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2022年秋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2022年秋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2022年秋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2022年秋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教化与道德理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一方面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另一方面也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提出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和连续性等独特品格,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随着古印度佛教的传入和近

2、现代西学东渐的发展,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中华文化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东南亚等产生了深远影响。16世纪到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课标导航明晰目标】学科素养1了解从原始社会到五四运动后中华文化的发展史实,认识中华文化形成、繁盛、转折、衰落和复兴的漫长的发展历程,培育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2搜集古代中国优秀思想家的

3、思想言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培育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3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等独特品格,对中华民族及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培育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时空坐标历史脉络】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多元起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核心中原_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形成1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族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

4、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百家争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表现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_”局面形成影响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2)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百家争鸣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数十个地域文化,如山东地区的齐鲁文化、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地区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提示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归纳。【答案】特点:多方位的格局;多元一体。内容秦朝建立

5、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尊崇_,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3)秦汉时期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形成。儒术内容魏晋时期,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_盛行唐朝佛学繁荣影响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灿烂(4)魏晋至隋唐时期传统儒学受到挑战。玄学内容具体表现理学的形成背景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表现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_”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

6、神世界文化高度繁荣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5)宋元时期传统文化高度繁荣。格物致知【特别提醒】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6)明清时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转折。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_。文字狱: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经世致用2近代中华文化的衰落和复兴。(1)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

7、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时期具体表现西周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战国人本思想内容孔子提倡“_”,主张“仁者爱人”影响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1重视以人为本。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时期具体表现春秋战国民本思想内容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_”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影响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

8、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仁政【概念辨析】人本思想和民本思想人本思想的提出可以上溯到孔孟。“仁者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把人本主义提高到空前高度,这都说明了人本思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而民本思想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的发展历程。在价值理念方面,人本思想坚持“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根本”的价值准则,民本思想则强调重视民众、安民保民的爱民思想;在目标追求方面,人本思想重视对人的个性解放及人对权利的追求,民本思想则重在维

9、护、巩固和强化特定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内容夏商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春秋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_战国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影响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_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天命内容人物具体主张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张载将“修身齐家治

10、国平天下”的_精髓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儒家学说内容人物具体主张家国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内容西周初年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春秋时期继承和发展了崇德的思想,孔子提出“_”,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内容战国时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西汉时期_记载:“大道之行也

1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影响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礼记【误区警示】儒家希望的贤者是“有个人能力、魅力,能够独行独断,会宽恕的仁厚的人”;而墨家希望的贤者是“集思广益,懂得尊重、理解别人,能考虑全面的兼爱的人”。内容西周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战国_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提出“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孟子内容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

12、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春秋战国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_”“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影响“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6.主张和而不同。和为贵特点具体内容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_,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1特点。兼收并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特点具体内容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

13、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_,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_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道德伦理治国理政思考就文化代表人物而言,陈寅恪经过严密考证,指出李白、白居易、元稹、欧阳询等均有胡人血统,其先祖或为胡人,或为鲜卑。这就有力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均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应称为大中华文化,而这种文化的集大成与高峰

14、,正是在中古时期。当然,传统的儒家文化也并非拒绝吸收其他文化因素,如屈原的离骚,陈寅恪就指出含有道家思想。摘编自刘克敌著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根据材料,归纳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到中古时期所表现出的特点。提示根据材料有效信息“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并非拒绝吸收其他文化因素”归纳概括。【答案】特点:多样性、发展性、包容性。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探究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材料一一般通史的写法偏重于政治史,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因为文明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文明的各种要素的发展不平衡,在综合考察的同时还必须有重点,重点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的标志性文明成果。袁行霈等主编中华

15、文明史问题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时期的标志性文明成果。(培育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答案】物质文明:铁犁牛耕的出现。政治文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精神文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私学出现,诗经、楚辞等文学成果。材料二董仲舒从天出发来论“仁”,认为天是万物的本原,天生人并养育人,而上天要治理宇宙万物,就不能靠刑罚,而是主要靠仁德,因此宇宙万物才如此有秩序,所以天是具有仁义精神的。他在强调“仁者爱人”的基础上,提出仁爱的对象不能是“我”、自己,而必须是他人,并由此推衍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摘编自孟维董仲舒对先秦儒

16、家“仁”的继承与发展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发展的表现及其目的。(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表现:从天的高度来论“仁”,将儒家的“仁”与神学相结合;扩大了仁爱的范围。目的: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统治秩序。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问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李贽等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并简要说明。(培育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答案】态度:批判继承。说明:明末清初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倡

17、导经世致用,这些思想是对儒学的批判;但他们的思想仍属于传统民本思想,其根本目的仍是维护封建统治,将希望寄托于贤君明主,这是对儒学的继承。【要点总结】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征时期阶段特征前文明期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在进入文明前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这段时期奠定了中华文化独立发展的基础雏形期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初创的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形成期,诸子百家的出现标志着封建文化框架的形成时期阶段特征定型期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和后来的汉朝所采取的政治制度成为封建政权组织和统治机构的模范和蓝本,秦汉

18、时期实行的文化政策对后世更是影响深远发展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的文化在秦汉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开始确立了中华文化的恢宏气势时期阶段特征成熟期元明到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大一统时期,其中明清是我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顶峰和衰落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文化特征为后来中华文化的被迫转型埋下了伏笔转型期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中华文化发生了巨变,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进入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探究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材料一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华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

19、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郑师渠、史革新主编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答案】基本内涵: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材料二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20、。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兴盛,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摘编自冯天瑜等编著中国文化史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培育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答案】特点: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多样性,古代传

21、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包容性,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本土性,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重伦理,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秩序。材料三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青年时期,他曾寄希望于和平改良,失败后转向暴力革命,认为“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主编湘江评论时,(毛泽东)强调“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虚思想”。在党的七大报告中,他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著名论断。他还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座右铭,

22、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要求全党:“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摘编自吴伟锋毛泽东与中华传统文化问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身上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指出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答案】体现:革故鼎新;实事求是;以民为本;爱国情怀;艰苦奋斗。(言之有理即可)关系: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要点总结】从人与自然、

23、人与人、人的内在三个方面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人与自然方面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总体的概括,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条。天人合一反映的是一种既能洞悉自然规律又能顺应自然规律的人格。西周时期的“神人关系”和“天地人伦”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后来春秋时期的“天人一体”“人法天则”要求天人协调、天人相用。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新时代背景下,

24、天人合一理念值得我们深思与践行人与人方面厚德载物,兼收并蓄: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如此博大精深,其厚德载物、兼收并蓄的包容性起了关键的作用。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孟子将“和”的思想上升到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视其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他人与人方面们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种兼收并蓄的特性使得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地吸收过滤外来文化,为自身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与养分,使其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而历久弥新。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

25、密,我们决不能坐井观天而盲目排外,而是应保持厚德载物、兼收并蓄的精神,互补互足,谋求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人的内在方面自强不息,日益奋斗:自强不息、日益奋斗的文化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及兼容思想在中国人的生存态度上的集中体现,它标示着传统文化中人的主体能动性和高度自觉性,也是对中华民族主体人格状态的历史概括。礼记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种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积极的人生观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日益奋斗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真实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这种自强不息、日益奋斗的宝贵精神,促进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在今天仍发挥着巨大的激励作用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知识导图史论要

26、语1中华文化经历了先秦奠基、秦汉儒学成为主流、魏晋至隋唐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宋元高度繁荣、明清传承和转折以及近代衰落和复兴的发展历程。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提出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4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1中华文明具有多元起源、动态发展的历史特征,最能证明此观点的是()A南稻北粟,原始农耕B三皇五帝,神话传说C文

27、化遗址,满天星斗D夏商文化,中原创始【答案】C【解析】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具有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互相影响、相互融合的特征,在各地考古发现的众多文化遗址最能证明这一观点,故C项正确。A项表明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项反映了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均不能从总体上反映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动态发展的历史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夏商文化是在中华文明起源基础上的发展,排除D项。2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儒学内部”,“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A佛教曾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融合C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理学家们在批判中接受了佛教的价值观念,儒佛互补,直至佛教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佛教传入中国后,本土化趋向虽明显,但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A项;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儒学正统地位在这一时期并未出现动摇,排除D项。3汉朝以前,端午习俗主题为祈福禳灾。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已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的活动。唐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