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解读 审题误区 标杆文_第1页
中考作文解读 审题误区 标杆文_第2页
中考作文解读 审题误区 标杆文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考作文解读+审题误区+标杆文真题在线题目:原来,这就是答案要求: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 600 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文题解析在近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中,命题作文占比较大,在各种命题形式中坐拥“半壁江山”。命题作文好处有二。一是客观公正。考生无须在如何拟题上纠结,让考生和阅卷人都把关注点放在审题、立意和表达上,有利于阅卷人对考生的作文水平给予公正评判。二是空间自由度大。命题作文对写作的立意、文体、选材一般不会给出限制,允许考生运用擅长的文体,自由立意、表达,给考生创造了一个挥洒才情、释放个性、抒发情感的广阔空间。“原来,这就是答案”是一道“开门见山”式的命题作

2、文,直接给出写作题目,写作这类题目只需要审读其中的关键字词就可以。虽然是“只需要”,但绝非“很容易”,因为命题者给出的关键词往往是内涵和外延异常丰富的词语,会给考生设置重重障碍。就如这个“答案”,指向模糊,主体多元,需要仔细审读,深度挖掘。要做个“勘探家”,深度探寻“答案”的内涵和外延。考卷中,我们用笔谨慎地写下答案;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困惑、迷茫中求索答案。答案有正误之分,有好坏之别,有时又不止一个。有的人,为得到答案穷其一生之力;有时候,寻求过程本身就是“答案”,乃至更有价值。但终究会发现“答案”“原来”早已经存在!动笔前我们要思考:是浅层次的试题答案,还是深层次的生活、成长或人生的答案?是

3、关于什么的答案?“答案”之前的定语是什么?怎样才能求得问题的“答案”?我们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又悟出了哪些意想不到的“答案”?还得到了哪些启示?“磨刀不误砍柴工”,下笔之前,多问几个为什么,努力把这些问题梳理好,本身就是写好这篇考场作文的“答案”之一。要做个“侦探家”,捕捉命题与日常生活的关联点。写作文和文学创作相似,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没有真事、真情,想靠瞎编乱造、信马由缰“碰大运”只能是痴心妄想。围绕“原来,这就是答案”,在选材上要从自己头脑里积累的“素材库”中调取你曾经产生的疑惑和“原来”已存在的“答案”,选材范围可以是自然、家庭、学校、社会,乃至阅读的名著、历史。例如,日常生活中一

4、件小事让你产生疑惑,激发你的好奇心,经过一番波澜起伏的探索,最终发现“原来,这就是答案”;阅读过程中产生了“疑惑”,反复在书中思索、追寻,最终发现“原来,这就是答案”。因为“所有的答案都已经写好”,就看你是否有足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就看你是否有不懈追求的韧性和毅力,就看你是否有一双“火眼金睛”,就看你是否是个合格的“心灵捕手”。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思维发散得开,收拢得回,时时处处有“灵感”,有“素材”,有“答案”。要做个“哲学家”,把作文写出超越寻常的深度。既然是命题作文,从拟题上自然不分高下。这就要求我们要像哲学家一样,善于从寻常中看出不寻常,从一般中

5、写出不一般,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浅我深”。围绕“原来,这就是答案”,在立意上,要体现从浅入深的过渡,写出层次感、纵深感,用你有思想、有深度的体悟一步步抵达阅卷人的内心。例如,从一件小事或一个小动物的行为中想到人类应有的品性,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展现非凡眼光、深度思考;在选材上,要力求真实、典型、新颖,写出一篇既有真情实感,又富有人生哲理的色、香、味俱佳的作品;在表达上,要依据立意,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灵活运用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让文章灵动而有韵味,以扑面而来的文采打动阅卷人。审题误区偏离题意,泛泛而谈。“原来,这就是答案”,是一个短句式的命题作

6、文,虽然“答案”是核心词,但“原来,这就是”对“答案”设定了语境,需要特别关注。有些同学,“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把这七个字的题目简化为两个字,只围绕着“答案”二字,谈什么是答案,为什么要寻找答案,怎样才能寻找到答案,洋洋洒洒,漫无边际,并没有融入自己的思考与体悟,也没有体现出“原来”“这就是”的内容,甚至连生硬的点题都没有,导致偏离题意。从表面上看,这是审题不到位;实质而言,这是思维不全面。浅尝辄止,浮于表面。有些同学能够扣住“原来,这就是答案”去写,但素材老套,挖掘不深入,无法给人以感动或启发。在这次作文中,很多同学用到这样的素材:“我”要求父母给自己买一台笔记本电脑或某个较为贵重的玩具,

7、父母没有满足“我”的要求,于是“我”痛哭流涕或者各种情绪发泄,最终父母冒雨买来,于是“我”十分感动,发现原来“亲情”或“爱”就是答案。这样的事情,可能是真的,但一则老套,有雷同现象;二则只写出了小孩子的心性,没有体现出即将进入高中的学生的思维深度,主题浮在表面,显得幼稚,无法打动阅卷人。此外,少数同学存在低级的审题错误,如把命题看成话题,绞尽脑汁自拟题目,最终却被扣分;有的同学不知道该如何体现“原来”二字,只是一遍遍地出现“原来,这就是答案”,虽然反复扣题是一种方法,但也说明写前构思不到位。这就要求同学们在日常写作训练中,不要忽视写作之前的审题、构思和列提纲的训练。标杆作文原来,这就是答案当第

8、五次发现家里的小猫叼着一袋猫粮和一包零食出门时,我好奇心大起,决定跟随其后,一探究竟。正午的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散落满地,映下婆娑的树影。午饭过后,我像往常一样给家里的小猫补充猫粮,并照例准备好小零食。可它似乎对丰盛的午餐不感兴趣,象征性地吃了两口,便蹿上了猫爬架,像是准备休息。可当我再次察看它的情况,盆里的猫粮连同旁边的猫粮竟消失不见,猫也没了踪影。我以为它吃饱饭和妈妈一起散步去了,最开始并没有在意。当我再次发现它尾随妈妈出门,我忍不住问妈妈:“最近,猫怎么总喜欢跟着你散步?”而妈妈似乎毫不知情,我心中更加疑惑。外面的雨淅淅沥沥下着,窗外灰蒙蒙一片。雨势越来越大,风无情地吹着,本以为猫会趁着下

9、雨睡上一觉,却发现它在落地窗前徘徊着,时不时朝外观望,隐隐担心着什么。雨过天晴,它似乎是迫不及待地就叼着猫粮,趁妈妈开门的一瞬间溜了出去。我按捺不住好奇心,随着它一起出了门。猫沿着小区小道到了另一栋楼的紫藤萝花架下。紫色的瀑布倾泻而下,与周边的树木,形成一个近似密闭的空间。它轻盈地跳进去,放下食物,而当我看到那只流浪的田园猫时,心下了然。原来,这就是答案。家里的猫已经和这只流浪猫成了朋友,每回叼走的食物都分给了这只流浪猫。看到两只猫凑在一起嬉戏打闹的场景,我心中的答案逐渐清晰:对待流浪猫、流浪狗,虽不能总是打扰它们,但我会尽我所能去帮助它们,而我心中的那份同情、友善,也被这两只小猫唤醒。原来,待人友善,才是家里小猫给我的真正的答案。“友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猫犹如此,更何况人呢?点评倒叙方式,悬念陡生。在叙事学中,倒叙是一种逆时序。这种时序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本文一句“当第五次发现时,我好奇心大起”瞬间把阅卷人“诱入”叙事情境之中,不由自主地想跟小作者“一探究竟”。看似寥寥几个字,却展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这是认真构思的结果,也应该是日常训练之效。语言生动,表现力强。例如,“正午的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散落满地,映下婆娑的树影”“外面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窗外灰蒙蒙一片”,几处真切的环境描写,“婆娑”“淅淅沥沥” “灰蒙蒙”等叠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