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国际法的概念 第二节 国法的渊源和编纂 第三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第四节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国际法的概念一、国际法的定义和特征 1、定义: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它主要是在各国交往中通过协议或认可形成的、协调各国意志的、由国家单独或集体的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2、国际法的特征 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 国际法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际法是由两个以上国家或更多的国家通过协议或 认可共同制定的 国际法是由各国单独或集体地采取强制措施来保证 其实施的。二、国际法的法律性质 1、国际法根据的效力,应该是国家之间的协议,即各国的协调意志。 2、国家之
2、间,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之间,是可以达成协议并受其约束的。所以,国家之间的协议构成了国际法效力的根据三、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1、类别: 指导国家在国际关系个别领域的行 为准则 指导国家在全部国际关系中的行为准则 2、特征: 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 适用于国际法的一切领域 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3、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业已确定的基本原则还包括国际合作、民族自决、真诚履行国际义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其他四项基本原则。第二节 国际法的渊源和编纂一、国际法渊源的含义 1、含义:国际法规范的形成方式,特别是国际法的 原则、规则和制度第一次出现的地方。 2、来源: 国际条约 国际惯例 二、国际法
3、的主要渊源 、国际条约 1、概念:是两个以上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 规定相互之间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 是一种正式的法律文书。 注:具有掠夺性、侵略性的不平等条约都是非法的、 无效的,其与国际法的渊源毫无共同之处。 、国际习惯 1、定义:是指在国际交往中,经反复实践逐渐 形成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三、国际法的其他渊源 、一般法律原则 、国际司法判例 、权威国际公法学家的学说 、国际组织的决议四、国际法的编纂 1、定义:将现有的以及正在形成中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系统化和法典化。 2、形式: 全面的编纂,又称国际法的全面法典化 专门的编纂,又称国际法的个别法典化 3、类别: 非官方编纂,又称民间
4、编纂 官方编纂,又称政府间的编纂第三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一、西方学者的有关学说 、国内法优先于国际法说 、国际法优先于国内法说 、国际法与国内法平行说二、我国的有关理论 1、观点:自然调整论 2、主张: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的法律体系,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并在一定程度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3、共性: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发生法律规范 作用 都有一整套原则、规则和制度来调整 其适用对象之间的关系 都具有强制力来保证其实施 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有的人提出了“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原则” 即:国际法不能干预国家根据主权原则
5、制定的 国内法,不能凌驾于国内法之上 国内法不能破坏公认的国际法 国际法与国内法效力适用的范围不同, 两者应当尊重各自的效力范围三、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践 1、本质:是国家如何在国内实施国际法, 即国家如何承担其国际法上义务 的问题。 2、各国的实践: 英国严格区分国际法的条约和习惯规则 法国以不与国内法冲突为适用国际习惯之前提 有些国家在宪法中未对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作出明文规定,但是在其他法律中却规定了国际法特别是国际条约怎样适用的问题 例如我国处理国际法的适用问题 直接将国际条约的内容或国际习惯规则在国内法上加以明确规定 对国际法的适用作出原则性的规定 根据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及
6、时对国内法做出相应的调补充和修改 3、一般而言,国家不能用国内法的规定改变国际法上现存的原则、规则和制度。有的国家以国内法对抗国际法的行为,在理论上违背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正常方式,对国际社会有害。 第四节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一、国际法的历史沿革 1、古代国际法:发端于奴隶制社会 2、近代国际法: 威斯特法利亚公会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巴黎和谈 3、过渡:从一战结束到二战结束 4、现代国际法:联合国宪章的生效二、现代国际法的发展趋势 1、趋势: 全面进入经济领域 国际习惯的成文化 与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同步发展的多分支化三、中国与国际法 1、古代中国:我国古代对外交往若断若续 是不全面的,而
7、且长期闭关 未能演变成有中国特征的国 际法 2、近代:国际法没有获得充分使用的机会 3、现代:我国政府一贯遵守联合国宪章 规定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公认的 现代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第二章 国际法的主体第一节 国际法主体概述第二节 国家及其基本权利与义务第三节 国际法上的承认第四节 国际法上的继承第五节 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第一节 国际法主体概述一、国际法主体的概念 1、概念:能够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具有直接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的能力的实体。 2、条件:具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 具有直接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的 能力 具有直接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的 能力二、国际法主体的范围 、国家的国际
8、法主体资格 1、国际法的特征决定了国家的基本主体地位 2、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国家的基本主体地位 3、国家的根本属性决定了国家的基本主体地位 、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资格 1、国际组织只能在组织章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2、它们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有限的,不能 像国家一样享受国际法的权利与义务 、争取独立的民族的国际法主体资格 由于尚未取得独立国家的地位,所以参加国际范围是有限的,不能像国家那样与其他国际法主体进行交往三、关于个人的国际法主体资格问题 1、主张个人是国际法唯一主体 2、反对个人是国际法唯一主体 3、国家仍是现代国际法的主体,但个人也有国际法主体资格第二节 国家及其基本
9、权利与义务一、国家的要素 、概念:指定居在一定领土上并在一定的政权组织领导下的人组成的具有主权的集合体。 、要素: 定居的居民 确定的领土 政府 主权二、国家的类型 、单一国 、复合国 联邦 邦联三、国家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基本权利 独立权 平等权 属地管辖权 自保权 属人管辖权 管辖权 保护性管辖权 普遍性管辖权 、派生权利:是或者从基本权利推演出来的,或者根据条约取得四、国家主权豁免 1、概念:又称“国家及其财产的管辖豁免”或“国家管辖豁免”,广义上指国家的行为和财产不受(或免受)他国立法、司法及行政的管辖,但通常仅指不受他国的司法管辖,即非经一国同意,该国的国家行为和财产不得在国外法院被
10、起诉,该国在外国的财产也不得被扣押或强制执行。 第三节 国际法上的承认一、国家上承认的概念 1、概念:指既存国家以某种形式对新国家、新政府或者其他事态的痴线表示接受并愿意与其发展正常关系的行为。 2、特征: 承认具有任意的性质 表示承认国愿意接受承认对象存在的事实 表示承认国与承认对象建立和发展正常关系 的愿望 承认会产生一定法律效果二、对新国家的承认(一)、国家承认的概念 1、概念:即为对新国家的承认,指既存国家以某种形式表示接受某一实体作为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存在的事实,并愿意与其进行交往的行为。 2、新国家产生的情况: 独立 合并 分离 分裂(二)、国家承认的条件 1、“新国家”必须具备“
11、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的要素,即必须有定居的居民、确定的领土、政府和主权。 2、“新国家”的建立必须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三)、国家承认的性质 1、性质:现代国际法理论和实践表明,某一实体只要实际具备了国际法上国家承认的条件,它就自然作为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而存在,承受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具有与他国进行正常交往的权利与能力。(四)、国家承认的方式 1、明示承认与默示承认 2、法律承认与事实承认 3、单独承认与集体承认 4、有条件的承认和无条件的承认(五)、国家承认的效果 1、为两国建立外交和领事关系奠定基础 2、双方可以缔结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条约或协定 3、承认国家承认被承认国法律
12、、法令的效力及其司法和行政管辖权的有效性 4、承认国承认被承认国的国家行为和财产在本国享有豁免权;承认被承认国有权以原告身份在本国法庭提起诉讼三、对新政府的承认(一)、政府承认的概念:指一国承认他国的新政府具有代表其本国的正式资格,并表示愿意与其建立或继续保持正常关系的行为(二)、政府承认的条件 1、新政府必须在该国的全部或大部分领土上独立和实际地建立了有效的统治,并且得到了该国全体或大部分居民的惯常服从 2、新政府的建立必须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原则 (三)、政府承认的方式和效果 1、承认新政府更多的是采用默示承认和事实承认的方式。 2、一般认为,政府承认的法律效果与国家承认基本相似。四、对交战团
13、体和叛乱团体的承认(一)、概念:是指在一国发生叛乱,其他国家确认反政府一方具有交战团体或叛乱团体的资格,并表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的行为五、中国与国际法上的继承(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 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上对新政府的承认,而不是对新国家的承认,应该适用政府承认的规则。(二)、中国对外国胡外国政府的承认 中国政府一贯坚持在符合国家和政府承认的条件的前提下,对新国家和新政府适时予以承认。第四节 国际法上的继承 一、国际法上的继承的概念和种类 1、概念:是指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由一个承受者转移给另一个承受者所发生的法律关系。 2、继承主体:国家继承、政府继承、国际组
14、织继承 3、继承对象:对条约的继承、对国家财产、国家债务和国家档案等条约以外事项的继承。二、国家继承(一)、国家继承的概念 1、概念:是指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而引起的一国在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被另一国所取代而发生的法律关系。 2、领土变更的情况: 部分领土转移 合并 分离、分裂 独立(二)、条约的继承 1、定义:是指在国家领土发生变更时,被继承国参加的国际条约是否对继承国继续有效的问题,亦即继承国是否承受根据被继承国参加的国际条约所产生的权利义务的问题。 2、领土变更的适用规则: 部分领土转移 合并 分离或分裂 独立(三)、国家财产的继承 1、定义:是指在继承发生时,根据被继承国的国内法为该国所拥
15、有的财产、权利和利益。 2、具体规则: 部分领土转移 合并 分离或分裂 独立(四)、国家债务的继承:是指被继承国队另一个国家、某一国际组织或者其他国际法主体所负的财政业务。(五)、国家档案的集继承:是指属于被继承国所有并由其收藏的记载本国各方面情况的一切文件资料。三、政府继承 1、概念:是指由政府更迭引起的一国旧政府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新政府所发生的法律关系。 2、实质:是新政府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继承旧政府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的问题。四、中国与国际法上的继承(一)关于条约继承的立场和实践(二)关于财产继承的立场与实践(三)关于债务继承的立场和实践(四)关于国际组织代表权继承的立场和
16、实践第五节 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一、国家责任的概念 1、概念:是指国家对其国际不法行为所承担的国际法律责任。二、国家责任的构成要件 、国际不法行为的主观要件1、任何国家机关的行为2、一国地方政治实体的机关行使其职权的行为3、经一国国内法授权行使政府权力要素的其他实体的机关行使其被授予的职权的行为4、实际上代表国家行事的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为5、在正式当局不存在和有理由行使政府权力要素的情况下实际上行使这些权力要素的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为6、别国或国际组织交由一国支配国政府权力要素的机关的行为7、成为一国新政府或导致成立一个新国家的叛乱或革命运动机关的行为、国际不法行为的客观要件 1、是指可以归因于一
17、国的行为违反了该国承担的有效的国际义务 2、分类: 严重的国际不法行为 一般的国际不法行为三、国家责任的形式、限制主权:指国际不法行为的受害国及国际社会全面或局部地限制行为国行使主权的一种责任形式。、其他 继续履行 终止不法行为 保证不重犯 恢复原状 赔偿 抵偿 道歉、国家的刑事责任的问题四、国家责任的免除、同意、对抗措施、不可抗力和偶然因素、危难、危急情况第三章 国际法上的居民第一节 居民和国籍第二节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第三节 引渡和庇护第四节 国际法上的难民第一节 国际法上的居民一、居民 1、概念:是指居住在一国境内的所有自然人二、国籍的概念和意义 、国籍的概念:是指个人作为某一主权国家或公
18、民的法律资格和身份 、国籍的法律意义 1、国籍是国家区分本国人还是外国人的法律依据 2、国籍使个人与其国籍国之间确立了权利与义务关系 3、国际是国家在国际法上对个人享有和行使管辖权以及实施外交保护的法律依据 、关于国籍的立法:是国家自己认可或制定的有关本国国民或公民资格的取得、丧失或变更方面的法律 三、国籍的取得和丧失 、国籍的取得:1、概念:是指一个人取得某一特定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资格2、途径与方式: 血统主义原则 因出生取得国籍 出生地主义原则 混合原则 自愿申请入籍 因加入取得国籍 选择入籍 因涉外婚姻、收养、认领入籍 因国家领土变更而入籍 、国籍的丧失 1、自愿丧失国籍 2、非自愿丧失
19、国籍四、国籍的抵触、国际抵触的概念:是指个人同时具有一个以上的国籍或无国籍成为实际存在且无法回避的现实、双重国籍的产生和解决 1、产生 由于出生的是由导致产生双重国籍 由于出生以外的事由导致产生双重国籍 2、解决 国内立法措施 国际双边条约措施或公约措施、无国籍的产生和解决 1、产生 由于出生的事由 基于出生以外的事由 2、解决 国内立法措施 国际立法措施五、中国的国籍立法与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的主要内容 1、中国国籍的取得 2、中国国籍的丧失 3、中国国籍的恢复、中国国籍立法和实践的基本原则 1、以双系血统主义为主兼采出生地主义的混合原则 2、一人一藉原则 3、减少和消除无国籍状态原则
20、 4、平等原则 5、反对强迫入籍原则第二节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一、外国人的概念 广义上讲,外国人是指不具有某一特定国际本国国籍的自然人。狭义上讲,仅指不具有某一特定国家本国国籍而具有其他国家国籍的自然人,即仅指外国国民而不包括无国籍人。二、确定外国人法律地位的原则与规则、概述:外国人的法律地位是指外国人在一国入境、出境、居留和从事各项活动方面享有法律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状况。、确定外国人法律地位的一般原则 1、国民待遇 2、差别待遇 3、最惠国待遇、对外国人入境、居留和出境的管理规则 1、外国人入境: 、程序条件:申请入境的外国人应持有有效护照并办理入境国的签证手续 、实体条件:包括互惠条件和不危害
21、入境安全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条件。 2、外国人的居留:合法入境的外国人应根据所在国的法规和该国缔结的有关国际条约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享有居住权 3、外国人出境:根据国际法,一国不得阻止外国人合法离境三、外国人在中国的法律地位 1、原则: 遵守和履行国际条约义务原则 互惠对等的国民待遇的原则 符合国际惯例的差别待遇的原则四、外交保护、外交保护的概念:是指一国国民在境外遭到另一国的不法侵害,并因此种侵害得不到该外国国内法律程序的救济时,由受害人本国直接采取外交或国家间司法方式追究该外国的国家责任并要求赔偿的国家行为。、外交保护的合法条件 1、本国国民在外国的合法利益和地位受到侵害,而且是由可归属于该外国国
22、家并应由国家承担责任的行为所致。 2、受害者从受害时起至实施外交保护结束的期间持续拥有保护国的国籍 3、受害人已用尽外国当地的一切行政和司法手段仍无法获得救济。第三节 引渡和庇护一、引渡、定义和特征 1、定义:国家之间依据国际条约、互惠原则并应拥有管辖权国家之请求,将处在本国境内而被该请求国指控犯罪或已判刑的人送交该请求国审判或处罚的国际司法协助的行为。 2、特征: 引渡的主体是国家 引渡的客体是指引渡双方当事国同意移交的罪犯 引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克服刑法地域性和各国刑 事管辖原则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漏洞,以防止罪犯 逃脱应收的处罚、引渡的法律依据 1、根据被请求国国内立法请求引渡 2、依据国内法
23、和互惠保证进行引渡 3、通过签订条约引渡、引渡的基本条件 1、可引渡罪行 、可引渡罪行的概念 、确定可引渡罪行的原则:各国所依据的原则都是“双重犯罪原则” 、确定可引渡罪行的方法:列举法 综合法概括法 、政治犯罪问题: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来确定引渡罪行,都明确规定政治犯罪不引渡。国际上通过多边公约形式规定某些罪行不得视为政治犯罪。用这种方法对政治犯罪的范围所做的限定称为非政治化努力 到目前为止,非政治化努力所涉及的行为主要有: 第一,刺杀国家元首的行为 第二,战争罪、反和平罪与反人类罪 第三,灭绝种族怙种族隔离罪行 第四,非法劫持航空器和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 第五,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
24、表的罪行 2、可引渡的人: 本国公民或国民 请求国公民或国民 第三国公民或国民 3、引渡与犯罪地:发生在请求国领域 发生在被请求国领域 发生在第三国领域二、庇护 、庇护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1、概念:是指一国对因政治原因而遭受他国追诉(包括可能追诉)或处罚的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给予保护并拒绝将其将其交还或引渡的一项国际法制度、庇护权及其性质 1、是以国家属地管辖权为依据而派生的一项国家权力,是庇护国国家主权的一种具体体现。 2、性质:关于性质,尚存在着值得注意的另一种主张,即认为它是国际法赋予个人的一种权利。、庇护的一般规定 庇护权的行使必然涉及庇护国与追诉国之间针对被庇护者的管辖而产生的权利义
25、务的关系。国际法中有关庇护的规则既包括条约规则也包括长期国际实践中形成和确立的习惯国际法规则。 一国行使庇护权时应遵循的一般法律规则主要有: 1、关于庇护权的客体、即庇护的对象只能是政治犯。 2、关于庇护权的行使空间范围。 3、关于被庇护者的法律地位和庇护国对被庇护国的责任、域外庇护:包括外交庇护,是指一国在其驻外国的外交使馆、领事馆等设施内或在停降于外国领域内的本国舰船和飞机上庇护的外国人。、中国对庇护问题的原则和立场 中国承认好尊重各国的领土庇护权。针对某些外国在驻华使馆内庇护中国公民以及违反领土庇护的国际法规则而在其本国境内庇护中国公民的某些违法行为,中国政府都曾提出过严正交涉。第四节
26、国际法上的难民一、难民的概念和种类 1、概念:从广义上看泛指因自然灾害、战争、大规模内乱和各种政治追害等原因被迫逃离本国或经常居住国二流亡到其他国家的人员。二、难民身份的确认 1、确定:确定某人的国际法上的难民身份是该人取得有关难民国际条约(公约)规定的法律地位,并享有和承担相应权利义务的前提。即: 迁移或滞留于境外 受到某种迫害或有正当理由畏惧收到此种迫害 不能或不愿接受国籍国保护 未从事某种犯罪行为三、难民的国际保护与法律地位 1、在难民的国际保护方面,国际法所确立的原则主要有两项:“不推回”原则 “国际团结与合作”原则 2、关于难民的法律地位,即难民在避难国享有和承担权利义务方面的待遇,
27、也已在1951年公约中作了较为全面和具体的规定。第四章、 国家领土第一节、国家领土概述第二节、领土的取得与变更第三节、国界与边境第四节、南极与北极第一节、国家领土概述一、国家领土的概念领土主要是指国家所领有的土地,即国家领土。国家领土是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国家领土对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领土是国家主权独立的物质表现,是居住其上的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领土是形成国家的要素之一,是构成国家必不可少的条件。二、国家领土主权国家领土主权:是指国家对其领土所享有的所有权、处分权、支配权和管辖权。三、领土的构成部分1、领陆2、领水3、领空4、底土四、内陆水(一)、河流1、国内河流2、
28、界河3、多国河流4、国际河流(二)、运河1、苏伊士运河2、巴拿马运河3、基尔运河(三)、湖泊第二节、领土的取得与变更一、传统国际法上的领土取得方式(一)、先占先占行为合法有效,必须具备以下要素:1、先占的主体必须是国家,并且以国家的名义进行。2、先占的客体只限于“无主土地”,即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土地。3、先占在主观上必须有先占的意图,并作出一定的意思表示。4、先占在客观上必须是实行有效的占领,即国家在该地区通过立法、司法或行政措施实行有效的占领或控制。 (二)、时效(三)、添附(四)、割让(五)、征服二、现代国籍法上的领土变更方式现代国际实践中,除继续承认先占、添附、自愿割让等传统的领土变更方式
29、外,还经常采用民族自决、全民投票和恢复领土主权这几种新的领土变更方式。(一)、民族自决(二)、全民投票(三)、恢复领土主权三、对国家领土主权的限制国家领土主权的限制有两种情况:适用于一切国家或者大多数国家的一般限制。适用于特定国家的根据条约对其领土主权施加的特殊限制,这种对领土主权的限制合法与否,主要取决于据以产生的条约是否合法。属于此类特殊限制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共管(二)、租借(三)、国际地役(四)、势力范围第三节、国界与边境一、国家的边界国家边界:是确定国家领土范围的界限,是划分一国领土与他国领土、一国领土与专属经济区或公海以及一国领空与外层空间的界限。(一)、边界的形成1、因
30、传统习惯形成的边界2、因条约形成的边界3、因继承形成的边界(二)、划界的方法1、自然划界法2、几何学划界法3、天文学划界法(三)、划界的程序通过双边条约划定边界通常经过两个阶段,即定界和标界。二、边境制度边境:是指边界线两边的一定宽度的区域。(一)、界标的维护(二)、界水的利用和保护(三)、边境土地及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四)、边民生活的照顾(五)、边境争端的处理三、中国的领土与边界问题(一)、中印边界问题(二)、南海诸岛(三)、钓鱼岛第四节、南极与北极一、南极(一)、南极的概况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包括南极圈以内的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总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二)、南极条件体系和南极的
31、法律地位“南极条约体系”的主要内容有:1、南极专为和平目的所利用2、国际合作和科研自由3、冻结领土主权要求4、“协商会议”制度5、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的保护二、北极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内的区域,主要部分是北冰洋。北冰洋面积为15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70%的洋面常年冰封,冬季冰冻面积可达90%。第五章 海洋法第一节 海洋法概述第二节 内海水与领海第三节 毗连区与专属经济区第四节 大陆架与国际海底区域第五节 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域与群岛水域第六节 公海第一节 海洋法概述一、海洋法的概念:是有关各种海域的法律地位和调整各国在个种海域从事航行、资源开发和利用、海洋科学研究等活动,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原则、规
32、则和规章、制度的总称。二、海洋法的发展 1 在古代,海洋被认为是共有之物 2 中世纪,统治者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 3 16世纪以后,近代国际法奠基人格劳秀斯明确提出海洋自由的观点 4 18世纪,许多国际法学者都采取了公海自由的立场 5 20世纪后,海洋法有了重大发展,已从过去的海面法延伸到海底开发制度。 三、海洋法的编纂 1、第一次海洋法会议于195年2月24日-4月27日在日内瓦召开。 2、第二次海洋法会议于1960年3月17日-4月27日在日内瓦举行。 3、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与1973年12月3日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召开。第二节 内海与领海一、内海水 内海水的概念及其法律地位 1、概念:是指一国
33、领海基线内的一切水域。它包括一国的港口、海湾和海峡以及领海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海域。 2、法律地位:内海水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它与国家的陆地领土具有相同的地位,国家对其享有完全的、排他的主权。所有外国的船舶非经许可不得在一国的内海水航行、 港口:是指具有天然条件和人工设施、用于装卸货物、上下乘客和船舶停泊的海域。 海湾:是深入陆地较深形成明显水曲的那一部分海洋 海湾分三类: 沿岸属于一国领土的海湾 沿岸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领土的海湾 历史性海湾 海峡:是连接两个海洋的一个狭窄天然水道。海峡的形成有三种情况:有两块陆地形成由沿岸岛屿与陆地形成 有岛屿之间形成二、领海 领海概念:是指沿着国家的海
34、岸或内水受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下的一定宽度的海水带。 领海宽度:历来争议较大,曾出现过多种学说 航程说视野说大炮射程说 领海基线 正常基线,即低潮线 直线基线,也称折线基线 混合基线 领海的外部界限 1 平行线法 2 交圆法 3 共同正切线法 海岸相邻或相同国家间领海的分界线:两国领海一般以中间线为界,中间线上的任何一点与两边基线最近点的距离是相等的。 领海的法律地位和制度 1 沿海国对领海的主权权利 2 无害通过权 3 沿海国在领海内的司法管辖权第三节 毗连区与专属经济区一、毗连区 1、定义:是毗连领海并由沿海国家对海关、财政、卫生、移民等类事项行使必要管制而划定的海域。 2、范围:从测算领海
35、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的规定,中国毗连区为领海外领接领海的一带区域,毗连区的宽度为12海里。二、专属经济区 专属经济区的由来:是沿海国领海以外领接领海的一个区域,它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市海洋法上的一项新制度。它是二战后才开始出现的。 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地位 海洋法公约第五部分第55条规定:“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的一个区域,受本部分规定的特定法律制度的限制,在这个制度下,沿海国的权利和管理权以及其他国家的权力和自由均受本公约有关规定的支配。” 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制度 1 沿海国的权利与义务 2 其他国家的权利与义务 3 专属经济区内生
36、物资源的养护 4 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的利用 中国的专属经济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并领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200海里。” 2、中国在专属经济区的权利与义务第四节 大陆架与国际海底区域一、大陆架 大陆架的概念: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大陆架的法律制度 相邻或相向国家间大陆架的划界 认为应以中间线或等距离线作为划界原则 主张应该按照公平原则来划定疆界,这种意见是以“北海大陆架案”为依据的。 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关系 1 两者的形
37、成方式和过程不同 2 两者的法律依据不同 3 沿海国在这两个区域内的权利义务不同 4 两者的范围不同 中国的大陆架 1 中国大陆架的概念和范围 2 中国在大陆架的权利与义务二、国际海底区域 国际海底区域的法律地位 1 它是国际法上的新概念,它是指国家管辖权范围以外的海床、海底及其底土,即专属经济区的大陆架以外的海域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 2 1967年8月7日,马耳他常驻联合国代表阿维德帕多提出,国际海底区域应被看做人类共同的财产,为全人类福利服务。联合国的一些决议,先后肯定了他的“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主张。 国际海底开发制度 1 平行开发制度 2 国际海底开发制度的新发展 经过6年的激烈辩论,
38、采矿法典在2000年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上获得通过。 2001年,区域内多金属热液硫化物和富钴结核探矿与勘探规则的制定,开始进入程序。 国际海底管理机构:管理局以所有成员主权平等的原则为基础。管理局由公约的所有缔约国组成。它下设以下几个机构:大会、理事会、秘书处和企业部。 国际海底区域制度的新发展 1994年7月,联合国大会制定通过了关于执行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协定 1 对海洋法公约进行修改的主要原因 公约的普遍性问题 公约对市场形势估计不足,法律明显超前 建立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的实际需要 2、修改的主要内容 关于缔约国的费用承担问题 关于企业部 关于
39、决策程序问题 关于技术转让的问题 关于生产限额 关于补偿基金 关于公约的财政条款 关于审查会议 3、协定与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关系第五节 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与群岛水域一、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1、概念:是指连接两端都是公海或专属经济区,而又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2、海洋法公约采用了折衷方案,对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规定了三种通行制度:过境通行制度无害通行制度适用特殊公约制度二、群岛水域 群岛和群岛国的定义:群岛是指一群岛屿,包括若干岛屿的若干部分、相连的水域和其他自然地形,彼此密切相关,以致这种岛屿、水域和其他自然地形在本质上构成一个地理、经济和政治的实体,或在历史上已被视为这种实体。而群岛国则是
40、指全部由一个或多个群岛构成的国家,并可包括其他岛屿。 群岛基线的划定 群岛国可根据直线基线法,在最外缘的各岛确定一系列的点来划定领海 在基线范围内,水域面积和包括环礁在内的陆地面积的比例应在1:1到9:1之间 这种基线的长度不超过100海里,但围绕任何群岛的基线总数中至多3%可超过该长度,最长不能超过125海里 这种基线的划定,不应在任何明显的程度上偏离群岛的一般轮廓 群岛水域的法律地位和制度 根据海洋法公约第49条规定,群岛国主权及于水域及其上空、海床和底土,以及其中所包含的资源。第六节 公海一、公海的概念:是指国家领海以外的水域。二、公海的法律地位 1、公海自由原则是国际法上较古老的海洋法
41、规则。 2、任何国际不得将公海的任何部分占为己有,不得对公海本身行使管辖权 3、公海自由包括:航行自由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建造国际法所容许的人工岛和其他设施的自由捕鱼自由科研自由三、公海的法律制度 航行制度 制止海盗行为 禁止贩运奴隶 禁止贩运毒品 禁止在公海上进行非法广播 登临权 紧追权 捕鱼制度 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 海洋科学研究第六章 空间法第一节 空间法概述第二节 国际航空法第三节 外层空间法第一节 空间法概述一、空间法的概念 1、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空间可分为两大部分:包括地球的陆地和各种水域在内的地球空间除地球空间外的空中空间 2、空中空间 空气空间 外层空间二、空间法的内
42、容及其发展 空间法的内容构成 1、空中空间就其自然形态来讲,是由一般意义上的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组成的统一体。 2、一般将国际空间法的法律规范分为两类 适用于空气空间,主要调整各国在航空活动中相互关系的国际空气空间法,通常也成为国际航天法 适用于外层空间,旨在调整各国航天活动中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外层空间法,也称为国际航天法 国际航空法的发展 1944年1月,芝加哥会议最后通过和签署了国际民用航空公约。芝加哥公约已成为迄今为止影响最广泛、最重要的国际航空条约,构成国际航空法最主要的法律渊源之一。 外层空间法的发展 1、1961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重大决议,提出外空活动三原则:开发利用
43、外空应为改善人类福利服务国际法包括联合国宪章应适用于外太空及外空天体外空及其天体不得占有 2、1967年开始订立了5个普遍性的外空国际公约。它们是:1967年签订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的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1968年订立的关于援救航天员、送回航天员及送回射入外空物体之协定1972年订立的外空物体造成损害之国际责任公约1975年订立的关于登记射入外层空间物体的公约1979年订立的关于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 上述5个公约构成了现行外空法的主要法律渊源。三、中国与空间法 伴随着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保障国家利益,维护航空航天活动正常的国际法律秩序,中国在此领域参与了
44、诸多的国际合作:空间法领域已成为中国缔结和参加国际公约、条约最多的领域之一中国已成为国际航空和外空方面重要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的参加者中国政府在国际航空和航天活动的具体实践中,严格遵照和依据有关国际法原则和规则处理问题,切实承担和履行自己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第二节 国际航空法一、空气空间的法律地位 领土上空空域的法律地位 1、绝对自由论 2、有条件自由论 3、海洋比拟论 4、国家主权论 领空以外空域的法律地位 1、领空以外空域主要包括领海以外的海洋上空、南极上空和无主土地上空。 2、法律地位: 认为“公海上空以及不属于任何国家领土的上空不属于任何国家主权管辖 认为领空外空域在法律地位上受到地面区域法
45、律地位的直接影响 领空的法律界限 联合国通过的决议和新制定的有关国际公约中产生了一个新的法律概念,即外层空间,并规定任何国家不得对外层空间主张主权。这种划分导致了空域划界的第二次革命,同时也使领空的垂直范围直接受到外层空间定义和定界的影响,即外层空间的下部界限就成为领空的上部界限。二、国际航空的法律规则 关于航空器的国籍 关于航空器的分类 关于国内载运权 关于航空器遇险援助和调查的规则 关于国际空中航行的权利和自由 非航班飞行 航班飞行 保障国际民用航空安全的法律责任三、惩治危害民航安全行为的国际法规则 东京条约 1、关于公约的适用范围 2、关于管辖权 3、关于机长的权利 4、关于非法劫机 5
46、、关于缔约国的其他权利和义务 各国有义务支持机长行使公约赋予的权力 对航空器内犯有刑事犯罪或其他行为的人采取调查、 逮捕措施或行使管辖权时,缔约各国应适当考虑航空 器的安全和其他利益,并且应避免对航空器、乘客、 机组成员或货物造成不必要的延误。 海牙公约 1、劫机行为的定义、特点和性质 2、公约的适用范围 3、对劫机犯罪的管辖权 4、对劫机犯的引渡 该公约对“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适用作了限制。 该公约针对目前世界各国引渡制度的差异,具体规定了公约缔约国相互间承担引渡义务的法律根据。 公约还确立了“或者引渡,或者起诉”这一重要的法律原则 5、对劫机犯的处罚 6、缔约国的其他主要义务 蒙特利尔公约
47、第三节 外层空间法一、外层空间的定义和定界 问题的提出:随着人类空间活动向纵深发展和国际空间法的不断发展,空中空间在垂直方向上被划分为地位不同的两个区域。这两个区域尽管在名称上借用了自然科学中的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这两个名词,但在法律上其含义和范围显然与自然科学不同。 外空定义和定界的不同主张 关于外空的定义和定界问题历来有两种对立的主张。一些国家认为,外空定义和定界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另一些国家则认为,要想在现阶段对外层空间作出定义和定界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是不现实的。 外空定义和定界问题的国际法发展现状 外空定义和定界是国际法中尚未完全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地球静止轨道的法
48、律性质 所谓地球静止轨道,是指位于赤道平面垂直上空离地面约35800公里的环绕地球的轨道。 绝大多数国家和习惯国际法承认地球静止轨道是外层空间的一部分,外空法的原则与规则对该轨道空间应予适用。但由于地球静止轨道是一种有限的空间资源,因此急需建立有关该轨道使用方面具体的国际法制度。二、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 外空是一个独特的空间领域:从法律地位来看,外空就是外空,它对所有国家自由开放,但又不属于任何国家及受其主权的管辖;作为整体而言,它也不属于国际社会或全人类所有,各国只能按照条约国际法或习惯国际法享受进入、探测、利用和开发外空及其资源的权利和自由,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与责任。 从事外空活动的自由和权
49、利 1 进入外空自由 2 外空探测自由 3 外空科学调查自由 4 外空的利用自由 外空活动中核能源的利用问题 利用航天器遥感的问题 卫星直接电视广播问题 5 外空的开发自由 6 管辖和控制权 7 其他自由和权利 从事外空活动 1 外空活动必须遵守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 2 外空活动必须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3 外空只能用于和平目的 4 促进国际合作与谅解之义务 5 最大限度的公开化义务 6 保护环境的义务 7 尊重他国权利和自由的义务 8 承担国家责任好复杂赔偿的义务 第七章 外交与领事关系法第一节 外交与领事关系法概述第二节 外交机关制度第三节 外交特权与豁免第四节 领事关系法第一节 外交与领
50、事关系法概述一、外交关系与外交关系法 1、外交:是国家利用其主管对外关系的机关或官员,通过谈判、信息交换派遣和接受常设或临时使团、参加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以及缔结条约和协定等方式处理对外关系事物,以实现国家外交政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活动。 2、外交关系:是指国家在外交活动中雨其他国际法主体形成的国际关系。 3、外交关系法:是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外交关系的原则、规则、规章和制度的总称,是规范国际法主体进行外交活动的行为准则。二、领事关系与领事关系法 1、领事:是一国根据与他国协议,派往他国某一城市或地区执行领事职务,以保护派遣国及其公民和法人在当地合法权益的代表。 2、领事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在互相设
51、立常驻领事代表机关、派遣和接受领事以及领事在执行任务中形成的国际关系。 3、领事关系法:是调整国家之间领事关系的原则、规则、规章和制度的总称,是规范国家从事领事活动的行为准则。第二节 外交机关制度一、外交机关种类 外交机关:是指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外交政策,从事具体外交活动的机构和人员总称。 国内的外交机关 1 国家元首 2 政府 3 外交部门二、使馆及其人员 使馆制度的产生:自从国家产生以后,国家质检为了处理特定的外交事务就出现了临时的使节往来,而现代意义的使馆制度是在近代欧洲开始出现的。 使馆的建立:国家之间建立外交关系之后,一般要在对方的首都建立使馆。但一国是否或者何时与他国建立外交关系和
52、使馆,属于该国主权范围内的事项,该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作出决定。 使馆的职务: 1 在接受国中代表派遣国 2 在国际法许可的限度内,在接受国中保护派遣国及其国民的利益 3 与接受国政府办理交涉 4 以一切合法手段调查接受国的状况及发展情形,向派遣国政府报告 5 促进派遣国与接受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发展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与科学关系。 使馆人员的组成 1.使馆馆长 2.使馆职员 外交职员 行政和技术职员 事务职员 使馆人员的派遣和接受 接受国有权随时宣布使馆外交人员为不受欢迎的人或者宣布使馆其他人员为不可接受,并且不需要说明原因。使馆馆长在得到接受国的明示同意后,即可携国书前往接受国
53、赴任。使馆馆长抵达接受国之后,应首先拜见接受国外交部长,大使和公使将其国书副本递交接受外交部,并约定正式递交国术的日期,然后,在约定的日期把国书正本递交接受国国家元首。 外交代表职务的开始和终止 1.开始:通常使馆馆长在递交国书后即可视为开始执行任务。 2.终止 任期届满或派遣国政府召回 接受国政府要求派遣国政府召回 派遣国与接受国断绝外交关系 派遣国或接受国由于政变或社会革命产生新政府三、特别使团:是指一国经另一国的邀请或同意,派往该国进行或者完成特定使命的临时性代表团。 特别使团的派遣和职务:特别使团的派遣必须首先正的接受国的同意。特别使团可以包括外交人员、行政和技术人员以及服务人员。在国
54、际实践中,特别使团得职务主要是就某一重要事项谈判,或者完成某项特定使命,加强或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 特别使团及其工作人员的特权与豁免 1.特别使团的特权与豁免 2.特别使团中外交人员的特权与豁免四、外交团 狭义的外交团是指由驻在一国首都的各国使馆馆长组成的团体;广义的外交团则是指由驻在一国首都的各国外交人员及其家属组成的团体。 外交团可以代表各国使节向接受国政府传达日常事务中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或者应接受国政府的请求向各国使节通报或传达某些情况。 但外交团不具有任何法律职能,不能在接受国内从事任何政治性运动,不得采取联合行动向接受国政府施加压力,不得干涉接受国的内政。第三节 外交特权与豁免
55、一、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根据 1.概念:是指使馆和使馆人员在接受国内所享受的各项优惠权利和免受接受国管辖的权利。 2.根据: 治外法权说 代表性说 职务需要说二、使馆馆舍的特权与豁免 使馆馆舍不得侵犯 使馆档案文件不得侵犯 使馆通讯自由 使馆免纳税、关税 使馆人员行动和旅行自由 使用国旗、国徽三、外交人员的特权与豁免 外交人员人身不受侵犯 1.外交人员不收任何形式的逮捕和拘禁 2.接受国要采取一切适当措施防止外交人员人身、自由或尊严受到任何侵犯,并对侵犯外交人员人身、自由或尊严的行为予以惩处。 寓所、文书、信件和财产不受侵犯 管辖豁免 1.刑事管辖豁免 2.民事和行政管辖豁免 3.管辖豁免与执行豁
56、免的放弃 免纳捐税、关税四、外交特权与豁免的适用范围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人员范围:与外交人员构成同一户口的家属,若非接受国国民,享有与外交人员相同的特权与豁免。 外交特权与豁免使用的时间范围五、外交人员及家属在第三国的地位六、使馆及外交人员对接受国的义务 1.尊重接受过的法律、规章 2.不干涉接受国内政 3.使馆馆舍不得用作与使馆职务不相符的用途 4.使馆与接受国洽谈公务,应当同或接受国外交部或另经商定的其他部门进行 5.外交人员不应在接受国内卫私人利益从事任何专业或商业活动七、中国关于外交关系制度的规定 为了在国际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国际交往,我国一方面加入了一些有关外交
57、关系的国际公约。为了适应发展国际交往的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6年9月5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全面规定了外国驻华使馆及其人员、驻华国际组织机构及其人员以及特别使团及其人员的特权与豁免,是一部有关外交关系的主要法律文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个国家主席共同行使最高的外交职权。第四节 领事关系法一、领馆及其人员 领事关系及领事馆的建立 领事馆是派遣国在接受国设立的办理领事业务的机关。领事馆的设立必须经接受国同意。领馆设立的地点、领馆类别及其辖区有派遣国经接受国同意后确定。 领馆人员 包括领事官员(包括职业领事和名誉领事)、领事雇员和领馆服务人员 领馆人员的派遣与接受
58、1.领馆馆长的派遣与接受 2.领馆馆员的派遣与接受二、领事职务 领事的职务:主要是促进两国之间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和保护派遣国及其侨民在接受国的利益。 领事人员职务的终止 本人被派遣国召回 撤销领事证书 被宣布为不受欢迎或不能接受的人 接受国通知派遣国不再承认有关人员为领馆人员三、领事特权与豁免 是指领馆和领馆人员执行任务期间在接受国所享有的各项优惠权利和免受接受国管辖的权力 领馆特权与豁免 1.领馆馆舍不受侵犯 2.领馆档案和文件不受侵犯 3.领馆通信自由 4.领馆人员行动和旅行自由 5.免纳捐税和关税 6.使用本国国旗和国徽 领事官员与豁免 1.人身不受侵犯 2.管辖豁免 3.作证义务的免除
59、 4.免税免检 5.其他特权与豁免 领事特权与豁免的适用范围 1.领事特权与豁免适用的人员范围 2.领事特权与豁免适用的时间范围 领馆及领馆人员对接受国的义务四、中国关于领事制度的规定 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全面 规定了外国驻华领馆及领馆人员的地位和特权与豁免,阐述了中国在发展与外国领事关系方面的原则立场,是有关领事关系的最主要的国内立法。第八章 国际组织法第一节 国际组织法概述第二节 联合国第三节 专门性国际组织第四节 区域性国际组织第一节 国际组织法概述一、国际组织的概念和类型 国际组织和国际组织法的定义 1.国际组织:是现代国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两个以上的
60、国家或其政府、人民、民间团体基于特定目的,以一定协议形式而建立的各种机构。 广义: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 狭义:专指若干国家或其政府通过签订国际协议而成立的机构 2.国际组织法:是指用以调整国际组织内部及其对外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包括有关国际组织建立、存在与活动的一切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国际组织的特征 1.国际组织是国家间的组织,而不是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世界政府机构,它的权利是由成员国授予的。 2.国际组织成员主要是国家 3.国际组织的职能主要是促进国际合作或防止战争 4.国际组织一般都设立常设机构 5.国际组织是以国际条约为基础而建立的 国际组织的类型 1.按国际组织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去污区管理课件
- 2024届新疆阿克苏市农一师中学校高三年级四月考试数学试题
- 2024年石家庄道路客运驾驶员从业资格模拟考试题
- 2024年长沙考客运资格证答题技巧和方法
- 2024年福州客运实训
- 2024年承德道路运输客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5届安徽省安庆二中、天成中学高一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河南省安阳市2025届数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辽宁省沈阳二中、抚顺二中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河南省八市2025届数学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Unit4《This is my friend》-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英语单元测试卷(译林版三起 2024新教材)
- 2025届单一概念材料作文“被讨厌的勇气”审题指导高考语文写作技巧实战分析与素材运用
- 国家开放大学《Web开发基础》形考任务实验1-5参考答案
- 摩托车个人租车协议书模板
- 历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秋季校园招聘笔试真题及答案
- 2024年统编版新教材语文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原卷版)
- 2024年山东省高考物理试卷(真题+答案)
- 汉语词汇与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师范大学
- 水利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六项机制”右江模式经验分享
- 2023-2024学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