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月考(八)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月考(八)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月考(八)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月考(八)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月考(八)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湖南省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八)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3年9月,甘肃简牍博物馆建成开馆,成为我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博物馆。截至2020年年底,甘肃省共有8万多枚简牍出土,其中又以汉简为最,总量有7万多枚,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0%以上。甘肃之所以会出土如此数量巨大的汉简,一方面,西北地区的汉简出土量大与当地气候有关,这里处于戈壁地带,干燥的环境有利于汉简的保存,人烟稀少也使这些珍宝免遭破坏;另一方面,西北地区是秦皇汉武建立过文治武功的地方,又是丝绸之路和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在纸张面世之前,中国人利用竹简与木牍作为书写载体。甘肃简牍记载的内容,清晰反映了汉代中原王朝对西域三十六国的有效管控,以及汉帝国与三十六国交流往来的历史渊源。馆中藏有一枚简,就记载了龟兹王和夫人途经敦煌悬泉置时的住宿情况。可以说,简牍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繁荣和兴盛。这里出土的数万枚简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私人书信,反映了汉代河西屯戍吏卒的生活状况、日常起居、衣食住行、情感世界、人际交往及社会风气。“病,野远为吏,死生恐不相见……”这是一封出自肩水金关的书信,写信人在信中说自己远离家乡到边塞为吏,与家中的兄弟一别数年,边塞苦寒,这一病恐怕今生无缘相见了。虽然书写者早已隐匿于历史的长河中,但透过一枚枚珍贵的木简,传递着古今相通的情感和人性。(摘编自《甘肃简牍博物馆见证“片”语言万事》)材料二:长沙五一广场,自古以来就是长沙城的中心区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以今五一广场为中心建造城邑。秦初,在此设长沙郡。西汉在此建立长沙国。《汉书·地理志》载,长沙国辖临湘、益阳、湘南等十三县,临湘为都城所在,宫署位置仍在五一广场区域。自1996年至2011年,在长沙五一广场及周边地区,考古就相继出土了六批竹木简牍,其中包括2010年考古发掘的五一广场东汉简(以下简称五一简)。五一简多为长沙郡临湘县廷处理各种行政及司法事务的文书。有长沙郡太守府直接下达或转发的下行文书,也有郡内县与县之间往来的平行文书,还有临湘县上报太守府的文书底本,因此比其他东汉时期的史料类型更全面,记述也更为翔实和生动。通过全方位的研究,我们可以复原东汉中期临湘社会的多个侧面,发现很多历史细节。比如每逢旱涝灾害之时,朝廷便会颁布一些诏书或法令,以保护粮食生产和供给。五一简中保留了两份诏书的摘抄本,一份为永初二年,一份为永初四年,内容大同小异,前者的大意为告诫、约束主狱官吏,除死刑犯外,断狱不能妨碍农作时令,目的在于保护劳动力以增加生产;另如为了禁绝粮食浪费,简中有禁止民间私酿、私沽、群饮的相关规定;也有安抚流民、增加劳动力的有效手段。(摘编自杨小亮《东汉简牍中的社会风貌》)材料三:楚国和楚文字虽被秦灭亡,但楚人未绝,楚笔法亦在,具有“快写”“便捷”属性的楚系笔法,顽强地“寄生”在了秦简墨迹中,并随之进入汉代。汉承秦制。汉代使用的文字形体直接继承了秦文字,秦国在被其征服过的领域强制推广秦文字,六国文字逐渐没落,两系文字合并为一系。在汉代初期所能见到的大量简帛墨迹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与秦简墨书如出一辙:逆锋起笔,方折笔画,戛止收笔,偶然出一些波磔笔画等,马王堆帛书中的绝大多数文本即是如此。但是,也有一些文本带有明显的楚系墨书的笔法特征。这其中,马王堆帛书《阴阳五行·甲篇》是公认的带有显著楚系墨书笔法特征的典型材料。虽然全篇都是用的秦系文字的形体结构,但单个笔画从起笔方式以及收笔的笔势上看,与楚系墨书如出一辙。秦汉时期楚系墨迹和带有楚风西汉初期墨迹对比表字例来源

战国楚系墨迹上博简《性情论》34号上博简《民之父母》8号上博简《从政甲》上博简《民之父母》2号望山一号墓

西汉早期,湖南马王堆《阴阳五行·甲篇》马王堆《阴阳五行·甲篇》马王堆《阴阳五行·甲篇》马王堆《阴阳五行·甲篇》马王堆《阴阳五行·甲篇》马王堆《阴阳五行·甲篇》完全继承了以“逆锋起笔”为主要特征的秦系笔法的古隶,是汉代隶书(八分书)的初期形态,作为“官书”,书体庄重,被官方认定和社会公认。而带有楚系笔法特征的古隶,则是汉代中期楷书的先导。其“顺锋起笔”和“弧形线条”的缺点是不工整,但其便捷性显然适应快速书写,是民间流行的手书体,于是广泛应用于“俗书”领域,并在这一领域推动汉字不断发展变化。“顺锋笔法”和“逆锋笔法”的博弈已被打破,在西汉中晚期的简牍材料之中,到处能找到这样的例子。进入东汉以来楚系笔法特征进一步成长,在东汉的简牍上获得了重生。东汉的日常书写,已然是顺锋起笔的天下。至钟繇楷书字体成熟以后,后世所有日常书写所需使用的书体中,再未见“逆锋起笔”的例子。(摘编自徐舒桐《秦汉简牍中的楚系笔法现象及其发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西北地区,简牍曾作为书写载体承载着大量历史,甘肃省出土了7万多枚汉简,在全国首屈一指,堪称简牍大省。B.长沙五一简包括下行文书、平行文书,还有上行文书底本,比同时期其他史料类型更加全面,也更具史料和艺术价值。C.虽然朝代与政权快速更迭,但作为文化传承重要载体的秦汉简牍在笔法上却明显体现出汉承秦系或楚系笔法的规律。D.马王堆帛书《阴阳五行·甲篇》中的文本为秦系文字的形体结构,但单个笔画的起、收笔与战国楚系墨迹大同小异。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出自肩水金关的反映屯戍吏卒生活状况和情感世界的书信,可以让千百年后为了生计而常年奔波在外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共情之感。B.除死刑犯外,断狱不能妨碍农作时令,这种保护劳动力以增加生产的诏书或法令,说明历朝历代在遇到洪涝灾害时会以保民为主。C.顺锋笔法和逆锋笔法曾陷入博弈的局面,而秦系墨迹的顺锋笔法因其便捷性在汉字字体演变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D.只有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简牍,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才能使我们走进古代社会生活,发现历史细节,探寻灿烂文明。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有可能不属于“五一简”内容记载的一项是()A.“去年雨水过多,谷伤民饥,当案验沓召,轻微耗扰,妨夺民时。”B.“糜(靡)谷作酒之吏民,违者罚金二两。”C.“流民随人在所占,可依己之意,在客籍或原籍占著户口。”D.“弟幼弱不胜,远乞骸骨,归养父病。”4.请结合材料,分析楚系笔法在东汉简牍上获得重生的原因。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简牍研究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答案】1.B2.A3.D4.①历史传承因素:楚国虽亡,但楚人未绝,楚系笔法“寄生”在秦简墨迹中,并随之进入汉代。②自身特点优势:楚系笔法以顺锋起笔,便捷属性强,适合快速书写,故能在民间流行,成为汉代中期楷书的先导。5.①可以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甘肃简牍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繁荣和兴盛。②可以为我们了解先民生活状况和社会政治提供史学考据。如甘肃简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代河西屯戍吏卒的生活和社会状况,传递古今相通的情感和人性;五一简牍为我们了解长沙郡临湘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提供第一手资料。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汉字字体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对秦简墨迹和汉代简牍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字流变过程。【解析】【整体分析】文章通过介绍甘肃简牍博物馆、长沙五一简和楚系笔法,展示了简牍在历史记录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甘肃简牍反映了汉代西域交流,长沙五一简揭示了东汉行政司法事务,而楚系笔法在秦汉简牍中的演变体现了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文章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既有历史背景的介绍,又有具体实例的分析,突出了简牍研究的多重价值。【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也更具史料和艺术价值”错误,材料二“因此比其他东汉时期的史料类型更全面,记述也更为翔实和生动”可知,只说明了五一简所记载的史料更加全面、丰富、翔实,并未说明其更具史料和艺术价值。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说明历朝历代在遇到洪涝灾害时会以保民为主”错误,“我们可以复原东汉中期临湘社会的多个侧面,发现很多历史细节。比如每逢旱涝灾害之时,朝廷便会颁布一些诏书或法令,以保护粮食生产和供给”可知,五一简反映的是东汉时期的政策和措施,“历朝历代”扩大范围。C.“而秦系墨迹的顺锋笔法……”错误,“而带有楚系笔法特征的古隶,则是汉代中期楷书的先导。其“顺锋起笔”和“弧形线条”的缺点是不工整,但其便捷性显然适应快速书写,是民间流行的手书体”可知,“秦系墨迹”应为“楚系墨迹”,选项张冠李戴。D.“只有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简牍,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才能……”,了解历史的途径多种多样,研究简牍并非探寻历史文明的必要条件,“只有……才能”表述绝对。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A.对应“五一简多为长沙郡临湘县廷处理各种行政及司法事务的文书”中的“行政事务”。B.对应“五一简多为长沙郡临湘县廷处理各种行政及司法事务的文书”中的“司法事务”。C.对应“五一简多为长沙郡临湘县廷处理各种行政及司法事务的文书”中的“行政事务”,属于“安抚流民、增加劳动力的有效手段”。D.为私人书信内容,属于材料一中甘肃简牍内容,不符合五一简的性质。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历史传承因素:“楚国和楚文字虽被秦灭亡,但楚人未绝,楚笔法亦在”可知,楚国和楚文字虽被秦灭亡,但楚人还在,楚笔法“寄生”在了秦简墨迹中,并随之进入汉代。②自身特点优势:带有楚系笔法特征的古隶“顺锋起笔”和“弧形线条”,虽不工整但便捷性强,适应快速书写,故能在民间流行,广泛应用于“俗书”领域,并在这一领域推动汉字不断发展变化,成为汉代中期楷书的先导。【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①可以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甘肃简牍记载的内容清晰反映了汉代中原王朝对西域三十六国的有效管控以及汉帝国与三十六国交流往来的历史渊源,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繁荣和兴盛,研究这些简牍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②可以为我们了解先民生活状况和社会政治提供史学考据。简牍作为书写载体,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如甘肃简牍中很大一部分私人书信反映了汉代河西屯戍吏卒的生活状况、情感世界等,传递着古今相通的情感和人性,有助于我们了解汉代河西屯戍吏卒的生活和社会状况,传递古今相通的情感和人性;五一简牍为我们了解长沙郡临湘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提供第一手资料。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汉字字体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在汉代初期所能见到的大量简帛墨迹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与秦简墨书如出一辙:逆锋起笔,方折笔画,戛止收笔,偶然出一些波磔笔画等”,“马王堆帛书《阴阳五行·甲篇》是公认的带有显著楚系墨书笔法特征的典型材料。虽然全篇都是用的秦系文字的形体结构,但单个笔画从起笔方式以及收笔的笔势上看,与楚系墨书如出一辙”,对秦简墨迹和汉代简牍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字流变过程。(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世界上最美的溺水者[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海面上渐渐漂过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一直到它漂到岸边,他们从它身上取下那些黑乎乎的马尾藻、水母和遇难船只的碎片后,才发现是一个淹死的人。当天夜里,男人们没有出海,都到邻近村子去打听是否丢了什么人,女人们留下来守护着那被淹死的人。她们用芦絮擦掉死人身上的污泥,给他整理了那水草一般的头发,用刮鱼鳞的铁器刮掉贴在他身上的脏东西。最后直到她们给他完全擦洗干净了,才发现他是那么漂亮,于是都惊讶地憋住了呼吸。他不仅是她们从没见过的那种最高大、最强健而又最具有男性美的人,而且是连在想象中都不曾见过的男人。在村子里找不到一张那么大的床来停放他,也没有一张那么结实的桌子好用来为他守夜。女人们把村子里身材最高的男人在节日里穿的裤子拿来也穿不进,最肥大的衬衣他也嫌窄,最大的鞋子还是小。女人们都为这短小的服装和他的美不相称而感到难过,于是她们决定用一大块帆布和一件新娘子的粗线衬衫给他做衣服,以保持他死后的尊严。妇女们围坐在一起,一针一针地缝着,不时地望着那具尸体。她们觉得那天夜里连风都反常,加勒比海从未有过这么大的风,妇女们认为这些异常的变化一定与这位死者有关。这些女人们还幻想:如果那漂亮的男人住在这个村子里,他的房子一定有宽大的门;高高的房顶和结实的地板;他睡的床的弹簧垫子一定是用铁螺栓为主要结构做的;他的女人一定是最幸福的。她们想象着:他很有权威,要海里的鱼他只需呼唤它们的名字就行了;他是那么热爱劳动,以至于能使最荒凉的石头地里流出水源;他还能在悬崖峭壁上栽种鲜花。女人们一个个都陷入这些幻想的迷宫中,这时她们当中最老的一个叹口气说道:“他长得多么像埃斯特温。”不错,是很像,大多数人再次看他一眼时都觉得再没有别的名字比这还合适的了。可几个最固执的年轻妇女想给他起名叫劳塔罗,但没有成功。最后,当男人们回来说,那个溺水者不是邻村人时,她们在痛哭之余都感到了一种莫名的空虚。“神圣的上帝,他是我们的。”她们哭泣着说。男人们认为这些言过其实的话只不过是女人的轻浮。他们已经被这一夜的寻访搞得筋疲力尽,只想立即处理掉这个额外的累赘。他们找来一些旧帆布,捆成担架,好把这沉重的身体抬到悬崖边上。他们想在他脚腕子上捆上一副商船的铁锚,好让他顺利地沉到海底。但是他们越是着急,女人们却越是耽搁时间。她们像正在啄食海滩贝壳的母鸡受了惊吓一样,一些人忙着给死者这儿放上护身符,另一些人忙着给死者在那儿扣上一条导向的带子。这乱糟糟的场面使男人们感到莫名其妙,他们开始抱怨没有必要为一个外乡人搞这么多装饰品。女人们并不理会,仍继续往死者身上放那些不值钱的殉葬品,放上去,又取下来,再放上去。男人们嘴里骂着:这里什么时候这样对待过一个漂来的死人,一个素不相识的死人,一堆臭肉。一个女人被这毫无感情的话激怒了,走过去取掉盖在死者脸上的手帕,这下连男人们也都惊呆了。是埃斯特温。男人们二话没说就认为是他。如果对他说这是瓦尔特·拉莱,他们也许还会记得他那美国人的口音,肩头上的金刚鹦鹉和打猛兽的火枪。但是这埃斯特温,世界上只能有一位,而现在他正像一条大白鱼一样挺在那里,没穿靴子,套着不合身的裤子,坚硬的指甲只有用刀子才能削动。取下他脸上的手帕,可以看出他的表情很羞愧,似乎在说:长得这么庞大,这么重,又这么漂亮,这并不是我的过错;如果我知道这些会带来这么多麻烦的话,我一定会找一个最秘密的地方去淹死;甚至我还会自己在脖上系一个铁锚,免得在这星期三来打扰别人。就这样,人们为他举行了他们为一个漂来的死人所能想象到的最隆重的葬礼。有些妇女去邻村找花,把这件事讲给另一些妇女听,她们不相信,也跟来看看。当她们见到那死者后,就又去弄来更多的鲜花,人和花越来越多,挤得几乎无法走路。最后把这可怜人放下水时是人们最难受的时刻。人们选出一位最好的父亲和一位最好的母亲来充当他的父母,还为他选出兄弟、叔侄,因此通过他,村子里所有的人相互都成了亲戚。在去海边悬崖陡峭的山路上,人们争着抬那死者,面对着他们这华丽而又漂亮的死人,男女村民们第一次发现村里的街道已经坏得坎坷不平,他们的院落已经荒芜,而且是那么狭窄。他们没有给他捆铁锚,为的是如果他想回来时,就回来。在把那具尸体抛下深渊以前的片刻间,所有的人都憋住呼吸。他们不需要相互去看,就知道彼此都不是完美的,永远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是他们也知道,从那以后一切都将不同,他们的房子将按上更宽大的门,更高的房顶,更坚固的地板,为了让埃斯特温可以到处走而不撞门框。他们将在房前墙上涂上明快的色彩,借以永远纪念埃斯特温。他们还将凿开岩层,在石头地上挖出水源来,在悬崖峭壁上栽种鲜花,为了在将来每年的春天,让那些大船上的旅客被这海上花园的芳香所召唤。连船长也下到甲板上,身穿节日的服装,胸前挎着望远镜,佩戴着金星肩章和一排战争中得的奖章,指着这座落在加勒比海地平线上满是玫瑰花的海角,用十四种语言说道:“你们看那儿,如今风儿是那样平静,太阳是那么明亮,连那些向日葵都不知道此刻该朝哪边转。是的,那儿就是埃斯特温的村子。”(有删改)6.下列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女人们为死者缝衣服、起名字、戴装饰这些情节,均体现出她们对死者的认可和对其尊严的维护。B.文中男人和女人面对死者时的反应不同,女人们受到了深深的蛊惑,而男人们则始终基本保持着理智。C.本文魔幻与现实相结合,死者的健壮、俊美到了魔幻的地步,而人们面对死者的反应虽然夸张,但依旧是基于现实的。D.将来会有大船的船长用“十四种语言”向乘客们介绍“埃斯特温的村子”,暗示着这个村庄将有光明而美好的前景。7.下列关于小说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女人们为死者缝衣服时,“她们觉得那天夜里连风都反常”,借女人们对自然的异常感受凸显了死者给女人们的心灵造成的震撼。B.第三段以想象和幻想的形式展现了女人们丰富的心理活动,表现出她们对死者的着迷与幻想程度之深,已经到了不切实际的地步。C.本文文笔绵密,细节前后呼应且富有深意,比如男人们本来“想在他脚腕子上捆上一副商船的铁锚”,后来却“没有给他捆铁锚”。D.通过给死者选亲属,“村子里所有的人相互都成了亲戚”,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体现村庄的人情味,也有一种马尔克斯式的幽默。8.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在情节上是如何设置波澜的。9.假如你就是那艘大船上的一位乘客,参观完“埃斯特温的村子”后,你想写一篇名为《美的力量》的随笔发到你的自媒体平台上,请列出这篇随笔的要点。【答案】6.B7.D8.①延迟形成波澜:人们刚发现死者时并未见其真容,直到把他清洗干净后才发现了他的美。②对比形成波澜:男人们一开始把死者视为累赘,见识到他的美后态度出现了大转变。③矛盾转移形成波澜:人们为死者送舞时,重新发现了自身与村庄的不完美,进而引出了下文将对村庄的改造。9.①随笔的中心是解读村庄变美历程中体现出的“美”给人的强大震撼与深远影响,村民们发现的死者“埃斯特温”就是超越了现实的“完美”化身。②“美”有让人沉迷的力量:村民们见识到死者的美丽之后的一系列反应、举动,表现出人类对“美”的沉迷、依恋甚至崇拜。③“美”有凝聚人心的力量:为了给埃斯特温举行一场隆重的葬礼,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并借由他的关系,村子里有的人相互都成了亲戚。④“美”具有影响人的力量:人们最后改造了自己的村子,说明“美”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不仅会欣赏美,还会受其感召而向往美、追求美、实现美。【解析】【整体分析】《世界上最美的溺水者》通过一个溺水者的故事,展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独特魅力。马尔克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村民们对死者从陌生到认同、从冷漠到热爱的情感转变。死者的美丽和神秘激发了村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环境,进而推动了村庄的改变。小说通过夸张和幻想,探讨了美的力量对人心和社会的深远影响。【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B.“而男人们则始终基本保持着理智”错误,由“这下连男人们也都惊呆了”“是埃斯特温。男人们二话没说就认为是他”等句可知,男人们在见识到死者的真容后同样受到了蛊惑。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D.“主要是为了体现村庄的人情味”错误,主要是为了体现村民们受到了“美”的感召而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情节手法的能力。题干的核心是“如何设置波澜”,首先理解“波澜”指的是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结合文本明确小说主旨是“美”,再找到小说是通过什么方式体现“波澜”以及“美”的即可。延迟形成波澜:梳理小说情节可知,小说开始写男人的尸体时,尸体上有污泥,头发像水槽,身上有很多脏东西。后来“完全擦洗干净”,才发现“他是那么漂亮”。可见是通过延迟、延宕的方式使情节出现波澜,体现主旨“美”。对比形成波澜:小说刚开始只是写出女人们受到了深深的蛊惑,而男人们“认为这些言过其实的话只不过是女人的轻浮”,他们“只想立即处理掉这个额外的累赘”,并且在骂这个死人。直到拿掉他脸上的手帕,他们才“惊呆了”,男人们也感受了死人的美。可见,小说通过对比使小说情节形成了波澜。矛盾转移形成波澜:结尾写“面对着他们这华丽而又漂亮的死人,男女村民们第一次发现村里的街道已经坏得坎坷不平,他们的院落已经荒芜,而且是那么狭窄”,由此小说的矛盾不再是漂亮的死人与村子里平凡的男人、女人们的矛盾,转化为人们彼此间的不完美,以及村庄的不完美,从而引出了小说结尾将会改造村庄。矛盾的转移使小说情节形成了波澜,体现了小说的主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随笔和理解小说主旨的能力。首先需要知道随笔的特点(自由性、随意性、深度性),但又要有一个主题,然后需要结合小说主旨“美的力量”分条展开作答。就随笔的中心而言,小说通过写村子里的女人和男人看到漂亮的死人之后的表现“这些女人们还幻想”“这下连男人们也都惊呆了”“人们为他举行了他们为一个漂来的死人所能想象到的最隆重的葬礼”等,写出了死人的“美”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和影响。尤其是文中对“漂亮的死人”的描写,写出了这种美的超越现实。因此,随笔的中心应是“美”的影响。“美”让人沉迷:“都为这短小的服装和他的美不相称而感到难过”“这些女人们还幻想:如果那漂亮的男人……”“是埃斯特温。男人们二话没说就认为是他”“有些妇女去邻村找花,把这件事讲给另一些妇女听”,文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人们看到漂亮死人的表现:女人们给他找衣服、做衣服,幻想他的房子、床、女人等;为他哭泣;大家一起给他举办最为隆重的葬礼;他们找人充当他的父母、兄弟、叔侄等,写出了人们对“美”的崇拜、迷恋。“美”凝聚人心:“通过他,村子里所有的人相互都成了亲戚”写出漂亮的死人的美使村民成为了亲戚,团结起来,给他举办葬礼,邻村人也来参加葬礼,来送鲜花,争着去抬他等。可见,“美”有凝聚人心的力量。“美”能影响和改造人:人们在对比中发现“彼此都不是完美的”,发现村子“街道已经坏得坎坷不平”“院落已经荒芜”“而且是那么狭窄”,于是人们决定改造村子。这说明人们既能够欣赏生活中的美,又能从中感受的美的力量,并开始追求美,实现自己的美。因此,“美”具有影响和改造人的力量。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也,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传》,有删改)材料二: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选自《老子·修身》,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吾A闻之B良贾C深藏D若虚E君子F盛德G容貌H若愚。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问,文中指“询问”,与“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问”意义和用法相同。B.为,文中指“当作”,与“何辞为”(《鸿门宴》)中的“为”意义和用法不同。C.“强为我著书”与“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两句中的“强”意义和用法相同。D.“上善若水”与“若甚怜焉”(《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的“若”意义和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在周朝担任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老子阐释了自己的看法,还劝诫孔子去掉过多的欲望和过高的志向。B.老子看到周朝衰落,于是决心离开。到了关口,关令尹喜请求老子为他写一本书,于是老子写了一本五千多字讲述道德含意的书。C.老子离开周后,身世成谜。关于他的寿命长短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史记》中所说的周太史儋就是老子,但也有人不赞同。D.《老子·修身》中说圣人要置自身于众人之后,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这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所表达的观点类似。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4.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老子思想主张中“无为”的看法。【答案】10.BEG11.D12.C13.(1)会跑的可以织网(捕捉它),会游的可以用线(钓取它),会飞的可以造箭(射落它)。(2)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此接近于道。14.①“无为”是不妄为、不乱为,做事顺应客观形势,尊重自然规律。②材料一中老子说君子遇到时机就出仕,告诉孔子要去掉过多的欲望和过高的志向。③材料二中说上善之人若水而变,不求私,不争先,行动把握时机等等。【解析】【导语】本文选自《史记·老子传》和《老子·修身》,通过对老子生平事迹和思想的描述,展现了老子的道家哲学。材料一讲述了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强调了老子的隐逸思想和对孔子的劝诫,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材料二则通过对“上善若水”的阐述,进一步说明了老子主张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争不夺。整体来看,这篇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和哲理阐述,生动地展现了老子的思想精髓。【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颜相貌好像很蠢笨。“吾闻之”,主谓结构,语义完整且独立,“之”是音节助词,“良贾”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应在B断开。“良贾深藏若虚”,主谓补结构,语义完整,后面说的是“君子”的情况,所以应在E断开。“容貌若愚”主谓结构,语义完整,“容貌”是主语,前面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孔子到东周去,想要向老子询问关于礼的学问。/句意: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B.正确。词义和用法不同。“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当作、作为。句意:他学说把隐秘不求名声作为主旨。“何辞为”:语气助词,呢。句意:何必告辞呢?C.正确。“强”均为副词,勉强、坚决。句意:坚决要我(为你)写本书。/句意:外面没有关系比较亲近的亲戚。D.错误。词义和用法不同。“上善若水”:动词,像、如同。句意: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若甚怜焉”:副词,好像、似乎。句意:好像很怜爱(百姓)啊。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史记》中所说的周太史儋就是老子”错误。根据材料一“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可知,“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中的“史记”并不是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而是指当时的史书记载。因此,不能直接将周太史儋与《史记》中的记载等同起来。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动词,织;“罔”,指捕鸟兽的网;“纶”,指钓鱼的丝线;“矰”,指射鸟的箭。(2)“善”,善于;“利”,滋养,有利于;“争”,争夺;“处”,居,处在;“恶”,厌恶;“几”,接近。【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老子与孔子的对话,老子提到“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表示君子应该顺应时势,适时而动,不做无谓的举动。他还告诫孔子去掉“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意味着去除过分的欲望和不切实际的志向,这些都是“无为”的体现。此外,“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则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内心的平静,不追求名利,这也是“无为”的一种表现。在材料二中,老子进一步阐述了“无为”的思想,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的特性是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争斗,安于众人所厌恶的低位,这象征着顺应自然、不求名利的“无为”精神。同时,老子提出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提倡人应当像水一样随和处下,内心深沉,与人友善,说话守信,治理事务有序,做事量力而行,行动合乎时宜,这些都是“无为”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参考译文:材料一: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到了周都,向老子问礼。老子说:“您所说的礼,制定它的人已经死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而且君子遇到时机就驾车(出仕),赶不上时机就隐居起来。我听说,好的商人把货物深藏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君子德行很高,表面上看起来却很愚钝。去掉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去掉您高贵的神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您自己都没什么好处。我要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罩住它,会游的可以用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乘风驾云上天。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像一条龙吧!”老子研究道德的学问,他的学说把隐秘不求名声作为主旨。老子在周住了很久,看到周朝衰落,就要离开。到了关口,关令尹喜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写本书吧。”于是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讲述道德的含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开,没人知道他的下落。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讲道家的作用,他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他因为修道养身,所以长寿。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上记载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时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在一起五百年就分开了,分开后七十年就会出现霸王。”有人说儋就是老子,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老子,是隐居的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魏国的将军,被封在段干。世人学老子学说的就排斥儒家学说,学儒家学说的也排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不在一起商量事情”,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李耳认为清静无为,百姓就能自己变得正直守义。材料二: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身置于众人之后,却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身置之度外,却能保存自己。因为他无私,所以能够成就自己。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此接近于道。他居于低洼之地,思虑深邃宁静,结交善良之人,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没有过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元明韵寄子由①黄庭坚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②?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欲解铜章③行问道,定知石友④许忘年。脊令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注】①元明:黄庭坚之兄黄大临的字。子由:苏轼之弟苏辙的字。②凌烟:阁名,唐太宗曾令阎立本将功臣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的像画在阁内,以表彰他们的勋劳。③铜章:指县令的印。④石友:指志同道合的金石之交。⑤脊令:一种水鸟,后常用来借指兄弟。《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逝水相衬,用反问表情,诗歌一开篇就已表达出深沉的慨叹与浓烈的情谊。B.颈联,表达对子由虚心学习的肯定与仰慕,和对他忘却年龄之差与自己相交的感激。C.全诗融抒情、描写、议论于一体,将眼前景色、历史典故、心中情感等统一于一诗。D.此诗与周邦彦《苏幕遮》都含有思归之情,但两首诗主人公思归的原因并不一致。16.颔联无一字言情,却情深无边。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答案】15.B16.①颔联描绘的是满眼春风春雨春花、长江水浪拍击的春天景象,②意境雄浑阔大而又绚丽。③虽无一字言情,却融丰富而深挚之情于其中,④有对朋友的想念、劝慰以及景仰、感激,有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慨叹,有对兄弟的思念,有对思归不得的怨愁等。【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表达对子由虚心学习的肯定与仰慕,和对他忘却年龄之差与自己相交的感激“错误。颈联上句并非写子由,而是写诗人自己。颈联上下两句是顺承关系,意思是想辞去官职向你寻求人生的真谛,知道你这位金石之友一定会忘掉年龄的差异而赐教。“石友”指寄怀的对象子由,那么“欲解”句应指诗人自己。如按选项所解,颈联上下句之间语意跳跃太大,无法统一于一联之内。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意思是又是春风,又是春雨,又是春花过眼;主人公怅望着江南江北,只见到波浪拍天。描绘的是满眼春风春雨春花、长江水浪拍击的春天景象。“江南江北”境界阔大,春风春雨春花景色绚丽。在诗意上,由上联半世交亲,几人得遂功名的感慨而联想到朋友间聚散无端,相会无期。在表现上只是具体说春天到来,满眼春雨春花,怅望江北江南,春水生波,浪花拍天。诗全用景语,无一字涉情,但自然令人感到兴象高妙,情深无边。描写春天景物,花开江涨,而怀远之情见于言外诗中有对朋友的思念、劝慰,以及景仰、感激,也因为春天的到来和逝去而感慨年华易老,人生苦短;末二句说自己与苏辙都在怀念自己的兄长,但欲归不得,空自惆怅,时光飞度,日月催人,二人都是满头白发了。该联全用景语,无一字涉情,看似自然,实际上费尽炉锤而复归于自然,诗人融情于景,将对友人的记挂和思念置于景物描写之中,了无痕迹,自然随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扬州慢》(淮左名都)中,以回荡于整座空城之上的凄凉呜咽的号角声,进一步烘托今日扬州荒凉落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表示,自己之所以简单地给司马光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数字在诗歌中特别常见,请你从李白的诗中找出任意两句带数字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清角吹寒②.都在空城③.虽欲强聒④.终必不蒙见察⑤.天台四万八千丈⑥.对此欲倒东南倾(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清、聒、蒙、倾、烹、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烽火是古代战争中远距离传递紧急情报的有效工具,南宋为什么没有点燃过烽火呢?A,而南宋没有长城。事实上,南宋以前的北宋也没有长城,早在宋朝立国以前很多年,长城就丢了,先后被辽国、金国、蒙古等北方游牧政权占据。冷兵器时代的长城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一堵很长的墙,更是能跨越各种地形机动调兵的空中通道,还是运送战争补给品的高速公路,同时也是用烽火传递紧急军情的基础设施,就像早期的电报线路和现在的网络光纤一样重要。当农耕政权拥有长城时,只用很少的兵力就能防守;而当长城丢失以后,B,进而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和人员消耗。①很不幸,②宋朝是自秦朝以后历代大统一以及半统一王朝中唯一没有长城的国家,③这是宋朝在北方游牧政权的防御战中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④也实属是宋朝军队数量居高不下和财政负担一直沉重的重要原因。⑤但幸运的是,⑥宋朝在“没有长城”这个大危机下被迫创新,⑦改革财政制度,盘活官营资产,⑧刺激海外贸易,发明新式武器,⑨这又让宋朝成了一个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军事发明不断涌现的伟大朝代。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因为烽火主要在长城上使用B就必须(在国境线上)长年驻扎大量兵力19.(1)语句②,将“国家”改为“朝代”(主宾搭配不当)(2)语句③,在“在”后面加上“对”(介词残缺)(3)语句④,将“实属是”去掉“实属”或“是”(语意重复)【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前文提到“烽火是古代战争中远距离传递紧急情报的有效工具”,进而提出疑问“南宋为什么没有点燃过烽火呢”可知,此处填写的句式应为“因为……”,而横线后“而南宋没有长城”可知,烽火的使用地方应在长城上。故此处可填“因为烽火主要在长城上使用”。B.根据横线前的分号可知前后两句内容为并列且相反的内容,根据横线前“当农耕政权拥有长城时,只用很少的兵力就能防守”可知,当长城丢失以后,就必须在国境线上长年驻扎多处兵力。故此处可填“就必须(在国境线上)长年驻扎大量兵力”。【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搭配不当,提炼主干“宋朝是……的国家”,主宾搭配不当,应将“国家”修改为“朝代”。③成分残缺,“宋朝在北方游牧政权的防御战中”这一句中缺少介词,可以在“在”后面加上“对”。④语义重复,“实属”意为“确实是,实在是”,删掉“实属”或“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七百六十岁。七个多世纪,一个不朽的生命,从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他生于公元一二三六年。当他生时,“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临安朝廷,已经危在旦夕,①人们指望他能扶大厦之将倾,然而,②毕竟“独柱擎天力弗支”,终其一生,他没能,也无法延续赵宋王朝的社稷。他就在四十七岁那年化作啼鹃去了。③当他死时,不,当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他是状元出身,笔力当然雄健,生平留下的皇皇笔墨,正不知有凡几。只是,真正配得上他七百六十岁生命的,则首推他在零丁洋上的浩歌。那是公元一二七九年,农历正月,他已兵败被俘,恰值英雄末路,在元军的押解下,云愁雾惨地颠簸在崖山海面。如墨的海浪呵,你倾翻了宋朝的龙廷,你噬碎了孤臣的赤心。此一去,“百年落落生涯尽,万里遥遥行役苦。”“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无一丝一毫的张皇,在这生与死的关头,他坦然选择了与国家民族共存亡。但见,一腔忠烈,由胸中长啸而出,落纸,化作了黄钟大吕的绝响。这就是那首光射千古的七律《过零丁洋》。假如文天祥在这时候就死去,结局又会怎样?毫无疑问,他是可以永生的了。南宋遗民清楚这一点。所以,他的战友,庐陵人王炎午,才在他被押往北方的途中,张贴了数十份《生祭文丞相文》,疾呼:“大丞相可死矣!”敦促他舍生取义,保全大节。他自己又何尝不明白这一点。因此,一路上才又是服毒,又是绝食,自谓“惟可死,不可生”。然而,且慢——打量历史,我们只能作这般理解——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的钙质;盘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一句话,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20.请将第一段中①②③处画线句所表达的意思分别用一个成语来概括。2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四句话是作者对文天祥的赞许和钦佩,笔力雄健,寓意深刻,请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的。22.请分析文中加点叠词的使用效果。【答案】20.示例:①力挽狂澜②独木(力)难支/回天乏术③虽死犹生21.①比喻。分别用“光华”“钙质”“磨刀石”“音符”比喻文天祥一片孤勇的忠心和不愿沉沦的精神,并形象地表达了其于民族精神的意义。表达含蓄,寓意深刻。②排比。选取多个喻体,运用类似的句式,突出对文天祥精神品质的盛赞,气势充沛,笔力雄健。22.文中使用叠词“昂昂”“凛凛”,其中“昂昂”突出了文天祥形象器宇轩昂、气度不凡,“凛凛”突出了文天祥勇赴国难时凛然肃恭、令人敬畏的样子。使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根据“①人们指望他能扶大厦之将倾”可知,此处表达人们期望文天祥能够挽救即将崩溃的国家局势,故选用“力挽狂澜”。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根据“②毕竟‘独柱擎天力弗支’”可知,此处描述文天祥一人之力无法支撑整个国家的危局,故选用“独木(力)难支”或“回天乏术”。独木(力)难支:比喻一个人的力量难以支撑全局,也比喻艰巨的任务不是一个人所能胜任的。回天乏术: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已无法挽救。根据“③当他死时,不,当他走向永生”可知,此处表达了虽然文天祥肉身已逝,但他的精神和影响力将永存,故选用“虽死犹生”。虽死犹生: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根据画波浪线句子“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的钙质;盘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可知,作者在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用“光华”比喻文天祥生命的光辉,“钙质”比喻其精神的坚强,“磨刀石”比喻其精神的激励作用,“音符”比喻其精神的感召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文天祥的精神对民族和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再根据画波浪线句子“日月……;社会……;盘古氏……;长江和黄河……”可知,作者在此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作者选取“日月”“社会”“板斧”“长江和黄河”等意象,构成排比,从不同角度突出强调了文天祥的精神对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后世对文天祥精神的需要,气势磅礴,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叠词的能力。根据“从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穷岁月凛凛而去”可知,“昂昂”描绘了文天祥跨越历史长河,精神永存的姿态。“昂昂”本意指气概轩昂,精神饱满。此处用“昂昂”来修饰文天祥跨越朝代的“来”与“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文天祥即使在历史长河中也依然器宇轩昂、气度不凡的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根据“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可知,“凛凛”描绘了文天祥面对未来,依然充满凛然正气的形象。“凛凛”本意指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此处用“凛凛”修饰文天祥“踏”着无穷岁月的姿态,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文天祥面对未来依然充满凛然正气、令人敬畏的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文天祥的赞叹之情。此外,“昂昂”“凛凛”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有气势,使文天祥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如何才能实现文生视频①?这是多年来人类渴盼实现的技术性问题。最近,文生视频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AI创新获得了巨大进步,将对媒体、教育等行业带来颠覆性影响。我们探究世界的每个阶段总是由发现问题始,由突破问题终。发现问题和突破问题,哪一个更利于推动创新性发展?【注】①文生视频:指输入一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