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古意_第1页
中国画的古意_第2页
中国画的古意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画的古意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关于中国画的发展争论颇为激烈。争论的焦点无外乎“传统与创新”和“中西绘画互融”两大问题。概而言之,其实就是对传统中国画如何革新的问题。二十世纪初,康有为批评中国画:“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敝极矣,岂止衰敝,至今郡邑无闻画人者。其遗余二三名宿,摹写四王二石之糟粕,枯笔数笔,味同嚼蜡,岂复能传后,以与今欧美、日本竞胜哉?”康有为的观点主要是批判当时的中国画“过分摹古”,忽视了新形象的塑造。这和鲁迅先生的观点基本一致。鲁迅认为中国画“两笔是鸟,不知是鹰是雁?两点是眼,不知是方是圆?”他们不满画坛的因循守旧,是有一定道理的。他们对中国画的健康发展的殷切希望,是值得肯定的。刘

2、勰说:“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学如此,绘画也一样。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道出了中国画历久弥新的奥秘。中国文学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的变化发展,绘画亦有“荆关”“董巨”“元四家”和“明四家”“清四僧”等不同审美风貌的演变。中国画既然是个开放的体系,它的发展就是无止境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是艺术特色或美学思想的嬗变,每一次新变,都会出现新的里程碑,但没有什么难以继续发展的顶峰。因此,我们不能说元代的山水画就低宋代一筹。“环肥燕瘦”各美其美,谁也取代不了谁。但是,明清以降,山水画界虽然也诞生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画家,但总体成就让人感觉不如宋元。何也?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发展上走偏了路。这条偏路

3、就是“极端崇古”而失去了自己的面目。这一派代表人物大都信奉董其昌的绘画宗旨,致力于崇古摹古,尤其是对“元四家”的崇拜,可谓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他们大多重笔墨,把古人的丘壑搬前移后,力图达到一种元人早已达到的审美境界。对这种僵化的局面,虽有石涛的大声疾呼,但终究没有大的改变。“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二十世纪初的一番“百家争鸣”后,中国画又重新走向了适合自身发展之路。徐悲鸿等提出了融合中西的“改良”说,潘天寿等提出了“中西绘画拉开距离”说。概而言之,前者的宗旨,就是要通过吸收西方写实造型体系来改造中国画之旧有面貌;后者坚持在传统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创新之路。这两种观点各有千秋,

4、不可用非此即彼的态度对待之。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能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对于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是发展创新的重要前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论道:“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上古之画,迹简意淡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他把上古、中古、近代和今人之画进行对比,彰显了他崇古、师古的观点。赵孟頫以其“古意论”而名垂美术史册。他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古意既亏,百病横生”,他认为愈古的作品愈雅正淳厚,应是当代艺术创作的航标,正所谓“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忽视古之雅正纯朴,往往会让艺术走向流俗浅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