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全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最新板_第1页
环境保护概论全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最新板_第2页
环境保护概论全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最新板_第3页
环境保护概论全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最新板_第4页
环境保护概论全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最新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环境保护概论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目的与要求:掌握本课内容的同时,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做环境保护的使者、宣传者。3内 容第一部分 环境与发展包括:绪论、生态学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第二部分 环境污染及控制对策包括:水污染及其防治、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土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弃物及其资源化、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第三部分 环境保护措施包括:环境管理、环境质量评价。 4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环境概述第二节 环境问题第三节 国内外环境保护发展历程第一章 绪论5第一节

2、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1. 环境的基本概念第一章 绪论环境(environment)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 环境即是以人为中心事物而存在于周围的一切事物。 6二、 环境分类和组成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人工环境(artificial environment)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第一章 绪论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它是人类发生、发展与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环境,或人为创造的环境。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 7第一章 绪论环境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又可分为:聚落环境

3、、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8(一)、聚落环境 (settlement environment)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场所,活动的中心。聚落环境也就是人类聚居场所的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它是与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环境。它包括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第一章 绪论9(一)、聚落环境(续)城市化对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10(一)、聚落环境(续)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 ,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2)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

4、大量热能而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第一章 绪论11第一章 绪论12(一)、聚落环境(续)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1)对水量的影响:影响水的循环;耗水量的增加,导致水源枯竭、供水紧张;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面下降和地面下沉。(2)对水质的影响:水环境的污染。第一章 绪论13(一)、聚落环境(续)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第一章 绪论14(二)、地理环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地理环境第一章 绪论

5、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15(三)、地质环境(geological environment) 地质环境主要指地表以下的坚硬地壳层,也就是岩石圈部分。即岩石圈。第一章 绪论地理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生活资料、可再生资源,而地质环境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丰富的矿产资源,难以再生的资源。16(四)、宇宙环境 (cosmic environment) 宇宙环境是指星际环境。研究宇宙环境为了探求宇宙中各种自然现象及发生的过程和规律对地球的影响。第一章 绪论17第二节 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二、环境

6、问题的产生 三、当代环境问题第一章 绪论18一、 环境问题及其分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第一章 绪论19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1、原生环境问题(primitive environment)由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环境问题为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 2、次生环境问题(secondary environment)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第一章 绪论20二、环境问题的产生1 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2 环境问题的发展恶

7、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前)3.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前)4 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后)第一章 绪论21世界著名八大公害事件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是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事件;2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 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和金属微粒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3伦敦烟雾事件图片1952年, 这是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由燃煤引发的城市烟雾事件。4美国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1955年,是最早出现的由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第一章 绪论22世界著名八大公害事件5日本水俣病事件:图片1954年,甲基汞6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图片含有镉等

8、重金属的废水.7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8年,石油冶炼产生的废气. 8日本米糠油事件1968年 ,米糠油中混入了多氯联苯 第一章 绪论23三、当代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耗竭、酸雨、淡水资源危机、大气污染、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垃圾围城、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危险废弃物的越境转移等。 第一章 绪论241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低空臭氧等。由于这些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

9、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第一章 绪论252 臭氧层耗竭(ozone depletion)人类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制冷剂氟氯烃类化合物、氮氧化物,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第一章 绪论263酸雨(acid rain) 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称为酸雨。酸雨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气体,在大气中形成硫酸和硝酸后,又以雨、雪、雾等形式返回地面,形成酸雨

10、。 第一章 绪论27由于一方面清洁水源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另一方面,淡水的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 第一章 绪论4 淡水资源危机(the crisis of fresh water resource) 285大气污染 (airborne pollution) 第一章 绪论296 资源、能源短缺(the shortage of resource and energy) 世界上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在大多数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大规模开采所致。 解决途径:新能源的(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开发利用。第一章 绪

11、论307森林锐减 (forest decrease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章 绪论318 土地荒漠化(land desertification) 第一章 绪论329 生物多样性减少( biodiversity decrease )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 大面积地砍伐森林,过度捕猎野生动物,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造成的污染,植被破坏,无控制的旅游,土壤、水、空气的污染,全球变暖等人类的各种活动是引起大量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第一章 绪论3310垃圾围城(The garbage rounds city

12、) 垃圾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严重污染空气和水体。第一章 绪论3412 有毒化学品污染(poisonous chemicals pollution) 13 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hazardous wastes transfer by rossing the boundary illegally) 11 海洋污染 (ocean pollution)海洋污染主要有原油泄露污染、漂浮物污染、有机化学物污染及赤潮、黑潮等。第一章 绪论35第三节 国内外环境保护发展历程 一、国外发达国家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一) 限制阶段(二) “三废”治理阶段(三) 综合防治阶段(四) 可持续发展阶段第一章 绪论

13、36二、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1、萌芽阶段(19491973) 2、起步阶段(19731983) 3、发展阶段(19831995)4、深化阶段(1995至今) 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和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战略方针:“三同步”,“三统一”。 污染防治为主转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实行清洁生产,推动循环经济;由分散的点源治理转向区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和依靠产业结构调

14、整;由浓度控制转向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开始集中治理流域性区域性环境污染。第一章 绪论37伦 敦 烟 雾38日 本 水 俣 病39深受痛痛病折磨的人痛痛病的发病过程图第二章 生态学及生态环境第一节 生态系统基本概念 第二节 生态平衡及其意义第一节 生态系统基本概念一、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规律的科学。 (1869年,海克尔首先提出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类型(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 绿色植物 生产者 光合细菌等其

15、他自养生物 生物成分 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 (生物群落)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大型肉食动物生态系统 分解者-微生物,小型动物 温度,光 非生物成分 土壤 (自然环境) 水,二氧化碳,氧气 有机物等生态系统组成(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结构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与特点。 1物种结构(Species structure)2时空结构(temporal structure)3营养结构(nutrition structure)(三) 生态系统的类型1根据环境特性划分的生态系统(1) 海洋生态系统(2) 森林生态系统 (3)

16、 草原生态系统(4) 淡水生态系统2根据人类干预程度划分的生态系统(1) 自然生态系统(2) 人工生态系统(3) 半自然生态系统 (四) 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物生产(biological production)2能量流动(energy flow)(1) 食物链和食物网(2) 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3物质循环(material recycling)(1) 水循环(water cycle)(2) 碳循环(carbon cycle)(3) 氮循环(nitrogen cycle)(4) 硫循环(sulfur cycle)4信息传递(information transmission)(1) 营养信息(nutr

17、itional information):(2) 化学信息(chemical information )(3) 物理信息(physical information )(4) 行为信息(behavior information)1.生物生产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初级生产次级生产光合作用 生态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 3C落叶林2C1Cp草地4C3C2C1Cp数量金字塔1000100101单位:公斤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生物量金字塔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生产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低,只有1.2%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相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18、营养信息: 在某种意义上说,食物链、食物网就代表着一种信息传递系统。 化学信息:生物代谢产生的物质,如酶、维生素、生长素、抗生素、性引诱剂均属于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有的相互制约,有的互相促进,有的相互吸引,也有的相互排斥。 物理信息:声、光、色等,吸引、排斥、警告、恐吓等行为信息:识别、威协、挑战、炫耀等第二节 生态平衡及其意义一、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二、生态平衡的破坏1结构的改变2功能的衰退三、生态学及应用(一) 生态学的一般规律1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规律2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的规律3物质输入与输出动态平衡规律4相互

19、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二)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树立生态学观点,管理环境和保护环境2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3为环境容量和环境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 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 内涵与特征(重点)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 指标体系 第四节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行动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虽然“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明确提出于当代,但在我国,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却是源远流长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也是由来已久的。早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的论著。 马尔萨斯(

20、1766-1834年) 李嘉图(17721823年) 穆勒(17731836年) 也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存在着生态边界。 (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共同讨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事务议程。 一、 可持续发展的三次重要国际会议 (1)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2)大会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的意义在于唤起了各国政府共同对环境问题,特别是对环境污染的觉醒和关注。 (二)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

21、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这次会议是根据当时的环境与发展形势需要,同时为了纪念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20周年而召开的,会议取得了如下成果: 1. 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2. 会议将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 各国政府代表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 (三)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时间:2002年8月26日9月4日 地点:南非约翰内斯堡 目标:全面审议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和主要环境公约的执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今后行动的战略与措施 同时也是为

22、了纪念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10周年。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谈判,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这一重要文件。 (一)增长的极限 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论点如下。 1. 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关系; 2. 世界系统的五个基本因素: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 3. 解决的办法:控制发展,必要时不发展。二、关于可持续发展三份重要报告 (二)世界自然保护策略 该报告的主要目的有三个:解释生命资源保护对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确定优先保护的问题及处理这些问题的要求;提出达到这些目标的有效方式。 虽然世界保

23、护策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保护与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且反复用到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但它并没有明确给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三)我们共同的未来 该报告提出了“从一个地球走向一个世界”的总观点,并在这样的一个总观点下,从人口、资源、环境、食品安全、生态系统、物种、能源、工业、城市化、机制、法律、和平、安全与发展等方面比较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各个方面。该报告第一次明确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一)、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WECD,我们共同的未来)没有蓝

24、图却有道路“在不危害后代人的需要的前提之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和沃福德在1993年所著的世界无末日一书中提出了如下的定义:“当发展能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内涵(两个基本点)1) 需求人的基本权力 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就业、教育 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达到较高水准的生活 资源开发与环境限度不能被突破2)限制“人人平等” 不剥夺后代人的 权力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经济增长数量增长:产品、产值等的增长质量提高:指经济效益和经济活 动质量的提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一)可持续

25、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二)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持续性原则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 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三)社会可持续发展 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社会 生态 经济基础条件目的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同代人的公平。代与代之间人的公平代际公平。公平分配有限资源。2)持续性原则社会和经济发展不超过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3)共同性原则 由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标体系 一、生态学方向的指标体系 生态足迹法 (一) 生态足迹的概念 生态足迹就是指人类作为地

26、球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其生产活动及消费对地球形成的压力,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定的地球表面来支持自身的生存,这就是人类的生态足迹。 (二) 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需求)模型 式中, ef为计算中某一定数量人群总生态足迹(全球公顷, ghm2); N 为总人口。 (三) 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ecological capacity)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资源持续供给能力,环境容纳废物能力)及其可维持养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用EC表示,度量单位与生态足迹相同(全球公顷, ghm2)。 (四) 生态赤字与生态盈

27、余 根据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可以计算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则出现生态赤字;当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则产生生态盈余,计算公式如下: 生态盈余(赤字):ER或 ED= ECEF 式中,ER或ED为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二、经济学方向的指标体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生产的全部产品与劳务的价值。 绿色GDP,经济学家称为环境调整后的国内生产净值。AEANDP(Approx environmental adjusted net domestic product),是对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损失以后的修正核算。 绿色GDP

28、=(现行GDP)(自然环境部分虚数) 一(人文部分虚数) (三) 绿色GDP的应用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9月7日向媒体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总环境污染退化成本为5118.2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三、社会政治学方向的指标体系 人文发展指数(HDI) 它由收入、寿命、教育三个衡量指标构成。 “收入”是指人均GDP的多少; “寿命”反映了营养和环境质量状况; “教育”是指公众受教育的程度,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HDI=1/3预期寿命指数+1/3教育指数 +1/3

29、GDP指数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表的2009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 2007年世界人文发展指数平均值为0.753。人文发展指数居世界前三位的国家是:挪威0.971居世界榜首,澳大利亚以0.970位居第二,冰岛以0.969位列第三。我国以0.772位居世界第92位,属于中等人文发展水平。 四、系统学方向的指标体系 (一)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指标体系(略)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独立地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系统学方向,依据此理论内涵,设计了一套”五极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总体

30、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五个等级。 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50项三级指标。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总体层系统层第四节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 从19922009年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17年当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变、重要行动和政策演进,可以从下面所列的重大事件中充分地体现出来(略)。第四章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要求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本章将着重讨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 指引下的全新的工业生产模式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目 录第一节 清洁生产

31、第二节 循环经济第三节 低碳经济 第一节 清洁生产 (一)清洁生产的由来 (二)清洁生产的发展历程 一、清洁生产概述二、清洁生产的概念 联合国环境署将清洁生产定义为:“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于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

32、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两个目标: 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省料、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 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二)清洁生产的内容 清洁生产包括3方面的内容: (1)清洁的能源 (2)清洁的生产过程 (3)清洁的产品 三、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 (一)原材料及能源的有效利用和替代 (二)改革工艺和设备 (三)改进运

33、行操作管理 (四)生产系统内部循环利用 第二节 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给出的定义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表4-1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传统经济循环经济单项流动的线性经济资源 产品 废物循环流动的生态经济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数量型增长与环境友好的经济质量型增长传统的线性经济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经济社会系统资源能量废弃物21世纪的循环经济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经济社会系统资源能量再使用循环使用不可利用物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 再循环Recycl

34、e输入端过程中输出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或包装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污染。要求物品完成使用的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减量化应放在首位全过程都必须做到无毒化、无害化三、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3R可以促进实现3Z的目标污染物零排放、物耗能耗零增长、废弃物零填埋为3“零”即3Zero,3Z符合循环经济的目标。 四、循环经济的三个层次组织循环:工厂、企业内部-清洁生产;区域经济:一组(群)工厂和企业-生态工业园 、生态农业、社区等。社会循环: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及环境之间大系 统相互循环工厂内部推行清洁生产是基础;每个层次

35、的循环经济都要贯彻3R原则。五、循环经济的成功实践(一) 国外成功实践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区 阿斯耐斯瓦尔盖发电厂 丹麦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斯塔朵而炼油厂 丹麦最大的炼油厂 挪副挪尔迪斯克公司 丹麦最大的生物工程公司 吉普洛克石膏材料公司 卡伦堡市政府 炼油厂燃煤电厂石膏板生产厂卡伦堡全镇居民供热硫酸厂制药厂造路、水泥厂蒸汽供热蒸汽供热粉煤灰蒸汽供热脱硫, 产生稀硫酸除尘脱硫,工业石膏废水生物处理关闭3500座烧油渣炉子,大大减少了烟尘排放火焰气干燥提供70万立方米/年的冷却水, 降低25%需水量70万m3水(二) 我国循环经济实践 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新疆石河子市国家生态工业(造

36、纸)示范园图4-2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示意图新疆石河子市国家生态工业(造纸)示范园 第三节 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历史背景 在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从而引发全球能源市场动荡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国际社会正逐步转向发展“低碳经济”,目的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的桥梁,以更低的能源强度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支撑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不断提高碳利用率和可再生

37、能源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逐步使经济发展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三、低碳经济的目标 发展 “低碳经济”,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来提高能源效率并逐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保障能源安全 (二)应对气候变化 (三)促进经济发展 四、低碳经济实现的途径 (一)提高能效和减少能耗 (二)发展低碳能源并减少排放 (三)发展吸碳经济并增加碳汇 (四)推行低碳价值理念 五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在最终目标上,都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但循

38、环经济追求的是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三位体的三赢模式;低碳经济是有特定指向的经济形态,针对的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以及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碳基能源体系,旨在实现与碳相关的资源和环境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在实现的途径上,二者都强调通过提高效率和减少排放。但低碳经济更加强调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循环经济强调提高所有的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所有废弃物的排放。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三节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四节 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五节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20第一节 概述 一、 基本概念自然资

39、源(natural resources) :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广义,UNEP提出)。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的自然物(狭义)。121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二、自然资源的分类1、可更新资源(renewable resources) :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够依靠生态系统自身在运行中的再生能力得到恢复或再生资源。2、不可更新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 :储量在人类开发利用后,会逐渐减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资源。3、恒定资源(constant resources) :被利用后,在可以预计的时间内不

40、会导致其储量的减少,也不会导致其枯竭的资源。122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三、自然资源的特点(1)有限性。 (2)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严格的区域性。 (3)整体性。 123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第二节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水体(water body) (一)水的分布 124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二)水的循环(Water Cycle) 125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三)水的社会功能1. 水是生命之源。 2. 水是农业命脉。 3. 水是工业的血液。 4. 水是城市发展繁荣的基本条件。 5. 水的生态保障作用。 126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二、水资源(water resources) (一)水资源的含义陆地

41、上可供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江、河、湖、沼及部分储存在地下的淡水资源,亦即“可利用的水资源”。 (二)水资源危机1. 全球的水资源危机 2. 我国的水资源危机127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三、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 扩大水资源的供应量2.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3. 控制水污染,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128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第三节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土地是最基本的资源,它是矿物质的储存所,它能保持土壤的肥沃,能生长草木和粮食,也是野生动物和家畜等的栖息所。一、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s) 土地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概念,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

42、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高度综合的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129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一) 我国土地资源概况及特点1. 我国的土地资源的特点: (1)绝对数量较大,人均占有量小。 (2)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 (3)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水平低。 (4)宜开发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潜力不大。 130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2. 我国的耕地现状131表5-1 2005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年份耕地面积2008200720062005总面积(亿亩)18.25718.2618.2718.31减少面积(万亩)29.061.0460.2542.43. 耕地减少的原因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二、

43、 土地资源的保护我国人口众多,适于农耕的土地资源有限,又普遍存在着居住环境任意扩大和大量占用耕地的问题。因此,保护好土地资源是迫在眉睫的工作之一。 132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第四节 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33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一) 森林资源的概念及重要性1、 森林资源(forest resources)的概念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森林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具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34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2. 森林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物品和原材料,而且具有以下功能: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1hm2阔叶林

44、每年可吸收1000kgCO2,释放730kgO2;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功能;净化空气、吸污降噪、杀菌等功能。 135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136树 种滞尘量树 种滞尘量榆 树大叶黄杨刺 槐臭 椿12.276.636.375.88桑 树爽竹桃泡 桐桂 花5.395.283.532.02表5-3 不同树种的叶片、单位面积上的滞尘量 单位:gm2 树 种时 间树 种时 间黑胡桃桧柏属柠 檬莱 莉0.080.25555柏 木白皮松柳 杉雪 松78810表5-4 杀菌能力强的树种和杀死原生动物所需的时间 单位:min 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3.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1)毁林开荒。(2)酸

45、雨对森林的威胁。 (3)薪柴与木制产品的需求。 137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二)森林资源的保护强化森林管理;改变林业经营思想;加速造林、优化结构、调整林业生产布局加强林区保护138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二、 草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39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一)草地资源(grassland resources)的概念及重要性 1. 概念草地是草甸草原、干旱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滩涂草地以及各类草山、草坡的总称。是可再生资源。2. 保护草地资源的重要意义草地是转换太阳能为化学能、生物能的绿色能源库,是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基地,同时也是丰富的基因库。它适应性强、覆盖面积大、更新速度快,具

46、有维护生态平衡、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140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3. 草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1)草原退化严重(2)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3)草地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141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二)我国草地资源的保护1. 加强草地资源的管理2. 重视和发展草地产业3. 加快草地的治理和建设4. 预防草原灾害142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三、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保护1、 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143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2、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1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活资

47、料和生产资料 。2生物多样性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3生物多样性保存了物种的遗传基因,为繁殖良种提供了遗传材料。4生物多样性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具有特殊的贡献。 5千姿百态的生物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144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1.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2. 完善自然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网络;3. 保护对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的野生物种及作物与家畜的遗传资源;4. 建立全国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 5. 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145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四、自然保护区及其作用(一)自然保护区(natural pres

48、ervation areas)的定义及类型将具有典型特征的自然生态系统或自然综合体以及其他为了科研、监测、教育、文化娱乐目的而划分出的保护地域的总称。自然保护区的类型:见下表5-5146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147表5-5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划分表类别及保护对象类 型自然保护区举例自然生态系统类(保护各类较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生物、非生物资源)森林生态系统、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吉林的长白山、福建的武夷山、云南的西双版纳、广东鼎湖山、吉林查干湖、陕西的太白山和新疆的哈纳斯保护区等。野生生物类 (保护珍稀的野生动植物)野生动物、野生植

49、物类型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区、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广西上岳自然保护区(金花茶)、四川金佛山银杉保护区等自然遗迹类(保护有科研、教育或旅游价值的化石和孢粉产地、火山口、岩溶地貌、地质剖面等)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类型山东的山旺自然保护区(生物化石产地)、湖南张家界森林公园(砂岩峰林)、黑龙江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火山地质地貌)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二)自然保护区的作用1. 自然界的天然“本底”2. 天然的物种基因库3. 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4. 天然的“自然博物馆”5. 生态旅游的“天堂”6. 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7. 自然资源的“宝库”8. 开展环境外交的重要阵地148第五章 资源

50、环境保护第五节 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矿产资源是地壳在其长期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产物,是自然界矿物质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一定地质作用而聚集形成的。 二、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简况目前我国已发现的矿产有171种,探明有一定数量的矿产有153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88种,水气矿产3种,可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如地下水、矿泉水、二氧化碳气)四大类。 149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三、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1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2由采矿引起的岩石和顶板的块体运动 3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体的影响 4对大气的污染

51、 5对海洋的污染150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1. 设立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目标2. 制定和实施具体措施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建立和健全矿山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努力开展矿产综合利用的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151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第一节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第三节 室内环境与人体健康152第一节 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生命是以蛋白质的方式生存着,并以新陈代谢的特殊形式运动着。人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人体各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含量相适应。因此,人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1

52、53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一、人与环境154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图6-1 人体血液和地壳中元素的相关性空气、水、土壤与食物是环境中的四大要素,都是人类和各种生物不可缺少的物质,环境污染首先影响到这些要素,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某些元素在自然界含量过高或过低会造成地方病。155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二、环境与疾病1、地方病(endemic disease) :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同一定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称地方病。(1)地方性甲状腺肿:主要由缺碘和高碘引起。 (2)克山病:以心肌坏死为主要症状。缺硒引起。 (3)地方性氟中毒:高氟引起。氟斑牙,氟骨病。 156第六章 环

53、境污染与人体健康2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1)它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疾病。(2)损害健康的环境污染因素是很复杂的。(3)公害病的流行,一般具有长期陆续发病的特征。 (4)公害病是新病种。 157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 pollutant)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来源: 生产性污染物(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污染物(粪便、垃圾、污水); 放射性污染物(核能工业、医用及工农业用放射源、核武器生产及试验)

54、。158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二、 环境污染的特征影响范围大(地区广、人口多,涉及各个年龄阶段);作用时间长(每天可达24小时); 污染情况复杂(通过生物或理化作用发生转化、代谢、降解和富集);污染物浓度低,情况复杂 难于治理(一旦被污染,费大力气,花高代价也难以恢复原状,甚至会造成新的污染)。159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三、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1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长期生活在大气污染地区会使居民呼吸系统(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疾病的发病率提高。 大气中有害的化学物质可以引起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和致癌作用。 160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三、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2水污染对健康的影

55、响(1)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 (2)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3)发生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 (4)间接影响 161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三、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3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能传播伤寒、副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 有些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或与动物有关的疾病,也可以通过土壤传染给人。 土壤被有毒化学物污染后,主要是通过农作物、地面水或地下水对人体产生影响。 4生物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62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四、 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环境致病因素:能使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环境因素,称为环境致病因素。环境异常变化,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但人类具有调

56、节自己生理功能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163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四、 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疾病的发生发展一般可分为潜伏期(无临床表现),前驱期(有轻微的一般不适),临床症状明显期(出现某疾病的典型症状),转归期(恢复健康或死亡)。前两期可长可短。从以下几方面评价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否引起急性中毒;是否引起慢性中毒;有无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是否引起寿命的缩短;是否引起生理、生化的变化。164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165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五、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归转1、 毒物的侵入和吸收: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侵入。2、 毒物的分布和蓄积:各组织的分布和逐渐积累。

57、3、 毒物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消化道、呼吸道排泄。 166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167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五、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归转(续)六、影响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1、 剂量:人体必需元素:环境中含量应适中,过多或过少均引起疾病;人体非必需元素:要控制最高限量。2、 作用时间3、 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4、 个体敏感性168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169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第三节 室内环境与健康 一、室内污染源 二、居室污染的预防 三、室内空气质量标准170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171 一、室内污染源 1.生活燃料产生的有害物质。 2.装修材料产生的有害物质。 3.吸烟产

58、生的有害物质。4.家用电器和建筑材料的辐射 电磁波和射线 放射性辐射 5.其他污染物放出的有害气体 6.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 7.生物性污染源 8.室外来源 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二、居室污染的预防 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172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三、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18883-2002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如下表所示。室内空气质量(Indoor Air Quality)始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我国2003年3月1日正式实施。173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序号参数类别参数单位标准值备注1物理性温度2228夏季空调1624冬季采暖2相对湿度

59、4080夏季空调3060冬季采暖3空气流速m/s0.3夏季空调0.2冬季采暖4新风量m3/(h.人)305化学性SO2mg/m30.501小时均值6NO2mg/m30.241小时均值7COmg/m3101小时均值8CO2%0.10日平均值9NH3mg/m30.201小时均值10O3mg/m30.161小时均值11甲醛HCHOmg/m30.101小时均值12苯mg/m30.111小时均值13甲苯mg/m30.201小时均值14二甲苯mg/m30.201小时均值15苯并【a】芘mg/m31.0日平均值16可吸入颗粒物mg/m30.15日平均值17总挥发性有机物mg/m30.608小时均值18生物性

60、菌落总数Cfu/m32500依据仪器定19放射性氡222RDBq/m3400年平均值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 水体污染与自净第二节 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第三节 水污染防治第四节 水资源化第五节 海洋污染 水是维系生命的基本物质,是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随着人口的膨胀和经济的发展,水污染及其所带来的危害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切实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已成了当今人类的迫切任务。一、水体污染与污染源 水污染(water pollution)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