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10-2 救生设备配置_第1页
ch10-2 救生设备配置_第2页
ch10-2 救生设备配置_第3页
ch10-2 救生设备配置_第4页
ch10-2 救生设备配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救生设备配置第10篇,第2章浅海固定平台规范10- 10- 第2章救生设备配置第1节救生设备2.1.1救生艇有人驻守平台,包括平台群中的居住平台应配备能容纳其总人数的耐火救生艇。若总人数超过30人时,所配备的救生艇不能少于2艘。2.1.2救生阀有人驻守平台,包括平台群中的居住平台应配备能容纳其总人数的气胀式救生筏或刚性救生筏。平台群中的其它平台应配备能容纳各自实际工作的最多人数的气胀式救生筏或刚性救生筏。2.1.3救助艇有人驻守平台,包括平台群中的居住平台应配备1艘救助艇。如果救生艇符合救助艇的要求,则可同意将此救生艇作为救助艇。2.1.4救生圈有人驻守平台,包括平台群的居住平台上至少应配备1

2、0个救生圈,其中6个救生圈应带有自亮浮灯和自发烟雾信号。其余的4个救生圈均应配备一根可浮救生索。平台群中的其它每座平台上,至少应配备6个救生圈,其中至少有4个救生圈应带有自亮浮灯,带自亮浮灯的救生圈中至少有2个带有自发烟雾信号,其余的2个救生圈应配备一根可浮救生索。为救生圈配置的自亮浮灯应是电池型的。救生索的长度应为从救生圈存放位置至最低天文潮水面高度的2倍,或30m,取其大者。救生圈应沿甲板边缘布置,应存放于人员易于到达处,并放置在支架上,不应以任何方式永久系牢,以便能随时迅速取用。救生圈应以粗体罗马字母标明其所属平台名称。2.1.5救生衣有人驻守平台,包括平台群中的居住平台,应配备其总人数

3、210%的救生衣。其中:居室内100%平台甲板工作区内10%救生艇筏登乘站100%平台群中的其它每座平台,应按其上实际最多工作人数,每人配备1件救生衣。每件救生衣应具有哨笛1只,用细绳系牢在救生衣上。2.1.5.4每件救生衣应具有1只救生衣灯。救生衣应存放在易于到达和易于取用之处,并应具有醒目标示。2.1.6救生服处于寒冷地区的有人驻守平台,包括平台群中的居住平台每人应配备1套带有哨笛和救生衣灯的救生服。对需加穿救生衣的救生服,可不配哨笛和救生衣灯。救生服的存放要求与救生衣同。2.1.7抛绳设备有人驻守平台,包括平台群中的居住平台应配备1具抛绳设备,包括4个抛射体和4根抛射绳或抛射枪一套,包括

4、抛射绳和火箭各4支,和至少2支橙色烟雾信号。抛绳设备应存放在易于到达之处,并随时可用。2.1.8遇险信号有人驻守平台,包括平台群中的居住平台应至少配备12支红光降落伞信号。遇险信号应存放在易于到达和易于取用之处,应避免受热辐射的影响。2.1.9急救设施有人驻守平台,包括平台群中的居住平台应配备下列急救设施:病房和病床(平台人数较少,居住条件有限时,可不设专用病房和病床);沐浴盆急救药箱(4)担架第2节艇筏的存放、登乘布置及降落回收装置救生艇的存放每艘救生艇筏的存放不能干扰其它救生艇筏或救助艇的操作。每艘救生艇或需要认可降落装置的救生筏应处于随时可用状态,使2名艇员能在5分钟内完成登乘或降落准备

5、工作。救生艇或需要认可降落装置的救生筏应附连于降落装置上。2.2.1.4救生艇应存放在安全区内。救生艇、筏应尽量存放在有遮蔽保护的位置,使其免受因火灾或爆炸而造成损坏。吊架降落救生筏的布置,应使救生筏的全部乘员能迅速地登上救生筏。每只救生筏的存放应将其首缆牢固地系在平台上。2.2.1.8每只救生艇筏应配齐SOLAS国际救生设备规则所规定的属具。除非设有某些转移设施,吊架降落的救生筏应存放在吊筏钩可到达的范围内。救生筏的存放应能做到:当筏从其系固装置上解脱时,能用人工释放。2.2.2救生艇筏集合与登乘布置救生艇或需要认可降落装置的救生筏,应尽可能设置在靠近起居和服务处所的地方。集合地点应紧靠登乘

6、地点。每个集合地点应有足够的场所,以容纳指定在该地点集合的所有人员。集合与登乘地点均设在容易从起居和工作处所到达的地方。救生设备配置第10篇,第2章浅海固定平台规范救生设备配置第10篇,第2章浅海固定平台规范救生设备配置浅海固定平台规范第10篇,第2章10- 10- 10- 救生艇可以在存放处直接登乘和降落集合与登乘地点应设有足够的照明和应急照明。通往集合与登乘地点的通道,梯道和出口应设有足够的照明和应急照明。从起居处所或每层甲板至救生艇筏的存放处至少应设有尽可能远离的两个逃脱险通道,并用放射荧光的胶带制成的箭头或荧光漆涂刷的箭头加以指明,以便人员能及时的逃离和登乘。救生艇筏的每处降落地点或每

7、两处相邻的降落地点应设置1具登乘梯。此外,有人驻守平台或平台群中的居住平台应设置至少两套尽量远离的应急逃生用固定式金属梯。2.2.3救生艇筏的降落与回收装置每艘救生艇应配备1台降落和回收设备。降落与回收装置应使其操作人员在救生艇筏降落期间,以及在救生艇回收期间,能随时在平台上观察到救生艇筏。吊艇索应有足够的长度,以便在最低天文潮位时,将救生艇筏降落至水面。降落设备不得依靠除重力或不依赖平台动力的任何储存机械动力以外的任何方式来降落其所配属的救生艇筏。每具降落设备的构造,应易于维护。需定期维护的部件,应易于接近。降落设备及其附属设备的强度,除绞车制动器外,应经受不少于2.2倍最大工作负荷的静负荷

8、试验。结构构件和一切滑车、吊艇索、眼板、链环、紧固件和其它一切用作连接降落设备的部件的设计应考虑足够的安全系数,该安全系数应根据规定的最大工作负荷和建造所用材料的强度来决定。所有结构构件的最小安全系数为4.5,吊艇索、吊艇链、链环和滑车的最小安全系数为6。每具降落设备应在平台设计所选取的最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保持有效。救生艇降落设备应能收回载有艇员的救生艇。降落设备的布置应能使全部乘员安全迅速的登上救生艇筏。降落机械装置的布置应可由一个人从甲板上某一位置或自救生艇筏内某一位置操纵。甲板上操作降落装置的人员应能看到救生艇筏。2.2.3.12吊艇索应是防旋转及耐腐蚀的钢索。除设置有效的补偿装置者外,对

9、于多卷筒绞车,吊艇索的布置在救生艇筏降落时,应以相同的速率从各卷筒放出,并在吊起时,以相同的速率均匀地卷到各卷筒上。降落设备的绞车制动器应有足够的强度,并应承受试验负荷不少于1.5倍最大工作负荷的静负荷试验和试验负荷不少于1.1倍最大工作负荷在最大下降速度时的动负荷试验。应设有收回每艘救生艇筏有效的手动装置,在救生艇筏下降时,或使用手动吊起时,绞车的转动部分应不使手动装置手柄或手轮旋转。使用动力收回救生艇筏时,应装设限位安全装置。2.2.3.17搭载全部乘员的救生艇筏的下降速度S应不小于由下式所得之值S=0.4+0.02HH从吊艇架顶部到最低天文潮水面的距离,m每具降落设备应设有制动器,使搭载

10、全部乘员的救生艇筏在降落中能牢牢地刹住,制动器应具有防水、防油保护。手控制动器的布置应始终处于制动状态,除非操作者把制动控制器保持在“脱开”的位置上或操作者操作的机械装置把制动控制器保持在“脱开”的位置上。第3节救助艇的存放、登乘布置及降落回收装置救助艇的存放救助艇的存放应处于5分钟内降落下水的随时可用状态。救助艇应存放在适宜降落并回收的位置。救助艇应存放在安全区内,并且救助艇的存放应不干扰其它救生艇筏。2.3.1.4如救助艇兼作救生艇,应符合本章2.2.1的要求。救助艇的登乘、降落和回收装置救助艇的登乘与降落装置,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人员登上并降落救助艇。如救助艇兼作救生艇,其登乘布置与

11、降落站尚应符合本章2.2.2的要求。降落装置应符合本章2.2.3的要求。救助艇载足全部乘员(至少6人)及属具在中等海况下回收的时间应不超过5分钟;如救助艇兼作救生艇,降落回收装置应能迅速地收回载足救生艇属具和至少6个乘员的救助艇。救助艇的登乘和回收装置应能安全有效地搬运担架病人。第4节救生用无线电设备和报警广播系统2.4.1救生用无线电设备有人驻守平台,包括平台群中的居住平台应按本规范第10篇的要求配备救生用无线电设备。2.4.2通用应急报警系统有人驻守平台,包括平台群中的居住平台应设有由应急电源供电的通用应急报警系统。应对通用应急报警系统每周试验一次。有线广播系统有人驻守平台,包括平台群中的

12、居住平台应设有有线广播系统。第5节其它2.5.1演习2.5.1.1演习应尽可能按实际应变情况进行每人每月应至少参加1次弃平台演习和1次消防演习每次弃平台演习应包括用通用应急报警系统、有线广播或其它通信系统通知演习,将人员召集到集合地点,并确认他们了解弃平台命令。向集合地点报到,并准备执行应变部署表中规定的任务。查看每个人的穿着是否合适。查看每个人的救生衣是否穿着正确。在完成降落准备工作后,每次演习中,轮流至少将1艘救生艇下降,每艘救生艇应在每3个月至少一次的弃平台演习中由指派人员将救生艇降落下水,并在水上进行操纵。救助艇应每个月降落下水一次,并在水中进行操作,在任何情况下,这一要求每3个月至少

13、进行一次。起动并操作救生艇发动机。操作降落救生筏所用的吊筏架。模拟救助几位被困于房间中的人员。介绍无线电救生设备的使用。试验供集合弃平台用的应急照明系统。2.5.1.4每次消防演习应包括向集合地点报到,并执行应变部署表中所规定的任务。起动消防泵,要求至少使用2支水枪,以显示该系统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检查消防员装备及其他个人救助设备。检查有关的通信设备。检查演习区域内的水密门、防火门、挡火闸和通风系统的主要进口和出口的操作检查弃平台用的必要装置演习中使用过的设备应立即放回原存放位置,保持其完整的操作状态,如在演习中发现任何故障和缺陷应尽快修补。2.5.2应变部署表与应变须知应为平台上每个人配备1

14、份在紧急情况应变时必须遵循的明确的应变须知,须知应用中文写成,如平台上有外方合作或作业人员,须知还应用英文写成。应变部署表应写明通用紧急报警信号和有线广播的细则,并应规定发出警报时每个人员必须采取的行动以及弃平台令如何发出。应变部署表应写明在紧急情况时每个人的岗位、责任。应变部署表应指明负责维护救生设备和消防设备并使其处于完好和立即可用状态的责任人。应变部署表应指明关键岗位人员受伤后的替代者,要考虑到不同紧急情况下要求不同的行动。应变部署表应指明在应变时,指定每个人有关的各项任务。应变部署表应张贴在平台明显之处,包括中控室、起居处所和公共处所等。2.5.3训练和训练手册应对平台上每个人进行救生

15、设备和消防设备用法的训练,包括讲授、消防设备、救生设备的用法以及海上救生须知方面的课程,每2个月1期的课程应包括全部救生和消防设备,其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下列各项:气胀式救生筏的操作和使用低温保护问题,低温急救护理及其他合适的急救方法。在恶劣气候和海况中,使用救生设备所必须的专门课程。消防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如装有吊架降落救生筏时,应在不超过4个月的间隔期内举行此项设备用法的训练。如可行,此项训练包括充气与降下救生筏,该救生筏应是训练专用救生筏而不是救生设备的组成部分,该专用救生筏须加显著标志。训练手册应在餐厅和娱乐室或每一起居处所配备1册训练手册;救生设备配置第10篇,第2章浅海固定平台规范救生

16、设备配置浅海固定平台规范第10篇,第2章10- 10- #训练手册应包括所配救生设备和最佳救生方法的须知和资料,并用易懂词语,如可能加图解说明。这些资料的任何部分可用视听辅助教材形式来代替,下列各项应加详细解释:救生衣、救生服与抗暴露服的穿着方法;指定地点集合;救生艇筏和救助艇降落和离开;在救生艇筏内降落的方法;从降落设备上脱开;降落区域内防护方法与防护设备的用法;降落区域的照明;所有救生艇属具的用法;所有探测装置的用法;用图解说明救生无线电设备的用法;海锚的用法;发动机及其附件的用法;救生艇筏和救助艇的回收,包括存放和系固;暴露的危险和穿用保暖衣服的必要性;为救生使用救生艇筏的最佳方法;拯救

17、的方法,包括直升机救助装置(吊绳、吊兰、吊担架)连裤救生圈,海岸救生工具和抛绳设备的用法;应变部署表与应变须知所列出的所有其他职责;救生设备应急修理须知。2.5.4维护保养与维护保养须知2.5.4.1维护保养(1)应按维护、保养须知进行维护保养。(2)降落救生艇筏所用的吊艇索的两端应相互调头,间隔不超过30个月,由于吊艇索变质有必要换新时,或在不超过5年的间隔期中,应予换新,取其早者。要求吊艇索两端调头的替代方法,或定期检验吊艇索,且由于变质需要换吊艇索时,或不超过4年间隔期更换吊艇索,取其较早者。救生设备及其易损或易耗而必须定期更换的部件应配有备件与修理设备。每周外观检查救生艇筏、救助艇及降落设备,以确保立即可用。每周进行救生艇和救助艇发动机正倒车运转,总时间不小于3分钟,以证实齿轮箱和齿轮箱传动系统运转正常。每周进行通用应急报警系统试验。每月检查救生设备(包括救生艇属具)确保完整无缺,并处于良好状态。检查报告应载入日志中。每只气胀式救生筏,应在认可的检修站检修,检修间隔期不得超过12个月,对制造日期不超过5年的救生筏,检修间隔期可展期到17个月。救生艇筏的降落设备按维修说明书推荐的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