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老子》四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老子》四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老子》四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老子》四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紫气东来函谷关,道家始祖一神仙。修身寿至庚余百,睿智书成字五千。福祸相依明哲理,阴阳转换看机缘。清心无为载青册,应顺天时法自然。这首诗写的是谁?老子四章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2.理解选文思想内容,领悟老子的唯物辩证主义和道家文化内涵,思考其现实意义。3.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目标一、老子其人及作品1.观看视频。2.知识检测。(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国人。是 的创始人。相传他写作 五千言, 又称 ,是道家思想的经典。(2)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 ,认为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命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3)在政治上,老子主张 “ ”,以“无事取天下”。 道家学派道德经 老子道道无为而治了解老子了解老子补充: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了解作品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老子骑青牛 刘向列仙传记老子出关:“后周德衰

3、,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又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这便是若无尹祖遇太上,何来今日道德经的典故。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 “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了解背景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老子以自

4、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了解思想1.道本思想:“道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众妙之门”。2.辩证思想对立: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统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

5、,我中有你。转变: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量(质)变:事物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美学思想 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 ,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4.政治思想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题目解说老子四章即从老子中选出来的四段能够表

6、达相对完整的意思的文字。四章选取了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和第六十四章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思想。一毂 ( )埏埴 ()户牖 ( )累土 ( )强行者 ( )易泮 ( )gyu shn zhpn检查读音li qing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注释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毂的中空处

7、。当:在。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以为:以(之)为户牖:门窗。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辐毂疏通文意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中心的车毂中,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车轮才能转动,车的作用才得以发挥。揉和黏土做成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器皿才能发挥装东西的作用。开凿门窗以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有了门窗内的空虚部分,屋子才能发挥供人居住的作用。所以,“有”能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

8、用。文本探究举例论证车子器皿居室三十辐共一毂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和“无” 的相对性“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有无相生问:第十一章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一个什么道理?历史意义:在矛盾冲突尖锐、人心汲汲于功利的社会中,老子独具慧眼,见人所不见,为当时世人指出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与方法,折射出一种无为而治的价值取向,体现出更高层次的价值关怀。第二十四章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

9、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踮起脚意动,以为是跨大步伐、矜均为夸耀之意。长久。肉瘤。同“形”。物:代词,常人,人们。形作动词,显明名词作动词,建立功勋或:常常。见,通“现”,显露为,做。疏通文意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

10、建立功勋,自尊自大的人反而不能长久/得不到敬重。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文本探究问:本章中老子列举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行为,他们都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招致了失败),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企者、跨者用脚尖站立,跨大步行走,违背自然规律。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以自我为中心,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有道者顺应自然规律,不会彰显自我”文本探究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 违背规律 急于求成本 质 恶 果 根 源 追逐显

11、相 看重我“有” 有道者不处余食赘行令人厌恶举例排比比喻论证 文章一上来就连着列举了六种不合乎“道”的行为。其中,“企者”和“跨者”喻指所谓的有为者急躁冒进的行为。老子认为他们的举动违背了自然规律,不合“道德”,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接下来,老子又提出了“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观点。他认为“自见”“自是” “自伐” “自矜”是人类的通病,希望人类能够反观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了进一步引起世人的重视,他进一步将这四种毛病比喻为“馀食赘行”,认为它们就像剩饭赘瘤一样令人厌恶。他还说,有“道”之人是绝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综上,老子在本章中所言的观点,

12、对于我们而言极具启发意义。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不急躁、不冒进、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那么我们就是一个顺应“道”、合乎“德”的人。本章的启示:第三十三章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译文:认识、了解他人叫作聪明,而认识

13、、了解自我才是真正的高明、明智。能够战胜别人可以说是有力量的,而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懂得满足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宾语前置文本探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对偶排比层层递进加强自我修养自知、自胜自足、强行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 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从而

14、“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问:第二十四章用了什么手法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说一个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一个能够战胜自己、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懂得“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 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说,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

15、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但他的学说、思想及精神却能够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启超的这种观点,主要就是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 第六十四章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译文:事物处于安稳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保持,问题未露出征兆以前比较容易对付,事物处于脆弱状态的时候比

16、较容易分离,事物在刚刚萌芽的时候比较容易解决。做事情要在还没有发生问题之前就妥善处理,治理国政要在祸乱刚刚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扼杀。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台,是从一堆泥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施以强有力的统治,往往会把事情弄糟;想要掌控天下,反而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自作为就不会招致失败,不妄图执掌一切就不会丧失一切。人们做事情,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遭遇失败。只有在事情快结束的时候仍然像刚开始时那样慎重地对待,才不会把事情弄糟。因此,圣人往往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圣

17、人以此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这一章的结构: 先是列举了四种现象,指出当事物处于安稳、脆弱、未露出征兆、刚刚萌芽的状态时,是最容易谋划对付的,人们若能把握住这个时机,就能够防患于未然、治乱于未萌。 接着,老子又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三种现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旨在告诉人们,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是从细小的事物发展而来的,人们只要了解这个过程,并对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关注,就能杜绝祸患的发生。 在此基础上,老子又以圣人为例提醒人们不要妄为,不要妄图执掌一切,他认为这样就不会招致失败。文本探究把握先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

18、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重视细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洞察先机抓好细节圣人无为百姓慎终如始总结对比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问:第六十四章中每一层之间有什么关系?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文言知识通假字日余食赘行(“行”同“形”)其脆易泮(“泮”同“判”,分离)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累”同“蔂”,土筐)文言知识古今异义强行者有志(古义:勤勉而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民之从事古义:做事。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文言知识词类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不贵难得之货(形容词作动词,看重)其安易持(形容词作名词,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其脆易泮(形容词作名词,脆弱的时候)其微易散(形容

19、词作名词,细微的时候)文言知识特殊句式(1)倒装句自知者明(宾语前置句,应为“知自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句,应为“胜自者强”)为之于未有(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未有为之”)文言知识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未乱治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状语后置句,应为“合抱之木,于毫末生”)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状语后置句,应为“九层之台,于累土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状语后置句,应为“千里之行,于足下始”)文言知识特殊句式(2)省略句埏埴以为器应为“埏埴以(之)为器”凿户牖以为室 应为“凿户牖以(之)为室”当堂检测1.下列选项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A.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B.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