育理论梅伊曼与拉伊(德国): 实验教育学凯洛夫(前苏联):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杜威(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1、实验教育学(1)代表人物:【德国】梅伊曼和拉伊(2)核心思想:

12、用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法定量研究儿童的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3)基本观点:反对赫尔巴特的概念思辨的教育学倡导教育研究引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实验按三阶段进行:假设计划运用教育实验要在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与运用2、文化教育学 (1)代表人物:【德国】狄尔泰等人。 (2)核心观点: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世界,从而培养完整人格; 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研究教育要采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培养人格的主要途径则是陶冶和唤醒。用理解和解释来研

13、究个体主观文化社会历史客观文化用陶冶和唤醒来教育培养完整人格3、实用主义教育学(1)代表人物:【美】杜威,克伯屈,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2)核心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以经验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差异4、制度教育学 (1)代表人物: 【法】乌里等人 (2)核心观点: 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原来视为当然的学校教育制度进行批判分析; 认为教育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有深刻影响; 要达到教育目的个体的社会化,就必须使个体对制度这种制约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实现把“给定的”制度转化成“建立中的”制度。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1)教育的性质:一

14、种社会历史现象,有阶级性;(2)教育的起源:社会性生产劳动;(3)教育的目的:个体的全面发展;(4)教育的方法: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相结合;(5)教育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制约与反作用;(6)研究教育的方法论:马克思辩证、历史唯物主义6、批判教育学 美鲍尔斯法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社会既存的不公正、不平等;(2)必须向人们揭示出貌似公平的学校教育背后受利益关系支配的不公平;(3)必须帮助教育主体确立批判意识,积极去寻求达到公平的解决策略;(4)研究教育不能只采用科学的客观态度和方法,而且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P9代表人物及其代表

15、作或教育理论:布鲁纳(美国):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姆(美国):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掌握学习理论) 巴班斯基(前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帕夫雷什中学 (全面发展理论)第五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略)P10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略)P10章节练习题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2.“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 。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16、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3.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 ) 。 A.赫尔巴特 B.康德 C.培根 D.夸美纽斯BBA4.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做到因材施教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出自选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一论点出自( )。 A.洛克教育漫话 B.卢梭爱弥儿 C.康德论演说家的培养 D.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6.被公认的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是( )。A.学记 B.雄辩术原理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7.提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并构建系统的绅士教育的理论体系的教育家是

17、( )。A.孟子 B.培根 C.夸美纽斯 D.洛克DBDD8.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用自然科学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拉伊和梅伊曼 D.狄尔泰9.“教育即生长”是著名教育家( )提出来的。 A.孔子 B.皮亚杰 C.杜威 D.布卢姆10.独立形态时期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 )。A.雄辩术原理 B.康德论教育 C.大教学论 D.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CCC1.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P102.有人说:“不学习教育学照样可以当好教师。”你同意这种看法吗?(1)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掌握教育规律。(2)学习教育学可

18、以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正确地进行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主要参考书目和网站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2.柳海民.教育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李其龙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4.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5.英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6.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意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马荣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8.苏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吴文侃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9.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10.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1.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12.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13.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14.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