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1页
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2页
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3页
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4页
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一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第1页历史经济地理主要研究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农牧业分布与变迁、手工业分布与变迁、商业发展与分布,经济城市发展与分布等内容。因为各地自然条件不一样,开发时间不一样,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样,形成了不一样经济区,也表达出不一样经济发展水平。总之,经济区域形成是经常发生改变,同时,各地经济发展也是存在不平衡。 第2页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农耕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历史时期经济区划定位古代垦荒和古代西部开发农牧结合第3页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祥地之一,它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及水利工程当初在世界上都是遥遥领先。勤劳中国人民在长久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农耕区第4页农

2、业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产生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在长久采集野生植物过程中,逐步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创造了农业。 第5页河姆渡 遗址半坡 遗址大汶口遗址 中国农耕时代主要遗址第6页 左图为打制石器。 右图为磨制石器。海南刀耕火种。骨耜第7页河姆渡文化骨耜第8页河姆渡出土骨镰第9页河姆渡出土鹤嘴锄第10页周族先世世系(1)弃(2)不窋(3)鞠(4)公刘(5)庆节(6)皇仆(7)差弗(8)毁隃(9)公非(10)高圉(11)亚圉(12)公叔祖类(太公)(13)古公亶父(太王)(14)季历(王季)(15)文

3、王昌第11页周族先世古公亶父:周人迈入新文明发展阶段周族著名首领。迁徙:诗经大雅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蓳茶如饴”。周人接触世居渭水流域从事先进农业姜姓部族,并于他们结成了稳固婚姻关系。 第12页铁制农具第13页 夏商周时期“三河”成为最早开发农耕区,被司马迁称为“天下之中”。因为人口少,这时农耕区呈岛状分布。黄河流域农耕区史记货殖列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 第14页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对自己地域作了较大开发,如齐国、鲁国对今山东半岛农业开发、晋国对今山西北部地域开

4、发、秦国对成都平原开发、楚国对荆楚及越国和吴国对长江三角洲开发都值得提及。战国时期主要城市,如陶、监淄、荥阳、彭城、邯郸、宛、郢,分布于南北各地。故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萌发于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域。 第15页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形成两个经济中心:关西:关东(以函谷关为界)。 (关中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齐鲁经济区、燕代经济区、江淮经济区)第16页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形成两个经济中心:关西:关东(以函谷关为界)。 关东齐、鲁等国农业发展较快,多鱼、盐、漆、丝,又“好稼穑”。而菏、济二水交汇陶(今定陶)成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地方。鲁地产缟也是上乘丝织品。关西农业更是有名,号称“天府

5、之国”。 第17页天府“天府”是周代官名,专门执掌皇家祖庙收藏。后亦用来泛指皇家仓库,甚至指国内形盛富庶之地。战国策.秦策一中就提到,关中地域“天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府“意思是”财务所聚“,是说这个地域是天下粮仓。汉书. 张良传说关中“物产饶多,可备赡给”,“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于是刘邦下了决心,马上着手布置迁都事宜,还授予娄敬“郎中”官职,就此,长安(今西安)成为汉朝京都。公元2,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谈话时,把漂亮丰饶四川盆地尤其是成都平原赞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于是,人们逐步将四川也称为“天府之国”了。第18页经济重心处于北方时期 先秦时期:

6、今天黄河中下游地域气候湿润、河湖众多、土壤肥沃,尤其是黄土高原及其冲积平原地域,在湿润气候背景下,土质疏松柔和,矿物质不易流失,土壤自我加肥能力较强,便于耕作,适于原始农业木耒、石刀,除此之外就是新石器时代北方地域森林植被很好,农业生态环境相对很好,所以有着十分先进农业文明,故夏商周三代都主要以这个地域农业文明为基础。 第19页 中国历史上农耕区含有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从平原向山区,从中原腹地向周围地域扩展趋势。农耕区扩展取决于:1.人口不停增加:中国古代人口从秦统一六国之前万至清末增加到4亿。2.粮食亩产提升迟缓:汉代粟类旱地作物亩产约120斤,明清中上地亩产150200斤。人口增加与粮食

7、产量之间矛盾造成农耕区扩展成为基本趋势。第20页西汉镰刀辽代镰刀明代镰刀西汉犁辽代犁第21页第22页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农业关键地位深入确立。农业地位确实立:据史记货殖列传所记载18个经济区分布来看,其中有13个在黄河流域,而只有巴蜀、西楚、东楚、南楚和岭南5个区域在长江流域。第23页中国古代农耕区扩展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岛状农耕区消失,土地连片开发。汉代在全国形成关东、关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关东、关西经济区最发达。这时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4/5。第24页秦汉时期经济区划定位关中地域: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关东地域

8、:函谷关以东汾水、涑水平原和华北平原,在今山西南部、河南、河北南部、山东部分地域,是农耕文化发达地域 。江淮地域:从东汉开始,江淮以南得去经济有一定发展。粮食产量提升,东汉安帝永初七年,政府“调零陵、桂阳、丹阳、豫章、会稽租米,赈给南阳、广陵、下邳、彭乡、山阳、庐江、九江饥民 ”。(后汉书)第25页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示意图中国历史时期三大流域人口改变图 东汉末年北方连年战乱使人口与劳动力锐减,即使隋唐统一后黄河流域经济一都复兴,但“安史之乱”与“靖康之难”再度造成人口流失、经济衰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域。第26页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期是经济重心南移比较显著

9、时期。 黄河流域因为一些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破坏,使正在发展中经济受到了严重摧残,其间经历了几度重复。汉魏之际,长久战乱是造成黄河流域经济残破局面开始;三国至西晋时它有了一个短暂复苏阶段。 第27页二、 长江流域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 汉代长江流域经济仍很落后,北方历次战乱为长江流域经济开发提供了契机,至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成为国家赋税主要供给地。第28页江南地域开发时序 在长江流域农业开发进程中,开发次序为: 1.上游成都平原。 2.下游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平原。 3.中游江汉平原。第29页南北并荣时期: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乃至整个十六国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再次遭到破坏;隋唐以后,

10、安定环境,先进技术使经济得到恢复并有一定进展。 唐代是我是历史上一个气候温暖朝代,我国北方农业经济有所恢复。关中地域农业经济依然成为当初全国最富庶地域之一。 第30页苏湖熟,天下足 唐宋时期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域是全国主要粮食输出地,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明清时期江汉平原为全国主要粮食输出地,民谚改有“湖广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第31页珠江流域农业开发 珠江流域农业开发较晚,宋代这里人口与劳动力情况稍有改进,明清时期进入全方面开发。第32页第33页经济重心处于南方时期: 安史之乱后,江南地域经济地位深入上升,并开始超出北方。韩愈指出,“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江东诸州,业在

11、田亩,每岁一善熟,则旁资数道”。“今国家内王畿,外诸夏,水陆绵地,四面而远。而输明该之大贵,根本实在于江淮矣。何者?陇右、黔中、山南已还,硗瘠啬薄,货殖所入,力不多也;岭南、闽蛮之中,风俗越异,珍好继至,无大赡也;河南、河北、河东已降,甲兵长积,农厚自任,又不及也”。第34页经济重心处于南方时期: 宋代:北宋时期江南人口已经占全国二分之一以上,北宋后期人口数量超出20万州郡,南方有44处而北方仅有11处,十分鲜明地表明出古代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两浙地沃而物颗,稼则割麦种禾,一岁再熟,稻有早晚。 “其熟也,上田一亩收五、六石,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 第35页

12、经济重心处于南方时期: 明清以来,北方地域在“明清宇宙期”背景下,经济愈加残破,经济地位也大大下降。 第36页近代近当代以后,伴随外国殖民势力发展,我国经济又发生了很大改变,突出是经济东西差异显著。而不是过去南北差异。 第37页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超出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第38页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户口超出北方,户口分布重心南移完成。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方面超出北方。南方地域在国家财政中已占有举足轻重地位。 杜牧:“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 陆游:“方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

13、南财赋。” 富弼:“朝廷用度,如军食、币帛、茶盐、泉货、金铜、铅银以至羽毛、胶漆,尽出九道。朝廷所以能安然理天下而不匮者,得此九道供亿使之然尔。此九道者,朝廷所仰给也。”第39页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原因 北方战祸多且持久、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提升了生产力水平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第40页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原因南北自然环境变迁。 气候改变。 唐人韩鄂在四时纂要四月条下已谈及麦之贵贱与贮麦之事,而宋太宗、真宗几次在汴京之郊“观刈麦”则在五月,说明北宋小麦收获日期比唐代大大推迟了。唐两税法要求夏税无过六月,秋税

14、无过十一月。而北宋夏税纳毕期南北三个不一样地域分别为七月十五日、七月三十日、八月五日;秋税则十二月十五日毕,后又并加一月 。第41页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原因水文改变对经济重心南移影响 。北方: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记载,今山西省境内湖泊,北朝有十六个,唐代有七个,宋代仅有三个。 南方:“桑麻蔽野,稼穑连云” ,肥田尽垦,人烟稠密。洞庭湖、鄱阳湖变迁对湖区农业生产起了促进作用。 第42页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原因植被改变对经济重心南移影响 。沈括说:“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 南方开发较迟,森林破坏也较迟。东晋以后南方丘陵山地林木开始被较多地采伐,但因雨

15、量多、气温高,植物自我更生能力强,林木被采伐后随即天然更新。唐宋时采伐量增加,范围扩大,但对生态环境影响亦属局部。 第43页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原因土壤改变对经济重心南移影响。 唐代关中土质已显著下降,史载同、华二州“地迫而贫,所献常觳(hu)陋” ;陕州亦是“土瘠民贫” 。但唐代沟壑分割仍不严重,尚存许多辽阔“原”。北宋以后水土流失加剧,原面日益缩小消失,才形成沟壑纵横局面。 长江中下游地域在战国秦汉时期因为湖沼四布、榛莽丛生、土质紧密,其耕地被视为下田。伴随这一地域开发,其土质逐步优化,唐宋时期其土壤肥力已经有较大提升。 第44页经济重心南移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南移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

16、。南移使中国古代后期各王朝财政经济重心与政治军事重心分离,促进了沟通南北经济交通运输线大运河发展,提升了漕运在各王朝中政治地位。南移使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第45页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启示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启示 。稳定是经济发展必备条件。 充分利用外来先进劳动力和及时引进最先进生产工具、生产经验(科学技术)是南方经济发展主要确保。 决议者重视和正确决议是经济发展主要原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与环境发展相协调,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持可连续发展态势。 第46页山区农业开发 中国山地面积占2/3以上,因为自然障碍,山区开发进程较慢。在山区开发中经历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时期:主要开发地集

17、中在东南丘陵,开发程度较弱。 2.隋唐两宋时期:东南丘陵人口大幅度增加,黄土高原也出现农业垦殖区。 3.明清时期:荆襄地域、秦岭、大巴山山区、闽浙皖南山区、湘西山区、赣南山区相继得到大规模开发。第47页明代农书中插秧图明代农书中水田宋代农书中插秧图代田法第48页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1 .短期和定时轮荒耕作制:夏商周三代实施。2 .土地连作制确实立:春秋战国开始。3 .黄河流域两年三熟制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在华北局部地方,以冬小麦为关键与粟、豆、麻等作物进行轮作。第49页两年三熟示意图4. 长江流域一年两熟制出现:北宋时期长江流域出现一年两熟,主要为稻、麦轮作。水稻一年两熟即双季稻出现在清朝

18、,双季稻出现前有再生稻与间作稻,均为一年一熟作物。稻麦轮作示意图第50页萌芽和形成日臻成熟发展全方面成熟继续发展农具铁铧犁耧车曲辕犁耧锄耕作技术耦耕垄作法代田法区田法间作套作复种技术轮作育秧移栽水旱轮作稻麦复种套耕品种北:粟南:水稻交流广泛玉米甘薯耕作制度连作、休耕与两年三熟并存一岁两熟多熟种植经验总结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政全书时期春秋战国和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精耕细作技术日趋成熟第51页农业生产工具第52页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物质标志。旧工具被淘汰、新工具诞生,实质上是古代生产力进步详细表现。第53页原始人群:使用打制石器、天然火。 氏族公社:使用磨制

19、石器、弓箭,人工取火。 夏朝:用木制耒耜播种,用石刀、蚌镰收割庄稼。 商周:制造和使用青铜器。 春秋:铁器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牛耕。 战国:更多地使用铁农具,推广牛耕。 第54页西汉:普遍使用铁农具、耦耕,出现马耕,使用犁耕法,用耧车播种。 东汉:杜诗创造“水排”,鼓风冶铁,制造农器。 三国:曹魏马钧创造翻车,用以浇灌、排涝。 唐朝:创制曲辕犁、筒车。 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第55页第56页汉代耧车创造 这种牛耕方式俗称“二牛抬杠”,也即文件中所说“耦犁”。第57页 唐代曲辕犁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能调整深浅,耕作平稳、深浅一致,极易适应水田耕作。第58页唐代农民在长久生产实践中

20、创造出一个轻便曲辕犁,犁架小,便于回转,操作灵活,既便于深耕,也节约了畜力。这种犁出现后逐步得到推广,成为最先进耕具。耕犁至此基本定型,这是唐代劳感人民对耕犁重大改进。第59页第60页第61页第62页第63页第64页第65页第66页第67页第68页第69页第70页第71页第72页古代垦荒和古代西部开发 第73页古代垦荒和古代西部开发 1、我国古代历史上西部开发 西部地域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等十个省(市、区)。(1)历代西部开发举措(2)历代对西部地域开发和管辖 第74页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直接联络,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边疆序幕。西

21、汉:组织军民进入西域地域实施屯垦,守卫边疆;驻扎军民,修建城堡及家童设施,确保西部边境安全与丝绸之路通畅;实施宽松民族政策,西汉朝廷基本不向当地各族人民征收赋税。历代西部开发举措第75页唐朝:在西域建立和完善军政管理机构都护府;着眼于综合开发,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实施租佃制和分成制,军事上实施兵农合一府兵制,实施开明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利益,不搞民族歧视。元朝:对西域开发治理,实施全方位开发;实施军屯、民屯,促进冶炼业和纺染业发展;统一货币,并实施轻徭薄赋政策;还重用少数民族人才;在西藏地域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历代西部开发举措第76页清朝:评定分裂分子

22、葛尔丹、大小和卓叛乱,加强并巩固对西域和西北、北方地域统治;在边疆地域以军屯、民屯等形式大规模开发荒地,发展经济;重视发展商业,主动发展民间商业,以低关税吸引外商从事贸易,并撤关卡,勉励新疆商人到内地经商。历代西部开发举措第77页西藏:唐:松赞干布赫文成公主通婚;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再次和亲;“长庆会盟”。元:设宣政院辖地,藏族地域正式列入中国版图。明:设乌斯藏都司,任用藏人担当官吏;建立僧官制度,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都拥护中央。清:册封“达赖”和“班禅”;建立金瓶掣签制度;设置驻藏大臣,标志着中央对西藏管辖加强。历代对西部地域开发和管辖第78页云南:西汉:汉武帝改滇为郡,赐予滇王王印。唐:唐玄宗

23、支持南诏统一六诏,并册封其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两宋:云南处于大理国统治。元:在云南设省。清: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1726年雍正年间实现改土归流。新疆:公元年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这是新疆归属中央政权开始。唐朝设安息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新疆地域。清朝于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含巴尔喀什湖在内整个新疆地域。历代对西部地域开发和管辖第79页四川:战国:秦国在成都岷江利于修都江堰,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西汉:武帝在四川设郡县。三国:蜀汉实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诸葛亮治蜀取得佳绩。唐:益州丝织业和造纸业十分知名。北宋:丝织业以四川地域最高。明朝:成都是著名茶叶市场。历代对西部地域开发和

24、管辖第80页中国古代“农牧结合” 第81页中国古代“农牧结合” 中国古代独特“农牧结合”形式和不停发展首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所决定。 第82页畜牧业产生与草原游牧方式一 畜牧业产生与气候变迁 公元前500060前,今长城沿线均为原始农业分布区,大约公元前150010气候转冷,原始农业向南移动,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立,逐步形成独立生产部门。第83页 包含游牧民族在内非农耕民族经济生活方式有很强稳定性,在自然环境没发生根本改变,也没有受到异质文化冲击背景下,他们经济生活方式普通不会改变,惯有生活与文化习俗会稳定、不变地连续下去。 第84页 中国历史上 主要草原民族与游牧方式 民族 资料内容 资料出处 匈奴

25、 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史记卷一一匈奴列传 乌桓 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 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 后汉书卷九乌桓传 鲜卑 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魏书卷一序纪一 吐谷浑 恒处穹庐,随水草畜牧。 魏书卷一一吐谷浑传 突厥 被发左衽,穹庐毡帐,随逐水草迁徙, 以畜牧射猎为事,食肉饮酪,身衣裘褐。 北史卷九九突厥传 回纥 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 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 吐蕃 其畜牧,逐水草无常所。 新唐书卷二一六吐蕃传 契丹 逐寒暑,随水草畜牧。 北史卷九四契丹传 奚 随逐水草,颇同突厥。 北史卷九四奚传 蒙古 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 元史卷一兵志三第85页一

26、 游牧方式逐水草而居 第86页 汉书匈奴传载:匈奴 “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 逐水草而居各有分地第87页 时东胡强,闻冒顿杀父自立乃使使谓冒顿曰,欲得头曼时号千里马。冒顿问羣臣,羣臣皆曰:“此匈奴寳马也,勿予。”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爱一马乎?”遂与之。顷之东胡认为冒顿畏之,使使谓冒顿曰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撃之。冒顿曰:“柰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东胡王愈骄使使谓冒顿曰:“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不能至也,吾欲有之。”冒顿问羣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于是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柰何予人!”

27、诸言与者皆斩之。冒顿遂东攻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及冒顿以兵至大破灭东胡。 汉书匈奴传第88页 1. 划定季节牧场 牧人划定季节牧场,普通需要满足两个标准,其一为确保牧场有良好再生能力,且植物成份不被破坏;第二为饮水条件以及牧草生长情况能够满足季节要求。依据牧场自然环境不一样,能够分为四季营地、三季营地以及两季营地。 第89页汉书西域传载:康居国,王冬治乐越匿地,到卑阗城。去长安万二千三百里。不属都护。至越匿地马行七日,至王夏所居蕃内九千一百四里。魏书西域传载:嚈哒国,大月氏之种类也,亦曰高车之别种,其原出于塞北。自金山而南,在于阗之西,都乌许水南二百余里,去长安一万一百里无城邑,依随水草

28、,以毡为屋,夏迁凉土,冬逐暖处。辽史营卫志有五院部:大王及都监春夏居五部院之侧,秋冬居羊门甸。六院部“大王及都监春夏居泰德泉之北,秋冬居独庐金 。” 第90页 蒙古人“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十月各至当地”。 元史兵志 鞑靼冬居平原,气候温和而水草丰肥,足以畜牧之地。夏居冷地,地在山中或山谷之内,有水、林、牧场之处。 马可波罗游记第91页夏冬季节牧场转移蒙古大汗帐幕第92页清代绘画中畜群嘉峪关魏晋时期画像石中畜牧业第93页契丹壁画中帐幕 牧民逐水草游牧活动通常是在百里或数百里圈内完成,这个圈内现有满足放牧需要水草条件,也在习惯上被他人视为含有稳定使用权。 第94页 2. 要求游牧路线 牧民逐水草而居游牧生活即使含有随意性特点,但游牧路线普通不轻易改变,每年基本都一样,形成这么现象原因与水源有没有、草场优劣以及去年迁移中畜群留下来粪便都相关。 第95页3. 营盘与放牧 营盘为牲畜过夜休息地方,牧民普通白天在营盘周围一定范围内放牧,夜晚归宿营盘。因为营盘功效特征,往往设在牧场中心地带。按类型可分为暂时、固定与辅助营盘。 饮水是放牧中主要步骤,所以牧民确定一天之内放牧距离基本以饮水地点为半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