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书愤 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及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2、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过程与方法: 1、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学会把握陆诗的感情基调; 2、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
2、诗歌的声韵美。 4、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5、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离骚,杜甫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蜀相,今天我们学习陆游的书愤 二、诵读指导: 1、教师范读: 书愤(其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
3、/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七律一般就按2-2-3拍的节奏来读。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要求学生据此方法齐读、熟读。 3、解题:书,动词,记录,记下;全诗感情基调:“愤”。 三、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
4、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自学指导语 听录音,把握情感,再自行诵读;然后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把握。(时间十分钟) 自学检测: 1.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是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 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C.“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即诗人不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物。 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
5、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赞扬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 整体感知 1、首联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 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 2、颔联 诗的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这两
6、句诗写了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诗人36岁时)的两次战斗,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3、颈联 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塞上长城”这个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诗人虽然没有像檀道济一样被冤杀,但因为主战而屡次被贬斥,“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这种“愤”多么强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塞上长城”,是诗人毕业的抱负。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
7、战略家。“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 4、尾联 最后两句诗人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 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气磅薄,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五、鉴赏品味诗歌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8、 探讨:理解成“气愤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气愤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
9、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
10、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明确: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5、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从
11、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6、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
12、“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13、,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7、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
14、。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8、小结: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
15、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六、简析陆游爱国诗歌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1、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2、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
16、党椰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3、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七、研究讨论,比较分析:我们就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 (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杜甫忠心、功绩(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同样以诸葛亮为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个人情感: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陆游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总结: 表达技巧: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 因此基调悲愤,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服务外包作业》课件
- 园艺机械碳排放研究-洞察分析
- 网络入侵防御系统研究-洞察分析
- 脱附吸附平衡模型-洞察分析
- 《期合理化提报内容》课件
- 医保产品市场拓展-洞察分析
- 医生定期考核简易程序述职报告范文(10篇)
- 淘宝店铺流量分析-洞察分析
- 体育品牌的社会影响-洞察分析
- 吃低保的24种病申请书范文(9篇)
- 2024年度共享办公空间租赁合同2篇
- 《血气分析的临床应》课件
- 2024年四级品酒师资格认证考试题库(浓缩400题)
- 国家电投《新能源电站单位千瓦造价标准值(2024)》
- 电影摄影及特殊拍摄技术(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含答案
- 东北三省精准教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数学试卷
- 理论力学(浙江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2024年汽车修理工职业技能考试练习题(含答案)
- 乡村振兴课件模板
- TSGD7002-2023-压力管道元件型式试验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