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马谷田镇第一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马谷田镇第一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马谷田镇第一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马谷田镇第一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马谷田镇第一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2022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马谷田镇第一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怎样读中国书余英时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

2、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

3、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虚”和

4、“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

5、,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选自悦读,2013年第9期,有删节)1. 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

6、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B. “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C. 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D. 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2.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7、”,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A. 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B. 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C. 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D.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8、. 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B. 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C. 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D. 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参考答案:1. C

9、 2. C 3. A【1题详解】试题分析:“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是误解了原文“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的意思;且误解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不会又先入之见”完全否定主观不对。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题详解】试题分析:A“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是作者的体会;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苏轼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D是余嘉锡对汉代学者董遇读书方法的看法,不是朱熹的言论。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题详解】试题分析:“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有误,从原文

10、看,知识爆炸的现在,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

11、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

12、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

13、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4、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15、,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会有不同。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

16、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参考答案:(1)A(2)C(3)C1. “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错误,原文是“天文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2. “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

17、内容共分为七篇”曲解文意,原文是说新唐书历志按内容分七篇对大衍历进行了记载。3. “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不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原因。文学类文本阅读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显然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为文化和人格的象

18、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最著名的莫过于松、竹、梅、兰、菊这五种不同科目的植物了。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这已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抒情文学作品的情感诉求和思想意蕴,大多是通过这些物象或由这些物象所构造的意境完成的。它们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人陶冶性情、涵养人格、砥砺人生的重要参照物,古人因而大多喜欢与这些自然事物为邻,甚至视其为至亲家人。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他的另一句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

19、很有名。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在这些自然事物中,松、竹、梅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特别喜爱,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美好品质和德行,并不完全是因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自然属性,同时也因为赋予其意义的古人自身,也存在与之对应的文化和人格诉求。中国古人立身处世的观念,就人格构成而言,既强调“入世”所需要的积极进取、正直忠勇、刚毅坚韧的品德和意志,也重视“出世”所保有的清高孤傲、淡泊宁静、飘远萧散的情怀和意趣。这样的文化和人格诉求,正好与松、竹、梅的某些特性相对应,松、竹、梅自然就成了古人这种人格力量的化身。马克思说,“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

20、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松、竹、梅这样的自然事物,因此也就以它们与中国文化独特的本质力量相适应的性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格精神的对象物。经过了这样的一个对象化的过程,这些自然事物就进入了精神文化系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些重要表达意象和组成部分。这种对象化了的自然事物,又因其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往往是通过审美的艺术创造完成的,因而又与中国人的审美旨趣有关。中国人春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

21、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却是自魏晋以来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编自於可训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人民日报2018年10月03日08版)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中国人的眼里,松、竹、梅有着自然事物和人格象征的双重意义。B. 将某些自然事物进行人格化,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C. 自然事物能够被人格化,根源于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哲学。D. 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等修辞手法,让自然事物被赋予精神内涵,有利于其人格化。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段从松、竹、梅切入,目的是引出

22、中国文化中将自然事物人格化这一论题。B. 第二段围绕“将自然人化的传统”,先从理论层面分析,然后举例加以印证。C. 文章开头提出论点,中间展开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形成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D. 文章引用马克思的言论,和作者的论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属于对比论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自然事物被人格化,是其本身所具有自然属性起了决定性作用,引发了古人的文化创造。B. 中国人的人格构成,既强调“入世”又重视“出世”,说明中国人的心理矛盾根本无法调和。C. 月亮有满月和缺月之分,古人想到家庭有家人团圆和分离的差别,写诗时常将月亮人格化。D. 污水、烂泥等具有负面形象的自然事物

23、,古人从不将其人格化,是因为其形象,趣味不佳。参考答案:1. C 2. D 3. C【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根源于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哲学”错误,原文说“又显然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应表述为: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影响。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

24、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D项,“和作者的论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属于对比论证”错误,应改为:强化了作者的论点,属于引用论证。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A项,“决定性

25、”错误,无中生有;B项,“根本无法调和”,不符合原文意思,“既强调入世又重视出世”,是古人立身处世原则,二者是相通的;D项,“古人从不将其人格化”,说法绝对化。故选C。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濮阳严仲子与韩相侠累有卻。严仲子恐诛,亡去,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酒酣,严仲子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聂政惊怪其厚,固谢严仲子。严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养亲。亲供养备

26、,不敢当仲子之赐。”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言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得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望邪!”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也。然严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

27、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有删改)2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与母、姊如齐 如:去,到B. 与韩相侠累有卻 卻:嫌隙C. 而聂政谢曰 谢:感谢D. 终莫能就 就:成功22.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为寿出自管子,是古代宴会上使用的祝颂之辞。一般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

28、祈祝健康长寿。B. 大人是一种敬称。常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或对父母长辈的称呼。清朝之后常指在职的官员。C. 除服是古代丧礼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各人丧服的规格虽然不同,但是除服时间却是一致的。D. 季父是指最小的叔叔。古代以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孟)为老大,季排行最小。2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聂政出身低微,从小以屠宰为业,后来在齐国隐居,是因为杀了人之后躲避仇人的追杀。B. 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行刺的人选,有人向他介绍了聂政,称聂政是一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C. 严仲子多次拜访聂政,礼节完备。这样的行为感动了聂政,聂政也最终

29、答应了他的请求。D. 因为担心事情泄露,给严仲子带来麻烦,所以聂政没有让严仲子为其配备行刺的助手。24. 翻译下面的句子。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参考答案:21. C 22. C 23. A 24. 我使我的心志卑下,身份屈辱的原因,仅仅是希望用这件事(这种身份)来供养我的母亲。母亲还在,我不敢舍身答应别人做其它的事情。【2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C项,谢:推辞。故选C。【22题详解

30、】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除服时间却是一致的”错误,根据关系的亲属,时间长短不等。故选C。【2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

31、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从小以屠宰为业”错误,原文“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故选A。【24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注意,所以者:表原因;徒:只是;幸:希望;以:介词,用。【参考译文】聂政,轵邑深井里人。因为杀了人,为了躲避仇敌,于是和母亲、姐姐一起到了齐国,以屠宰为业。隔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在韩哀侯朝中供职,与韩相侠累结下怨仇。严仲子怕侠累杀他,逃离韩国,到处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来到齐国,齐国有人谈到聂政,说他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

32、避仇而隐身在屠户中间。严仲子登门拜访,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埋葬已毕,在除去丧服之后,聂政说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操刀屠宰;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屈尊来和我结交。我待他极为淡薄,没有什么大功可以和他所待我的相称,而严仲子又奉上百金为我母亲祝寿,我虽然没有接受,但他这样做,只是说明他对我是知遇很深的。一位贤者,因感愤于一点小的仇恨,而亲近信赖一个穷困鄙陋的小民,我聂政哪能对此独独不吭一声、毫无反应就算了呢!再说前些时候他来邀请我,我只是因为老母尚在。(没有答应他。)现在老母享尽天年,我将要为知己的人效力了。”于是西行来到濮阳

33、,见严仲子,说道:“前些时候我没有答应您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母亲尚在;现在不幸母亲已经享尽天年去世了。仲子想要报仇的对象是谁?请让我来办理此事吧!”严仲子便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叔父,他们宗族的人很多,居处警卫安排得很多,我想派人刺杀他,始终没有人能办成。现在幸蒙足下不弃,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帮手的车骑壮士一同去。”聂政说:“韩国和卫国,中间相距不很远,如今要去刺杀人家的国相,这位国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多派人去,人员一多,不可能不发生失误,发生了失误,机密就会泄露,机密一泄露,则韩国全国便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危险吗!”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

34、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译文不安全对应,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译文)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侯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

35、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

36、,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古同“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急,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稾(go)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注: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

37、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莝:cu,铡碎的草。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B. 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C. 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D. 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8、是A. 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鸿门宴中左司马是古代的军官,将军下面的属官,执掌军政。B. “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C. 黥徒,受黥刑的犯人,引申泛指囚徒,罪犯。黥刑又名墨刑、黵刑,上古的五刑之一,就是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标志。说文解字:“黥,墨刑在面也。”D.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表四种体例,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列传。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

39、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B. 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C. 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D. 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 (2)“臣窃为王恐,万

40、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参考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2)“我暗自替您担忧,您去世以后,拥有秦国的怕不是您的子孙了。”昭王听了这番话,大感惊惧,于是把穰侯驱逐到关外,任命范雎担任丞相。【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这句话的含义是“须贾大怒,认为范雎把魏国的机密出卖给齐国,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魏相

41、国魏齐。魏齐叫门人鞭打范雎,打断了他的肋骨,打落了他的牙齿,范雎装死,门人就用草席包住他,丢在厕所里”。“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的意思是“认为范雎把魏国的机密出卖给齐国”所以不能断开,因此可以排除AD选项。“雎”前面要断开,可以排除C选项。故而答案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能力类试题。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D项,史记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5种体例,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2题详解】本题考

42、查的是理解文言文文意能力的试题,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白起不是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而是因与范雎有隔阂、范雎向秦王进言而被杀。【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

43、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重点词语:“有顷”,一会儿,不久;“劳”,慰劳,慰问;“得无乎”,莫不是(该不会,恐怕)吧。(2)重点词语:“窃”,暗自;“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拜”,任命。【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

44、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范雎,是魏国人,侍奉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范雎跟从前去。齐襄王听说范雎能言善辩,就派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须贾大怒,认为范雎把魏国的机密出卖给齐国,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魏相国魏齐。魏齐叫门人鞭打范雎,打断了他的肋骨,打落了他的牙齿,范雎装死,门人就用草席包住他,丢在厕所里。当时,魏齐正在宴客,宾客们喝醉了酒,轮番在他身上撒尿,故意侮辱他。范雎最后得以逃出来。后来魏齐后悔了,又派人要把他找回来。魏国人郑安平得知此消息,就带了范雎一起逃走,躲藏起来,把他的姓名改为张禄。秦昭王派遣使者王稽到魏国。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来拜

45、见王稽。王稽知道范雎是位贤才,载着范雎进入秦国。秦国之相穰侯车马从西边来。范雎说:“我听说穰侯独揽秦国大权,他讨厌接纳诸侯的说客。我不如暂时躲在车子里。”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这些人没有用处,只扰乱国家罢了!“随即告别离开。范雎说:“我听说穰侯是个智谋之士,他看出您有所迟疑,刚才怀疑车中有人,却忘记了搜查一下。”于是范雎就跳下车来奔走。走了十多里,穰侯果然派骑兵追回来搜查车子,没发现有说客,才作罢。王稽于是与范雎进了咸阳。昭王任命范雎为客卿,谋划军事。最后听从了范雎的谋略,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两年后,又夺取了邢丘。范雎一天比

46、一天更加被秦王亲近,于是趁昭王在闲暇方便之时进言说:“我在崤山以东时,听说秦国有穰侯,没听说秦国有秦王。既然这样那么大权怎能不倾覆,政令怎能由大王发出呢?我暗自替您担忧,您去世以后,拥有秦国的怕不是您的子孙了。”昭王听了这番话,大感惊惧,于是把穰侯驱逐到关外,任命范雎担任丞相。秦昭王把应城封给范雎,封号称应侯。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须贾去向范雎辞行,范雎便大摆宴席,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与他们同坐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掺拌的饲料,又命令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范雎责令他道:“给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脑袋送来!不然的话,我就要血洗大梁(魏都城)。”须贾回

47、到魏国,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十分害怕,逃到了赵国。范雎做了秦丞相之后,进宫告诉昭王说:“如果没有王稽的忠诚,就不能把我带进函谷关来;现在我的官位已至相国,但是王稽的官位还只是个谒者,这不是他带我来秦国的本意啊。”于是昭王召见王稽,封他做河东太守。范雎又举荐郑安平,昭王便任命郑安平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发家里的财物,用来报答所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也必定报答,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是必定报复的。秦昭王一定要替范雎报此仇,赵王最终取下魏齐的头颅送到秦国。五年后,昭王采取应侯的策略,在长平城大败赵军。不久,范雎和武安君白起有了隔阂,就在昭王面前进谗言,杀了

48、白起,又保荐郑安平,让他率领军队攻打赵国,郑安平被赵军包围紧急,他带领二万人投了赵国。对此应侯跪在草垫上请求惩处治罪。二年后,王稽做河东太守,却与诸侯勾结,犯法被处死。为此,应侯一天比一天不愉快。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谢贞,字元正,阳夏人。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往往如是,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初,父蔺以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往

49、华严寺,请禅师为贞说法,仍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 自后少进饘粥。太清之乱,贞于江陵陷没。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自疏于王,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独不坐。后主仍诏贞入掌中宫管记。府长史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赐米百石。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省启具怀,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礼有权夺,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

50、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涕泣,不能自胜,悯默而出。祚谓客卿曰:“信哉,孝门有孝子!”初,贞在周尝侍赵王读,王即周武帝之爱弟也,厚相礼遇。王尝闻左右说贞每独处必昼夜涕泣,因私使访问,知贞母年老,远在江南,乃谓贞曰:“寡人若出居蕃,当遣侍读还家供养。”后数年,王果出,因辞见,面奏曰:“谢贞至孝而母老,臣愿放还。”帝奇王仁爱而遣之。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雅:向来。B尝因宴席问确曰 因:趁着。C而官俟得才,礼有权夺 夺:改变。D信哉,孝门有孝子 信:相信。1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谢贞“至孝”的一组是祖母不食,贞

51、亦不食 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以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每独处必昼夜涕泣A B C D14下列对原文有关 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贞自幼聪敏。八岁时,他曾经作了一首春日闲居诗,他的才华得到堂舅、尚书王筠的赞赏;十三岁时,他就大致通晓了五经的要义。B谢贞性格淳厚,有孝性。14岁时,父亲不幸去世,谢贞悲伤过度,家人担心他的身体,就去华严寺请禅师开导谢贞,谢贞这才勉强进食。C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诏令还府,但他由于哀伤过度身体瘦弱,最终也没能去任职。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看见他形容憔悴,不觉泪流不止。D谢贞任赵王侍读时

52、,赵王听说他独自一人时经常昼夜哭泣,私下打听得知谢贞母亲年老,远在江南。赵王深受感动,在他出宫到藩国居住时,就让谢贞返回了江南。参考答案:12D(信:确实。) 13C(是表明谢贞的聪敏;是谢贞父亲的“至孝”)14D(让谢贞返回江南的是周武帝,而不是赵王。)译文:谢贞,字元正,阳夏人。谢贞自幼聪敏,有卓绝的品性。他的祖母阮氏生前苦于风眩病折磨,每次发病就一二天不能吃饭。谢贞当时七岁,祖母不吃饭,他也不吃饭,常常是这样,亲戚没有不对此感到惊奇的。母亲王氏,教谢贞学论语和孝经,谢贞读完就能背诵。八岁时,谢贞曾经写作了春日闲居一诗,堂舅尚书王筠惊奇他有高雅的情趣,对亲戚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成大器。”十

53、三岁时,谢贞大致通晓了五经的要义。十四岁时,遭逢父亲去世,谢贞号哭跌倒在地上,昏倒而后又苏醒的情况有多次。当初,父亲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饭哭泣到眼中出血而死。家人宾客害怕谢贞也会这样,叔父前往华严寺,请禅师来为谢贞说法,禅师于是对谢贞说:“孝子既然没有兄弟,就极须爱护自己,如果哀伤过度损害身体,谁来赡养你的母亲呢?”从这以后谢贞才稍微吃一点稠粥。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谢贞在江陵落入敌手。太建五年,谢贞才回朝。等到始兴王叔陵担任扬州刺史时,征召谢贞做主簿。谢贞揣度叔陵将会有叛逆之心,于是就自动疏远他,每当有宴会交游,总是以患病为借口推辞,不曾参与,叔陵向来钦佩看重他,没有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

54、叔陵叛逆作乱,叔陵府中的属官先后受到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没有获罪。陈后主于是下诏让谢贞入宫担任中宫管记一职。府长史周确刚被任命为都官尚书,请求谢贞为他撰写辞让的奏章,后主看过后认为奏章写得很不寻常。后主曾经趁着宴席的机会问周确:“你的奏章是你自己写的吗?”周确回答说:“我的奏章是谢贞写的。” 后主就赐给谢贞一百石米。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朝廷下诏让他回来任原职。谢贞多次上奏坚决推辞,朝廷答复说:“查看了奏章,详情俱悉,虽然知道你内心哀痛,但官府急等用人,守丧的礼节有理由改变,你可以立即回官府任职。”谢贞哀伤过度身体瘦弱,最终也没能到官府任职。当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一同来看望谢贞,见到他瘦骨伶仃,两人泪流不能自抑,哀怜着默默而出。徐祚对沈客卿说:“确实啊,孝门中有孝子!”当初,谢贞在周朝曾任赵王侍读,赵王就是周武帝的爱弟,对谢贞优厚地以礼相待。赵王曾听身边的人说谢贞每当独自一人时,必定日夜哭泣,便暗中派人察访,了解到谢贞的母亲年迈,远在江南,于是对谢贞说:“我如果出宫到藩国居住,一定会让你回家赡养母亲。”几年以后,赵王果然出宫,趁着告辞觐见周武帝的机会,当面启奏说:“谢贞极为孝顺而母亲年迈,我希望能放他回去。”武帝对赵王的仁爱表示惊奇,就放谢贞回去了。略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近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