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史讲义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_第1页
西方文学史讲义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_第2页
西方文学史讲义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_第3页
西方文学史讲义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_第4页
西方文学史讲义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一、概念、分期与特点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又译现代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在欧美出现的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它大胆探索,锐意求新,表现了强烈的挑战意识和先锋精神。 现代主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线,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主要流派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等。后期的主义流派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有人将后期的文学称为“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1、两次世界大战,加深了西方人的危机意识,苏联革命与建设中的失误与曲折,使西方知识分子陷入了更深刻的困惑。 2、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

2、了人的异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趋向对立。 3、严酷的社会现实,助长了非理性主义思潮传播叔本华的“唯意与论”;尼采的“自我扩张”的超人;柏格森略带神秘意味的生命哲学;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等都对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影响。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1、创作主题上,着力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对立关系和现代人的自我探索和思考。2、在表现手法上,以“表现法”代替“再现法”,强调艺术表现内心的生活和心理的真实,较多使用象征、隐喻和颠倒时空顺序的自我联想;注重表现瞬间的复杂多变的情绪和印象,挖掘深层的潜在的意识世界;善于采用怪诞、荒唐、反理性逻辑的

3、描写方法。 二、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1、未来主义: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十年之间,来去匆匆。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创始人是意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2、超现实主义:源于法国,鲜明的先锋精神,1916年的达达主义“破坏一切”“清除一切”给它有力的启示。1924年超现实主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运动的正式发端,20-30年代在法国形成高潮,4

4、0-50年代拓展为世界现象,1969年结束。强调表现超现实、超理性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它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各种束缚,重直觉,认为潜意识、梦幻才是最真实的;主张无意识的写作,不必有什么主题。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作品怪诞,夸张、晦涩、神秘。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了影响。代表人物有布勒东(1869-196 6)、阿拉贡(1897-1983)、艾吕雅(1895-1952)等。 3、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又一次高潮。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

5、哲理。比象征主义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英国的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是它的代表作。此外还有法国的瓦雷里(1871-1945)的海滨墓园,奥地利的里尔克(1875-1926),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俄国勃洛克的十二个和叶赛宁,爱尔兰的叶芝(1865-1939),美国的庞德(1885-1973)等。 4、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

6、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白、梦景、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家与作品有卡夫卡(1883-1924)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1888-1953)的毛猿,捷克的科幻作家恰佩克(1890-1938),瑞典作家斯特林堡(1849-1912)的戏剧到大马士革去,德国的戏剧家布莱希特(1898-1956)等。 5、意识流:以无意识活动作为文艺的表现对象,提示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强调人的

7、意识的矛盾性及复杂性。在作品中,情节淡化,作者不介入,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内心活动,不按情节而是按人物意识流程结构作品,打破了以时间为序的叙述方式,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通过自由联想来表现主题,组织情节,不受时间限制,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相互重叠,网状式的主体结构。代表作与作品有爱尔兰的乔依斯(1882-1941)的尤里西斯,法国的普鲁斯特(1871-1922)的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的福克纳的(1897-1962)喧嚣与愤怒,英国的伍尔夫(1882-1941)的到灯塔去等。 6、存在主义文学:产生于30年代的法国,日渐流行于欧美。它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揭露资本主义

8、世界的荒唐丑恶;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和毁灭的命运与孤独、绝望、恐惧的思想情绪,同时也激励人们面对现实的重压而奋起抗争。艺术上多保留传统风格,思想上开掘哲理深度。代表作家与作品有萨特(1905-1980)的恶心,加缪(1913-1960)的局外人等。 7、荒诞派戏剧:50年代兴起于法国。思想上师承存在主义“荒诞观念,艺术上吸收超现实主义手法。以荒诞的戏剧形式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性:人生的无意义、人的异化、人与世界的隔膜、人与人之间的疏远等。故意采用与传统戏剧相反的手法,制造强烈的荒诞效果。以模糊的背景,象征、寓意、夸张、非逻辑的片段场面,抽象化、普遍化的人物,非理性的、无意义的语言。代表作家作品

9、有:法国尤奈斯库(1912- )的秃头歌女、椅子,贝克特(1906- )的等待戈多,俄国的阿达莫夫(1908-1970)的弹子球机器,英国的品特(1930- ),美国的阿尔比(1928- )的动物园的故事,法国的让 日奈(1910-1986)的阳台等。 8、新小说派:50年代兴起于法国。“怀疑的时代”的“怀疑精神”的产物。反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模式。认为小说应主要描写物的世界,应透过平常琐碎的日常生活,揭示人的潜意识活动,表现“潜在真实”。非意义化,非情节化,非人物化是新小说派的三个基本论点。文体革新。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娜塔丽萨洛特(1902- )的无名氏肖像、阿兰罗伯格里叶(1922- )

10、的橡皮,米歇尔 布托尔(1926- )的米兰巷,克洛德 西蒙(1913- )的佛兰德公路等等。 9、黑色幽默:60年代兴起于美国。黑色阴郁、悲观、冷酷、苦涩。认为世界是一片荒原,历史是一片混乱,个人无法改变生存现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既缺乏充满自信的庄严的悲剧精神,又缺乏敢于蔑视对手的明快喜剧精神,只能是“苦恼人的笑”。黑色幽默,不仅嘲弄他人,更是自我嘲弄,喜剧手法不仅用于处理丑恶和畸形,也用来处理痛苦和不幸。代表作家及作品有:海勒(1923- )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内古特(1922- )的第五号屠场,巴斯(1930- 的烟草经纪人,品钦(1937- )的万有引力之虹等。 10

11、、魔幻现实主义:拉美小说创作的主潮,发端于40年代,到60-70年代形成高潮。它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欧美现化主义的表现手法。“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在现实生活的叙述与描写中,引入大量超延自然的因素,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经常出现于情节中,时序关系被打乱,场面常带有象征色彩,带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1928- )的百年孤独,墨西哥的鲁尔弗(1918- )的佩德罗帕拉莫,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的玉米人、总统先生,古巴的卡彭铁尔(1904-1980)的这个世界的王国等。 未来主义 一、定义: 未来主义,又称未来派,

12、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十年间来去匆匆,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 创始人是意大利的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二、发展历程 创始人:意大利诗人、戏剧家、编辑马里内蒂。 意大利是未来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心。人数最多、声势最大、涉及面最广。首先从文学开始,继而波及戏剧、绘画、音乐、电影、雕塑、舞蹈等领域。 1909-2-20,马里内蒂在法国的费加罗报发

13、表未来主义宣言,宣告未来主义诞生。次年,他又发表未来主义文学宣言,进一步阐述未来主义的理论主张和文学创作原则。 在马里内蒂的发起和推动下,未来主义很快由文学扩展到艺术领域,出现了未来主义画家宣言、未来主义戏剧宣言等重要理论文献。而且,这一运动迅速由意大利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成为全欧性的文学艺术运动。法国著名诗人阿波利奈尔于1913年发表了未来主义的反传统,提出“立体未来主义”一说。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于1912年发表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创立立体未来主义。 到20年代中期,逐渐销声匿迹。 三、未来主义的精神 革命性。造反有理。 未来主义认为:大规模的机器生产、科学、技术、交通和通讯的突飞猛进,使客

14、观世界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使速度这个因素具有日益突出的作用。现代大都市、机器文明、速度和竞争,构成了时代的主要特征。外界社会的变化,势必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彻底改观。传统的文学只囿于描摹外在的、死气沉沉的现实,已经僵化。唯独未来主义文学富于生命力,因为它以探索“未知”为己任,他们声称面向未来、属于未来,因此号称未来派。 按照未来主义的观点,一切新的都是好的,一切旧的都是坏的。于是他们把人类的文化遗产和现有文化都当成是绊脚石、扫荡的对象,声称要催毁一切图书馆和科学院。 在理论上,未来主义极其杂乱。它集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情绪、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之大成。既对工业和

15、科学技术的新成就高唱赞歌,又发出一片反理性主义、盲动主义的鼓噪。 在队伍上,同样鱼龙混杂,其政治倾向、世界观、艺术观皆不同,他们从未来主义的纲领中各取所需。因此分为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右派、以法国为代表的中派、以俄国为代表的左派. 四、重要作家和作品 1、菲利普托马佐马里内蒂(1876-1944): 出生于埃及一个富裕的意大利家庭,父亲是著名律师,母亲是抒情诗人。马里内蒂自幼深受法国文化的影响,又曾留学巴黎,广泛接触法国现代派文学艺术,尤其是象征主义作品,深受影响。1893年回到意大利后继续学习,于1899年毕业于意大利热那亚大学法学系。 1905年创办诗歌杂志,发表和介绍颓废派和法国象征派诗歌,

16、在国际文坛上产生较大影响。从1906年开始,他创立了未来主义,先后发表了许多宣言,提出一系列主张。 1913年创办未来主义的刊物莱采巴,并去俄国旅行,宣传未来主义。1914年,他发表未来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公开与法西斯合作。从1919年开始,他积极参加法西斯党的活动,成为墨索里尼的帮凶。在墨索里尼上台后,被任命为科学院院士、意大利作协主席。1942年,他还随意大利侵略军一起入侵苏联,1944年因病逝世。 马里内蒂是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歌者,宣布“要把意大利从教廷、王权、婚姻、议会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彻底消灭一切国家机器。马里内蒂是机器和技术的歌者,他认为机器是创造未来的原动力,机器的美比女性的微笑更

17、富有魅力。对物质文明的崇拜。 马里内蒂是超人哲学的歌者,对“力量”、“勇敢”、“冒险”、“拳头”、“战争”,都赞美有加,在他看来,暴力、战争和科学技术一样,都是催毁旧传统、建立新未来的最有效的手段。尼采哲学。 迎合法西斯思想。 代表作:短剧他们来了。见未来主义第125页。前所未有的怪剧,根据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戏剧宣言,以往的戏剧都是迂腐、冗长、静止的心理分析剧,早已失去生命力。应该代之以在极端有限的时间、空间和情节里,表现“从潜意识、捉摸不定的力量、纯抽象和纯想象中发掘出来的一切,不管它们是如何违背真实、离奇古怪和反戏剧。”而这个戏剧正充分体现了未来主义的革命性。 A超短,全剧只有四句台词。没

18、有对话和冲突。 B强调动势。 C利用了“幻象”的作用。 2、纪尧姆阿波利奈尔(1880-1918): 私生子,母亲是波兰贵妇人,父亲是意大利军官。他出生于罗马,随母亲在摩洛哥长大。1899年,开始定居巴黎。朋友总结说:私生子、波兰女冒险家的骨血以及在法国的外国人这三种畸形的状况不仅造成了阿波利奈尔奇特的性格和气质,而且也造成了他的艺术的独特性。中学时,他才华出众,显示出对文学的热情和天才。但经济情况使他失去了上高等学府的机会。没有文凭、没有钱,穷困潦倒,只好边工作边写诗。他当过银行里的小职员、家庭教师、小报编辑、炮兵、流浪汉,艰难的生活为成为一个急进的艺术家奠定了基础。在巴黎,结识了著名的立体

19、派画家毕加索,成为至交。又与一些先锋派作家过往甚密。不断撰文宣传现代派诗歌和立体派绘画,接受了马里内蒂的主张。他一生不断追求爱情,为之写下了大量的情诗,其炽烈,可以和龙萨、谬塞比美,可惜总是失恋,比如1901年,去德国当家庭教师,一度疯狂爱上了英国籍的女教师,写了许多情诗。1912-1914年间,他再度失去了女友,生活在孤独之中,以十分新颖大胆的手法创作了许多诗歌,后来收入醇酒集。他结婚刚十个月,就去世了,年仅38岁。死后发表的意识的图像是又一部代表作。 阿波利奈尔的主义成就是诗歌。他的抒情诗大多用比较自由的民歌体写成,具有十分纯朴、浓厚的抒情色彩和自然和谐的音乐性,激情、忧郁、哀伤、清新,发

20、扬了法国的情诗传统。如蜜拉波桥,未来主义202。 阿波利奈尔在未来主义方面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诗歌艺术的革新。比如:加强诗歌本身的节奏和顿挫来代替标点符号。写作“谈话体诗歌”,模拟杂乱的谈话,强调声音效果。写象形诗,力图把诗歌同绘画结合起来。发展马拉美的阶梯式诗歌等。他的典型的“立体诗歌”,用诗绘成图案,把诗歌与观赏艺术结合成一体。 如:被杀的和平鸽。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 3、符拉基米尔符拉基米洛维奇马雅可夫斯基(Mayakovsky,1893-1930) 俄国立体未来主义的代表人物、苏联早期最优秀、最有才华的革命诗人。 出生在格鲁吉亚一个低级的林务官家庭,1905年俄国第一次民主革命爆发,12

21、岁的马雅可夫斯基参加了学校的罢课游行,“这就是革命,这就是诗,诗和革命不知怎的在我的脑子里结合起来了。”1906年父亲因病逝世后,全家移居莫斯科,马雅可夫斯基一边上中学,一边帮姐姐给手工艺店铺“作画和烙画”。同时他接近了一些布尔什维克大学生,大量阅读革命书籍,接触社会主义者,并于1908年初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自此,他从事革命宣传,曾三次被捕入狱,在监狱中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同时尝试写诗。1911年,他进入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学习,结识了一批未来派的诗人和画家。 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12-1917年,是他的未来主义时期。俄国未来主义蔑视一切旧的传统,抨击现代的象

22、征主义、也鄙视古典诗歌,声称“要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人从现代轮船上丢下水去”,他们还宣布要把词“从词义中解放出来”,破坏语法规范,杜撰新词。鼓吹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为反抗而反抗、为标新而立异。 1912年,他与布尔柳克等人共同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出版了俄国未来派的第一本诗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用粗糙的麻袋布制作封皮,艺术上标新立异,思想倾向上无政府主义。 1915年,马雅可夫斯基发表了著名的长诗穿裤子的云,诗歌的副标题是“四个乐章组成的乐曲”,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四个乐章即“四个呐喊”:“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艺术方面:非诗

23、化、幻象。原题为第十三个使徒,因亵渎宗教,改名,马雅可夫斯基对审查官说:“如果你们愿意,我就做个最温柔的人,不是男人,而是穿裤子的云。”所以,这题目本身也有对当局的反抗。因为未来派与“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排斥,加上爱情失意,1930年4月14日自杀,终年36岁。 夜,未来主义。 五、未来主义的艺术特征 1、竭力把文学变成现代生活的“动力学”,着力表现“运动感”,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刻画运动中事物的形态,如致疾驰的汽车、飞机、摩托之歌、飞跃的都市。在夸大的、变形的力量中,表达出大自然的生命和事物的动态、节奏。但粗暴、扭曲的笔触,有粗俗、怪诞的特点。 2、借助“幻象”反映现代生活。潜意

24、识、跳跃、物体的灵性、通感。运用绝对自由的类比,把握不相似的事物中的相似特征,表达主观的感受,如把矿工形容成“对大地的肠胃动手术的外科医生”。 3、更新语言。全盘否定语法规范,废除标点符号,杜撰新词,引入新词。入新词。 超现实主义 一、概念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强调表现超现实、超理性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他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重直觉,认为潜意识、梦幻才是最真实的。主张无意识的写作,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作品怪诞、夸张、晦涩、神秘,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均产生了影响。 从1919年布勒东和

25、苏波合著“下意识书写”的作品磁场开始,到1969年让许斯特正式宣布超现实主义团体的解散,共半个世纪的时间。 规模上,由一个只有十几人的巴黎小组,发展成为跨越欧美亚非四大洲的国际性运动。 影响上,不仅对小说、诗歌、戏剧方面发生作用,而且在雕塑、绘画、建筑、电影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名称的由来:阿波利奈尔在1917年发表的剧本蒂雷西亚的乳房的序言中说:“人当初企图模仿行走,所创造的车轮子却不象一条腿。这样,人就在不知不觉中创造出超现实主义。”在阿波利奈尔看来,所谓超现实主义,只应从现实中受到启发,而不必做照相似的模仿。布勒东为了纪念自己的精神导师阿波利奈尔,便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了

26、这个名字。按照布勒东自己的解释: “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学自发现象,主张通过这种方法,口头地、书面地或以任何其他形式表达思想的实实在在的活动。思想的照实记录,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核,亦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 哲学背景: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级现实;这种现实即迄今遭到忽视的某些联想的形式。同时也是信仰梦境的无穷威力,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种种变幻。它趋于最终地摧毁一切其他的精神学结构,并取而代之,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 (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 二、文学渊源 1、上溯到18世纪英国哥特式小说 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哥特式小说的主人公通过想象出来的事物获取了生活中的精华

27、,并且表达了他们想要彻底摆脱人在道德、心理、乃至生理方面所受限制的愿望。他们的潜意识里显示出一种说不情所以然的力量,这力量竭力和压制它们的“超我”抗争。总之,他们用解放性的“魔鬼肉欲潜意识”的概念来对抗压制性的“上帝灵修意识”的概念。 2、也可追溯到爱伦坡的怪诞故事: 他轻视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只追求效果和气氛,用快感原则代替了真实原则。3、还可以把法国作家萨德奉为神明: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的哥特小说:反教会态度、政治上的乌托邦观点、对欲望之力量的赞颂、在快感中对绝对的追求、对传统价值观念及其体现者的蔑视、作为幻想者的才能。布勒东把萨德和弗洛依德、傅利叶并称为“欲望的三个伟大的解放者”。 4、德

28、国的浪漫主义诗人们也为他们开启了大门:布勒东承认可以把超现实主义看作是浪漫主义的尾巴,“然而却是一根很有攫握力的尾巴”。荷尔德林、诺瓦利斯等,真实存在于梦幻、爱情和诗歌之中,想象通过梦幻和爱情才得到最自由、最广阔、最富有创造力的发展。 5、直接影响他们的是几位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兰波、(内瓦尔、洛特雷阿蒙)和阿波利奈尔。 波德莱尔:艺术家只属于他自己。神奇的事物就藏在表面看来平庸乏味的日常生活中,诗人或艺术家的任务便是通过各自的体验去发见这些神奇的事物并把它们表现出来。兰波:强调“交感”,诗歌的暗示性,诗歌的力量不在于抒情或雄辩,而在于它所激起的想象和联想。用象征和隐喻表达内心和潜意识。“我要

29、当一个诗人,我致力于使自己成为通灵者,这就是要通过各种感觉的错乱来把握未知的事物, 我是他人。” 内瓦尔:(1808-1855),1855年的小说奥蕾利亚或梦幻生活,“梦幻是第二生活”。 洛特雷阿蒙:(1846-1870),1869年写的马尔多洛之歌,在1918年一下抓住了三个人:布勒东、苏波、阿拉贡。下意识写作,诗人应该把精神生活而不是日常生活作为表现对象。阿波利奈尔:行走与轮子。 三、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辩证的统一观点,使生活和梦幻、现实和超现实统一起来。 柏格森的生命冲动说和意识绵延说。 弗洛依德的梦幻、直觉、潜意识理论。布勒东和阿拉贡都学过医,布还见过弗洛依德。 加上科学的迅猛发展,和两

30、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催化剂。见未、超、魔P98页。 四、发展历程 1、达达主义的准备时期(1919-1924): 达达主义:一战期间出现的现代派文艺流派,也叫早期超现实主义。领袖是法国诗人斯特里唐查拉。 最初是从绘画领域开始的,1913年,杜尚把一个自行车座倒置在一张凳子上。被奉为达达的先驱。蒙娜丽莎。 1916年,许多知识分子不愿进入“血腥的屠宰场”而避居瑞士,一位德国作家鲍尔在苏黎世组织了一个“伏尔泰小酒店”俱乐部。2月8日,罗马尼亚人查拉将一把裁纸刀插进一本德法辞典,然后在刀尖所指的那页上随意用“达达”作为流派的称号,Dada,儿语,意思是“马”。用它作为文艺活动的旗号,并无任何意义,又恰恰

31、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一切都具有偶然和不可知性,也就是毫无理由、毫无意义。 查拉的宣言给达达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令人抽搐的痛苦的号叫,一切对立物、矛盾、怪诞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便是生命”。“让每个人叫喊吧:有一件催毁性的、否定性的伟大工作要完成。清除吧,扫荡吧。”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达达的精神破坏一切,否定一切,甚至包括达达自身。 法国:布勒东、苏波、阿拉贡号称“三剑客”,1919年3月在巴黎办了一份名为文学的杂志,取名文学是种反讽,其宗旨是反对一切文学传统。同年开始接触达达主义。1920年,查拉来巴黎组建了法国的达达主义集团,三人全部加入。在1922年宣布“抛弃达达”。

32、 2、第一次宣言时期(1924-1929): 1924年布勒东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以布勒东为首,阿拉贡、艾吕雅、苏波等形成声势浩大的潮流,与达达不同,他们有理论、有奋斗目标、有比较成功的作品。同年在巴黎格勒奈尔街15号,建立了常设机构“超现实主义研究办公室”,提出以生活本身为原料,欢迎一切追求创新、和现实生活不和谐的人。 同年还创办了机关报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在上流社会眼中是“世界上最无耻的一份杂志”。出版了十年。 传单、小册子,一具死尸,讽刺刚去世的法朗士:“随法朗士而去的,是人的一些奴性。让我们把埋藏诡诈、传统主义、爱国主义、机会主义、怀疑主义、现实主义和懦弱的那一天作为节日来欢庆吧

33、。” 逐渐转向法国共产党,比如阿拉贡,内部分裂。 3、鼎盛时期(1929-1941): 1929年12月,布勒东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纯化超现实主义”。阿拉贡事件,1930年阿拉贡参加苏联举行的第二届国际革命作家代表大会,结果没有捍卫超现实主义路线,导致与布勒东的决裂。 参加西班牙内战。 组织十几个国际超现实主义展览会。 大量作品问世。被二战打断。 4、战后时期(1946-1969):1947年,布勒东召集巴黎举行的国际超现实主义博览会,重振旗鼓。拓展为世界现象,延伸到各个领域。 1966年,布勒东去世,让许斯特接替,1969年宣布解散。 五、理论 1、现实和梦幻可以统一。统一之后的名字就是

34、“超现实”。 2、理性是枷锁,精神错乱和梦幻才是创作的源泉。 3、彻底抛弃一切传统的艺术形式,自动写作。 六、方法 1、下意识写作: 例如磁场的片段。 2、对梦的研究: 催眠术。疯狂和想象。3、集体游戏: 精美的尸体。 七、代表作家与作品 布勒东(1896-1966): 法国人,1927年曾参加法国共产党。 1928年发表小说娜佳。 电影:布努埃尔和达利合作的安达卢西亚之犬。美术:达利、米罗。 诗歌:埃利蒂斯、帕斯。 表现主义 一、概念 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继而扩展到音乐、文学等领域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的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本质;突破

35、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描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 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白、梦境、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家有卡夫卡、奥尼尔、恰佩克、斯特林堡、布莱希特等。 二、历程 1、首先出现于绘画领域: 表现主义一词是从法文“表现”(expression)引申而来的。最早出现于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画展上,当时米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油画被题为“表现主义”。马蒂斯于1908年12月25

36、日发表论文画家日记,公开宣布自己“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表现”。1911年,评论家威廉沃林格尔就马蒂斯等人的绘画作品下了“表现主义”的定义。从此,表现主义正式作为一个文学艺术流派的名称而广被采用,并于1914年开始引入德国文学界。 本来,表现主义是对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画派的反动而出现于绘画界的。表现主义认为:“世界存在着,仅仅复制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他们不满于印象主义者注重外在的客观事物的描绘,主张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摆脱外界印象,直接表现作者的“主观真实”。他们的口号是:艺术不是真实、而是精神;是表现,而不是再现。 以塞尚、凡高、高更为首的后期印象派已经开创了表

37、现主义的先河。同属表现主义先驱的还有劳德累克、蒙克等。 表现主义画派主要包括法国的野兽派和德国的“桥社”(德累斯顿,1905-1913)、“青骑士”(慕尼黑,1911-1914)。 马蒂斯。 蒙克。 克利。 康定斯基。 2、德国的表现主义文学: 1910年创办的狂飙和1911年创办的行动,是德国表现主义的阵地。1911年评论家威廉沃林格尔在狂飙上发表的文章宣告表现主义文学的产生。此后迅速波及诗歌、戏剧、电影和小说领域。 最主要的成就在戏剧领域,如凯泽(1878-1945)等。 3、20年代在奥地利等国家的兴盛: 当德国的表现主义渐渐衰落的时候,与德国有传统联系的奥地利等国家又兴起了以卡夫卡为代

38、表的第二个表现主义高潮。卡夫卡、恰佩克是主要代表,他们不象德国的表现派那么过激,也不一味地强调表现自我。 同时,在美国也兴起了表现主义文学,主要以奥尼尔等剧作家为代表。 4、对后来文学的显著影响。 三、代表作家与作品1、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小说家兼戏剧家。一生的创作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最初走现实主义道路,后来转向自然主义,继而又转向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女仆的儿子,精神上极端内向、孤傲,数度精神崩溃。与女人关系不好,三度婚姻,均以离婚告终,憎恨妇女。悲观主义,神秘主义。生前身后,名声显赫,“人民诺贝尔奖”。到大马士革去,戏剧,1898年。男人与女人,邮局,钱。人类生活

39、中充满着一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人生充满荒诞。 鬼魂奏鸣曲,室内剧,1907年。80岁的残疾老翁亨梅尔,“现代个人主义的危机”。2、卡莱尔恰佩克(1890-1938): 捷克剧作家、科幻作家。 万能机器人,科幻戏剧,异化主题。3、尤金奥尼尔(O Neill,1888-1953): 4、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 四、表现主义艺术特征 1强调表现主观感受,不再现客观现实。内心体验激情幻象真实。合理与荒诞的融合。 2、大量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人物的象征性。 环境的象征性。 思想的象征性。 3、强调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内心独白。对比。同时性。狂热的激情叫喊。 黑色

40、幽默 一、概念 “黑色幽默”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四十年代初超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布勒东的创作中,他曾给自己的一部作品命名为黑色幽默诗选。然而,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直到1965年美国文学评论家弗里德曼将六十年代初具有相同特点的文学作品片段收编成集,题为黑色幽默,方才正式定名。 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黑色,是指可怕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是指有自由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讽态度。黑色加幽默,即是阴惨凄凉、悲观绝望的幽默。实际上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的新的文学形式。黑色幽默最大的特点是把恐怖、怪诞和滑稽结合在一起,把生活理解为荒谬可怕的喜剧。 代表作家有:海勒(1

41、923- )、冯尼格(1922- )、巴思(1930- )、品钦(1937- )等。 二、理论 1、思想内涵: 对“黑色幽默”的解释不统一。 英语中的黑色,象征着悲观、阴郁、冷酷、苦涩、死亡。 哈利肖在文学名词辞典(1973)中,将其解释为“黑色喜剧”、“病态幽默”,认为它是荒诞的、变态的幽默。 奥尔德曼在越过荒原(1972)中说,黑色幽默是一种把痛苦与欢笑、荒谬的事实与平静的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 弗里德曼认为:黑色幽默是一种思想情绪上的黑色的东西与幽默的东西的结合,强调其中的玩世不恭。 尼克伯克在致命一蛰的幽默中,强调辛辣、反常和虐待狂的特征。 大英百科全书说:“黑色幽

42、默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在文学上的反映,它试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无意义和荒诞的最大的反响。 总之,这一派作家认为世界是一片荒原、历史是一片混乱,个人无法改变生存状态,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既缺乏充满自信的庄严的悲剧精神,又缺乏敢于蔑视对手的明快喜剧精神,只能是“苦恼人的笑”。黑色幽默不仅嘲弄他人,更是自我嘲弄,喜剧手法不仅用来处理丑恶和畸形,也用来处理不幸和痛苦。“绞刑架下的幽默”。其思想渊源可以说与存在主义哲学有共通之处。2、文学渊源: 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的阿里斯托芬。他的政治讽刺喜剧,是最早有黑色幽默风格的作品采用夸张的手法以产生戏剧效果,情节往往流于荒

43、诞,“开场”往往是民间滑稽剧的插科打诨。 后世的拉伯雷的巨人传、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伏尔泰的老实人等都受到阿里斯托芬的影响。 严格说,黑色幽默的先师是法官的塞利纳(1894-1961)和鲍里斯维昂(1920-1959)。塞利纳总是用粗俗的口语写出各种愚蠢、卑鄙、疯狂和痛苦的人物,整个使节是一出混沌的滑稽戏,长夜漫漫的旅程(1932)为代表。维昂的代表作生命浪花(1947)年也有黑色幽默色彩。 至于法国50年代兴起的荒诞派戏剧都具有“黑色幽默”的色彩。甚至有人说荒诞派戏剧可以叫黑色幽默戏剧。 三、作家与作品 1、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海勒,犹太裔美国人,祖藉俄国。1942年19岁的海勒参加

44、了美国空军第十二飞行大队当轰炸员,3年完成37次飞行任务,晋升为中尉。二战后,先后在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读书。毕业后,曾在宾大讲授英语写作课。后来为纽约时报、麦克卢尔杂志写广告,在此期间涉足文学。1962年发表第二十二条军规,一举成名。1974年出版出了毛病,声誉和经济上双丰收,这才开始专职创作。 第二十二条军规,发行量高达800多万册。成了反战青年的精神食粮。“第二十二条军规”甚至进入美国语言,成了各种残暴和专横、捉弄人、摧残人的官僚化罗网的代名词。 以二战为背景,虚构的地中海皮亚诺扎岛上,一个美国空军大队的生活。42章,每章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讲述一个主要故事,再由贯穿全书的人物尤

45、索林的经历把这些故事串联起来。2、小库特冯尼格的五号屠场: 冯尼格,曾就读于康奈尔大学,二战期间在美国空军服役,被俘虏进入纳粹战俘营,体验了德累斯顿大轰炸,幸免于难。战后获得紫心勋章,并到芝加哥大学攻读人类学,当过芝加哥新闻处记者。40年代后期开始创作小说,1950年成为专业作家。1965年以后又当过中学和大学里的教师。科幻特色。缪斯的竖琴P185。 艾皮凯克。 猫的摇篮。 冠军牌早餐。 五号屠场(1969)。10章,反战,人道主义特色。3、约翰巴思和烟草经纪人: 巴思,1952年毕业于霍普金斯大学,文学硕士,然后在霍普金斯大学和宾州大学任教,自1965年以来,一直在纽约州立大学当教授。他从1

46、956年开始发表小说,受存在主义影响较深,将讽刺幽默和哲理融为一体。 烟草经纪人(1960):松散的宏篇巨制。模仿18世纪的哥特体历史小说。描写17世纪下半叶作者的出生地马里兰的故事。主人公库克,年轻的绅士,“贞节男子和马里兰的桂冠诗人”,父亲派他前往马里兰照管田庄,海上历险,旁听案件,错把自己的财产判给坏人,自己卖身为奴,写长诗来谴责殖民地的罪恶。诗中的主人公是个备受欺凌的烟草经纪人。4、托马斯品钦和万有引力之虹: 品钦,1958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毕业后曾在美国海军服役。退伍后,在西雅图的波音飞机公司当特约撰稿人。缪斯的竖琴P187。 V(1963),欧洲历史上多次危机中以各种伪装反复出现

47、的非凡的女冒险家V的经历。第49批邮票的拍卖(1966),特里斯特罗系统。万有引力之虹(1973):百科全书式,第一卷就叫超越零度,向热寂说挑战,全书涉及现代物理学、导弹工程学、高等数学、侦探技术、性心理学等等。 四、特色 1、反英雄。 2、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时空旅行。重复、混乱。 3、科技含量。 4、特有的幽默。 荒诞派戏剧 一、概念 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戏剧流派。思想上师承存在主义“荒诞”概念,艺术上吸收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手法,以荒诞的戏剧形式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性。主题多为人生的无意义、人的异化、人与世界的隔膜、人与人之间的疏远等。艺术上故意采用与传统戏剧相反的手法,用模

48、糊的背景、象征、寓意、夸张、非逻辑的片段场面,抽象化、普遍化的人物,非理性的、无意义的语言,制造出强烈的荒诞效果。 什么是荒诞:尤内斯库的解释:“荒诞就是没有目的。和宗教、哲学甚至直觉的源泉切断联系,人感到迷惘,他所有的行动成为毫无意义、荒诞不经和没有用处。” 二、历程 1、1950年5月11日夜晚,巴黎梦游人剧院上演了法国戏剧家尤奈斯库的独幕剧秃头歌女,剧本的反传统性令仅有的三位观众大为惊讶。从此开了荒诞派戏剧先河。 2、1953年,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在塞纳河左岸的巴比伦剧院上演,轰动了法国剧坛。此后涌现出阿达莫夫、热内等作家,出现了一批惊世骇俗的新戏剧。引发了整个西欧的反响。 3、

49、1961年,英国著名戏剧评论家兼导演马丁艾思林出版专著荒诞派戏剧,为此类剧作定名。并向美洲扩散。 4、1969年贝克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荒诞派戏剧得到了西方正统文学的承认。 三、作家与作品 1、尤奈斯库(1912-): 父亲是罗马尼亚人,母亲是法国人。他在法国度过童年,然后在罗马尼亚上学,26岁时定居法国。在一个荒诞的机会中诞生了一部荒诞派的戏剧:据说他本来对戏剧没有爱好,但在1948年他自学英语时,使用英语会话手册,书中那些语无伦次的机械性练习使他灵感大发,“一周有七天”、“人们用脚走路,但是人们取暖用煤”,“乡村比城市安静,但城市人口更多”等。于是,他决心用那些不连贯的语言材料写一个“叫朋

50、友们开心”的剧本,剧本定名为简易英语。1949年他写好剧本,交剧团排练,有个演员把“金发女教师”的台词念成了“秃头歌女”,尤奈斯库又一次领会到荒诞性,马上将剧本更名。1950年他38岁时秃头歌女终于上演,尽管只有三个观众,但尤奈斯库一鼓作气,写出了30多部戏剧。在1958年,他的剧作犀牛在西德的杜塞尔多夫与观众见面后,连续演出了一千多场,成为戏剧史上的一个奇迹。除了戏剧,尤奈斯库还出版有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孤独的人以及戏剧理论著作集意见与反意见等。他的许多戏剧作品被列入世界瞩目的法兰西喜剧院的保留节目单中。1970年当选法兰西学士院院士。 A秃头歌女(1950) B椅子(1952) C犀牛(1

51、958) 2、阿达莫夫(1908-1970): 原籍俄国亚美尼亚,1924年移居巴黎,用法语开始写作。一度参加了以艾吕雅为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团体。从1950年开始,转向戏剧创作。很快成为荒诞派戏剧的中坚之一。后来与布莱希特相见,深受其戏剧理论影响,在1957年后脱离了荒诞派。 A大小手术(1950) B弹子球机器(1957),对机器的拜物教。 3、热内(1910- ): 从小被父母遗弃,在收容所里长大,10岁开始偷盗生涯,20岁后以盗窃和当男妓为生,先后多次进入监狱。但30岁后,居然走上创作道路,圣母之花(1943)和盗窃日记(1948)散文集有自传色彩。1948年,他第十次犯盗窃罪被判无期徒刑

52、,幸亏纪德和萨特等著名作家发起一场签名运动,方被保释出狱。此后,开始戏剧创作,“对抗社会的戏剧”。文笔优美、政治色彩、讽刺辛辣。 A女仆(1951) B阳台(1956) 4、品特(1930- ): 荒诞派戏剧在英国的代表人物。出生在伦敦一个犹太裁缝家庭,从小爱好戏剧,1948年进入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学习,从1949-1957年当了八年演员,此后开始从事戏剧创作。17个戏剧剧本,也有广播剧和电影剧本。他擅长表现人们的生活不断受到不明来路、不知所以然的外界的威胁,这种威胁使人们变为病态的、非理性的人,导致生活陷于混乱“恐吓的喜剧”。 A看管人(1962)。 5、阿尔比(1928-): 荒诞派戏剧在美

53、国的代表。出生在华盛顿,生下来刚两周就过继给剧院大老板、百万富翁里德阿尔比作养子,这是一个戏剧世家,养父的父亲也是剧院老板,在这个家庭里,物质方面是自由的,但缺少温情,所以此后阿尔比的剧作经常反映对家庭生活的不信任。小阿尔比自幼喜爱戏剧,12岁时就写过一个闹剧。在大学读了一年后辍学。因为对一切都不经心,遭父母训斥,便于20岁离开家庭,干过秘书、售货员、通讯员等工作。从 1958年起开始创作剧本。1960年他两年前创作的动物园故事与贝克特的一部戏同场上演,在纽约引起轰动,连演600多场,奠定了他在戏剧史上的地位。 A动物园故事(1960) B美国之梦(1961) C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1962

54、),真实与假想。 6、贝克特(1906- ): 出生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新教家庭,与乔伊斯同乡。贝克特早年就读于波多拉皇家学校,是个优秀的学生。中学毕业后进入都柏林三一学院深造,主修法语和法国文学。1927年,他大学毕业后以交流生的身份去巴黎教英语,结识了乔伊斯,担任过乔伊斯的秘书,参与整理芬尼根守灵夜,期间还把乔伊斯的许多作品译成法文。1931年,他又返回都柏林从事法文教学,并开始研读笛卡尔,获得硕士学位。1933年父亲去世,贝克特继承了一笔年金,从此周游欧洲各国,时常为先锋派杂志写文章。1938年定居法国直至辞世。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的创作分为小说和戏剧两大部分。小

55、说受乔伊斯的影响,意识流。但是戏剧方面成就突出得多,从1952年发表等待戈多后一鸣惊人,共写了十多个剧本。 A等待戈多(1952) B啊,美好的日子(1961) 存在主义 一、概念 “存在主义”原为一个哲学概念,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核心的文学称之为“存在主义文学”。作为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个文学流派,产生于30年代的法国,逐渐流行于欧美。它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揭露资本主义世界的荒唐丑恶,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和毁灭的命运,以及孤独、绝望、恐惧的思想情绪,同时也激励人们面对现实的重压而奋起抗争。艺术上多保留传统风格,思想上开掘哲理深度。 代表作家:萨特、加缪、波伏娃。 二、哲学渊源 1、

56、克尔凯郭尔(1813-1855) 存在主义自19世纪上半叶诞生。鼻祖是丹麦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而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又来源于希腊的哲学传统和基督教传统,他的存在主义又叫基督教存在主义。唯我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相结合。 核心是:哲学不应该研究客观世界,而应该研究个人主观的“存在”。个人“存在”无法摆脱痛苦、危机和荒诞,唯一的出路是弃绝理性、皈依上帝,实现神与人的统一。2、德国的存在主义: A、胡塞尔(1859-1938): 德国哲学家。从基督教存在主义过渡到无神论存在主义。他最大的功绩是创造了现象学。否定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完成了非理性主义的哲学体系。 B、海德格尔(1889-1976): 德

57、国哲学家,1927年的存在与时间中最先创造“存在主义”这个名词,并把存在主义理论系统化、明确化。他宣扬的是无神论存在主义。所关注的是“人是如何存在的”: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中,“人”同他的生存条件相脱节,面对着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一个荒诞的世界。而忧虑和恐惧可以揭示真实的存在。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使人通向存在,而存在与“光明”和“欢乐”相联系。 C、雅斯贝尔斯(1893-1969): 德国哲学家。复活了克尔凯郭尔,宣扬基督教存在主义。主张存在是对上帝的追求,哲学应当从“存在者”“人”出发,应关心作为个人的“人”在危机中的存在问题。 3、法国的存

58、在主义: 30年代传入法国,同文学相结合,分为三派: A、马塞尔(1889-1973)的基督教存在主义: 哲学家兼剧作家。步克尔凯郭尔后尘,宣扬人和上帝相通。1951年存在的神秘。 B、萨特(1905-1980)的无神论存在主义: 核心思想:“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1943年发表的700多页的存在与虚无。C、梅洛庞蒂(1906-1961)的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影响很小。 三、作家与作品 1、让保尔萨特: 2、西蒙波伏娃: 萨特评价她:“她兼有一个男人的智力和一个女性的敏感”。 生平: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出生在巴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母亲

59、信奉天主教,父亲是个喜爱文学、知识渊博的律师。波伏娃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波伏娃就表现出对旧秩序的怀疑和对新思想的追求。1929年她通过中学哲学教师资格会考时,在准备口试时与萨特邂逅,此次会考的题目是自由与偶然,萨特第一,波伏娃第二。当年她同时与三个有为青年来往,但更倾向于萨特。当萨特向她求婚时,波伏娃不同意传统的婚姻关系,为了保有个人自由,事实上,她与萨特就此结为终身伴侣。 从1931年大学毕业起,她先后在马赛、卢昂、巴黎担任中学哲学教师。几度同萨特到各国旅行。1936年,卢昂女青年奥尔嘉高萨绮微茨,曾以第三者的身份扰乱了波伏娃和萨特的和谐,1943年,波伏娃发表的第一部小说女客人就是以此

60、为题材的。1943年离开教学工作,开始职业作家的生活,她常常呆在弗洛尔咖啡馆,这个地方后来成为存在主义圣地。与萨特一起访问中国后,她在1957年发表了长征一书。 1980年萨特去世,波伏娃悲痛万分,次年写了永别的礼仪,然后隐退。1986年谢世。 创作:1、小说: A、女客人,1943年。B、他人的血,1945年。布劳马尔的自由选择:在家庭与革命之间,在退缩和介入之间,在抵抗与不抵抗之间。“每一个人在所有人面前都负有责任。”C、人总是要死的,1946年。 哲学寓言,15世纪意大利福斯卡亲王,灵药永生。 D、文人学士,1954年。龚古尔文学奖。二战后知识分子的迷惘。 2、思想论著: 第二性,19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