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洛阳意象研究_第1页
宋词中的洛阳意象研究_第2页
宋词中的洛阳意象研究_第3页
宋词中的洛阳意象研究_第4页
宋词中的洛阳意象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宋词中的洛阳意象研究 尹珊珊【摘 要】北宋时期,洛阳作为“西京”,名士荟萃,文化气氛浓厚,文人士子们仿效前朝,集会宴游,洛阳的繁华兴旺、“姚黄魏紫”等都被词人们反复咏叹。然而及至南宋,山河动荡,盛世不再,“洛阳”这一意象更多的是寄托词人们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和国家兴亡的慨叹反思。本篇论文的洛阳意象是以全宋词为研究范围,探寻洛阳这一意象在宋词中的发展与演变。【Key】洛阳;北宋;南宋;意象:I222.8 文献标志码:A :1007-0125(2020)28-0205-02洛阳位于“天下之中”,是“河洛文明”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东周、东汉、北魏、隋以及唐都曾以洛阳为都城。尤其是唐代,其

2、政治格局是长安、洛阳两都并为重心,洛阳对于文人学士来说有着极大的政治吸引力,直接成就了唐代洛阳文坛的空前繁荣。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曾想定都洛阳,并为此修缮洛阳城,建太庙,虽然最终没能实现,但洛阳在北宋的独特地位还是就此奠定了。北宋时期,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并存,诸多文人仿效前朝,在洛阳举行文人集会,创作大量文学作品,即使这些文人离开之后,洛阳的繁华与和乐依然让他们记忆深刻,频频作词追忆往昔的美好生活。然而及至南宋,经历了山河动荡、国家破碎,洛阳的美好毁于一旦,曾经的太平盛世,曾经的繁华都城,曾经的文人圣地,如今已是一片疮痍,南宋词人的作品中更多展现的是痛彻心扉的悲哀之情。一、洛阳文士自古以来

3、,由于特殊的政治地位与文化背景,洛阳汇集了出类拔萃的人才,其中不乏少年才子,譬如西汉贾谊,十八岁时便以能诵诗属书闻名于郡中。在宋词领域,洛阳少年也是如此才华横溢。如高观国临江仙东越道中:“俱是洛阳年少客,才华迥出天真。”郭应祥念奴娇次贾子济韵:“谁办佳词,洛阳年少,笔下生新意。待添几盏,共君今夕同醉。”不仅如此,洛阳地区还具有文人宴集交游的历史传统。唐朝武宗会昌五年,白居易在洛阳与胡杲等六位年纪在70岁以上的友人举行“七老会”,后又增李元爽与禅僧如满二人,遂称“九老会”。白居易等人的“九老会”,对宋代洛阳士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昔白乐天在洛,与高年者八人游,时人慕之,为九老图传于世。宋兴,洛中

4、诸公继而为之者凡再矣”。这里所说的“洛中诸公”,就是指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文人集团,他们还曾组织过“洛中七友”,又以“八老”相互品题,这正是对白居易“九老会”的沿袭。元丰五年,宰相文彦博留守西京,“悉聚洛中士大夫贤而老自逸者。”这次集会富弼、司马光等人都参加了,为了纪念此次集会,还请画师将此画了下来,每人各赋诗一首,并称此次宴集为“洛阳耆英会”。这段时期,围绕各种集会产生了大量词作,多是继承了白居易等人的闲适风格,吴泳满江红梦绕家山一词就反映了这样的倾向:“君不见洛阳耆英会,花前雅放诗闲适。”然而及至南宋,国家经历巨大动荡,这样的太平盛世和宽松环境一去不复返,南宋词人只能通过词作来反复追忆这样

5、的文学盛事。危稹水龙吟庆齐年诸丈:洛阳九老图中,当时司马年犹小。争如今夕,举杯相劝,十人齐寿。已幸同庚,何分雌甲,本无多少。但有头可白,无愁可解,只如此、都赢了。庆礼十年还又,更十年、依前难老。尽教百岁,做人高祖,见孙白首。却要从今,探梅脚健,看山眼好。赖天公,顿得东园长在,陪歌陪酒。危稹这首词就详细描绘了当时耆英会的成立,司马光当年尚不及耆英会的入会年龄,投书于文彦博,申请入会,终被破格纳入。二、洛阳旧忆来往经过洛阳的词人们,即使短暂停留,都会被洛阳的独特气质所吸引,对洛阳产生别样的情感。尽管有些词人从未到过洛阳,但洛阳城强大的政治凝聚力和文化感召力,也让他们对洛阳城的事与物产生向往和想象。

6、朱敦儒居于洛阳时,曾作鹧鸪天西都作:“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这首词是词人的生活理想和自我形象的写照,上片写自己在洛阳的疏狂生活,下片写词人睥睨权贵,不愿在朝为官的思想。然而这样纵情肆意的生活并不长久,靖康之难,洛阳沦陷,在敌人的金戈铁蹄下,朱敦儒“风流才子”的生活就此终结,此后朱敦儒长久而深切地怀念着在洛阳度过的美好岁月。如鹧鸪天极目江湖水浸云:极目江湖水浸云。不堪回首洛阳春。天津帐饮凌云客,花市行歌绝代人。穿绣陌,踏香尘。满城沈醉管弦声。如今远客休惆怅,饱向皇都见太平。词的上片回忆洛阳

7、时的生活。极目江湖,烟水接天,却不见故乡。词人内心的悲哀可以想见。“不堪回首洛阳春”钩连前后内容,表达了极目远望时的心态,又引出对往昔故乡盛况的回忆,井为这种回忆抹上浓浓的哀伤色调。“天津帐饮凌云客,花市行歌绝代人”写当日洛阳之盛,形成上下片的过渡,使词由对故乡洛阳的回忆,转入下片对临安的描写。“穿绣陌,踏香尘。满城沈醉管弦声”写临安的繁华与统治者的管弦歌舞、宴游作乐,隐然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意,抨击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如今远客休惆怅,饱向皇都见太平”二句结篇,点出全词主旨,貌似赞颂“太平”,实则是带泪的笑,一种失望透顶、愤懑至极而又无可奈

8、何的情绪汩汩然从词中流出。再如其雨中花岭南作、水调歌头淮阴作、朝中措当年弹铗五陵间,这三首词都是上片回忆自己在洛阳风流意气的青春岁月,下片悼念家国沦落,悲叹自己流离失所、衰老艰难的生活。今昔对比鲜明,给人以巨大的落差感,更真切和深刻地展现了词人的故国之殇。不仅是朱敦儒,“洛阳情结”成为南渡词人无法释怀的一种普遍情怀。这种情结不仅是对故乡的牵挂,更是对昔日美好时光的一种缅怀与追念。陈与义虞美人亭下桃花盛开,作长短句咏之词曰:“十年花底承朝露,看到江南树。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胭脂睡起春才好,应恨人空老。心情虽在只吟诗,白发刘郎孤负、可怜枝。”刘辰翁评此词上片:“读之,宛然当日之痛

9、”,可谓切中肯綮。又如其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这首词上片追忆洛中旧游,展现出北宋末年的承平之乐,下片感慨身世国事,战乱以后自己辗转南方各地,备尝艰辛。经历过国破家亡的南宋词人,对洛阳的追忆不仅是个人情致的抒发,更多的是寄托着家国之慨,昔日的繁华西京,此刻的残破家国,让词人们沉痛难言,只能将痛苦复杂的心情诉诸于笔端。三、洛阳牡丹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及宋人笔记小说都记载了北宋洛阳种植及赏玩牡丹之盛况。欧阳修曾于洛阳任职,非常遗憾的是好几次都错失了牡丹花盛

10、开的时节,因此他反而更加关注洛阳的牡丹风俗,并撰写了洛阳牡丹记。不仅如此,欧阳修在他的诗词中,多次自称“洛阳花下客”,“洛阳花”成了欧阳修诗词中的一种特别的意象,象征着欢快美好的洛阳岁月,同时凝结着他对韶华易逝、世事变幻的慨叹。如玉楼春春山敛黛低歌扇:“春山敛黛低歌扇,暂解吴钩登祖宴。画楼钟动已魂销,何况马嘶芳草岸。青门柳色随人远,望欲断时肠已断。洛城春色待君来,莫到落花飞似霰。”在这样的热潮之下,牡丹也成为宋词中的常客。张侃月上海棠:“洛阳姚魏争先贡。妒纷纷、红紫眩新宠。”陈瓘临江仙闻道洛阳花正好:“闻道洛阳花正好,家家庭户春风。”刘克庄昭君怨牡丹:“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

11、太亏他。”可见对于士大夫而言,赏玩牡丹已经是生活中常见的娱乐活动和交流方式。不仅如此,牡丹和洛阳牢牢地融为一体,词人常借牡丹寄慨抒怀,这一点在南宋词人的作品中尤为突出,牡丹已成为洛阳的象征物。如陈与义在靖康之难后流落江南,作牡丹一诗抒发故国之叹:“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以牡丹钩连往昔洛阳繁华和今朝异地落寞,巨大的反差折射出感情的跌宕,使之成为一首有关洛阳牡丹的名作。这样的感慨在词中也是不胜枚举,诸如文及翁贺新郎游西湖有感:“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刘辰翁虞美人娟娟二八清明了:“洛阳闲岁断春风。怎不当时道是、洛阳红。”洛阳牡丹,在欧阳修笔下是青

12、春不再的怅惘,在南宋词人笔下则贯通繁华与消亡,以牡丹表达家国情怀。经过历代词人的反复抒写,终使牡丹成为具有固定指向性的意象,丰富了宋词的艺术宝库。四、宋词中有关洛阳的具体意象宋词中与洛阳相关的意象是很丰富的,笔者就几个典型的具体意象进行分析与概述。具体说来,主要是以天津桥为代表的洛桥与洛水,以及历史意蕴深厚的金谷园。洛阳城内河流纵横,天津桥横亘于洛水之上,这里既可以观赏洛阳城的都市风光,又是送别之地,更是历史兴亡的见证者之一。朱敦儒鹧鸪天画舫东时洛水清:“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洛水清清,词人伫立洛水桥头看画舫东去,离别的愁绪无限蔓延。王武子玉楼春闻笛:“天津桥上旧曾听,三十六宫秋草

13、碧。”词人想到旧日曾在洛阳的天津桥上听过这种玉笛的声音,无奈故都的三十六宫已湮没于荒烟蔓草之中了,寄托了故国之思和离散之怨。金谷园,西晋石崇所建,规模宏大,亭台楼阁之中掩映着翠柳红花。但是及至宋代,曾经繁华一时的金谷园成为一处供人凭吊的遗迹。”柳永凤归云林钟商:“恋帝里,金谷园林,平康巷陌,触处繁华,连日疏狂,未嘗轻负,寸心双眼。”周密西江月怀剡:“非非是是总成空,金谷兰亭同梦。”由眼前景物之萧瑟衰败想到昔时金谷园人物风流之盛,一时感慨万千,在强烈的今昔对比中抒发一种对繁华衰落的怅惘与慨叹。“洛阳多旧迹,一日几堪愁”,洛阳城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城市,洛水、天津桥、金谷园都是宋人笔下重点描摹的对象,尤其是在南宋词人的笔下,他们对着洛水、天津桥、金谷园发出人生无常、命运多变的慨叹,他们将世事沧桑、历史兴亡的感慨寄托于词中。Reference:1邵伯温.邵氏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2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3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4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5钱建状.南宋初期的文化重组与文学新变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6李琳.北宋时期洛阳花卉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7刘冬亚.唐代洛阳诗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