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曾祺先生的小说《收字纸的老人》-高中语文汪曾祺小说散文鉴赏集锦_第1页
读汪曾祺先生的小说《收字纸的老人》-高中语文汪曾祺小说散文鉴赏集锦_第2页
读汪曾祺先生的小说《收字纸的老人》-高中语文汪曾祺小说散文鉴赏集锦_第3页
读汪曾祺先生的小说《收字纸的老人》-高中语文汪曾祺小说散文鉴赏集锦_第4页
读汪曾祺先生的小说《收字纸的老人》-高中语文汪曾祺小说散文鉴赏集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读汪曾祺先生的小说收字纸的老人一小说题目为收字纸的老人,但开篇并没有描写收字纸的老人,而是将文字向前拓展延伸了一段,首先描述了一种文化大背景,这种大背景就是“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于是“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抛掷了字纸,就是“亵渎了字纸”,就“会遭到天谴”;如此一来,“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字纸篓“是一个小口、宽肩的扁篓子”,“竹篾为胎,外糊白纸”,在它“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敬惜字纸”者,就展示了中国人对于文化的崇拜心理,于是人们把这个“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如此一来,就

2、把字纸与神灵供奉一处,同享高贵。而“老白”者,就置身于这个文化大背景下,如此就以这个文化大背景映衬了“老白”,因为“字纸是神圣的”,“文昌阁”是神圣的,于是就让“老白”多多少少也熏染上了一点文化味,他身上就隐隐约约罩上了一层淡淡的光环,他就因工作而变得不平俗,就与那些引车卖浆者流区分开来了。在此背景下,“老白”出场了。文章首先介绍了“这个收字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是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大家一律呼以“老白”,这就侧面描写了老白的两点特色:一是身处社会底层,二是性情平静随和。随后,文章正面描写了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

3、路来,腿脚还很轻快”。这段文字首先总写了老白“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然后从三方面对他予以分写:“满腮的白胡子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快”,尤其最后一点,就暗暗衔接了他的工作。老白走来了,只见“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无须敲门,就推门而入,收完字纸,转身就走,从不惊动主人,当然,有时他也问候一下主人家。这一段描述,就展示了老白与乡人相识相熟、和顺融洽的关系,也展示了乡人对他如同家人般的信任。汪曾祺先生在谈及小说创作时曾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在老白身上,就展现了这种美学思想。老白收了字纸后,就“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此言也,既描述了

4、老白的工作,也有结构之用,因为这句话包含了两组元素,“字纸”和“文昌阁”,“字纸”者,承上,“文昌阁”者,启下也。且看“文昌阁”。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在东郊,一条小河的旁边,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正面三间朝北的平房,砖墙瓦顶,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纸色已经发黑。香案上有一副锡制的香炉烛台。除此之外,一无所有,显得空荡荡的。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知道“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且“一无所有,显得空荡荡的”,其颜色更是“灰黑色的”,黯淡无光,而老白就住在这里,如此就以荒凉的背景映衬了老白的人生,他独身一人,孤寂无伴。于是,我又想起了汪曾祺的一段话“重读一些我的作品,发现:

5、我是很悲哀的。我觉得,悲哀是美的”。对此,我心有戚戚焉,“悲哀”是一种怎样的美,于是我心里蓦然生出了一种苍茫感受,是这种感觉么;另外,我也明白,这种“悲哀”情调融汇贯串于汪曾祺的好多作品中,是一种常见色调啊。再说“文昌帝君”。这文昌帝君不知算是什么神,只知道他原先也是人,读书人,曾经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了“帝君”。他是司文运的。更具体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很崇敬。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因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

6、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来,就冷落下来了。读了这段文字,我们知道文昌帝君本是“司文运的”,因而备受读书人崇敬,现在却“冷落下来了”,而老白如今就与他为伍,二人相依相伴,共享清冷,这里就再次以文昌帝君之苍凉处境映衬了老白也。接着,书接上文,再次介绍文昌阁院落之布置。文昌阁“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东厢房存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板”,而老白就“是看文昌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庙祝”。文昌阁“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子,种着两棵柿子树。夏天一地浓阴,秋天满株黄柿”,这里巨树参天,浓荫翳日,绿叶纷披,枝憾烟云,这当然是写景,同时,估计也象征了古文化之博大精深也。在“柿树之前,有一

7、座一人多高的砖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便是烧化字纸的化纸炉”,如此一来,就让老白、字纸和文昌阁这三组元素“顺理成章”地和谐相聚于一处了。下面,作者进一步描写了老白的生活。作者首先描述了“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老白那“好过”的日子。“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纸让老白代印阴骘文(印了送人,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然而“后来,也没有人来印阴骘文了,这副板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

8、给他二升米,一方咸肉”。这是什么日子,说白了,其实就是吃百家饭的半乞讨日子。好在老白不以为意,于是他“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这是怎样一个老白啊,面对孤寂生活,既不逆来顺受,也不挑剔抱怨,而是随遇而安,多么豁达,多么从容,在老白身上,明显寄托了汪曾祺的人生态度。是的,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面对坎坷艰难,只有包容生活,顺应环境,从容自如,顺势而为,才能轻松度过。闲话少叙,且说老白。老白“有时也会想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往事历历,如在目前”,这就以当年彩灯高悬、香烟缭绕的热闹盛况反衬了眼下一灯如豆的冷落场景,从而映衬了老白之孤

9、寂。然而,“有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李三老爷点了翰林,要到文昌阁拈香。旗锣伞扇,摆了二里长”,他分明听见有人叫他:“老白!老白!李三老爷来进香了,轿子已经到了螺蛳坝,你还不起来把正门开了!”于是,他“一骨碌坐起来,愣怔了半天,才想起来三老爷已经死了好几年了”。这不是什么吉兆吧,这是提醒老白须做好准备了,好在老白收了一辈子字纸,积了一辈子功德,人生坦荡,心底无私,也没什么可怕的。老白“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因为那些“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四方块”,面对这些“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只好“摇摇头”,从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和老白的落伍,于是,老白“把这些

10、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填进化纸炉烧了”,就让“孔夫子和欧几米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这里,文章使用了戏谑调侃之言,让结局一扫苍凉色调,充满了俏皮色彩。最后,文章以“老白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此言也,让我蓦然想起了“仁者无恙”、“仁者寿”。二这篇小说对于老白的描写,让我想起了国画“三染法”,“三染”者,多次皴染也,乃是国画表现笔墨层次的一种技法。首先,这篇小说布置下一个文化大背景,老白就在这个背景下出场了。“这个收字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这里对于老白的侧面描写,是第一次“皴染”也。“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

11、快”,这里对于老白的正面描写,是第二次“皴染”也。“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爷的病好些了没有,小少爷快该上学了吧”,这就展示了老白与乡人之相识相熟、和顺融洽的关系,也展示了乡人对老白如同家人一般的信任,这是对老白的第三次“皴染”也。老白吃着百家饭,却不以为意,且“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展示了老白随遇而安的心态,乃是对老白的第四次“皴染”也。而“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这就展示了老白的落伍,乃是对老白的第五次“皴染”也。另外,我还

12、想起了茅盾先生在水浒传中描写人物的艺术中谈及“水浒”人物描写的特点时的一段文字这三个人物出场之时,除了简短的容貌描写而外,别无一言介绍他们的身世,自然更无一言叙述他们的品性了;所有他们的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们的后来的行动中逐渐点明,直到他们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时候,这才使我们全部认清了他们的身世和性格。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声音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水浒”写人物,用的就是这样的由远渐近的方法,故能引人入胜,非常生动。是的,这篇小说对于老白的描写,也展示了这种“由远渐近”法

13、也。三总之,收字纸的老人描写了老白的晚年生活,叙事平实,情节平淡,想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十分从容随便,绝无一波三折,也无高潮迭现,如此一来这就打破了小说与散文的界限,让人读来觉得颇似随笔,这就展示了汪曾祺小说的独特个性。让人叹为观止。附:收字纸的老人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口、宽肩的扁篓子,竹篾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

14、的收去。这个收字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快。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爷的病好些了没有,小少爷快该上学了吧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在东郊,一条小河的旁边,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正面三间朝北的平房,砖墙瓦顶,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纸色已经发黑。香案上有一副锡制的香炉烛台。除此之外,一无所有,显得空荡荡的。这文昌帝君不知算是什么神,只知

15、道他原先也是人,读书人,曾经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了“帝君”。他是司文运的。更具体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很崇敬。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因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来,就冷落下来了。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庙祝。东厢房存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板。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子,种着两棵柿子树。夏天一地浓阴,秋天满株黄柿。柿树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砖砌

16、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便是烧化字纸的化纸炉。化纸炉设在文昌阁,顺理成章。老白收了字纸,便投在化纸炉里,点火焚烧。化纸炉四面通风,不大一会,就烧尽了。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纸让老白代印阴骘文(印了送人,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老白印了多次阴骘文,几乎能背下来了(他是识字的),开头是:“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后来,也没有人来印阴骘文了,这副板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一方咸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他有时也会想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往事历历,如在目前。有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李三老爷点了翰林,要到文昌阁拈香。旗锣伞扇,摆了二里长。他听见有人叫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