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课程大纲)_第1页
教育学原理(课程大纲)_第2页
教育学原理(课程大纲)_第3页
教育学原理(课程大纲)_第4页
教育学原理(课程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课程代码开课单位教育科学学院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Pedagog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开设学期1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课程学时32课程学分2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小学教育学课程负责人、课程目标及达成途径课程目标达成途径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比较全面和比较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 理解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与教育规律, 了解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现 状,从理性上认识与“教育是什么”和“什么是教育”有关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基本规律等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由课前的自主学习,课堂讲授、提问,章节测验、课后作业等环节

2、共 同支撑,依据期末理论考试、章节测验与平时成绩来评价。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对当前出现的一系列教育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并能 利用所学知识,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 找出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初步掌握分析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增强从事 教育实践的能力,形成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具有教师专业素养的自我发展能力, 为今后从事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由课前的自主学习,课堂讲授、提问,章节测验、课后作业等环节共 同支撑,依据期末理论考试、章节测验与平时成绩来评价。目标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能够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

3、形成教师职 业情感,具有教师职业认同的信念和情怀,增强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 现代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等观念。由课前的自主学习,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汇报,小论文等环节共同支撑,依据课后作业与分组讨论来评价。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课程目标课程贡献度教育情怀指标点 2-2 :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备较强的教师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目标 3M教学能力指标点 4-1 :精通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较好的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能够在教育理论指

4、导下开展教学及研究活动。目标 1H学会反思指标点 7-2 :具有教学反思的意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现实问题和 需要,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目标 2M四、教学内容、方法、学时对课程目标的支撑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章节目标支撑的课程 目标学时 分配绪论 教育学及其发展讲授法 多媒体结合学习通 APP(1)了解国内外对教育学的不同解释以及教育学的形成和 发展概况;(2)掌握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3)理解教育学的价值; (4)明确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课程目标 14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讲授法 多媒体结合学习通 APP(1)了解关于教育起源的三种理论;(2)掌握教育的发展历

5、程及不同发展阶段教育的特点、教育的定义、内涵和相关范畴;(3)掌握教育功能的含义和分类, 明晰教育功能的层次和 教育的本体功能;课程目标 14(4)掌握教育的基本要素与主要形态;(5)理解教育的发展过程;(6)明确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多媒体结合学习通 APP(1)了解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2)掌握教育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课程目标 2课程目标 34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多媒体结合学习通 APP(1)了解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及其一般规律;(2)掌握理解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的理论; (3)了解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4)明确影

6、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在人的身心发 展中的作用;课程目标 2课程目标 34第四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讲授法 多媒体结合学习通 APP(1)了解教育内容与教育目的的关系;(2)掌握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的基本含义;(3)明确我国教育目的的的理论基础;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 32第五章 教育形式与教育手段讲授法小组讨论 多媒体结合学习通 APP(1)了解教育形式与教育手段的发展过程;(2)掌握教育形式与教育手段的含义;(3)明确教育手段当前的发展趋势;课程目标 2课程目标 34第六章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讲授法 网络资源自学(1)掌握关于人全面发展教育的相关理论;(2)了解五育的基本内涵和意义;(3)

7、理解五育的目标与内容;课程目标 2课程目标 34第七章 学校教育制度讲授法 多媒体结合学习通 APP(1)了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的形成 与发展;(2)掌握掌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的含义 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3)理解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势;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 24(4)明确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进历程及当前进行的学制 改革试验;第八章 教师与学生案例分析 小组讨论 讲授法(1)掌握教师专业化和专业发展的内涵以及教师应具备的 专业素质结构;(2)理解教师的职业性质、职业角色和劳动特点;(3)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4)了解学生的本质

8、特点和时代特点及其权利与义务;(5)明确学生的年龄特征的内涵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 特征与教育策略;(6)理解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课程目标 2课程目标 32合计32 学时五、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绪论 教育学及其发展( 4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性质三、教育学的任务与意义四、教育学体系第二节 教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一、教育学的产生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三、教育学的发展趋势第三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教育理论的探索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指导思想

9、(自【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教育学发展过程;难点:教育学未来发展趋势;第一单元教育及其本质(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三、当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二、教育的概念三、教育的本质第三节教育的要素与形态一、教育的基本要素二、教育的主要形态第四节教育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5(自)6二、教育功能的研究意义三、教育功能的层次性与教育的本体功能【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教育的发展历程及不同发展阶段教育的特点、教育的定义、内涵和相关范畴、教育功能的含义和分类,明晰教育功能的层次和教育的本体功 能、教育的基本要素与主要形态。

10、难点:教育起源的三种理论。第二单元 教育与社会发展( 4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三、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四、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第二节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功能一、教育的经济功能二、教育的政治功能三、教育的人口功能四、教育的文化功能第三节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科教兴国是一项重要战略三、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教育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难点:科教兴国与教育促进民生之间的关系;第三单元教育与人的发展(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

11、及特征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第二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三、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二、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主体三、坚持教育创新【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人生发展阶段及其教育重点和策略; 难点:人的发展理论比较与辨析;第四单元 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述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四、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第二节教育内容一、教育

12、内容的含义和意义二、教育内容与教育目的的关系三、学校中教育、教学内容的结构与功能【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中国现行的教育目的;难点: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第五单元教育形式与教育手段(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形式一、教育形式的含义二、两种主要形式 第二节教育手段一、教育手段的含义二、媒体的发展历史三、电子媒体对教育实践的教育学意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教育形式与教育手段的发展过程;4学时)难点:教育手段当前的发展趋势; 第六单元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内容】第一节德育一、德育的内涵和意义二、德育的目标三、德育的内容第二节智育一、智育的内涵和意义二、智育的目标三、智育的内容第三节体育一、

13、体育的内涵和意义二、体育的目标三、体育的内容第四节美育一、美育的内涵和意义二、美育的目标三、美育的内容第五节劳动技术教育一、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和意义二、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三、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五育的目标和内容;难点:五育的基本内涵;第七单元学校教育制度(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学校的形成与发展一、学校的产生二、学校的发展三、现代学校的基本职能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三、部分国家的学校制度第三节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一、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改革二、世界范围内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进历程;难点

14、:学校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第八单元教师与学生(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师一、教师职业与教师角色ID 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三、教师的专业发展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二、学生观三、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四、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结构;难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六、课程教学评价评价方式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等形式相结合,包含课堂出勤、课后作业、章节测验、 分组讨论;终结性评价为期末考试。课程目标考核内容评价依据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比较全

15、面和比较系统 地掌握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 理解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背后 的教育本质与教育规律, 了解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现状, 从 理性上认识与“教育是什么”和“什么是教育”有关的一系 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等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1. 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 规律);2. 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理解、解决教育问题 与教育现象;3. 宏观把握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情况;1.课堂参与2 章节测验3.期末测验课程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对当前出现的一系列 教育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并能利用所学知识, 对出现的问题 进行批判性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提高利

16、用所学知识,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1.课堂参与2.课后作业3.章节测验教育理论水平, 初步掌握分析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基 本方法, 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 形成初步的教育教学能 力和具有教师专业素养的自我发展能力, 为今后从事教育研 究与实践工作打下良好基础。4.期末测验课程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能够提高对 教育工作的认识, 形成教师职业情感, 具有教师职业认同的 信念和情怀, 增强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形成现代教 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等观 念。1. 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2. 正确的教育

17、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等观念;1.课堂参与2.书面作业3.小组讨论4.期末测验七、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含课堂出勤和课堂表现) 10%,课后作业(包括小论文) 20%,章节测验 10%,分组讨论 10%,期末考试 50%。课程教学 目标平时成绩(10%)课后作业(20%)章节测验(10%)分组讨论(10%)期末考试(50%)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目标 120%10%20%20%50%分目标达成度 =0.1 (平时平均 成绩 /平时成绩总分 )+0.2(课后 作业平均成绩 / 课后作业总分) +0.1(章节检测平均成绩 /章节 检测总分) +0.1 (分组讨论平 均成绩 /分组讨论总分) +0.

18、5 (期末考试平均成绩 / 期末考试 总分) 目标 260%40%30%40%30%目标 320%50%50%40%20%八、教学资源(一)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项贤明,冯建军,刘海民 .教育学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胡德海 .教育学原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王道俊,郭文安 .教育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8.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 .教育学基础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二)网络资源 HYPERLINK /sCourse/course_4015.html /sCourse/cours

19、e_4015.html (爱课程阮成武,安徽师范大学) HYPERLINK /sCourse/course_5814.html /sCourse/course_5814.html (爱课程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YPERLINK /course/AYNU /course/AYNU -1002126007(中国大学 MOOC ) HYPERLINK /course/HHU /course/HHU -1449615172 (中国大学 MOOC )(注:尽量选用获国家规划教材、 面向 21世纪教材、 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 精品教材以及有特色的教材, 鼓励使用自编高水平教材及讲义

20、。 教学参考资料包括专著、案例集、习题集、网络学习资源、相关学术刊物等。 )九、课程学习建议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教育学原理相关的视频、课件、图片和资料等,校内网络教学资源和国家开放式MOOC资源等资源,开展交互式和体验式学习。认真精读教师推荐的教材和若干本经典的教育理论著作,适当做读书笔记,进行系统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形成核心知识结构。同时,根 据所推荐的各章的必读参考书目和选读数目,系统阅读、选读、泛读、浏览相结合,从中领略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学习思维方法。在一定的阅读 量基础上,可对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文献综述,对相关观点、理论或研究动态、学术分歧进行梳理、比较或归类。教育理论学习一定要

21、直接或接近地接触教育实际、深入教育实际发生的现场进行实地调查、观察访谈,注意观察和记录,搜集教育及其现象或问 题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当然,也可以根据所推荐的教育方面的重要网站,对教育新闻、时事或教育问题,进行网络浏览、收集下载,并进行归档与 排列分析,这也有助于我们“足不出户” ,了解教育大事小情,有利于对教育问题的分析。但总体而言,应以实际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主。在听课、自学和参与研讨的过程中,增强问题意识,学会追问、求证、反诘,求其甚解,问到深处甚至语塞,这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与 品质,也对参与者是一个挑战与提升。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可以是沉思、可以是反思、可以是批判、也可以是一种顿悟。写

22、作习惯和写作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学习教育学原理课程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包括对自己经历或见闻的教育生活、教育事件、教育见闻,进行 客观、深度的叙事,也包括写一点教育札记或随便,甚至写通过包括、微博、论坛的方式;当然,如果一定理论学习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写 一点小论文、调查报告交流,参加同学们在一起讨论的专业论坛、研讨会、辩论会, ,在书面表达的同时,学会理性、平等的学术表达与论争,那自 然是更好了。十、评价标准课程目标评分标准90-10080-8970-7960-690-59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课程目标 1 :(知识 与技能目标)能够 比较全面和比较系 统地掌握教育学基 础理论知识,理解 教育问题

23、与教育现 象背后的教育本质 与教育规律,了解 当前国内外教育发 展现状,从理性上 认识与“教育是什 么”和“什么是教 育”有关的一系列 基本概念、基本理 论、基本规律等关( 一 ) 课堂参与 能够准确运用所掌握 的基础知识,理解、 解决教育问题与教育 现象;( 二 ) 章节测验 能够准确运用所掌握 的基础知识,理解、 解决教育问题与教育 现象;( 三 ) 期末测验1. 能够准确掌握教育 学基础理论知识(基 本概念、基本理论、 基本规律);2. 能够准确综合运用 所掌握的基础知识, 理解、解决教育问题 与教育现象;(一) 课堂参与 能够明确运用所掌握 的基础知识,理解、 解决教育问题与教育 现象

24、;( 二 ) 章节测验 能够明确运用所掌握 的基础知识,理解、 解决教育问题与教育 现象; (三) 期末测验1. 能够明确掌握教育 学基础理论知识(基 本概念、基本理论、 基本规律);2. 能够明确综合运用 所掌握的基础知识, 理解、解决教育问题 与教育现象;(一) 课堂参与 能够比较正确的运用 所掌握的基础知识, 理 解、解决教育问题与教 育现象;(二) 章节测验 能够比较正确的运用 所掌握的基础知识, 理 解、解决教育问题与教 育现象;(三) 期末测验1. 能够比较正确的掌 握教育学基础理论知 识(基本概念、 基本理 论、基本规律) ;2. 能够比较正确的综 合运用所掌握的基础 知识, 理

25、解、解决教育 问题与教育现象;(一) 课堂参与 基本能够运用所掌握的 基础知识,理解、解决 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二) 章节测验 基本能够运用所掌握的 基础知识,理解、解决 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三) 期末测验1. 基本能够掌握教育学 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概 念、基本理论、基本规 律);2. 基本能够综合运用所 掌握的基础知识,理解、 解决教育问题与教育现 象;3. 基本能够把握当前国( 一 ) 课堂参与 不能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 识,理解、解决教育问题与 教育现象; (二)章节测验 不能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 识,理解、解决教育问题与 教育现象;( 三 ) 期末测验1. 不能掌握教育学基础理 论知识

26、(基本概念、基本理 论、基本规律) ;2. 不能运用所掌握的基础 知识,理解、解决教育问题 与教育现象;3. 不能把握当前国内外教 育发展情况;于教育的基本原 理。3. 能够全面宏观把握 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 情况;3. 能够宏观把握当前 国内外教育发展情 况;3. 能够比较正确的宏 观把握当前国内外教 育发展情况;内外教育发展情况;课程目标 2:(过程 与方法目标)能够 对当前出现的一系 列教育问题有深入 的了解,并能利用 所学知识,对出现 的问题进行批判性 分析,找出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 策略。提高教育理 论水平,初步掌握 分析教育问题和解 决教育问题的基本 方法,增强从事教 育实践的能

27、力,形 成初步的教育教学 能力和具有教师专 业素养的自我发展 能力,为今后从事 教育研究与实践工 作打下良好基础。(一)课堂参与 能够准确对当前出现 的一系列教育问题有 深入的了解,并能利 用所学知识,对出现 的问题进行批判性分 析,找出问题,并提 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二)课后作业 能够具备分析教育问 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 基本方法,初步形成 教育教学能力。(三)章节测验 能够准确对当前出现 的一系列教育问题有 深入的了解,并能利 用所学知识,对出现 的问题进行批判性分 析,找出问题,并提 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四)期末测验1.能够准确对当前出 现的一系列教育问题 有深入的了解,并能 利用所学知识

28、,对出 现的问题进行批判性(一)课堂参与 能够较好的对当前出 现的一系列教育问题 有深入的了解,并能 利用所学知识,对出 现的问题进行批判性 分析,找出问题,并 提出相应的解决策 略。(三)课后作业 能够较好的分析教育 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 的基本方法,初步形 成教育教学能力。(三)章节测验 能够较好的对当前出 现的一系列教育问题 有深入的了解,并能 利用所学知识,对出 现的问题进行批判性 分析,找出问题,并 提出相应的解决策 略。(四)期末测验 1.能够较好的对当前 出现的一系列教育问 题有深入的了解,并(一)课堂参与 能够较正确的对当前 出现的一系列教育问 题有深入的了解, 并能 利用所学知

29、识, 对出现 的问题进行批判性分 析,找出问题, 并提出 相应的解决策略。(二)课后作业 能够较正确的分析教 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 题的基本方法, 初步形 成教育教学能力。(三)章节测验 能够较正确的对当前 出现的一系列教育问 题有深入的了解, 并能 利用所学知识, 对出现 的问题进行批判性分 析,找出问题, 并提出 相应的解决策略。(四)期末测验 1.能够较正确的对当前 出现的一系列教育问 题有深入的了解, 并能 利用所学知识, 对出现 的问题进行批判性分(一)课堂参与 基本能够对当前出现的 一系列教育问题有深入 的了解,并能利用所学 知识,对出现的问题进 行批判性分析,找出问 题,并提出相应

30、的解决 策略。(二)课后作业 基本能够具备分析教育 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 基本方法,初步形成教 育教学能力。(三)章节测验 基本能够对当前出现的 一系列教育问题有深入 的了解,并能利用所学 知识,对出现的问题进 行批判性分析,找出问 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 策略。(四)期末测验1.基本能够对当前出现 的一系列教育问题有深 入的了解,并能利用所 学知识,对出现的问题 进行批判性分析,找出(一)课堂参与 不能对当前出现的一系列 教育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 对出现的 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 找出 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 略。(二)课后作业 不具备分析教育问题和解 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31、, 初 步形成教育教学能力。(三)章节测验 不能对当前出现的一系列 教育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 对出现的 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 找出 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 略。(四)期末测验 1.不能对当前出现的一系列 教育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 对出现的 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 找出 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 略。2.不具备分析教育问题和解 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初分析,找出问题,并 提出相应的解决策 略。2.能够具备分析教育 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 的基本方法,初步形 成教育教学能力。能利用所学知识,对 出现的问题进行批判 性分析,找出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 略。2

32、.能够较好的分析教 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 题的基本方法,初步 形成教育教学能力。析,找出问题, 并提出 相应的解决策略。 2.能够较正确的分析教 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 题的基本方法, 初步形 成教育教学能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 决策略。2.基本能够具备分析教 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 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 教育教学能力。步形成教育教学能力。课程目标 3:(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发展 目标)能够提高对 教育工作的认识, 形成教师职业情 感,具有教师职业 认同的信念和情 怀,增强热爱教育 的事业心和责任 感,形成现代教育 理念;形成正确的 教育观、教师观、 学生观、人才观等 观念。(一)课堂参与1. 能够准确的认识教 育工作性质,形成正 确教师职业的认同信 念;2. 具 备正确 的 教育 观、教师观、 学生观、 人才观等观念; (二)书面作业1. 能够准确的认识教 育工作性质,形成正 确教师职业的认同信 念;2. 具 备正确 的 教育 观、教师观、 学生观、 人才观等观念; (三)小组讨论1. 能够准确的认识教 育工作性质,形成正 确教师职业的认同信 念;2. 具 备正确 的 教育(一)课堂参与1. 能够明确教育工作 性质,形成正确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