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选读-重点句翻译解析_第1页
国学经典选读-重点句翻译解析_第2页
国学经典选读-重点句翻译解析_第3页
国学经典选读-重点句翻译解析_第4页
国学经典选读-重点句翻译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27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 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 有子:孔子的同学,名如、字有子;为人:作为一个人; 弟:悌也,指敬重兄长; 犯上:冒犯上级、长辈; 作乱:即兴忤逆之事;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 的倒装,否定句宾语前置; 务本:务,努力追求;本,根本; 道:道路;翻译:有子说:“ 做人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却喜爱冒犯上级和长辈,这是很少见的;不喜爱冒犯 上级和长辈,但却喜爱作乱的人,从来没有过;君子应努力从根本做起,根本确立了,修养 的道路也就确立了;孝顺父母,敬重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吧!解析:强调孝悌为

2、“ 仁” 之根本,认为一个人只有从孝敬父母、敬重兄长做起,才能达到“ 仁” 的 美好德行,因此要培育仁德,必需从孝悌入手;P28 子曰:“ 弟子,入就孝,出就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就以学文;”注释: 弟:孝悌; 谨:言语敬重;翻译:孔子说:“ 作为年轻人,无论在家仍是出门都要敬重父母、敬重兄长,说话敬重而真诚,广 泛地友爱大众,靠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仍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学问;”解析:要求弟子孝敬父母,友爱兄长,仁爱大众并努力学习;P30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未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 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

3、:“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何如:怎么样;(君子的自我修养)犹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 卫风 淇奥篇;其意思是:加工象牙,切了仍要磋,使其更加平滑;犹如加工玉石,琢了仍要磨,使其更加细腻; 赐:子贡名,孔子对同学都称其名; 往:过去的事情;翻译:子贡说:“ 贫困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横,怎么样?” 孔子说:“ 可以了;但是仍不如虽贫困却乐于道德的完善,富有而又爱好礼节的人;” 子贡说:“ 诗经上说:要不断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致就是您说的意思吧?” 孔子说:“ 赐呀,我可以开头同你谈论诗经了,你已经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悟到我仍没有说到的意思了;”解析:提倡贫

4、而乐道,富而好礼;P32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注释: 道:同“ 导”,治理,引导; 齐:整齐,约束,划一; 免:免罪,免刑,免祸; 耻:廉耻之心; 格:归服,靠近;翻译:孔子说:“ 用政令法规来引导老百姓,用刑罚制裁来使老百姓的行为整齐划一,老百姓只要免于法律的惩处, 就不会有耻辱感;用道德引导老百姓,用礼节礼仪约束老百姓的行为而使之符合规范,老百姓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耻辱感,并且加以改正;解析:德治礼治相协作, 结果优于法治; 只用政策和刑罚来治理人民,只能管治人们的行为而不能管治其内心, 这时人们只会想方设法地躲避制裁,而心中毫无耻辱感;

5、而德治和礼治就能真正从根本上使人改正和悔过;P38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注释: 喻:晓喻,明白,懂得;翻译:孔子说:“ 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解析:主见君子重义; (此条有多解,可以不拘泥,多查阅资料;)P39 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注释: 游:离家出游,主要指游学,游宦; 方:方向,方位;翻译:孔子说:“ 父母在世的时候, 不到远方求学或做官; (肯定要) 外出远行, 必需有肯定的方位; ”解析:这是古人行孝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对此内容不能僵化地懂得;不论是古人仍是今人,离开父母进展都是一件难以防止的事,但常常与父母联系, 告知他们自己的情形

6、,让他们放心,同时尽量多抽时间陪陪父母,却是每一个子女应尽的孝道;P39 子曰:“ 父母之年,不行不知也;一就以喜,一就以惧;”注释: 惧:忧惧,担忧;翻译:孔子说:“ 父母的年龄,不能不时刻记在心中;一来是为父母已有的年寿感到兴奋,二来为父母年寿的逝去感到惧怕;”解析:由于时间消逝, 父母在世间的时日一每天在削减,能与我们相伴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当高兴和惧怕相伴, 这种冲突的心情,是每一个孝子都会感受到的;只有感受到这种心情,才会时刻提示自己珍爱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准时行孝;P40 宰予昼寝; 子曰:“ 朽木不行雕也, 粪土之墙不行枵也!于予与何诛?”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

7、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注释: 宰予:即宰我,孔子弟子; 枵:本指用灰泥抹墙的工具,这里用作动词,指粉刷墙壁; 诛:声讨,职责,批判; 是:代词,这,此;翻译: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 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仍有什么好批判的呢?” 又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信任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仍要观看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转变;”解析:提倡不仅要听其言,仍要观其行;P40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 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 文也;”注释:孔文子:魏国的执政上卿;姓孔,名圉,字仲叔,“ 文”

8、 是谥号, “ 子” 是对他的尊称;耻:意动用法,以 为耻;翻译:子贡问:“ 孔圉的(谥号)为什么被称作文呢?” 孔子说:“ 他机灵敏捷而爱好学习,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辱,这就是他可以得到文这个谥号的缘由;”解析:文者,学问也;一个人只要能勤学好问,那么长此以往,肯定能成为有学问之人;这是孔子 的观点;由此可见,对于有没有学问,孔子不是简洁从结果来看的,而是更看重过程;从结 果来看,人的年寿有限,所面对的时势也不同,有时终其一生也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但只要他整个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哪怕最终没有实现,也是值得确定的;P43 子曰:“ 质胜文就野,文胜质就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注释: 质

9、:纯朴、淳朴的内容,内在的思想感情; 文:文采,华丽的装饰,外在的礼仪; 史:这里指言辞华丽,浮夸虚饰; 彬彬:有礼貌,协作恰当;翻译:孔子说:“ (一个人) 内在的淳朴多于外在的文采,就未免显得粗野;假如外在的文采多于内”在的淳朴,又难免显得虚浮,文采和淳朴协作适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解析:强调文质彬彬(协作恰当),才能成为君子; (此条有多解,可上网查阅;)P44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注释: 尧舜:传奇中的上古两位贤明君王; 病:担忧,犯难; 能近

10、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推己及人;近,指切近的生活,自身;譬,打比方;翻译:子贡说:“ 假如有人广泛地施予百姓,又能救助大众,怎么样?可以称之为仁吗?”孔子说:“ 这哪里是仁,简直是圣啊!尧和舜都担忧做不到这些!其实仁就是,自己想要立身而帮忙别人立身,自己想通达而帮忙他人通达;能够从眼前的情形联想到他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现仁德的方法了;”解析:我们许多人都和子贡一样,把仁懂得为“ 博施广济”,因此觉得遥不行及;其实正如孔子所 说,博施广济是圣人才能达到的状态,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只要从身边做起,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可以一步步地通向仁了;P46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11、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释:饭:名词作动词,吃;(医同学都懂)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称胳膊;枕:名词作动词,枕着,当枕头;翻译:孔子说:“ 吃粗粮,喝清水,弯曲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做不正值的事情而谋取 的富贵,于我来说,犹如天上的浮云;”解析:以自我为例,提倡安贫乐道;也说明白“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P48 子曰:“ 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 ”注释: 兴:兴起,勃发,鼓励;翻译:孔子说:“ 用诗经鼓励心智,用礼仪作为立足的根本,用音乐来完善道德修养;”解析:提出诗、礼、乐的重要性;(有许多学术论文对此有深刻探讨,可上网查阅;)P57 曾子曰:“ 君子以

12、文会友,以友辅仁;”翻译:曾子说:“ 君子以讲习诗书文章来结交伴侣,用伴侣来帮忙培育自己的仁德;” 对于“ 以友辅仁” 有两层含义,既有借助伴侣帮助自身修养仁德的意思,也有友善理敬的对待一切人, 包括严格批判或猛烈反对自己的人,都以友善仁爱的态度对待之,而不是当成坏人,恶人毁伤之;这种“ 友” 的态度,对仁德的养成是有帮助作用的;解析: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友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 己,以表心态;P57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就不达;见小利,就大事不成;”注释: 莒父:鲁国的城邑名;翻译:子夏在莒父做行政长官,问处理政治的道理;

13、孔子说:“ 不要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求速 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解析:此章强调为政所必需防止的两大问题,即急于求成和贪图小利;急于求成, 事情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不能成就大的事业;P60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注释: 德:恩惠,恩德; 怨:怨恨,仇怨;翻译:有的人说:“ 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 孔子说: “ 那拿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公正正直 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解析:此章的关键在于弄清三个概念:以德报怨、以直报怨和以德报德;以德报怨者,简洁让我们 联想起佛教中的“ 以身饲虎”,它是建立在

14、原罪基础上的一种自我牺牲和忍让的精神;在儒 家理念中,这种思想并不行取;一来,它不符合人性,是一种虚伪的表现;二来,假如对怨 者报以德, 那么对德者该如何呢?假如毫无分别,就既不公正, 也不合理; 所以儒家反对 “ 以 德报怨” ,主见“ 以直报怨”,也就是以公正正直之道对待怨者,既不夹杂私怨,也不过于忍 让;而“ 以德报德” 就是用恩德回报恩德,这种回报是不计厚薄的;P61 子贡问为仁;子曰: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 者;”注释: 善:使动用法,使 完善; 利:使动用法,使 精良;翻译:子贡问如何实行仁德;孔子说:“ 工匠想要让他的事情完善,必需先使

15、他的工具精良;居住 在一个国家,就要尊奉有贤德的大夫,友爱那些有仁德的读书人;”解析:工匠做工与思想品德的修养从表面上看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实质上却有相通的道理;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注解说:“ 工以利器为助,人以贤友为助;” 常言说得好: “ 磨刀不误砍柴工” ;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思想品德修养也是一样;挑选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伴侣, 受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域和道德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升;P62 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就远怨矣;”注释: 躬自:自身,自己; 厚:这里指厚责,重责;翻译:孔子说:“ 多多反省自己而

16、少要求别人,就可以远离怨恨了;”解析:与人相处的一条重要原就,即多反省自己,少要求他人和批判他人,这样才能少一点埋怨,少一点被埋怨; 许多时候我们怨天尤人,不是由于别人真的对不起我们,而是由于我们对别人有太多的要求; 相反,假如我们凡事多要求自己而少要求他人,而别人也就不会由于我们的无理埋怨而怨恨我们了;P65 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埋怨了,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注释: 谅:诚信,恳切; 便辟:习惯于装模作样,内心并无真诚;善柔:善于阿谀奉承; 便佞:习惯于花言巧语;翻译:孔子说:“ 有益的伴侣有三种,有害的伴侣有三种;正直的伴侣,

17、诚恳守信的伴侣,见多识广的伴侣, 是有益的;工于假装讨好的伴侣,友,是有害的; ”解析:善于曲柔逢迎的伴侣,善于言辞能说会道的朋此句表面上是讲交友之道,其实也是为人之道;由于人以类聚,要交怎样的伴侣,自己也应该是怎样的人;P68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注释: 迩:近;翻译:孔子说:“ 同学们为何不学习诗经呢.诗经可以兴发情感,可以懂得博观天地,可以懂得和别人相处,可以抒发心中的怨恨;从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远处讲,可 以懂得如何事奉君主,而且仍能多熟悉草木鸟兽的名称;”解析:兴观群怨, 来自孔子对诗社会

18、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训练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判史的源头;此句说明白诗歌观赏的心理特点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P69 子夏曰:“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注释: 厉:庄重不苟;翻译:子夏说:“ 君子有三种变化:远远看过去是一副特别庄重的样子,接近之后又很温顺,听他说话又特别庄重不苟; ”解析:为什么君子会有三种变化呢?是君子善变吗?不是的;是由于不同时空不同境遇下的正确状态是不一样的; 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时中就是要将随时权变和恪守中道结合起来,在不同时候依据不怜悯形挑选最合理的应对方案;在这里, 君子远远望过去之所以庄重,是因为君子对自己要

19、求严格、一丝不苟; 而接近之后觉得很温顺,是由于君子待人亲切温顺;而听其争论问题又特别严格,是由于君子做人做事坚持原就,义正而辞严; 一般认为这段话是子夏描述他的老师孔子的,因此后人也常用这段话来形容自己的老师;P205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注释 : 斯:这; 恶已:恶,丑;已,通“ 矣”; 形:相显现; 倾:相依附; 音声:合奏为音,单奏为声; 前后相随:前后由相互对立而产生次序,前随后,后随前; 圣人:

20、指统治者;处,执行;事,政事; 作:兴起,发生,制造; 有:占有; 为:作为;. 恃:依仗;翻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由于有恶的存在;有和无相互转化,难和易对立相成,长和短相互显现,高和下相互依附,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相互接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政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功,所以功劳不会失去;解析 :但不以其为依仗,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集中鲜明的表达了老子朴实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

21、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就;处于冲突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 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 无为” 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就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忙人们查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进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诲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P208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注释 : 上:最; 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几:接近; 渊:沉静、深沉; 与:施予; 正:政; 时:有利的时机; 尤:过失;翻译 :最善的人似乎水一样

22、;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处善于挑选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真实恳切,为政善于有效治理,处事善于敏捷应变,行动善于把握时机;由于他不争,所以没有怨恨;解析 :老子第一用水性来比如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行像水那样,一是柔, 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 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当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仍情愿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情愿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 能尽其所能地奉献自己的力气去帮忙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 善利万物

23、而不争” 的闻名思想;P210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注释 : 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此指颜色多样;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 聋:比如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 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古代以 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驰骋:马纵横奔跑;畋:本意为打猎,这里引申为打猎之地;狂:疯; 妨:损害,迫害; 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安静,而不为尽情声色之娱;腹 在这里代表一种朴实安静的生活方式; 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方式;去彼

24、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彼 指为目 的生活; 此 指为腹 的生活;翻译 :缤纷的颜色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富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尽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 稀有的宝贝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赶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解析 :老子认为圣人不应贪欲奢移、尽情声色,是揭露和劝诫, 也是严正警告;我们今日在进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应重视精神文明的进展,反对物欲横流引起的精神腐蚀;(也有认为老子所谓“ 为腹不为目”的说法, 是把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对立起来,是他的愚民思想的一种表现,即只要给人们温饱的生活就可以了,这是完全

25、的文化否定论;)P21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释 :物:指道;混:浑然,指原始,浑朴的状态;寂寥:无声音、无形体;独立而不改:形容“ 道” 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确定性;周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之意;天地母:一作“ 天下母”;母,指“ 道”,天地万物由“ 道” 而产生,故称“ 母”大:形容“ 道” 是无边无际的、力气无穷的; 逝:指“ 道” 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 反:一

26、作“ 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 人亦大:一作“ 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 域中:天地之间;. 道法自然:道取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翻译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势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它无声无形,安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把它叫做“ 道”,将就给它起个名字叫做“ 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舒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所取法的是地, 地所取法的是天,天取法的是 “ 道” ,“ 道”所取法的是自然,也

27、就是自己如此的状态;解析 :“ 有物混成”,用以说明“ 道” 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 道” 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 母”;“ 道” 是一个确定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 道” 是独一无二的,所以“ 道” 是“ 独立而不改” 的;“ 道” 、“ 人” 、“ 天” 、“ 地” 这四个存在, “ 道” 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P222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注释 : 反:“ 返” ,循环往复

28、,自然界日月运行,春夏秋冬的交替,都是往来循环,老子认为这就是道的运动;一说意为相反,对立面; 有:指有形质,天地;这里的有与一章中“ 出名万物之母” 的有相同;但不是有无相生的“ 有” 字;无:指道; 这里的无与一章中的“ 无名天地之始”的“ 无” 相同;但不同于“ 有无相生”的“ 无” ;此处的“ 无” 指超现实世界的形上之道;翻译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地,有形的天地产生于无形的道;解析 :道的作用是微妙、脆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有形的天此章讲“ 道” 的运动变化规律和“ 道” 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方式; 反者道之动,即“ 道” 是不断从本根动身而向对立面运行,最终又复归本根,

29、如此周而 复始、循环往复地运行的;万物由“ 道” 而生,因此万物的运行也遵循这一规律; 弱者道之用,即“ 道” 对万物的作用是脆弱的,没有外力压迫的感觉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天下万物都来自于“ 道”,是“ 道” 由无形质的状态落实到有形质的过程;P222 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 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 死,吾将以为教父;注释 : 一:道就是一; 道是确定无偶的, 说文“ 唯始太初, 道之于一, 造分天地, 化成万物” ;“ 道” ; 二:指阴阳二气;“ 道” 的本

30、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 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 一” 中; 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冲突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指和气; 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相互冲突交和而成为匀称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和气); 孤:孤独;寡:寡德;不谷:不善;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 教父:父,有的学者说明为“ 始”,有的说明为“ 本”,有的说明为“ 法规”;有根本和 指导思想的意思;翻译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生和气,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相互激荡而

31、成和气;人们最厌恶的就是“ 孤”、“ 寡” 、“ 不谷” ,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假如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诲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主旨:我也这样去教诲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此章前半部分讲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老子说到“ 一”、“ 二” 、“ 三” ,乃是指“ 道” 创生 万物的过程;另一段话是警诫王公要以贱为本、以下为基;道家思想并非是后世误会的“ 消极无为”,而是更宏观、更客观的世界观、人生观;道法自 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是规律产生(效法)于事物自身的进展趋势(需求);不要主观的 态度去看待,由于越在意越适得其反;道家的文

32、化冷静而客观;P223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可以长期;注释 : 身:指生命;货,指财宝;亡:失去;病,有害; 费:耗费; 知足不辱:今本没有“ 故” 字,据帛书补之;翻译 :名誉和生命, 哪一样离我们更靠近呢?生命和财宝,哪一样更为珍贵?得到和失去(名利),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宝, 必定会遭致更为惨 重的缺失;所以说,懂得满意,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急;这样才 可以保持住长期的平安;解析 :此章为老子宣扬的人生观,人要贵生重己,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知足知乐,这样才可以避

33、免遇到危难;反之,为名利奋不顾身,争名逐利,就必定会落得身败名裂之可悲下场;P224 大成如缺,其用不弊;大盈如冲,其用不穷;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辩如讷;躁胜寒,静 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注释 :大成:最为完满的东西;,指君主;弊:衰败,衰竭;冲:虚,空虚;屈:曲;讷:言语迟钝;清净:无欲无为;正,通“ 政”翻译 :最完满的东西, 似乎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久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似乎是空虚一 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似乎有弯曲一样;最敏捷的东西,似乎最 笨拙的;最杰出的辩才,似乎不善言辞一样;活动战胜冰冷,静止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 作为天下的君主;解析 :说明万事万

34、物都是一个冲突的统一体,其相反的两方面相互对立 这一章阐释老子的辩证法,又相辅相成;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状态;而当一种状态进展到极致的时候, 它所出现出来的往往是与本质截然相反的状态;除此之外, 相反的两个方面又是相互制衡的,如躁动可以御寒,安静可以耐热;因此,正确的生存法就不是努力转变事 物的状态,而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P228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 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 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注释 : 正:正值,此处指无为、清净之道; 奇:奇巧,神秘; 取:治理; 忌讳:禁忌、避讳; 滋:长,更加;昏,乱; 伎:通“ 技”; 章:彰显; 自化:自我感化,服从;翻译 :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 神秘的方法去用兵,这种无为的思想从而来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依据就在于此:天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