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方略初探_第1页
户籍制度改革方略初探_第2页
户籍制度改革方略初探_第3页
户籍制度改革方略初探_第4页
户籍制度改革方略初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户籍制度改革方略初探内容摘要户籍管理是我国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愈创造显地表现出来。刚性户籍制度的软化是大势所趋。本文首先界定了狭义和广义的户籍制度,并从狭义的角度简单回忆了建国后我国户籍制度的演变。然后,根据定义提出两种户籍制度改革方略:一元制和二元制,分别从公民权益、经济开展和社会稳定等三个价值取向出发,分析两种方略的优势、优势。最后,引进渐进决策模型,从社会稳定的价值取向出发,详细讨论了户籍制度改革方略的选择。引言现象一:据?南方周末?报道,1999年年初,河南、山东四位打工妹去深圳打工,被挤死在105次列车上。幸存者回忆车上的情形,“像被压扁的带

2、鱼。权威专家估计,1997年,全国流动人口到达了1亿。国家统计局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说明,我国人户别离已达7073万人。现象二:1999年高校毕业生的留京名额严格控制在15%以内。外企的进京名额异常有限,绝大多数在京外企只好招收北京生源。有人惊呼:“北京是北京市的首都。据有关报道,到1994年上半年,全国约有17个省共300多万人购置了城市户口,此项收入高达250亿!这还不包括那些未登记在案的以及黑箱操作的部分。户籍管理是我国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机关的一项主要职能,它直接关系到政治经济生活秩序和广阔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现行户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全面开

3、展的需要,其弊端愈创造显地表现出来,出现了诸如本文开场列举的种种怪现象。有人甚至认为,户籍制度是方案经济在社会生活里的最集中表现,是方案经济的最后一座堡垒。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理论上,越来越多的人达成共识:户籍制度已经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系统研究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牵涉行政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本文试图从多学科的角度,对户籍制度改革方略进展综合讨论。本文的构造大体如下:第一部分:界定了狭义和广义的户籍制度,并从狭义的角度简单回忆了建国后我国户籍制度的演变。第二部分:根据定义提出两种户籍制度改革方略,分别从公民权益、经济开展

4、和社会稳定等三个价值取向出发,分析两种方略的优势、优势。第三部分:引进渐进决策模型,从社会稳定的价值取向出发,阐述了两种方略的渐进形式,详细讨论了户籍制度改革方略的选择。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形成、开展与部分改革当今中国的户籍制度,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户籍制度是指以1958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核心的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规定以及配套的详细措施。广义的户籍制度还要加上定量商品粮油供给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医疗保健制度等辅助性措施,以及在承受教育、转业安置、通婚子女落户等方面又衍生出的许多详细规定。它们构成了一个利益上向城市人口倾斜、包含社会生活多个领域、措施配套、组织严密的体系

5、。政府的许多部门都围绕这一制度行使职能。从狭义的角度分析,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大体经历了形成建国初1958年、开展1958年1978年、初步改革1978年至今等三个阶段,其间公布的主要法规、制度简列如下:1951年7月,公安部公布施行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建国以后最早的一个户籍法规,使全国城市户口管理制度根本得到统一。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从而统一了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以国家主席令形式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户籍管理的宗旨、户

6、口登记的范围、主管户口登记的机关、户口簿的作用、户口申报与注销、户口迁移及手续、常住人口与暂住登记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1964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该文件比拟集中的表达了处理户口迁移的根本精神,即两个“严加限制: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要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此规定堵住了农村人口迁往城镇的大门。1977年11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提出“严格控制市、镇人口,是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项重要政策。该规定进一步强调要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第一次正式提出严格控制“农转非。稍后,公安部

7、在?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的通知的意见?中,详细规定了“农转非的内部控制指标,即每年从农村迁入市镇的“农转非人数不得超过现有非农业人口的1.5。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效劳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才能,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1985年7月,公安部公布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决定对流动人口实行?暂住证?、?寄住证?制度,允许暂住人口在城镇居留,这些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关于超过三个月以上的暂住人口要办理迁移手续或发动其返回常住

8、地的条款,作了本质性的变动。1985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规定凡16岁以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均须申领居民身份证,为人口管理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矗1992年8月,公安部发出通知,决定在小城镇、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制度,以解决要求进入城镇落户的农民过多与全国统一的方案进城指标过少之间的矛盾。80年代开场,“农转非政策发生变化。“农转非对象逐渐扩大,控制指标有所调整,控制方法得到改变。1986年,安徽滁州市天水县秦栏镇实行“绿卡户籍制。1992年,浙江温州推行“绿卡制。1993年,上海推行“蓝印户口制。1995年,广东

9、深圳施行“蓝印户口制。以此为代表,部分地区实行投资入户、购房入户或蓝印户口等政策,以吸引人才和资金。1997年6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根据此方案,已在小城镇就业、居注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当前户籍管理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主要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志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置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落户。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经过以上演变的户籍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特定的内容

10、和详细的社会功能,但其根本的社会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项:证明公民身份;维护社会治安;控制城镇人口的机械增长;户籍部门掌握着准确的户口资料。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逐步确立,相对户籍制度的功能而言,户籍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主要表如今四个方面:等级身份效应;死水效应;怪圈效应;马太效应请参阅二元制改革方略弊端。改革户籍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二、户籍制度改革方略不少地区和部门以及一部分学者均提出了户籍制度改革的详细方案,笔者认为,尽管这些改革方案林林总总,千差万别,但从理性分类的角度看,其改革方略不外乎两种:一元制和二元制。所谓一元制是指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两种户口类型,实行全国城乡统一的中华

11、人民共和国户口,切断社会待遇与户籍之间的联络,恢复户籍的本来面目。所谓二元制,是指保存两类户口,放宽户口迁移的限制,通过设置上下不等的门槛条件经济、人口素质等来控制农村人口的流向、流量和流速。这样划分的根据,外表上是户口种类的多少,本质上是隐藏在不同种类户口内部的利益差异。从上文对户籍制度的定义可知,一元制改革方略与广义的户籍制度相对应,二元制改革方略与狭义的户籍制度相对应。因此,本文第一部分所表达的狭义户籍制度的部分改革,无论是自理口粮户口,还是有效城镇户口;无论是小城镇改革,还是投资落户、购房落户、蓝印户口,都属于二元制改革方略的范畴。有些地区实行的蓝印户口,外表上是独立于农业户口和非农业

12、户口的第三类,但其利益较接近于非农业户口,根本还是要保存户籍制度所引起的利益差异,因此只不过是二元制的一种变形。在当今中国的现实条件下,两种改革方略哪个更可取呢?下面,笔者从户籍制度需要兼顾的公民权益、经济开展、社会稳定这三个价值取向逐一对两种改革方略进展分析。首先,从公民权益的维度来看,一元制优于二元制。1迁徙自由是现代国家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国际人权两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是落实?世界人权宣言?的两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其中?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12条第1款规定“合法处在一国领土内的每一个人在该领土内有权享受迁徙自由和选择住所的自由。1997

13、年10月,我国签署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98年10月,我国常驻结合国代表秦华孙代表国家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此公约第二条规定“凡未经现行立法或其他措施予以规定者,本公约每一缔约国承当按照其宪法程序和本公约的规定采取必要步骤,以采纳为施行本公约所成认的权利所需的立法或其他措施,意即缔约国所承当的条约义务不是“渐进性的,而是“即刻性的。但是,我国目前的宪法并没有保障公民迁徙自由的条款。1949年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明确写有公民享有迁徙自由的条款。1975年通过的?宪法?以及后来历次修改的?

14、宪法?取消了这一条款,这是户籍制度在国家根本大法中的表达。尽管这种安排防止了户籍制度与宪法之间的冲突,但在我国已正式签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的情况下,继续维持现状既有损于宪法的权威,在法理上也是一种欠缺。为了承当公约所规定的义务,我国政府当然会有所行动。一元制实行统一的户籍制度,其特点之一就是实行迁徙自由,它要由人口流动来决定户口迁移,而不是由户口迁移决定人口流动。相对于传统的户籍制度而言,二元制在自由迁徙方面有一定的进步,但它只能使一小部分有经济基储素质根底的优势群体获益,对于广阔农民这一弱势群体来说,间隔 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迁徙仍有漫长的路程要走。2社会主义社会追求人们权利与义务的平等

15、,但是,二元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传统户籍制度造成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主要表如今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两类户口的划分造成利益分配的不平等。二元户籍制与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福利、社会保障、甚至部分商品的供给等一系列的待遇具有制度化的联络。在这种利益分配的差距上,一方面,非农业户口明显优于农业户口。据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保守估计,城镇每安排一个人的就业和生活需花费34万元,2亿多人就需要6万多亿元。另一方面,在两类户口的内部,仍有不同的等级,比方非农业户口内部就有大城市户口、中等城市户口、小城市户口、城镇户口等区别。不同级别的户口享有不同的待遇,有的甚至差异很大。二是两类户口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出具有不同

16、等级的社会身份。二元户籍制在利益分配上的城市偏向,造成了不同等级的利益金字塔,也随之造成了不同等级的社会身份金字塔。长期以来,城里人歧视农村人,北京人、上海人排挤外地人,都不能不说是二元户籍制的流弊之一。三是在金字塔的等级构造中,户口自下而上的垂直迁移非常困难。而户口又具有世袭性,一定终身,世代相传。每个人的社会身份、所受待遇从投胎开场就已根本确定,除了招工、招干、升学等几条有限的途径外,再无例外。这种起点的不平等,势必引起结果的不平等。四是投资、购房落户等条件过于苛刻,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户口的商品化。这些附加的人口迁移的门槛条件,外表上不同于直接买卖户口,本质上却没有什么差异,反而使户口买卖合

17、法化、公开化。户口具有商品价值不但有损于户籍管理的严肃性,也是不合理、不公平的。这是因为:农民已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方式,交纳了巨额的建城费,让他们重交不公平;现有市民入城时并未交建城费,让以后进城者交费不合理。与二元制不同,一元制那么实现了户口面前人人平等。人们获取利益的大小,不再取决于户口的等级,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其次,从经济开展的维度来看,一元制同样优于二元制。1一切经济开展的关键因素都是人造成的,最根本的消费力是人,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劳动力素质在经济活动中处于决定作用。而假如在户籍改革中奉行二元制方略那么非常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流动。第一,从人才的培养上看。二元制下的人口迁移

18、受到限制,绝大多数农村人口被束缚在土地上,“画地为牢,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愚昧、迷信、落后、保守的思想意识在封闭的农村得以蔓延,城市文明很少能辐射到农村,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远远高于城市,农村人口素质无法进步。同时,在缺少竞争的城市,城市人口也易养成不思进娶贪图安逸的观念,不利于于其素质的进步。第二,从人才的流动来看。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流动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根本条件。社会学的研究证明,社会流动的速度反映了社会开展的快慢。兴旺国家的人口年迁移率,一般均在10%以上,美国更高达25%左右。而我国人口年迁移率只在0.5%3%之间。可见,二元制在迁移条件上设置的重重障碍,已经严重制约了人才的有效配

19、置,尤其对农村的优秀人才来说,要想脱颖而出难度是很大的。2经济开展与城市化有着亲密的关系。世界银行的报告?城镇化:国际经历和中国的前景?中曾指出,人均收入与一个国家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重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传统的户籍制度由于限制人口的流动,导致城市人口的开展主要依赖于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少依赖于人口的机械增长,大大减缓了我国城市化的开展。我国固然要走自己的城市化道路,不能盲目开展,但户籍制度不解禁,必然减缓正常的开展步伐。请见下表:人口城镇化的国际比拟1950年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中国美国日本印度东欧亚洲拉美11%64%50%17%39%17%42%19%70

20、%63%18%48%22%50%17%74%71%20%56%23%57%20%74%76%23%63%27%65%26%75%77%26%68%32%71%35%78%78%29%73%38%77%资料来源:结合国?世界城市化展望?1994年从上表可见,从国与国的横向比照中,我国城镇化滞后的现象相当明显。尽管国情有别,但城镇化开展程度之低已经到达反常规的程度。例如,1990年,我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只有26%,不仅远远低于兴旺国家,甚至低于亚洲的平均程度。预计到2000年,这一比例将到达35%,增幅较大,但仍然低于亚洲的平均程度。在两种改革方略中,二元制仅仅对一小部分符合一定条件的人

21、网开一面,本质上还是没有动摇传统的户籍制度,城镇化进程也不会因此而有较大的进步。由于城镇化的滞后,城镇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大量损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正常开展。3二元制一方面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开展。这是因为:其一,二元户籍制的城市偏向,削弱了农业自身积累才能和再消费才能。据统计,19591978年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一项就“掠夺性地转移农业积累4075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21.3%。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继续为工业输血,19911997年农村就有20873亿元通过财政、金融和“剪刀差流向城市。其二,二元户籍制使9亿农民依附于有限的土地上,农业的规模

22、经营难以实现,集约化程度很低,农业的边际消费力低下。作为原因之一,造成了“世界40%的农民仅仅养活了世界7%的非农民的怪现象。4二元制设置的户口迁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区间开展的不平衡状态。沿海开放城市等兴旺地区采取这类政策,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资金,使“孔雀越发东南飞,而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缺乏人才和资金的情况那么将更趋严重,从而加剧了两极分化,对我国经济的开展构成危害。最后,从社会稳定的维度来看,二元制那么优于一元制。1二元制有利于抑制不稳定因素的产生。传统户籍制的长期实行,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两类户口的别离与差异是天经地义的。一元制完全取消了利益分配的差距,既得利益群体市民必然一时

23、无法理解,从而产生不稳定因素。而二元制那么根本上不改变现有的利益格局,防止了社会的剧烈动乱。2二元制尤其有利于维护城市的稳定。开展经济学的著名理论达托罗人口流动模型thetdarigratindel指出,促进人口流动的根本力量,是比拟利益与本钱的理性经济考虑。预期的城乡工资差异,使人们作出移入城市的决策。这种预期因素包括:工资程度与就业概率。我国户籍制度的城市偏向,造成城乡之间的经济势差与社会势差宏大。据统计,1984年以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连续十年超过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19841994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差从1.7:1扩大到2.6:1。1995年,1996

24、年虽分别下降为2.5:1,2.3:1,但差距仍然宏大。城乡之间除了货币差异之外,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非货币差异。根据达托罗人口流动模型可知,城市对农民的吸引力是宏大的。按照一元制,不对人口流动进展有序化引导,势必造成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使城市中出现就业困难、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公用根底设施缺乏、犯罪增加等现象。例如,尽管80年代乡镇企业已经吸纳了近1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长期阻碍,我国农村仍滞留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1997年底到达1.4亿。而城市失业问题也愈发严重,1997年底城镇累计下岗职工到达2000万,占国有与城镇集体职工总数的20%。在这种严峻的条件下,按照一元制方略

25、放开人口流动,必然给城市带来沉重的就业压力。再拿犯罪来说,北京近年来,外来人口刑事犯罪的比例直线上升,1990年为22.5%,1993年那么高达43.6%。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现行户籍制度使大量流动人口无法溶入到所在城市的管理体制中,使体制外生存的流动人口犯罪本钱与收益具有极大的不对称性,这是流动人口给社会秩序的稳定带来宏大隐患的重要原因。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大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更大,引力也更大。这一点已被现实所证明。北京、上海的日流动人口已超过300万,不少大城市也在100万以上。而大城市的“过度城市化已相当严重,城市病已相当突出。假设不对人口流动方向加以控制,大量流动人口将集中流向大城市,

26、城市病会愈发严重。当然,二元制的稳定作用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二元制也存在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正如上面所分析的那样,二元制加剧了两极分化,两极分化到达一定限度时,将危及社会稳定。此外,二元制也不利于农村的稳定。1亿多的剩余人口流向城市纵然会给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但同样的,假设使其滞留在农村,无法安置,也会带来难题,必将危及农村的开展。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不同的价值取向上,一元制和二元制各有各的优势、优势。那么在中国当前的条件下,如何确定三种价值取向之间的权数?在难以兼顾的情况下,哪种价值取向应该放在首要位置?三、户籍制度改革方略选择笔者认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方略的选择要以社会稳

27、定为主导价值取向,户籍制度改革要采用渐进的方式。下面引进渐进决策模型。最早提出渐进决策模型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政治学家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是对理性优化模型的批判,它把公共政策看作是对以往政策的不断修正。它有以下一些内涵:1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存对以往政策的承诺。2决策者不必过多的分析与评估新的备选方案,只着意于现存政策的修改和补充。3渐进决策主义着意于目的与备选方案之间的互相调适,使问题较易处理,而并不关心根底的变革。4渐进主义在面对同一社会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时,只着意减少现行政策的缺陷,不注重目的的重新改良,也不注重手段和方案的重新选择。决策者采用渐进模型的原因如下:1决策

28、者没有时间、情报(intelligene)或资金去调查所有的备选方案。2由于新政策结果的不确定性,决策者承受了原来政策的合法化。3对现存政策已经进展了宏大的投资沉淀本钱,如资金投入、组织构造、心理定势、行政理论等。4政治上的权宜考虑。5决策者自身的特点。决策者很少寻找“最好的方案nebestay,当他们发现“有效的方案aaythatillrk时,他们就完毕了寻找。6在缺少公认的社会目的和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的时候,多元社会中的决策者不会进展针对特定目的的政策变革。可见,渐进决策模型认为,现实政策的制定对既有政策具有途径依赖。这一模型把稳定作为追求的目的,以量变为主,注重修修补补,而不是动大手术。

29、社会稳定是改革和开展的前提。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中国的改革根本上采用了渐进的方式,要“摸着石头过河。作为系统改革的一部分,特别是其中关涉面宽、影响大、敏感性强的一部分,在一样原因以及其他一些特有原因的作用之下,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同样需要选择渐进的方式。户籍制度改革直接涉及城乡两大社会体系,是较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改革更深层的改革,关系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户籍制度改革更应以社会稳定为价值取向。中国有12亿人口,相当于全球所有兴旺国家人口的总和,“人口大国假如靠自发调节,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和人口问题。仅此一点就决定了采用渐进形式,是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正确选择。一元制与

30、二元制的划分只是一种理性的分类,详细的方略选择还要详细情况详细分析。在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也可以考虑两种方略的不同组合。正确的户籍制度渐进形式选择,既不是简单、绝对的二元,也不是一元,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总的呈渐进,部分、个别可以快一些,多数慢一些。不过,由于二元制改革方略是相对于狭义户籍制度而言的,缺乏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沟通,因此本身具有局限性。当二元制改革方略施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势必需要打破其本身的局限,向一元户口制过渡。因此,一元户籍制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二元制改革方略的主要做法是:在坚持传统的二元户籍的前提下,采劝严格控制大城市,

31、适当开展中等城市,积极开展小城市的迁移政策。一方面,逐步降低人口迁移的门槛条件,促进人才的适量、合理的流动,把户籍制度对经济开展的制约减到最校另一方面,加强小城镇改革,让5万多个小城镇向农民翻开门户,积极开展小城镇,然后再逐步开放中等城市、大城市,呈阶梯状向前逐步推进。目前中国户籍制度本身的各种改革,都属于这一方略的范围。一元制改革方略主要做法是:首先要逐步淡化城市偏向,逐步取消城乡之间利益分配的差距,先改内容后改形式,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开展。在此根底上,实行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那么,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为根底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户口簿、身份证、出生证为主要证件的户口管理方法。户口簿

32、具有证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法律效力。身份证是16周岁以上公民的身份证明,出生证是16周岁以下公民的身份证明。把以户管理为重点,转向以人管理为重点,最终实现开放、动态的户籍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户籍制度的改革也早已进展。定量商品粮供给制度已根本取消,双向选择的劳动就业制度已根本建立,医疗保健制度改革也已起步,住房制度改革刚刚开场,为一元制的推行创造着条件。当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社会经济开展程度不同,户籍制度改革所面对的条件也不同。因此,强求步伐一致,搞“一刀切,并不可龋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允许各地实行不同的改革方略。大体来说,市场经济比拟兴旺、城乡差距不大的地区,可以考虑试行一元制改革方略,其他地区那么主要加快推行二元制改革方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二元制户籍制度逐步向一元制户籍制度过渡,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户籍制度。后语以上三个部分是笔者对户籍制度改革方略及其选择的部分考虑。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朝鲜、贝宁三国对公民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变严格的户籍管理为宽松的户籍管理是大势所趋。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重大,应以稳定为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