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22历年联考《行测》真题(新疆/福建/重庆/河南)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1_第1页
2009-2022历年联考《行测》真题(新疆/福建/重庆/河南)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1_第2页
2009-2022历年联考《行测》真题(新疆/福建/重庆/河南)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1_第3页
2009-2022历年联考《行测》真题(新疆/福建/重庆/河南)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1_第4页
2009-2022历年联考《行测》真题(新疆/福建/重庆/河南)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住在富人区的她 2009-2022历年联考行测真题(新疆福建重庆河南)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卷一.历年真题荟萃(共30题)1.作为曾经的媒介大亨,报纸的影响力已经,互联网、手机的普及,让现代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的变化,报纸媒体的阅读群体日益萎缩。新媒体留给报纸的发展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每况愈下 日异月殊 B.今非昔比 翻天覆地 C.烟消云散 惊天动地 D.今不如昔 日新月异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空,根据前文“曾经的媒体大亨”可

2、知,横线处所填成语强调“报纸的影响力”在不同的时间段形成鲜明对比。C项“烟消云散”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用在此处程度过重,且体现不出形成对比,排除。 第二空,横线处所填成语搭配“获取信息的方式”,强调方式变化巨大,B项“翻天覆地”指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符合文意,当选。A项“日异月殊”指每天每月都有差异,形容变化大、快。D项“日新月异”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文段并非强调“方式”每天都发生变化,而是强调和之前的方式相比变化大,故两项均可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曾经的媒介大亨”到“报纸媒体的阅读群体日益萎缩”可知,本空应体现“现在不如以前”的

3、含义。A项“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表示一种持续的状态,而横线前的“已经”表示完结的状态,二者时态不兼容,不能连用,排除A项。B项“今不如昔”指现在不如过去,符合语境。C项“烟消云散”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强调消失殆尽,程度过重,不符合语境,排除C项。D项“今非昔比”指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不符合语境,排除D项。答案锁定B选项。 第二步,验证第二空。“获取信息的方式”较之前而言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符合语境。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词语的含义。第二步,第一空备选词语的存在轻重程度差别,根据文意排除错误词语。第三步,辨析第二

4、空备选词语的侧重点,选择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第一空,填入词语应表达报纸的影响力下降之意,“烟消云散”程度过重,排除C。 第二空,填入词语应形容变化大,“日异月殊”与“日新月异”均侧重于变化快,“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与句意相符。 故本题选D。2.() 对于 原子 相当于 车轮 对于 () A.夸克;气缸 B.库仑;车速 C.电子;汽车 D.核能;火车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将选项逐一代入,判断各选项前后部分的逻辑关系。A项代入前一组词为组成关系,后一组词不存在逻辑关系;B项代入前一组为对应关系,原子所带的电的量的单位是库仑,后一组不构成逻辑关系;C项前一组构成组成关系,后一组为组成关系

5、;D项前一组为对应关系,后一组为组成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C。3.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之一美世(Mercer)公司近日发布的2012全球生活成本调查称,东京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中国香港名列第9位,中国内地的上海和北京分别名列第16和第17位;纽约是美国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但排列在全球第33位。美世公布的“生活成本”,特指政府机构和跨国公司派驻海外人员在各个城市的生活成本。这与通常讲的居民生活成本不是一回事。混淆两种不同的“生活成本”,不仅无助于科学比较,而且容易导致情绪化倾向。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上海、北京的生活成本未高过纽约 B.混淆“生活成本”概念造成了曲解 C.不同国家城市

6、的生活成本不可比较 D.我国大城市居民生活成本不是很高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中心理解。文段采用分总结构,先引用美世公司的调查数据设置“疑问”,为何纽约排名靠后?接着论述该公司的“生活成本”数据来源并非普通居民的生活成本。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混淆无助于比较,还容易导致情绪化。B项中“造成曲解”和原文“情绪化”是同义转述。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B项。C、D两项在原文中并没有论据;A项不是文段对比的结论。 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第一句讲述了美世公司对几个城市的生活成本进行排名的情况,第二、三句指出了美世公布的“生活成本”的概念与通常所讲的生活成本不同。最后得出结论

7、,即混淆两种不同的“生活成本”概念有危害。文段结构为“分总”,重点句是最后一句,主要强调“混淆两种生活成本的危害”。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重点句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本文为分总结构,介绍报告指出问题得出结论,最后一句话是文段论述的重点。文段首先罗列了美世公司近日发布的2012年全球生活成本调查中几个城市的生活成本排名情况。然后指出调查中的“生活成本”的含义与通常讲的居民生活成本含义不同,因此造成调查结果不科学,造成了曲解。B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D两项无从文段得出,说法本身有误。文段说的是混淆“生活成本”的概

8、念造成比较的不科学,并非说各国城市的生活成本不可比较,C项说法有误。 故本题选B。4.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房顶被风掀翻是由于屋内的大气压力高于室外的大气压力 B.用手动打气筒给轮胎打气,气筒内气压始终高于胎内气压 C.高海拔地区气压低于平原地区是由于氧浓度变化造成的 D.轮胎充气后,内胎气压升高、摩擦力增大,起到了缓冲作用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根据流体力学的伯努利原理,气流速度越小,压强就越大;反之速度越大,压强就越小。大风天气中大气流动速度增大,房顶外部压强变小,而房屋内部空气相对静止,压强与外部相比较大,压力将房顶顶翻,造成大风掀翻房顶的现象。 B项错误,当打不进去气的时候,气筒内气

9、压和胎内气压是相等的。C项错误,高海拔地区气压低是因为高处空气稀薄。D项错误,内胎气压升高后,轮胎更鼓,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减小,摩擦力降低。故正确答案为A。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物理知识。 第二步,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气流速度越大,压强越小。大风天气中屋外气流速度增大,房顶外部压强变小;屋内空气相对静止,压强较大,屋内的大气压高于室外的大气压,屋顶内外产生较大压强差,导致屋顶被掀翻。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手动打气筒内的气体的体积被人压缩后才会高于胎内气压,排除B项。高海拔地区和平原地区的差别是海拔高度不同,排除C项。充气后摩擦力增大反而不利于行车,明显有误,排除D

10、项。 A项正确。刮大风时,根据流体力学的伯努利原理,空气运动速度越快,对物体表面的压力越小,当大风从屋顶吹过时,由于空气快速流动,空气对屋顶的压力变小,这时屋内空气向上的压力远大于空气向下的压力,因此房顶就可能被掀翻。 B项错误。手动打气筒内的气体的体积被人力压缩,气压增大,直到高于胎内气压才能给轮胎打气。 C项错误。气压与海拔有很大关系,海拔高,气压低,海拔低,气压就高。 D项错误。轮胎充气后,内胎气压升高,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少,摩擦力变小。 故本题选A。5.我们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美人之美”,善于发现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需要以文化自觉的主体意识“各美其美”,坚守和弘扬优秀文化传

11、统,不、盲目崇外。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目空一切 自暴自弃 B.妄自尊大 妄自菲薄 C.唯我独尊 自惭形秽 D.自高自大 自轻自贱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成语辨析。本题分号和顿号均表并列。从第二空入手,与“坚守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相反的是不要盲目崇拜外国文化,不过分看轻自己,不自卑,与B项中的“妄自菲薄”意思接近。 A项“自暴自弃”是指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文中并没提到“落后”和“先进”;D项“自轻自贱”是指自己看不起自己,多指降低身份,文中并没有提到降低身份;C项“自惭形秽”是说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文中也没有提到“不如”这样的比较。再看第一空,与“发现和吸收

12、外来文化精华”相反的应该是认为自己了不起,看不起对方,依据B项代入“妄自尊大”合适。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据横线后的顿号可知,所填成语与“盲目崇外”并列,且根据上文“坚守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传统”可知,该空应体现“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不自信”这一含义。A项“自暴自弃”指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文中并没有提到“甘于落后”这层意思,不符合语境;C项“自惭形秽”指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惭愧”不符合语境;D项“自轻自贱”多指自己降低身份,不符合语境。排除A项、C项和D项。B项“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符合语境。答案锁定B项。 第二步,验证第一

13、空。“妄自尊大”形容狂妄自大,不把别人放眼里,形式与“妄自菲薄”呼应,内容与“善于发现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呼应,符合语境。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词语的含义。第二步,分析可知,本题从第二空入手更快捷,填入词语应与“盲目崇外”表意相近。第三步,验证第一空。第二空,由“、”可知,填入词语与“盲目崇外”表意相近,表达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自暴自弃”指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自惭形秽”指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自轻自贱”多指自己降低身份。文段并未比较文化,所以没有先进落后之分,也不存在降低身份,排除A、C、D。 第一空,妄自尊大”填入句中与“美人

14、之美”也相照应。 故本题选B。6.研究发现,通过游戏,孩子把自身的焦虑和担忧等情绪表达出来,并在游戏过程中学会解决冲突,体会自己的情绪,探索与他人相处的方式,逐渐了解身边的这个世界。如果以下选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断的是: A.孩子们玩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有家长在身边呵护 B.孩子们并不喜欢与伙伴们一起分享玩具或零食 C.经常玩游戏的儿童遇到陌生人时并不主动打招呼 D.孩子们在游戏中受到挫折后往往倾向于逃避现实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 论点:孩子可以通过在游戏中学习,进一步了解身边的真实性世界。没有明显的论据。第二步:判断削弱方式。只有论点,需削弱论点。第三步:逐一判断选

15、项的作用。A项对于孩子们能不能了解真实世界没有关系,属于无关项;B项和玩游戏没有关系,属于无关项;C项中儿童不对陌生人主动打招呼的行为属于正常行为,不属于不好的行为,因此属于无关项;D项孩子们“在游戏中受到挫折后往往倾向于逃避现实”,就无法把游戏中的经验带入现实之中,削弱了论点。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削弱”,确定为削弱论证。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论点:孩子通过游戏可以表达情绪、解决冲突、逐渐了解身边的这个世界。论据:无。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增加反向论据。该项指出游戏中孩子受挫后逃避现实,说明游戏不能起到解决冲突了解世界的作用,具有削弱作用。B项:

16、无关选项。该项指出孩子不喜欢分享玩具,而题干讨论的是游戏对孩子的积极影响,论题不一致,排除。C项:不明确项。遇到陌生人不主动打招呼是正常现象,且不明确是否是游戏引起的,不具有削弱作用。D项:无关选项。该项讨论的是玩游戏时要家长陪护,而题干讨论的是游戏对孩子的积极影响,论题不一致,排除。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最能削弱题干论断的一项,需首先明确题干的论证结构,找到论据和论点。分析发现题干中只存在论点,不存在论据,因此只需要补充论据说明孩子通过游戏不能够表达情绪、解决冲突、逐渐了解身边的这个世界。题干论点:孩子通过游戏可以表达情绪、解决冲突、逐渐了解身边的这个世界。 A项,讨论的

17、是玩游戏时要家长陪护,与题干讨论的游戏对孩子的积极影响无关,属于无关项。 B项,指出孩子不喜欢分享玩具,与题干讨论的游戏对孩子的积极影响无关,属于无关项。 C项,遇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是正常现象,与题干讨论的游戏对孩子的积极影响无关,属于无关项。 D项,指出孩子在游戏中受挫后逃避现实,说明游戏不能起到解决冲突、了解世界的作用,削弱了题干论断。 故本题选D。7.最新研究成果认为,最初太阳系中分布着大量的固态水,但是它们并未参与地球的形成,如今这些冰可以在彗星或碳质球粒陨石中找到。地球上的水是很久以后才到达地球的,而且不是由来自遥远的太阳系边缘的彗星带来的,而是来自更近的地方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18、与这段文字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地球在刚刚诞生的时候并没有水 B.地球上的水来自碳质球粒陨石 C.地球上的水来自太阳系边缘 D.地球上的水与火星的成分相同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细节判断。题干说“固态水并未参与地球的形成地球上的水是很久以后才到达地球的”。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A项。B项错误,文中说地球上的水来自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C项与文段意思(“不是由来自遥远的太阳系”)相反,排除;D项“水的成分”文段中没有提及,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地球上的水是很久以后才到达地球的”,说明地球开始是没有水

19、的,符合文意。B项对应“如今这些冰可以在彗星或碳质球粒陨石中找到”,并不意味着“水来自碳质球粒陨石”,属于曲解文意。C项对应“地球上的水而且不是由来自遥远的太阳系边缘”,可知地球的水并非来自太阳系边缘,与文意相悖。D项“水的成分”文段中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细节信息的查找与推断。抓住选项中的观点,根据文段中对应内容,对这些观点进行判断。A项,由“最初太阳系中分布着大量的固态水,但是它们并未参与地球的形成”“地球上的水是很久以后才到达地球的”可得出。 B项,由“是来自更近的地方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可知,说法有误。 C项,由“是来自更近的地方火星与木星

20、之间的小行星带”可知,说法有误。 D项,无中生有,文段未提及水的成分问题。 故本题选A。8.盖亚假说认为地球生命体与非生命体形成了一个可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该假说又分为强盖亚假说和弱盖亚假说。其中弱盖亚假说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有效地调节着大气的温度和化学构成。在生物体影响生物环境的同时,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生物进化的过程。强盖亚假说更进一步认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为了这个有机体的健康,甚至可以自行清除那些有害的因素。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中属于弱盖亚假说的是: A.地球利用太阳能是一种星球尺度上的新陈代谢作用 B.环保的重要性在于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C.大气层出现

21、臭氧层空洞是因为人类过度活动造成的 D.沙漠中引种耐热植物后,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弱盖亚假说强调“地球生物体影响生物环境,反过来生物环境又影响生物进化的过程”。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项“地球利用太阳能”不能体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符合定义;B项环保的作用也没有体现地球生物体影响生物环境;C项说明人类活动造成臭氧层空洞,而臭氧层空洞反过来影响人类,符合弱盖亚假说定义;D项“沙漠中引种耐热植物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不能说明生物体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

22、息。多定义,考查“弱盖亚假说”,其关键信息如下:生物体影响生物环境;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生物进化。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地球利用太阳能,地球不是一种生物,未体现“生物体影响生物环境”,不符合定义;B项:强调的是环保的重要性,未体现“生物体影响生物环境”,不符合定义;C项:人类属于“生物”,其过度活动造成臭氧层空洞,体现出“生物体影响生物环境”,反过来臭氧层破坏,紫外线增强,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影响,属于“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生物”,符合定义;D项:引种耐热植物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是植物对人类的影响,是两个生物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未体现“生物体影响生物环境”,不符合定义。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题干

23、中出现多个定义,分析定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再结合选项比较即可解题。弱盖亚假说定义的关键信息:生物影响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同时反过来影响生物。强盖亚假说定义的关键信息:地球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A项,地球利用太阳能属于一种新陈代谢作用,体现了地球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属于强盖亚假说。 B项,环保的重要性在题干中未涉及,属于无关项。 C项,大气层出现臭氧层空洞体现了生物影响生物环境,同时臭氧层空洞对生物造成影响,体现了生物环境同时反过来影响生物,属于弱盖亚假说。 D项,沙漠中引种耐热植物后,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说的是植物和人之间的影响,属于无关项。 故本题选C。9.极光是来自大气外的高能粒子与高层

24、大气中的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常发生在地球磁极周围区域。据现在所知,作为太阳风的一部分,高能粒子到达地球附近时,被地球磁场俘获,朝向磁极下落。它们与氧和氮的原子碰撞,击走电子使其成为激发态的离子,这些离子发射不同波长的辐射,产生红、绿或蓝等色的极光特征色彩。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太阳风在高层大气自放电产生极光 B.地球磁场强度影响极光的发生频率 C.激发态的离子可以发出不同的色彩 D.上文中的“其”指的是氮和氧原子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细节判断。根据“极光是来自大气外的高能粒子与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常发生在地球磁场极周围区域”,可判断

25、B项与原文一致。根据“这些离子发射不同波长的辐射,产生红、绿或蓝等色的极光特征色彩”,可判断C项与原文一致。文段中的“其”为指示代词,根据“指代就近原则”,“其”指代内容为前文的“氧和氮的原子”,D项表述正确。A项是无中生有,太阳风中的高能粒子不能自放电,而是与其他原子发生碰撞,致使其成为离子,离子产生极光。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极光是来自大气外的高能粒子与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可知产生极光并不是“太阳风在高层大气自放电”产生的结果,属于无中生有。B项对应“极光是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

26、常发生在地球磁极周围区域”,可推断出地球的磁场对极光的发生概率是有影响的,符合文意。C项对应“成为激发态的离子,这些离子发射不同波长的辐射,产生出红、绿或蓝等色的极光特征色彩”,符合文意。D项根据就近原则,“其”指代前文中“氧和氮的原子”,符合文意。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细节信息的查找与推断。抓住选项中的观点,根据文段中对应内容,对这些观点进行判断。A项,由文段第一句“极光是来自大气外的高能粒子与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可知,“高层大气”说法错误。 B项,由“这种相互作用常发生在地球磁极周围区域”“作为太阳风的一部分,高能粒子到达地球附近时,被地球磁场俘获,朝向磁极下

27、落”可推知。 C项,由“它们与氧和氮的原子碰撞,击走电子使其成为激发态的离子产生出红、绿或蓝等色的极光特征色彩”可推知。 D项,由“它们与氧和氮的原子碰撞,击走电子使其成为激发态的离子”可推知。 故本题选A。10.金风送爽:橙黄桔绿 A.春华秋实:冬日夏云 B.山寒水冷:集萤映雪 C.秋收冬藏:雪兆丰年 D.满园春色:花红柳绿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金风送爽”和“橙黄桔绿”都形容的是秋天的景象,词义相近,二者是近义关系。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项:“春华秋实”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而“冬日夏云”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二者不是近义关系,不符

28、合题干逻辑,排除;B项:“山寒水冷”形容冬天的景象,而“集萤映雪”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二者不是近义关系,不符合题干逻辑,排除;C项:“秋收冬藏”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而“雪兆丰年”指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二者不是近义关系,不符合题干逻辑,排除;D项:“满园春色”和“花红柳绿”均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二者是近义关系,符合题干逻辑,当选。故正确答案为D。11.道德楼宇的重建,除了靠制度地基,更要靠个体道德践履的“”。因为,道德构建,需要你我他的身体力行,在公德的修复链中没人能。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锦上添花 置身事外 B.添砖加瓦 抽身其外 C.大兴土木 独善其身 D.

29、聚沙成塔 明哲保身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成语辨析。本题突破口在第一空,文段将“道德”的重建比作“楼宇房屋”的建设,把“制度”比作“地基”。“添砖加瓦”跟语境非常契合。 “锦上添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聚沙成塔”比喻积少成多,文中制度地基本身并没有“好”或者“少”的意思;“大兴土木”多指盖房子,文中只是借喻建筑,不是真的盖房子,因此可排除A、C、D三项。第二空,“需要你我他身体力行”,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参与。“独善其身”比喻只顾自身而不管他人;“明哲保身”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这两个词与“身体力行”不是反义词。“置身事外”与“抽身其外”相比,都有不关心、不参与的意

30、思,但“抽身其外”有主动、逃避的意思,更能与“你我他身体力行”相对照。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文段把“道德”比作“楼宇”,把“制度”比作“地基”,想表达的是“道德楼宇的重建”除了打好制度“地基”,个体也需要“做出自己贡献”。A项“锦上添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D项“聚沙成塔”原指儿童堆塔游戏,后比喻积少成多。文段没有强调“好”与“多”,而是强调个人如何做出自己的贡献,A项和D项不符合语境,排除A项和D项。C项“大兴土木”指大规模地盖房子,文段在讲“楼宇的重建”,并非是强调规模大,不符合语境,排除C项。B项“添砖加瓦”比喻做一些工作,尽一点力量,做出自己的贡献,符合语

31、境。答案锁定B项。 第二步,验证第二空。文段强调道德构筑关乎每一个人,谁都不能例外。“抽身其外”指脱身离开,符合语境。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词语的含义。第二步,第一空备选成语词语不难,重点分析文意,根据文段的语境选择与之相符的词语。第三步,辨析第二空备选词语的含义,选择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第一空,分析可知,与前面的“楼宇”“地基”相呼应,第一空应填入一个表示建筑的词语,A项与此不符,排除。“大兴土木”本身含贬义,与句子的感情色彩不符,排除B。 第二空,句意是说道德构筑需要所有人的参与,“明哲保身”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问题的处事态度,与句意不符,排除D

32、。 故本题选C。12.随着科技的发展,转基因技术正在从挑战自然和违背自然的方向转变到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方向。与第一代转基因作物的设计思路截然不同,新一代转基因作物采用的是基因沉默技术,它标志着转基因技术里程碑式的突破。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谈论的是: A.新一代转基因技术顺应自然规律 B.比较两代转基因技术的作用原理 C.适用于新一代转基因技术的作物 D.生物技术进步对于自然界的贡献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此题为接语题。重点关注文段最后一句,以引出接下来要谈论的内容。最后一句提出“新一代转基因作物采用的是基因沉默技术”,所以引出内容应与此相关,并提出新的内容。结合选项,C项在新一代技术的基础上引

33、出适用作物这一话题,符合题意;A项在文段中已经表述过,故排除;B项强调新旧技术的对比,偏离了原文的讨论重点;D项属于无关话题。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浏览文段,重点分析尾句,判别文段话题落脚点。文段尾句的话题围绕“新一代转基因技术”展开,根据话题一致原则,接下来也应该围绕这一话题展开。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顺应自然规律”已在第一句提及,后文不会再论述。B项“两代转基因技术”和D项“生物技术”均与文段尾句的话题不一致。C项符合尾句话题。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文段首先说明了转基因技术“转变到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方向”,紧接着指出了新一代转基因作物所采用的新技术标志着转

34、基因技术里程碑式的突破。按照逻辑顺序,后面应该继续介绍新一代转基因技术是如何顺应自然规律的。故本题答案为D。13.左边给定的是纸盒的外表面,右边哪一项能由它折叠而成? A.A B.B C.C D.D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给出的图形可知,空白面和三角形面是对面,有箭头的面和圆面是对面,剩下的方格面和一条线所在的面是对面。根据相邻关系及对面的情况可知:A项中三角形面与圆面所在位置错误;B项中有箭头的面和空白面的相邻面的位置错误;C项方格面和一条线所在的面不可能是相邻的。 故正确答案为D。14.请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在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A.A B.B C.C

35、 D.D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元素组成凌乱,考查数量规律。题干图形均可以一笔画成,那么未知图形也应由一笔画成。选项笔画数依次为2、2、3、1。 故正确答案为D。15.堵车会延长人们的预期出行时间,造成心理上的不满和体能上的疲乏,但在美国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堵车已经连带产生了一系列“堵车经济”,比如汽车餐厅,车内方便食品。车内有声读物、车内免提电话、车载视频等。濒临垂危的广播业也因汽车业的发展和堵车现象的增加,得以在交通广播领域施展拳脚。由上述文字可以得出: A.堵车可以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B.广播业因堵车而重新焕发生机 C.发达国家的人们并不在意堵车 D.堵车经济可以减轻行为疲乏参考答案:A

36、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细节理解。转折关联词“但”之后为文段语意重点,即一些发达国家因堵车产生了一系列“堵车经济”,接着“比如”举例说明了“堵车经济”的各种表现。因此,文段主要围绕堵车和“堵车经济”论述。 根据主体一致原则可直接排除C项;B项是文中最后一句的同义转述,只是“堵车经济”的一个表现,排除;D项文中没有提到对行为疲乏的益处,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堵车已经连带产生了一系列堵车经济”,可知堵车确实可以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正确。B项对应“濒临式微的广播业也因汽车业的发展和堵车现象的增加,得以在交通广播领域施展拳脚

37、”,原文表述原因有两点,即“汽车业的发展和堵车现象的增加”,B项原因表述片面,和原文不符,且“重新焕发生机”属于曲解文意,错误。C项“并不在意”和D项“减轻出行的疲乏”原文均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错误。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细节信息的查找与推断。抓住选项中的观点,根据文段中对应内容,对这些观点进行判断。A项,由第二句“但在美国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堵车已经连带产生了一系列堵车经济”可知,文段重点谈论的是堵车带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B项扩大范围,文段说的是广播业在交通广播领域施展拳脚,而B项扩大到整个广播业,错误。 C项“并不在意堵车”无中生有。 D项“减轻出行的疲乏”无中生有。

38、 故本题选A。16.下列绘画作品取材于历史事件的是: A.蒙娜丽莎 B.但丁小舟 C.苏格拉底之死 D.俄狄浦斯和斯芬克斯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A项错误,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的丽莎乔宫多的肖像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B项错误,但丁小舟是由法国著名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于1822年创作的,取材于但丁名著神曲的故事,表现的是站在船中央的但丁被维吉尔引导乘着卡隆的渡船,穿过地狱湖的情景。C项正确,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在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体现了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苏格拉底之死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39、D项错误,俄狄浦斯和斯芬克斯是法国画家古斯塔夫莫罗早期的代表作,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 故正确答案为C。17.短短几天内,四大名著“假想微博体”爆红网络。如果以2006年“馒头血案”为原点,中国网民的“恶搞”之路也已经走过多年。最初仅仅为满足网民的无聊情绪,之后为满足人们对幽默的需求,现如今成功的“恶搞”案例越来越需要“内涵”了。这内涵一定是“写实主义”的,如果没有大笑之后的现实痛点,那也只是欠缺灵魂的娱乐项目,未必能引发公众的真正共鸣。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 A.我国“网络恶搞”经历了三个阶段发展 B.“假想微博体”使用了“写实主义”手法 C.我国网民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网络恶搞” D.“假想微

40、博体”走红源于它对现实的关注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文段首先提出“假想微博体”蹿红网络这一现象,随后分析了内在原因,即“恶搞”案例越来越需要“内涵”,需要关注现实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这正是“假想微博体”蹿红网络的原因。 A项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并非文段强调重点;B、C两项作为铺垫成分并非语意重点;D项阐明“假想微博体”走红的原因,呼应文段最后一句“大笑之后的现实痛点”。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提出“假想微博体”爆红网络这一现象,然后指出成功的“恶搞”案例越来越需要“内涵”,最后提出观点“这内涵一定是写实主义的”并进行反面论证。文段为“分总”结构,最后一句话是文段的

41、重点句,主要讲的是“恶搞的内涵需要关注现实才能引发公众的共鸣”。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对重点句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本文为分总结构,引出话题举例论述总结观点,最后一句话是文段的观点句。文段首先指出四大名著“假想微博体”爆红网络,接着分析中国网民“恶搞”之路的发展,并提出如今成功的恶搞案例越来越需要“内涵”,即一定是“写实主义”。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假想微博体”爆红网络缘于它的“写实主义”,它对现实的关注。D项与此相符,故当选。 A、B、C三项均为文段的部分内容。故本题选D。18.东西伯利亚北极大陆架富含甲烷,当

42、地球处于寒冷期时,这个大陆架成为一个冻结的北极沿岸平原,不向外渗漏甲烷。随着地球温度升高和海平面上升,这个大陆架被海水淹没。在深水区,甲烷氧化成二氧化碳,而后钻出海面。在浅水区,大量甲烷没有足够时间氧化,直接逃逸进大气层,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全球气温。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质疑上述论断的是: A.东西伯利亚北极大陆架深水区甲烷的含量高于浅水区 B.最新研究表明东西伯利亚地区开始进入新一轮寒冷期 C.海水深度与甲烷氧化为二氧化碳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 D.最新研究表明甲烷造成的温室效应并不比二氧化碳大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题干,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甲烷直接逃逸进大气层,在更大程度上影响

43、全球气温。论据:没无明显论据。第三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只能说明氧化成二氧化碳的甲烷比例大于没有足够氧化的甲烷,但不能解释甲烷和温室效应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东西伯利亚是否进入寒冷期同样不能解释甲烷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排除;C项:和A项类似,甲烷氧化不氧化的问题无法解释甲烷与全球气温的关系,排除;D项:论点强调氧化的甲烷逃入大气层后,对全球气温的影响更大;D项说明甲烷造成的温室效应不比二氧化碳大,直接否定了论点。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质疑”,确定为削弱论证。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论点:甲烷直接进入大气层,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全球气候。论据:无。第三步,

44、辨析选项。A项:无关选项。选项讨论的是深水区比浅水区的甲烷含量高,不能说明甲烷和二氧化碳哪一个对全球气候影响更大,论题不一致,排除。B项:无关选项。进入新一轮的寒冰期只能说明东西伯利亚地区不产生二氧化碳和甲烷,但不能说明二者哪一个对全球气候影响更大,论题不一致,排除。C项:无关选项。选项讨论的是甲烷转化为二氧化碳与海水深度无必然联系,而论点讨论的是甲烷比二氧化碳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全球气候,论题不一致,排除。D项:削弱论点。该项说明甲烷的温室效应没有二氧化碳大,所以甲烷不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全球气候,具有削弱作用。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最能质疑题干论断的一项,需首先明确题干的论证

45、结构,找到论据和论点。分析发现题干中只存在论点,不存在论据,因此只需要补充论据说明甲烷直接进入大气层,并没有更大程度上影响全球气候。题干论点:甲烷直接进入大气层,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全球气候。 A项,讨论的是深水区比浅水区的甲烷含量高,不能说明甲烷和二氧化碳哪一个对全球气候影响更大,属于无关项。 B项,东西伯利亚地区开始进入新一轮寒冷期,即东西伯利亚地区不再向外渗漏甲烷,但不能说明甲烷和二氧化碳哪一个对全球气候影响更大,属于无关项。 C项,讨论的是甲烷转化为二氧化碳与海水深度无必然联系,而题干讨论的是甲烷比二氧化碳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全球气候,属于无关项。 D项,说明甲烷的温室效应没有二氧化碳大,所以

46、甲烷没有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全球气候,质疑了题干论断。 故本题选D。19.数字化阅读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已经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之一,也成为当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数字化阅读华丽的外表下面,却有一种触手可知的冰冷感。古人讲开卷有益,但当开卷变成了开机,当纸张变成了按键,当厚重的二十四史变成了电脑里一个小小的文档,我们又该如何寻找开卷阅读的乐趣呢?作者对数字化阅读的态度是: A.肯定性 B.否定性 C.批判性 D.怀疑性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立场判断。文中作者观点首先肯定数字阅读的便捷性。“然而”作为转折关键词,后面的语句强调“然而”之

47、后的内容。作者用反问语气分析了数字化阅读虽然外表华丽,但是有冰冷感,与传统阅读相比缺乏乐趣,由此可知作者对数字化阅读持批判性态度。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找到作者论述“数字化阅读”的关键信息。文段第一句肯定了数字化阅读的一些好处,接着通过“然而”后的“冰冷感”“开卷变成了开机”等描述,可知作者认为数字化阅读存在一些弊端,因此作者对数字化阅读是接受了其好的一面,否定了其不好的一面。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批判性”体现了作者对数字化阅读是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来进行客观评价。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作者态度的把握。观察选项可知,考查的是作者对某一事物的态

48、度,阅读文段时可重点关注表态度的词句,由此判断作者的态度。文段首先肯定了数字化阅读的价值,其后以“然而”转折,阐述了数字化阅读相对于传统阅读方式的不足。首先排除持肯定态度的A。数字化阅读作为阅读领域的发展趋势,作者对其并非持完全否定态度,B、D两项程度过重,排除。故本题选C。20.用红、黄两色鲜花组成的实心方阵(所有花盆大小完全相同),最外层是红花,从外往内每层按红花、黄花相间摆放。如果最外一圈的正方形有红花44盆,那么完成造型共需黄花: A.48盆 B.60盆 C.72盆 D.84盆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根据“方阵的相邻两层差8”的结论可得,每层花的数量依次为:44、36、28、20、12

49、、4,其中36、20、4为黄花,共计36+20+4=60盆。 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方阵问题。 第二步,根据实心方阵相邻两层相差8盆,可知红、黄两花相间摆放的情况为:红44、黄36、红28、黄20、红12、黄4,则共需黄花3620460(盆)。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方阵问题。方阵每层盆数=4(每边盆数-1),摆放方式为红黄花相间,相邻两层方阵盆数相差2,同种颜色的花盆相隔一层,则盆数应相差4。已知最外层共44盆花,可求得最外层盆数,再依次求得摆黄花的层每层盆数。该方阵最外层每边盆数444112。摆黄花的层,每边有10,6,2盆。故共有4(10+6+2)-43=60

50、盆黄花。故本题选B。21.如果有人朝你开枪,最好的办法就是跳进泳池,只要半米多深的水,就能把子弹的速度降到非致命的程度。类似现象在宇宙中也会发生。对那些运动速度直逼光速的粒子,充斥在宇宙中的微波背景辐射就犹如一片稠密的海洋。一个粒子只要在其中穿行几亿光年,它的速度就会大幅度下降。根据上述文字能够推出的是: A.稠密的海洋可以减缓粒子的穿行速度 B.跳进泳池能够抵御子弹的致命袭击 C.微波辐射能缓冲穿行其间粒子的速度 D.在宇宙中穿行,粒子速度会大幅下降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细节判断。由文中最后两句话“对那些运动速度直逼光速的粒子,充斥在宇宙中的微波背景辐射就犹如一片稠密的海洋”、“一

51、个粒子只要在其中穿行几亿光年,它的速度就会大幅度下降”,得知C项正确。 A项原文中认为“微波背景辐射就犹如一片稠密的海洋”可以减缓粒子的穿行速度,而不是稠密的海洋本身,排除;B项文中强调“只要半米多深的水,就能把子弹的速度降到非致命的程度”,而不是只要跳进泳池中就能抵御子弹的致命袭击,排除;D项错误,原文强调粒子“穿行几亿光年”,速度大幅下降。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微波背景辐射就犹如粒子速度就会大幅下降”,减缓粒子穿行速度的是“微波背景辐射”而非稠密的海洋,属于偷换概念,错误。B项对应“要半米多深的水就能把子弹的速度降

52、到非致命的程度”,可知抵御子弹致命袭击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半米多深的水”,而不是“跳进游泳池就能抵御子弹的致命袭击”,属于曲解文意,错误。C项对应“穿行几亿光年,它的速度就会大幅下降”,可知粒子速度大幅降低需要在其中“穿行几亿光年”,而非“穿行”,属于曲解文意,错误。D项对应“充斥在宇宙中的微波背景辐射它的速度就会大幅下降”,符合文意,正确。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细节信息的查找与理解。由题干信息的关键词可快速定位原文,归纳文段含义并与选项对照,选择正确的一项。A项偷换概念,文段将宇宙中的微波背景辐射比作海洋,高速粒子穿行其间几亿光年后会减缓速度,错误。 B项,文段引用跳游泳池躲

53、避致命子弹的例子是为说明水对子弹速度有缓冲作用,“能够”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C项以偏概全,由“一个粒子只要在其中穿行几亿光年,它的速度就会大幅下降”可知,选项少了限定条件。 D项,由文段可知,速粒子在宇宙微波穿行几亿光年后会减缓速度,选项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D。22.有时,疼痛能使人变得敏锐、清醒,唤起人道情怀,恢复本性良知。不疼者往往不知道疼者之疼,而疼者因己之疼而,易于体验并感知他人的苦楚,生出同情心,或许还会上升到对人类、对存在的之心。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感同身受 珍惜 B.设身处地 崇敬 C.由己及人 悲悯 D.将心比心 敬畏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成语和

54、实词混搭。 从第二空入手,文段表述的是疼痛能使人易于体验并感知他人的苦楚,生出同情心,或许还会上升到对人类、对存在的一种更广泛的同情,故需要填入有“同情”语义的词语,“珍惜”“崇敬”“敬畏”都没有这层含义,排除A、B、D三项。以第一空做验证,因己之疼推及体验并感知他人的苦楚,由自己到他人,C项“由己及人”代入其中,符合文意表述。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据提示性词句“生出同情心”“或许还会上升”可知,本空与“同情”存在递进关系,故所填词语应当与“同情”语义相近,且程度更重。A项“悲悯”指哀怜、怜悯,含有同情之意,且程度重于“同情”,符合语境。B项“崇敬”、C项“珍惜

55、”和D项“敬畏”均未体现“同情”的意思,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C项和D项。 第二步,验证第一空。“由己及人”指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对应文段“因自己的疼痛而易于体验并感知他人的苦楚”,符合语境。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词语的含义。第二步,分析可知,本题从第二空入手更快捷,由“或许还会”可知,填入词语应与“同情心”构成递进关系。第三步,验证第一空。第二空,分析可知,填入词语应与“同情心”构成递进关系。“崇敬”“珍惜”“敬畏”均与“同情心”表意不相关,排除B、C、D。 第一空,句子说的是疼者由于自己的疼而能够感知他人的苦楚。“由己及人”符合文意,且恰能

56、照应“因己之疼”。 故本题选A。23.“早教”起源于德国,是让孩子在游戏和父母的交往过程中获得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简单的说就是一种亲子互动的方式,旨在促进孩子成长的活动。中国家庭的早教却是另一番样子,在一项针对“早教”的调查中发现,幼儿阶段的超前教育主要集中在识字、阅读、计算机和英语口语等。除了不少幼儿园在特色班里已有涉及,家长更多的是花时间带孩子参加业余培训班,在语文、英语和数学上下功夫。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中国“早教”更注重知识学习 B.“早教”在中国已经偏离本源 C.中国“早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D.中国“早教”与德国的相同点参考答案

57、: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中心理解。文段首句介绍了“早教”的起源以及最初的内容、形式和目的。转折词“却”点明“早教”在中国与德国不同。调查表明中国的“早教”成为幼儿的超前教育,与促进孩子成长的亲子互动相比,显然是偏离本源。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B项。A项陈述事实,但并不是作者对比得出的结论,排除;C项不利于孩子成长,原文没有论述,排除;D项错误,两国“早教”没有相同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提出“早教”起源于德国,本来应该是旨在促进孩子成长的活动。接着用转折词“却”引导出文段重点,即早教在中国家庭是另一番样子,“早教”在幼儿园阶段存在超前教育现象,没有体现

58、出“早教”真正想促进孩子成长这一目的,偏离了早教的“本意”。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为重点句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本文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式,对比了德国与中国早教的差异,这一差异是文段论述的重点。文段首先指出“早教”起源于德国,并介绍了它的初衷用亲子互动的方式促进孩子的成长。接着阐明了中国“早教”的种种表现,显然偏离了这种初衷。即中国的“早教”已偏离了本源。B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没有体现中国与德国早教的不同。C项“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文中没有体现。D项“不同点”表述宽泛,没有体现不同点在哪里,不如B项表述准确。

59、故本题选B。24.下列诗句未涉及秋天的是: A.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B.寒菊已枯分正色,春兰未秀借幽香 C.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D.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A项,“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出自宋代苏轼九日次韵王巩,“黄花”是秋菊,涉及秋天;B项,“寒菊已枯分正色,春兰未秀借幽香”出自宋人陈棣的腊梅三绝,腊梅在冬季开放,未涉及秋天;C项,“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数树深红”描写的是秋天的红叶,涉及秋天;D项,“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出自唐代诗人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西风”即秋风,涉及

60、秋天。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诗句与季节的对应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寒菊已枯分正色,春兰未秀借幽香”出自宋代陈棣的蜡梅三绝,“寒菊已枯”“春兰未秀”指冬季。该诗句描写的是冬季腊梅盛开的景象,未涉及秋天。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可用关键词法解答。“黄花”“霜叶”“西风”都属于咏秋诗中特有的意象,本题为选非题,排除A、B、C。 A项错误。“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出自苏轼的九日次韵王巩,写的是重阳节与朋友赏菊,重阳节处于秋季。 B项错误。“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出自刘禹锡的秋词二首。 C项错误。“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出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