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页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让学生经验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棵大树高40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缘由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显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视察和比较,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相识 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需借助肯定的物体来相识理解。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
2、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实力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简单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 当然做到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常的交谈中,还可以有意无意地拿出这些学问和学生一起练习复习,也能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的亲密联系。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2 教学片段】 师:我们相识了米和厘米,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
3、米? 生举例。 师请上一位同学:估计一下,他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生估计。 师:身高是指一个人身体的高度。人的腰一周的长度叫腰围(师示范)。同学们再猜猜看,他的腰围大约是多少? 学生估计的结果许多:1米多、2米多、50多厘米、20多厘米、 师:怎样才能知道哪个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实际腰围? 生:量一量就可以了。 师:请每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做模特,其余同学先估计他的腰围,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量出腰围,并量一量。 生小组活动并汇报: 生1:我们是用软尺量的。 生2:我们是用三角尺量的。量出腰的前面和左面,前后相等,左右也相等。把前后左右相加就可以了。 生3:我们没有软尺,就先用一根细绳绕他的腰一圈,量量绳
4、长就得到他的腰围了。 生4:我们是用“拃”来拃的。(学生示范)。我“拃”他的腰是四拃,我同桌“拃”他的腰是三拃多。 【赏析】细细玩味这节课的课尾,的确有很多精妙之处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思索。 首先,这位老师抛弃常用的课堂收尾方法:“同学们,请大家相互说说,本节课你又学到了什么学问?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学到的?”而是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堂移向生活,注意学问的好用性,让学生感受学问的价值。这样的处理将所学学问与生活紧密相联,使学生相识到学问就在生活的四周。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学问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其次,紧紧抓住学问的有效生发点,创设估计测量腰
5、围的情境,奇妙引导,将学生思维再次推向高潮。先是估计身高,这在学生的已有生活阅历下是不难解决的。但由估计身高转而估计腰围,由直变曲,对学生而言,的确有肯定的难度,因此学生的估计结果相差很大,这正是教学的有效生长点。老师因势利导,适时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估计与实际的差距,留给了学生很大的活动与探究空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再次进入高潮,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测量腰围的方法。伴随主动思维的活动中才是最有效的,只求表面的喧闹很难有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最终,生成源自预设,精彩来自匠心。这节课的结尾竟能精彩迭出,特殊是最终一个环节,学生通过活动,在合作中提出了多样化的测量腰围的方法,是执
6、教者课前很难预料的。用软尺量和用绳绕属常规思维,而用三角尺和用拃拃,就属于创新思维了。学生的确是有富有创建性的,这些方法极具特性化和生活化,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阅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看来,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实力的培育其实就那么简洁,只要我们为学生供应活动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学生肯定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意外!文 章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3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10厘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缘由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显明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只有一个模
7、糊的概念,学习以前可能是从未听说过,这样学习起来学生的确有点困难。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对于这样的空间想象实力方面,学生还是比较薄弱,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验。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 1、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绽开。 量一量。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课桌的长,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量同一物体,而结果却不同?使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须要相同的测量工具,相识
8、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过视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就是1厘米。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加强对1厘米的感受。画一画。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1厘米的线段,再次直观感知1厘米。比一比。请每个学生拿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抽掉小正方体,左手手指不要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再比出1厘米,最终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体塞进去验证一下,比的长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估一估。给学生供应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行估测,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
9、约是1厘米的物体。记一记。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4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验了相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志向。究其缘由,相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须要经验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详细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沟通反思,形成理性相识。这对于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育学生视察、比较、分析、抽象的实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支配了以下几个环节:(一)、
10、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爱好。(二)抓住联系,相识“厘米”和”米”。 (三)利用比较,深化相识。 让学生比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都是1,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相识: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级单位,”厘米”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米”做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厘米”做单位。从而使学生驾驭长度单位的用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米、厘米的相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缘由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全部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远,因为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
11、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这两堂课老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学问,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要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5 告辞了一年级,我们的孩子升入了二年级,本以为这些孩子就像自己细心培育了一年的幼苗,已经有了自己成长的实力,可是有些课却让我感觉他们的生活阅历是那么少,他们要想学会自己“走路”,还须要老师的帮助、引导。
12、 学习厘米、米这一单元,虽然孩子们能够很好地用尺子,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孩子从来就没关切过尺子上的刻度,所以学习这部分学问,特殊是建立厘米、米的表象特殊困难,假如没有实物,凭空想象,那真得是很难,教学中,我让学生视察尺子上的1厘米、1米有多长,进而联系生活,找寻四周大约1厘米、1米的物体,同时多让学生动手操作,量自己的文具,课本的长度,让学生能体验厘米、米在生活的运用。这样使数学学问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尽管这样,但在运用中很多孩子还是弄不清该用什么作单位,比如:旗杆长约14(厘米),身高123(米),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错误,我布置了学生回家动手量量自己的身高,多视察
13、生活,多思索。慢慢学生能够精确地给不同的物体带合适的单位名称了。 学习这一单元,我体会到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学问动身学习数学,让学生通过视察、估计、想象,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抽象概括的实力也会逐步提高。而重视应用,在学习中体验,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得学问的过程中,思维得到熬炼,情感得以升华,创新和实践实力得到培育。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6 相识厘米和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老师要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都会给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而很少有老师注意培育学生建立10厘米的空间
14、表象,假如老师能够在10厘米的表象上下够功夫,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好10厘米,为米做铺垫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长度单位,并且只相识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学中,老师们都很留意对1厘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学生对1厘米的理解和驾驭比较到位。相识了厘米,紧接着就相识米,众所周知,1米等于101厘米,而101厘米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老师若把1米等于101厘米的学问干脆灌输,不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假如老师能够让学生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个明确的表象,学生在头脑中有个10厘米的也许长度的相识后,老师引导学生用10个10厘米长的纸条在黑板上贴成一个长纸条,学生有了10
15、个10是101的相识,他们能够相识到这个长纸条是101厘米,这是老师再揭示101厘米的长度又有个新的名称,叫做1米,学生就能够清楚的相识到101厘米构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1厘米。这样一来,学生既相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有驾驭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获得了米这个单位的形成过程。 二、用好10厘米,渗透1分米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10厘米的长度、闭上眼想1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活动后,老师注意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已经在头脑中有了10厘米的也许长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义,即10个1厘米,这些活动都为了三年级时学习1分米做好了渗透,只不过此时没有揭示1分
16、米的概念罢了,其实1分米的表象、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学生都已经理解了。虽然分米的相识不是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作为老师,就应当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驾驭数学学问系统性,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三、用好10厘米,估测有标尺 学生既然相识了厘米和米,就要对生活中的一些长度进行估测,虽然在估测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误差,一般来说,老师也会给一个估测的取值范围,但是,我觉得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应当尽量的精确一些。学生在二年级阶段,只相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由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的长度相差比较大,一般的学生在估单位时不会出错,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尤其是几
17、厘米和十几厘米的物体,这时要估测它们的长度,学生们的误差就比较大,因为学生只有1厘米的表象,假如老师注意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就可以把10厘米长度当个标尺,首先去推断所给物体是比10厘米长,还是比10厘米短,推断出也许的范围后,再进行估测,这样一来,估测的精确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由此可见,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加强对1厘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还要注意对10厘米长度的表象建立,这正是巧用10厘米,一举而三得。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7 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当比较熟识,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洁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起先学习厘米的相识看起来并不难。而对于米
18、的相识就有肯定的困难,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特地的米尺让学生反复相识,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洁的学问如: 1米=()厘米,500厘 米=()米等还行, 遇到稍困难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 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相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相识,必需从学生熟识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较熟识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相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
19、米的表象。 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验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 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运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 尤其是在练习 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起先估学生都 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激励学生大胆地估,告知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 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
20、有很大帮助。 总之,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识的事物,还要激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富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8 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当比较熟识,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洁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起先学习厘米的相识看起来并不难。 而对于米的相识就有肯定的困难,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特地的米尺让学生反复相识,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洁的学问如:1米=( )厘米,500厘米=()米等还行,遇到稍困难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
21、60(厘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相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 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相识,必需从学生熟识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较熟识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相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验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运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
22、正确无误。 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起先估学生都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激励学生大胆地估,告知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助。 总之,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识的事物,还要激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富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9 厘米和米是长度单位中最基础的单位,也是最简单理解和驾驭的。在目标中的体现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能依据实际状
23、况估测生活中的物体。知道单位间的关系并进行简洁的单位换算。 在集体备课和研课的时候,厘米和米是最易接受的,对孩子来说不难。但是在教学中高估了学生的生活阅历,于是在教学中我实行慢进入的方式。全部的学问接受都须要过程,对于建立1厘米的表象找到标准:食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每节课进行复习巩固,通过了两三节课的强化,发觉许多孩子能够很快速的比划出1厘米长度。 对于米的教学采纳活泼的课堂方式:制造冲突冲突,探究米的长度。 1.师生竞赛,引出米 师:请一位同学用直尺来测量黑板的长度(示范当直尺测量不够了如何接着量),我等到同学量到黑板中间的时候再量,让一让你们,好不好?(学生争先恐后,特别主动) 然后侯同学
24、量的很仔细,我用米尺量,我三下五除二就领先完成了。同学们都说老师欺压了侯同学,我就倍感委屈的发问:怎么欺压他了? 同学们热忱高涨,呼之欲出的理由,生说老师拿的尺子长,侯同学直尺短,不公允。反复追问几次,全班达成共识:尺子的长短不一样。 师:假如让你们选,你们用哪个? 生:长一点的。 总结:直尺是用来量短一点的物体,长的就不便利了,我们须要找更长一点的尺子:米尺。今日来学习相识米。 2.建立1米表象,估测实物 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仔细视察长度,找到实物 我发觉,当孩子找到和他们休戚相关的事物时特别感爱好,都具有擅长发觉的眼睛。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渗入数学文化,找到感爱好的,欢乐的学习。 两个环
25、节的节选,对本节课深有领悟:在课堂上孩子的主动性不高,问题不在学生,而在于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精准到每句和学生的对话及过渡语。而这样巧教的功夫如何更快得到,通过大家的视频找到适合教材、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就能提高许多,和名师对接,能找到学问点的教学方法和数学上的精确用语,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对以后的学习也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创新就是在懂的状况下再创建,盲目的空想是奢侈时间。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0 厘米和米的相识是学生相识长度单位的起先,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学问的基础。相识厘米和米,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些单位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
26、建立清楚的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详细的测量和估计活动中去。 主要教学厘米的相识,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首先设计了量课桌长度的活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长度单位,还不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学生可能会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来量,也可能会选用铅笔、数学书等作为工具来量。这样,各人选择的标准不同,导致测量的结果也不完全相同。通过详细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费时、费劲,进而引起学生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的心理需求。教学时,可以先启发学生思索:假如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或教室门的高度,你觉得有什么不便利?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告知学生: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27、通常用米作单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试着说一说,再出示米尺,说明: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同事要求学生看着米尺比划1米的长度,实际感受1米有多长。然后通过找出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米实际长度的感知。 为了加强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充分相识,在课下我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测量家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整合训练,多数的学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观念,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学问体系。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1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验了相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
28、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志向。究其缘由,相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须要经验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详细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沟通反思,形成理性相识。这对于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育学生视察、比较、分析、抽象的实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支配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爱好。 1、猜一猜。让学生先依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相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很多学问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2、看一看。视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
29、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从0到2之间是多少?2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0到5之间是几厘米?0到10之间呢?从而使学生充分相识直尺,相识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 3、画一画。让学生在纸上画出1厘米、几厘米,直观感知1厘米和几厘米。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到:长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4、剪一剪。让学生用吸管剪出1厘米,培育学生实践操作实力。然后问学生:你怎么能确定你剪的就是1厘米?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厘米。那么,怎样测量呢?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过程,明确测量的方法。 5、量一量。给学生供应学具,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
30、测量,培育学生的实践实力。 6、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7、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知道 2厘米里有2个1厘米,进而明确几厘米里有几个长度单位。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猜、看、画、剪、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获得感性相识,清晰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并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抓住联系,相识米。 在教学过程中,我留意抓住学问之间的联系,利用厘米学习米。 1、找关系。学习了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然后让学生把10张10厘米
31、的学具条排成一排,使学生相识:这是101厘米。再让学生从老师供应的学具中找出 和101厘米同样长的尺子。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 1米的皮尺,从而引出单位米。接着问学生:比较两者,你发觉了什么?得出:1米=101厘米的结论。 2、相识1米。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米有多高,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3、估量。让学生利用刚刚建立的表象,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度,培育学生的估测实力,同时对所学的学问进行反馈。 (三)利用比较,深化相识。 让学生比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都是1,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相识: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
32、是高级单位,厘米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米做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厘米做单位。从而使学生驾驭长度单位的用法。 1.让学生经验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相识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实力 通过对前后测状况的分析,学生对于米、厘米的相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缘由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全部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远,因为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这两堂课老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 “做”为中心
33、。“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学问,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要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2 厘米和米的相识是学生相识长度单位的起先,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学问的基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长度、测量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的相识和阅历。但是,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缺乏明确的相识。依据以往的阅历和教训,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重点帮助孩子
34、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因为厘米的单位比较小,在测量短或小的物体时经常用到厘米,课堂上我让学生找身边的或见过的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如:橡皮的厚、拉链的宽、透亮胶的宽等),再找教室里适合用厘米测量的物体,(如:课本的边长、橡皮的长、墙砖的边长等),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在什么状况下我们会用到厘米,总结在测量长度较短的物体时我们要用到厘米。 相识长度单位米时,让学生经验用直尺(厘米做单位)不够量的状况,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米。然后仿厘米的相识,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同时还要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1米101厘米。在这种学问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卷尺亲身体验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从而理解米的感念。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了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感念,从而提高了对米的相识。 为了加强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充分相识,在课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停车场安全隐患排查制度
-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英语试题(解析版)
-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英语试题(B卷)(解析版)
- 外派人员薪酬与福利管理制度
- 2024年企业并购合同及保密协议
- 旅游行业托管机构疫情防控制度
- 福建省福州市精师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质量检测数学试题(解析版)
- 2024年国际品牌电视产品购销合同
- 2024年外架承包条款合同
-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清收清欠工作方案及措施
- 医学知识科普宣传活动方案设计
- (正式版)JBT 5300-2024 工业用阀门材料 选用指南
- 4.2 凝聚法治共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课堂(部编版)
- d级洁净区管理与操作规范
- 供应商现场审核培训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 《髌骨骨折骨折》课件
- 肾内科激素的用药知识-健康科普知识讲座课件
- 农业银行安全培训课件
- 小学绘本阅读《白雪公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