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5篇_第1页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5篇_第2页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5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5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二面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的、很一般的一个空间图形。“二面角”是人教版数学其次册(下B)中9.7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角、又要重点讨论的一种空间的角,它是为了讨论两个平面的垂直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也是学生进一步讨论多面体的根底。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对学生系统地把握直线和平面的学问乃至于创新力量的培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正确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育学生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化归思

2、想。 力量目标: (1)突出对类比、直觉、发散等探究性思维的培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力量。 (2)通过对图形的观看、分析、比拟和操作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力量。 德育目标: (1)使学生熟悉到数学学问来自实践,并效劳于实践,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通过提醒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培育学生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在公平的教学气氛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和评价,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3、重点、难点: 重点:“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 难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在引入课题时,我采纳多媒体、实

3、物演示法,在新课探究中采纳问题启导、活动探究和类比发觉法,在形成技能时以训练法、探究研讨法为主。 2、教学掌握与调整的措施:本节课由于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和实物教具,估计学生对二面角及二面角平面角的概念能够理解,依据学生及教学的实际状况,估量二面角的详细求法一节课内完成有肯定的困难,所以将其放在下节课。 3、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育,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确定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教学;此外,为加强直观教学,还要预先做好一些二面角的模型。 三、学法指导 1、乐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保持剧烈的奇怪心和求知欲,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4、成为学习的仆人。 2、学会:在把握根底学问的同时,学生要留意领悟化归、类比联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会建立完善的认知构造。 3、会学:通过自己亲身参加,学生要领悟复习类比和深入讨论这两种学问创新的方法,从而既学到学问,又学会创新,既能解决问题,更能发觉问题。 四、教学过程 心理学讨论说明,当学生明确数学概念的学习目的和意义时,就会对概念的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了创新思维的气氛。 (一)、二面角 1、提醒概念产生背景。 问题情境1、在平面几何中“角”是怎样定义的? 问题情境2、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学习了哪些角? 问题情境3、运用多媒体和身边的实例,展现我们遇

5、到的另一种空间的角二面角(板书课题)。 通过这三个问题,翻开了学生的原有认知构造,为学问的创新做好了预备;同时也让学生领悟到,二面角这一概念的产生是由于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行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呈现概念形成过程。 问题情境4、那么,应当如何定义二面角呢? 创设这个问题情境,为学生创新思维的绽开供应了空间。引导学生回忆平面几何中“角”这一概念的引入过程。教师应留意多让学生说,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结果,教师要给与乐观的评价。 问题情境5、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二面角的实例吗?通过实际运用,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 (二)、二面角的平面角 1、提醒概念产生背景。平面几何中可以把角理解为是

6、一个旋转量,同样一个二面角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半平面以其棱为轴旋转而成的,也是一个旋转量。说明二面角不仅有大小,而且其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总的说来只有相交或平行两种状况,为了对相交平面的相互位置作进一步的探讨,我们有必要来讨论二面角的度量问题。 问题情境6、二面角的大小应当怎么度量?能否转化为平面角来处理?这样就从度量二面角大小的需要上提醒了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产生的背景。 2、呈现概念形成过程 (1)、类比。教师启发,查找类比联想的对象。 问题情境7、我们以前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两种空间角的定义,电脑演示以提高效率。 问题情境8、两定义的共同点是什么?生

7、:空间角总是转化为平面的角,并且这个角是唯一确定的。 问题情境9、这个平面的角的顶点及两边是如何确定的? (2)、提出猜测:二面角的大小也可通过平面的角来定义。对学生提出的猜测,教师应当赐予充分的确定,以培育他们大胆猜测的意识和习惯,这对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大有帮忙。 问题情境10、那么,这个角的顶点及两边应如何确定呢?生:顶点放在棱上,两边分别放在两个面内。这也是学生直觉思维的结果。 (3)、探究试验。通过试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力量。 (4)、连续探究,得到定义。 问题情境11、那么,怎样使这个角的大小唯一确定呢?师生共同探讨后发觉,角的顶点确定后,要使此角的大小唯一

8、确定,只须使它的两条边在平面内唯一确定,联想到平面内过直线上一点的垂线的唯一性,由此发觉二面角的大小的一种描述方法。 (5)、自我验证: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定义。并说明定义的合理性,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并加以理论证明。 (三)、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画法 主要分为直立式和平卧式两种,用电脑几何画板作图。 (四)、范例分析 为稳固学生所学学问,由于时间的关系设置了一道例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不但培育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也让学生领悟到数学概念来自生活实际,并效劳于生活实际,从而增加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 例:一张边长为10厘米的正三角形纸片ABc,以它的高AD为折痕,折成一个1200二面角,求此

9、时B、c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涉及二面角的计算问题,关键是找出(或作出)该二面角的平面角。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知图形的性质,最终发觉可由定义找出该二面角的平面角。可让学生先做,为调动学生的乐观性,并增加学生的参加感,活泼课堂的气氛,教师可给学生板演的时机。教师讲评时强调解题标准即必需证明BDc是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变式训练:图中共有几个二面角?能求出它们的大小吗?依据课堂实际状况,此题的变式训练也可作为课后思索题。 题后反思:(1)解题过程中必需证明BDc是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2)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是:先找(或作)后证再解(三角形) (五)、练习、小结与作业 练习:习题9.7的

10、第3题 小结在复习完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后,要求学生对空间中三种角加以比拟、归纳,以促成学生建立起空间中角这一概念系统。同时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进展总结,领悟复习类比和深入讨论这两种学问创新的方法。 作业:习题9.7的第4题 思索题:见例题 五、板书设计(见课件) 以上是我对二面角授课的初步设想,缺乏之处,恳请大家批判指正,感谢!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构造特征。 2.能依据几何构造特征对空间物体进展分类。 3.提高学生的观看力量;培育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量和抽象括力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

11、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构造特征。 教学难点:柱、锥、台、球的构造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看、举例和相互沟通,提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出示课题。 2.展现目标、检查预习 3、合作探究、沟通展现 (1)引导学生观看棱柱的几何物体以及棱柱的图片,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组织学生分组争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争论结果。 在此根底上得出棱柱的主要构造特征。 (1)有两个面相互平行; (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相互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3)提出问题:请列举身边的棱柱并对它们进展

12、分类 (4)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索、争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构造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5)让学生观看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概括出圆柱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6)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索圆锥、圆台、球的构造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索、争论、概括。 (7)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4.质疑辩论,排难解惑,进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索。 (1)有两个面相互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 (2)棱柱的任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圆柱可以由

13、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4)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5)绕直角三角形某一边的几何体肯定是圆锥吗? 5、典型例题 例1:推断以下语句是否正确。 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是棱锥。 有两个面相互平行,其余各面都是梯形,则此几何体是棱柱。 答案 A B 6、课堂检测: 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7.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一、柱、锥、台、球的构造 二、例题 例1 变式1、2 【作业布置】 导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 1.1.1柱、锥、台、球的构造特征 课前预习学案

14、 一、预习目标: 通过图形探究柱、锥、台、球的构造特征 二、预习内容: 阅读教材第26页内容,然后填空 (1)多面体的概念: 叫多面体, 叫多面体的面, 叫多面体的棱, 叫多面体的顶点。 棱柱:两个面 ,其余各面都是 ,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 ,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作棱柱 棱锥:有一个面是 ,其余各面都是 的三角形,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作棱锥 棱台:用一个 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 ,叫作棱台。 (2)旋转体的概念: 叫旋转体, 叫旋转体的轴。 圆柱: 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 圆锥: 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 圆台: 的局部叫圆台 球的定义 思索: (1)试分析多面体与旋转体有何去别 (

15、2)球面球体有何去别 (3)圆与球有何去别 三、提出怀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怀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怀疑点 怀疑内容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 把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穿,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学问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学问: 1、把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穿,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娴熟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学问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

16、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五、作业: 略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 (2)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 (3)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 (4)初步把握反证法的概念及反证法证题的根本步骤; (5)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育学生规律推理力量; (6)通过对四种命题的存在性和相对性的熟悉,进展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训练; (7)培育学生用反证法简洁推理的技能,从而进展学生的思维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难点:反证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四种命题 一、

17、导入新课 【练习】1.把以下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l)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2.什么叫互逆命题?上述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 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找到命题的条件p与q结论. 假如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其次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其次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道命题. 上述命题的道命题是“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它是正方形”和“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 值得指出的是原命题和逆命题是相对的.我们也可以把逆命题当成原命题,去求它的逆命题. 3.原命题真,逆命题肯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

18、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肯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学问,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根底. 二、新课 【设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外,是否还可以构成其它形式的命题? 【叙述】可以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认,构成“同位角不相等,则两直线不平行”,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否命题. 【提问】你能由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构成它的否命题吗?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 教师活动:

19、【叙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认和结论的否认,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和q分别表示p和q的否认. 【板书】原命题:若p则q; 否命题:若p则q. 【提问】原命题真,否命题肯定真吗?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 讲论后答复: 原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它的否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不真. 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真,它的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不真. 由此可以得原命题真,它的否命题不肯定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争论,让学

20、生在自己举例中讨论如何由原命题构成否命题及推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观性. 教师活动: 【提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和否命题外,还可以不行以构成别的命题? 学生活动: 争论后答复 【总结】可以将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再分别将新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认构成命题“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逆否命题是什么?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 教师活动: 【叙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认和条件的否认,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

21、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原命题是“若p则q”,则逆否命题为“若q则p. 【提问】“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学生活动: 争论后答复 这两个逆否命题都真. 原命题真,逆否命题也真.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种命题的真 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总结】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肯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肯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肯定为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争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讨论如何由原命题构成逆

22、否命题及推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的乐观性. 教师活动: 三、课堂练习 1.若原命题是“若p则q”,其它三种命题的形式怎样表示?请写在方框内? 学生活动:笔答 教师活动: 2.依据上图所给出的箭头,写出箭头两头命题之间的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活动:争论后答复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填图,使学生把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篇5 一、教学目标 1、在初中学过原命题、逆命题学问的根底上,初步理解四种命题。 2、给一个比拟简洁的命题(原命题),可以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育学生规律推理力量 4、初步培育学生

23、反证法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分析 重点:四种命题;难点:四种命题的关系 1、本小节首先从初中数学的命题学问,给出四种命题的概念,接着,叙述四种命题的关系,最终,在初中的根底上,结合四种命题的学问,进一步讲解反证法。 2、教学时,要留意掌握教学要求。本小节的内容,只涉及比拟简洁的命题,不讨论含有规律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若p则q”形式的命题,也是一种复合命题,并且,其中的p与q,可以是命题也可以是开语句,例如,命题“若,则x,y全为0”,其中的p与q,就是开语句。对学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题“若p则q”中的条件与结论就可以了,不必考虑p与q是命题,还是

24、开语句。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演示教学法和循序渐进导入法) 1、以故事形式入题 2、多媒体演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个生活中好玩的与命题有关的笑话:某人要请甲乙丙丁吃饭,时间到了,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时赴约。丁却打电话说“有事不能参与”仆人听了随口说了句“该来的没来”甲听了脸色一沉,一声不吭的走了,仆人愣了一下又说了一句“哎,不该走的走了”乙听了大怒,拂袖即去。仆人这时还没意识到又顺口说了一句:“俺说的又不是你”。这时丙怒火中烧不辞而别。四个客人没来的没来,来的又走了。仆人请客不成还得罪了三家。大家确定都觉得这个人不会说话,但是你想过这里面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揭开它

25、的庐山真面,学生的兴奋点被紧紧抓住,跃跃欲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复习提问: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 2.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 3.原命题真,逆命题肯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肯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1)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学问,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根底. (三)新课讲解: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假如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就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也就是说,把原命题的结论作为条件,条件作为结论,得到的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