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6.2《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_第1页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6.2《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_第2页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6.2《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_第3页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6.2《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_第4页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6.2《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6.2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2.分析文章的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情感,梳理情感脉络。3.分析并概括柔石、白莽的形象特征。4.学习爱国青年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理解关键语句,体会思想情感。合作探究法,点拨法。一、情景导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旧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斗争过程中,有这么一群青年人,他们不畏强权,不畏牺牲,以鲜血铺就了新中国的明天。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近为了忘却的记念。二、知人论世1.了解鲁迅(1881年9月2

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2.了解“散文”散文是文学的一大样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报告文学等;狭义的专指表现情思的叙事、抒情

3、散文。散文以表现性情见长,形式自由,结构灵活,手法丰富多样,抒情、叙事、议论各主其事,也可兼而有之。散文的最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3.相关背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配合其军事“围剿”,疯狂地进行文化“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其御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松沪警备司令部。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鲁迅先生没有畏惧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

4、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深刻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日至8日,鲁迅先生怀着无限的悲愤写下这篇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4.解题“为了”,表明目的;“忘却”,即忘记;“记念”,即“纪念”,有深切怀念之意。5.了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6.了解“左联五烈士”1931年2月7日,左联作家有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及尚未加入左联的李伟森与其他18位共产党员,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牺牲的这5位

5、年轻作家,史称“左联五烈士”。“左联五烈士”就义后,左联即刻发表了抗议和宣言,指斥国民党暴行,国内外进步力量也声讨这一暴行。三、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竦身(sng)不屑(xi)惴惴(zhu)爱憎(zng)戳穿(chu)吮血(shn)什物(sh)涅槃(pn)挈妇(qi)2.解释词语。隐约其辞: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素不相识:向来不认识。明珠投暗:比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集团,也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仓皇失措:匆忙慌张而不知所措。急于事功:做事急于求成。延口残喘:比喻勉强维持生存,用于将死之人。(二)初读课文。通读课文

6、,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明确第一部分:写与白莽的交往,交代写作的目的。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略写冯铿。第三部分:白莽柔石被捕。第四部分:狱中的情况和遇难,我的境遇和心情。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表达坚定的信念。四、文本研究研读内容,理解含义1.怎样理解题目的“忘却”和“记念”?明确“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因为“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可见,所谓“忘却”,就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鲁迅的心情太沉痛了,但是为了战斗,必须调整情绪,摆脱悲哀。“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要以战斗作为对烈士更好

7、的纪念。2.文章第一部分第二段中“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这句话的含意应如何理解?明确这句话极概括地叙述了当时上海报刊对五烈士遇害牺牲的四种不同态度:“不敢”,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反动派,但怕惹祸;“不愿”,不想惹是非、担风险,明哲保身;“不屑”,站在反动立场上,充满轻视情绪,认为革命者流血牺牲不值一提;“隐约其辞”,只有文艺新闻巧妙地透露出一些消息。3第四部分中“原来如此!”自成一段,其中的感叹号和省略号各有什么作用?试分析该句的深层次含意。明确作用:感叹号表明了此时正在挂念狱中的进步青年,却忽然得知他们已被杀害的

8、震惊;而省略号表明了更加复杂的感受,有对反动政府残暴的极度愤慨和对青年们遇害的巨大悲伤,因感情过于强烈而无法诉诸言语。深层次含意: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等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4.文章第五部分最后一段中“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有怎样深刻的含意?请简要分析。明确“夜正长”象征着黑暗统治还正严酷,需要用战斗去驱散那浓重的黑暗。“路也正长”象征革命斗争的道路也还漫长,需要不懈地斗争,夺取胜利。“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照应开头,再次强调要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砸烂那似人非人的世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1.概述同白莽三次相见的情况,并说说通过哪些具体生

9、动的材料,表现白莽形象的什么特点。明确通过白莽对彼得裴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他与鲁迅初次见面后的来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便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革命文学青年的形象特点。2.怎样理解柔石的“迂”?鲁迅先生为什么在纪念文章里说他“迂”?明确柔石的“迂”指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还缺乏清醒的深刻的认识,因而不免碰钉子;二是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和女性在一起不自然,难为情,连一同走路都不敢,后来就是敢了,还要拉开距离。柔石的“迂”,固然说明他对时代对

10、社会缺乏洞察力,单纯幼稚。但至少说明他心地善良,品行端正。鲁迅写他的“迂”,笔端饱含深情,鲁迅要告诉世人,柔石的心太好了,他太善良、太老实了!同时暗示他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反动派残害这样的青年,足见其残暴、反动。梳理结构,理清脉络1.本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明确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渗透在字里行间对五烈士的深情的悼念、热烈的颂扬;对国民党凶残卑鄙的法西斯暴行的强烈愤恨;对革命同志的真切激励和对革命未来的乐观。如文章的首尾,“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

11、,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这是怎样的世界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如第四部分中“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等。2.本文人物多、材料多,但却收放自如,使文章结构严谨,请说说是怎样组织材料的。明确从整体上看,抒写对烈士的纪念,主要是以自己的悲愤感情为线索串联有关材料的。从思路看,在对人物的安排上处理得详略得当,主次有序,花大笔墨详写柔石与白莽二人,又用简笔勾勒冯铿,对胡也频和李伟森两位烈士则略略提及,这是从有关人物与其关系的密切程度着笔的,符合记叙对材料的取舍要求。在顺序安排上,又采用由此及彼的方式,由一个自然引出另一个。比如由文艺新闻的一

12、篇文章引出与白莽的交往,由与白莽的交往自然引出对柔石的刻画,又由对柔石的刻画简单叙及冯铿,再由五人的被难顺带一笔提及李伟森、胡也频二人。写法上有分有合,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显得从容不迫,运用得当,穿插自如。从表达上看,在对相关事件叙述的基础上,又进行适当的抒情、议论,使叙述进一步深化,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赏析艺术特色1.在行文中,用了几个典故?其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试加以说明。明确本文有三处用了典故。写柔石时想到了方孝孺。写柔石时运用了方孝孺宁死不草诏书这一典故,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同时,联系当时现实,这一典故有其深刻用意,即用明成祖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

13、罪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讲官厅找寻时,引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写反动派抓了柔石,只因为有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又要抓鲁迅,引用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目的在于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奸相秦桧没什么两样,表明自己不像高僧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以保存实力,继续战斗。全文行将结束时,提到了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的情况。用向秀以思旧赋悼念亡友这一典故与自己当时的处境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用以说明在黑暗政治下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2.请简要分析

14、第二部分塑造柔石这一形象时是如何运用夹叙夹议手法的及其作用。明确记叙议论作用叙述“我的决不邀投稿者相见”的原因,以及“故意回避”一般文学青年柔石是当时“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充分地说明与柔石的相知之深叙述柔石在朝花社工作的种种表现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高度评价了柔石的崇高品质柔石“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决心和对冯铿“很隔膜”连用了三个“疑心”发表议论,逐一否定了冯铿的急于事功和柔石的受人影响谦虚剖析自己“偷懒”的“伤疤”,凸显柔石的进取精神3.第五部分连用“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三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

15、么作用?明确采用排比,和本文开头“两年以来,悲愤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相呼应,把自己的处境和烈土的遭遇对照着写,深刻地表达了对烈士的怀念和无法抑制的悲愤。4.“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分析这句话含义和表达情感?明确“夜”象征反动统治的黑暗与残酷;“路”指革命者与反动统治作斗争的征途;两个“正长”说明革命者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斗争;“不如忘却”是指要摆脱悲哀,继续战斗;“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品味情感1.“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

16、,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表达怎样的情感?明确“悲愤”,悲哀和愤怒。鲁迅悲哀的是自己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愤怒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忘却”,是暂时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2.“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明确通过写全家的艰难处境,概写了长期辗转的战斗生涯,以及人民的深重苦难,表达了积郁在胸的愤慨之情,以及对死难者的深切哀思。3.文中“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中的许多内容在课文中多处地方

17、有所表述,试举出有关语句加以印证理解。明确首联“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中“挈妇将雏指文中“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写“我”保存实力的“逃走”。颔联“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中“慈母泪”指文中“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紛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写母子情。颈联“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中的“朋辈成新鬼”指文中“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冕了”,写烈士遭难。尾联“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中的“无写处”指文中“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写黑暗统治。

18、4.得知柔石等被害的消息,仅用“原来如此”表达怎样的情感?明确“原来如此”短短四个字,表达出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凶残地杀害革命青年的无比愤慨。句中的惊叹号表现出强烈的愤怒与震惊,省略号则包含了难以尽述的愤恨以及对死者的无尽的痛惜与怀念。曾有人在网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并列举了许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其中涉及多篇鲁迅作品,因此被称为“鲁迅大撤退”。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请表达自己的观点。明确观点一:支持这种改变。教材中的“鲁迅大撤退”,并不令人意外。一方面,关于鲁迅文章与时代脱节、晦涩难懂的诟病一直以来不绝于耳,在教改的时代背景下,尝试减少鲁迅作品比重的做法也无可厚非。另一方面

19、,随着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和教材编写主体的多元,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数量有所减少并为“新作品”所更替,实属情理之中,没什么好争议的。语文课终归不是鲁迅课,更不是思想教育课,语文教材容纳更多、更广的知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观点二:反对这种改变。鲁迅是超前的,也是说不尽的。鲁迅不仅属于20世纪,属于过去,更属于21世纪,属于未来。回眸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真正称得上经典的作家作品,似乎未必能排列出一份很长的名单。然而,无论这份名单或长或短,鲁迅作品永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只有教科书的启蒙使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感受到经典的不同魅力,才会让我们获得心灵和精神的慰藉,让我们在品读语言文字时,将经典中的形象留下,

20、情感留下,更为重要的是将对生活、对语文的兴趣留下。阅读思考白莽作孩儿塔序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

21、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夜,鲁迅记于上海之且介亭。问题1:第段中划线句用白描手法再现了白莽的音容笑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