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浓浓乡土情》教案_第1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浓浓乡土情》教案_第2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浓浓乡土情》教案_第3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浓浓乡土情》教案_第4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浓浓乡土情》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小学道德与法治浓浓乡土情教案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教学设计是试讲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试讲离不开一篇好的教学设计,然而,在实际备考过程中,许多考生对教学设计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教学设计到底应该包括哪些环节。因此,今天*教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浓浓乡土情这一框题的教学设计,希望对考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家乡的可爱,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能力与方法目标】 考察和探索家乡的老房子、饮食习俗及文化生活的形成与气候、地形、历史之间的关系。 【知识目标】 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过去的老房子、饮食习俗等,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特点,进一步理解一方水土

2、养一方人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过去的老房子、饮食习俗等,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特点,进一步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难点】 考察和探索家乡的老房子、饮食习俗及文化生活的形成与气候、地形、历史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谈话导入法。 导入实录:同学们,大家好!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历史,我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些文化都是由各个地方的人用智慧创造出来的。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发现各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发现家乡的足迹浓浓的乡土情。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家乡文化采风 过渡:同学们,在上课之初,我们先来举办家乡文化节,

3、让我们一起来享受一次家乡的文化盛宴。 第一轮:学生用家乡话问好。(东北话、粤语、客家话、闽南语等) 第二轮:介绍民俗活动。 A:我是云南彝族人,我的家乡每年都会过火把节(又叫东方的狂欢节),每年到这一天晚上,村里的人都会聚在一起载歌载舞。 B:我的家乡在内蒙古,每年七、八月份牲畜肥壮的季节都会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来庆祝一年的丰收。 第三轮:介绍家乡著名的文艺节目或手工艺品。 A:我的家乡在黑龙江哈尔滨,所以,我想给大家展示冰雕艺术的图片, B:我家在东北,我给大家展示的是二人转小拜年。 C:我家是天津的,我给大家带来了杨柳青年画。 (如:皮影戏、杂技、安塞腰鼓、脸谱、刺绣、雕刻、陶瓷、戏剧、山

4、歌等;剪纸、泥塑、中国结等) 举办家乡文化节,让学生展示自己家乡的文化风采。先让学生用自己的家乡话跟大家问好;其次,组织学生用家乡话介绍家乡的民俗活动并翻译成普通话;然后,表演或展示家乡的歌舞、戏曲或手工艺术品等;最后,比较自己家乡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异同,并归纳特点,用竞猜的形式初步感受家乡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通过网上或文献查阅资料、采访家人或一些老人收集家乡文化,如家乡话、歌曲或戏曲、手工艺品、民俗活动等。 师生共同感受家乡的文化丰富多彩,不同地方的文化各不相同。 2.家乡的老街和老屋 活动一: 过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

5、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为了适应不同的地形、气候和文化,在居住上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教师组织学生5人为一组,将自己搜集的资料与组内同学交流,介绍自己家乡的民居建筑风格以及形成原因;根据同学的介绍,自己比较不同地区房屋建筑的不同特点以及家乡老房子与现在房屋建筑的不同特点,并在小组和班上交流。通过实地考察,搜集图片等方式,了解家乡富有特点的老房子;采访当地老人或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老房子的特点及形成这种建筑风格的原因。 吊脚楼:贵州等地的苗家人住的吊脚楼,它通常依山而建。一般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最下层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中间一层是人们起居之处。竹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 江南水乡的民居:

6、这里的民居沿河而建。为了涮洗方便,家家户户都在临水的一面建成石阶,作为水河桥,既简单,又实用。 陕西窑洞:大多数窑洞依山而建,它们是直接在黄土陡壁或山腰上挖土而成的。窑洞里冬暖夏凉,别有一番感受。 北京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房屋和院子都是对称的。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形成一个口字形,中间是一个中心庭院。 客家土楼:福建西部客家人住的土楼别有一番风趣。它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多呈圆形。当地人称之为远楼或圆寨。这种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的安全而采取的一种既有利于家庭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自卫式居住样式。它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师生归纳总结:家乡人的过去与现在相比发生了很大

7、的变化,家乡的房屋受地形、气候、历史文化的影响,创造出别具特色的建筑,要爱护家乡的文化遗产。 活动二: 过渡:通过刚刚的介绍,我们都知道家乡的老房子都代表当地的特色,都记载着一代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故事;那么,老屋外面的老街它又向我们述说什么样的故事呢? 教师组织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有趣的地名、街名。学生自己查阅资料,选取自己最喜欢或最有趣的地名、街名进行调查,寻找这些地名或街名的名字来源。 如: A:我要介绍的是重庆,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 B:我介绍的是北京的南锣鼓巷,因其地势中间高、南

8、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到了清朝改名南锣鼓巷。 C:我想介绍张自忠路,为纪念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天津曾把沿海河西岸的马路定名为张自忠路。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班级介绍自己家乡的具有特色的地名或街名,也了解到其他地方的有趣的地名和街名,使其产生探索家乡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增强对家乡的亲近感。 3.家乡的美食佳肴 过渡:同学们参加了家乡的文化艺术节,又参观了家乡的老屋和老街,肚子应该也饿了吧!有的同学就在想,老街上有什么特色小吃呢?说到这儿,有的同学口水要流出来了;现在,同学们可以自由的去寻找自己最想尝试的东西吃。 A:我们四川人爱吃酸辣粉。 B:这是我们云南的过桥米线。 C:我们南京

9、盐水鸭。 D:东北人喜欢吃小鸡炖蘑菇。 E:沿海地区的人喜欢吃海鲜。 F:我们重庆喜欢吃火锅,人们常年在水边操作,潮湿侵骨,所以好食辣椒、花椒、胡椒,借以祛风除湿。 教师将学生所在家乡分为东部沿海、南方、西北、北方四个小组,每组轮流派出代表去采访其他小组的家乡特色饮食,留在组内的同学负责给前来采访的同学介绍自己家乡的特色饮食。 师生归纳总结:由于受地形、气候、历史文化的影响,不同地方的饮食文化不同。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巩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概括自己家乡的文化特色,让学生为自己的家乡设计一条宣传语,并写在一张卡片上,制作成一张城市名片。 如: A:爽爽的贵阳(贵阳) B:东方古都,长城故乡(北京) C:桂林山水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