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数字德育浸润语文课堂_第1页
依托数字德育浸润语文课堂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 4 -依托数字德育浸润语文课堂王芬数字技术日新月异,乡镇小学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实现从传统型德育向数字化思政的转变,让语文课堂浸润丰富多彩的德育元素,极大地提升德育效果?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过一些探索,有一些体会。多管齐下:感知山河之美,浸润爱国之情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美的感悟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他们对丰富的形象和立体的环境感兴趣。数字化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极富感性的环境“给予”:动感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灵动的文字,为课堂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极大地“刺激”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充分地“点燃”

2、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让他们快乐地在数字技术中感悟美、产生悦、追求善、完成思,从而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数字德育的目的。在教学课文草原时,笔者利用数字化技术再现课文的情境:草原一碧千里,翠色欲流,一只只悠闲的羊儿,仿佛竞开的花朵在眼前舒展;舒缓、柔和的音乐在教室里“盘旋”,学生仿佛置身于无垠的大草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环境。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指导学生诵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等句子,让学生在文字和画面之间建立“迁移”

3、课文的“描述”和数字技术的“再现”,让“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和“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样的画面深深地定格在学生心灵里。课堂进行到此,仅仅完成了一半的任务,下一步,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山水之美、音乐之美、文字之美,在美不胜收的意境中陶冶情操,完成德育的使命。笔者提问:“有谁会唱赞美草原的歌?”文体委员高高地举起了手,其他同学也陆续地举起手来,看来同学们会唱的还不少。文体委员唱的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一曲子笔者早放在讲义里。文体委员领唱,屏幕上呈现同期画面合唱结束,教室里不约而同地响起掌声。班长突然站起来:“同学们,美丽的草原是我家,我们要像热爱家一样热爱她,像热爱草原一样热爱我们的祖国”把无声的

4、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追求美好事物具有积极的作用。咬文嚼字:涵养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精神课文中,有些重要的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对理解文章中心起到重要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抓住这些词语和句子读、划、思、议。如何抓住这些词句重点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抽丝剥茧,将学习从欣赏到感悟再到情感升华,是传统德育的话题,也是数字思政必须解决的问题。语文课的德育使命不言而喻,用数字技术还原课文内容,揭开课文“表述”的深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是德育的范畴,借助的是数字技术。“神机妙算”是草船借箭一课中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的感慨之言,也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高度概括。光理解“神机妙算

5、”一词,学生很难体会人物的性格,悟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必须把这一词语放在“借箭”过程中去理解。故此,应围绕“神机妙算”启发思考:在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诸葛亮的“神”和“妙”?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同时关键的问题是利用复合影像讲“去借箭时”,推上图片,影像出现一支船队连接向北岸开去;“受箭时”,播放复合影像,呈现的是船队头西尾东一面受箭的情景;诸葛亮下令调转船头时,把影像旋转展示,出现的是船队头东尾西另一面受箭的情景。这还不算,教师还把影视作品中的这一桥段节选出来,反复播放,让学生通过数字技术“全方位”地感知。这样,学生看清了借箭的全过程,追寻到“真相”,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

6、求。学生认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谋划,进而体会到,诸葛亮能克敌制胜的关键在于他运筹帷幄的经天纬地之才,及其胸怀天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气魄。这样,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都得到完美实现,学生的缜密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学生爱科学、讲规则的道德行为习惯也得以养成。共鸣共情:凸显热爱家乡,强化孝亲敬老数字化技术对朗读教学有着非常好的作用,它使语文课实现了文字语言有声化的转变。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等方面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尤其是在施教者的朗读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学生甚至会觉得教师的诵读是一种“杂音”,无法带领学

7、生走进课文“预设”的丰富情感世界中去。数字化技术对“朗读”的无限放大,可使课文从可视的文字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材料,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在感悟文本美中达到道德浸润的效果。在教学课文小桥流水人家时,笔者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古老的木桥,幽静、古朴;绿荫中若隐若现的农家小院,朦胧、恬静;潺潺的溪水,清澈、灵动;优美的旋律,清幽、和谐娓娓动听的诵读声仿佛从溪水中升起,如天籁播撒,似天女散花这样的朗读将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腦海中,挥之不去。但这还不是结束。因为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笔者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对乡村美景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乡村的宁静美所感染,热爱家乡的情感随之而生。笔者进一步跟进在黑板上板书:我们美丽的家乡,还有哪些值得我们惦记的亲人?这个与朗读似乎不太相关的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来,主要基于乡镇小学的留守儿童问题。话题很快转移到自己在家留守的祖辈和在外漂泊的父母的生存状态上来,从赞美家乡到孝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