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新版课本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学纲要》串讲重点_第1页
2011年新版课本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学纲要》串讲重点_第2页
2011年新版课本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学纲要》串讲重点_第3页
2011年新版课本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学纲要》串讲重点_第4页
2011年新版课本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学纲要》串讲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年新版课本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学纲要串讲重点1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我国教育学者根据教育定义外延的大小,将教育定义划分为“广义定义”与“狭义定义”广义定义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定义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结构的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

2、机构。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 年的 钦定学堂章程 (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癸卯学制”)。3教育发展在古代中国,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二是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即射技教育;四是御,即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五是书,即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六是教,即简单的数量计算教育。在古代西欧,进人了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紧密联系,互相利用的时期。统

3、治残酷、等级森严、思想专制,文化教育几乎完全为宗教所垄断,异教学校被取缔,世俗文化被否定,学习的主要是神学和七艺,学习方法是背诵。4 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教育的人性化第二,教育民主化第三,教育技术现代化。第四,教育社会化。第五,教育创新化。第六,教育的科学化。第七,教育的国际化。第八,教育的终身化。5 教育学的历史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中国古代产生过许多优秀的教育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在 论语 中有充分的反映,孔子强调因材施教、启发教学,孔子说:“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

4、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他强调有教无类,希望把更多的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学记 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学记 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学记 提出学不躐等”,主张循序渐进,藏息相辅,倡导课内课外相结合。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大教学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 教育漫话 ,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 爱弥儿 ,深刻地表达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德国哲学家衰德在康德论

5、教育 一书中阐明了他的教育主张,他探究了人的道德本质,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价值,并力图通过教育实现他的哲学理想 改造社会,提出了“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的主张;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 林哈德和葛笃德 ,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观点,他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童。6 . 20 世纪以来教育学的主要流派( 1 )实验教育学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了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教育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受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受的 实验教育学纲要 及拉伊的 实验教育学 ( 2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

6、 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 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 、斯普朗格的 教育与文化 、利特的 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 等。( 3 )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 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 民主主义与教育。( 4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一部分是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们依据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例如克鲁普斯卡娅关于教育的著述、加里宁的 论共产

7、主义教育和教学 、凯洛夫主编的 教育学 ,杨贤江的 新教育大纲 等。 21 世纪教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教育学研究学科荃础的扩展;教育学研究方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教育学的本土化特征日益鲜明。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 )教育是一种

8、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2 教育与生产力( 1 )教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1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2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3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变革;4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2 )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现代教育具有生产性1 )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 )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3 教育与科学技术( 1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 和教育质量

9、。科学技术可以影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4 教育与大化( 1 )文化与教育之间具有共生关系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与人类共始终的、积极能动的文化要素,从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而言,教育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能动的要素,二者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 2 )教育具有文化功能1 )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 )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3 )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 )创造一更新文化的功能。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发展1 教育的发展( 1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 )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

10、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2 )外铄论外栋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t ,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是典型的代表外铄论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3 )多因家相互作用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它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 )个体身心发

11、展的一般规律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2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3 )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4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由于遗传、环境及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个体之间身心发展也可能存在着个别差异。5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展得到补偿。2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 )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发展可能性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

12、然条件。没有从遗传获得的机体,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但是,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完全决定人的发展。( 2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其局限性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更为主导的作用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虽然是经常的和广泛的,但这种影响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环境对人的发展虽然有着巨大作用,是人的发展的客观条件。但是,由于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人在环境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3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首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

13、人的活动。其次,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个体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最后,在教育对象中最重要的群体是儿童、青少年3 教育在个体的舟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 )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四个条件1 )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2 )教育的自身状况,3 )家庭环境的因素,4 )社会发展状况。( 2 )教育系统与教育功能的实现教育通过三种形态实现着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功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1 )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职能的专门性;学校教育作用的主导性;学校教育组织的严密性;学校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学校教育形式的稳定性2 )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先导性、感染性、针

14、对性、终身性、个别性3 )社区教育的特点开放性和群众性、多样性和补偿性、实用性和融合性( 3 )三种教育形态功能的整合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的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童,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教)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4 义务教育( 1 )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 )义务教育的意义第一,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第二,义务

15、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第三,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3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 岁的儿童。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普及性;2 )基础性;3 )强制性。( 4 )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1 )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2 )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和父母的夸奖;3 )学习兴趣与习惯有特殊性,4 )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第四章 教育目的1 教育目的概述( 1 )教育目的的定义广义的教育目

16、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 )教育目的韵意义与作用1 )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3 )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3 )教育目的的层次1 )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2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各个社会层次的人才需求和不同年龄层次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才有各级各类学校的建立。各级各类学校要完成各自的任务,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

17、人才,就要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3 )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学校培养人的工作是长期的、复杂的而又细致的,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是一跳而就的事,对学生的培养要靠日积月累。2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2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1 )不

18、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 )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3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总之,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生产力的性质。3 我国的教育目的( 1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第一,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第二,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强

19、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第五章 学生、教师与学校1 学生( 1 )学生的本质属性1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2 )学生是完整的人,3 )学生是独特的个体;4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1 )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教育法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学生具体的权利与义务的法律基础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为接受教育而要求国家作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即公民从国家那里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的权利,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2 )学生的基本权利 人身权; 受教育权3 )学生的基本义务第一,学生有遵守法律

20、、法规的义务;第二,学生有遵守学生行为规范,薄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第三,学生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第四,学生有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制度的义务2 教师( 1 )教师的本质属性1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 )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 )传道者角色。2 )授业、解惑者角色3 )示范者角色4 )管理者角色5 )朋友角色。6 )研究者角色。( 3 )教师职业专业化1 )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2 )对教师个体专业素质的要求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a 忠于

21、人民的教育事业b 热爱学生c 团结协作d 为人师表 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 a 精深的专业知识b 广博的文化修养c 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a 教师要有课程开发的能力b 良好的语育表达能力c 组织管理能力d 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 4 )教师的人格特征1 )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贵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等据调查,我国学生喜欢的教师的五种品质是:热爱、同情、尊重学生;知识广博、肯教人;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教学方法好2 )教师不良的个性品质冷漠孤僻、木纳呆滞、悲观丧气、主观偏心、过分挑剔

22、、嘲讽学生、无耐心、对学生有敌意、训斥学生等。3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杜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基本阶段:第一,初步建立阶段这一阶段首先是教师给予学生的第一印象。第二,深化阶段这个阶段是把第一阶段推到更有意义、更深入的阶段加强同学生的交往,既要有正式的交往,又要有非正式的交往,两者结合,互相补充,能起到加速、深化师生关系建立的作用第三,巩固、发展阶段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之后,绝不是大功告成,一劳永逸。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既可能继续保持下去,也有可能中断或走向反面为此

23、,教师应做到:继续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不可随意疏远学生;恰如其分地评价每个学生的优缺点,不可一开始为了赢得学生的好感,给予较高评价,后来逐渐降低,甚至只看学生的缺点;爱护、关心学生,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使自己具有新的技艺、新的知识、新的设想、新的成果、新的仪表,从而产生的新的吸引力,使师生关系得以巩固和发展。4 学校学校文化的功能:学校文化是教育文化的一种类型学校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学校文化本身具有直接的和巨大的教育意义,优良的学校文化可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良的学校文化则会削弱教育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效果,损害学生身心

24、的健康发展,学校文化既可以直接成为教育教学的要素,为学生所学习所吸纳,又可以作为隐形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潜移欲化的作用;作为一种亚文化,学校文化还可以为主流文化提供新的文化要素,如新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促进社会整体文化的变迁,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如五四运动时期,学校文化成为领导社会文化的前卫文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不同的学校文化是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相互区别的一个表征,是“裕色孚校”的一个显著标志因此,建设积极、健康、向上,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个性的学校文化,是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中的一不童要和长期的任务。第六章 课程1 课释概述( 1 )课程的定义所谓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

25、课程概念是课程论最基本的概念,在各种关于课程的定义之中数学者认同的观点,主要有如下三种:1 )课程是知识,2 )课程是经验;3 )课程是活动。( 2 )课程的分类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1 )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2 )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3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 )课程理论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2 课

26、程目标如果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以依次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教育目的(总目标)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1 )教育目的它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2 )培养目标它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3)课程目标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

27、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时限性,第二,具体性,第三,预测性,第四,操作性( 4 )教学目标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 )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

28、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础性。教学计划的构成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2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探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由以下基本部分构成:一是说明部分二是正文部分( 3 )教科书设计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

29、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第四,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第五,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4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的结构: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

30、的运行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7 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第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第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以上7 个方面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这便是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5 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

31、决策。( 1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 )目标评价模式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针对20 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2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伙该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适宜作为评价的准则3 )背景、输人、过程、成果(CIPP )评价模式( 2 )课程评价的过程 第一步,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第二步,搜集信息。第三步,组织材

32、料。第四步;分析资料。第五步,报告结果。第七章 教学(上)1 教学概迷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塞本途径。教学的基本任务:1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2 )传播知识与发展能力;3 )形成技能与培养能力;4 )培养与发展个性2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1 )教学过程的规律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

33、础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予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2 )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且呈现多样综合的特点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l )引发动机;2 )领会知识;3 )巩固知识;4 )运用知识;5 )检查知识。3 教学原则和教学

34、方法( 1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循序渐

35、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间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 )教学方法1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弓!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吵动的方法2 )选择与运用教学

36、方法的基本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学生特点, 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l )讲授法;2 )谈话法,3 )讨论法;4 )演示法,5 )练习法6 )实验法第八章 教学(下)1 教学工作基本程序( l )备课 教师课前的准备,是教师对教学的策划工作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订教学进度计划( 2 )上课1 )课的类型与结构提离教学质童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课的类型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

37、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里课外作业等2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3 )作业检查与批改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要求:第一,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

38、,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二,作业分t 要适当,难易要适度第三,布!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第四,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4 )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以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课外辅导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他们能够独自计划学习和自我监份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包括解答疑难问题,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缺课学生补习,指导学习方法。( 5 )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地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的结果。学校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量和评价,可以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

39、从检查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提高质量。 1 )试题类型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供答型试题要求学生对教师规定的问答题、解答题作出答案;选答型试题要求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若干答案中挑选出正确的答案。2 )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脸经过多次测验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3 )评价评价是指根据测验

40、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缺点或价值作出判断。2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 1 )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1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2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2 )分组教学制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

41、习成统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一般可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内部分组也有两种:一种是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目标的分组另一种是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相同而采取不同方法和媒体的分组。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它仍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

42、,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通降低( 3 )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已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贵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不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它们的特点在于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且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3 教学策略( 1 )什么

43、是教学策略1 )对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解“策略”一词原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在一般的意义上指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这个词常与“方法”、“步骤”同义,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本节所谓教学策略专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2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第一,综合性第二,可操作性。第三,灵活性。( 2 )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1 )内容型策略可以有两条途径:结构化策略

44、和问题化策略结构化策略强调知识结构,主张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削枝强干,构建简明的知识体系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排列方面还可分为直线式、分支平行式、螺旋式和综合式等。问题化的策略,着重于考虑、发掘问题,及时培养问题求解能力2 )形式型策略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3 )方法型策略 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这是一个包含着各种各样方法、技术、程序和模式的领域。4 )综合型策略综合型策略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近年来、综合型策略的改进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取向。其一是融合行为主义与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教师主导取向,或称指导教学,其基本要点是: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

45、系统地讲解教材内容,及时练习与反馈校正其二是体现人本主义与认知结构理论的学生自学取向,其要点是:在教师引导下发现学习,现在合作学习中追求新知,离求知于生活的教学活动( 3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是近30 年来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教育技术学的专门术语( 4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类型:1 )自学一指导模式;2 )目标一导控模式;3 )问题一探究模式4 )情一知互促模式。( 5 )教学评价1 )教学评价的一般概念从现代教育评价的角度看,评价可理解为测评与估价两个部分。测评是进行数值的

46、测定和计算,取得数据:估价是对这个测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和途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师生得到及时的反馈,以便强化或矫正教学效果。2 )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指导性原则; 计划性原则协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分析与定t 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第九章 德育1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1 )德育概念德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

47、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教育过程,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狭义的德育指“道德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的过程。( 2 )德育意义 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工作是个体一代健康成笨的需要 德育工作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3 )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

48、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粉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4 )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2 .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德育过程的矛盾

49、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过程的规律劝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 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2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杜会道德学习。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具有科学性和有效

50、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3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3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 )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林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2 )德育的途径德育的

51、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集道或形式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3 )德育的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说服法; 榜样法; 锻炼法; 陶冶法;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4 德育模式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某种组合方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大体上说,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棋仿棋式重行。( 1 )认知模式

52、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该棋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旅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简要的评论:1)认知模式的缺陷一是太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忽视了对道德行动的研究,而后者对德育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二是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作用三是阶段理论有缺陷,四是在批评传统德育靠机械重复训练的做法时却完全排斥了道德习惯的作用2 )认知模式的特色认知模式的特色在于:一是提出以公正观发展为主线的德育发展阶段理论,通过实证研究,作出了完整

53、的理性阐述,二是建构了较为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提出智力与道德判断力关系的一般观点,三是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如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新柏拉图德育模式等,提出课堂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等一系列可操作性德育过程,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和学校德育的功能( 2 )体谅模式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 世纪70 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 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该理论的特征有:1 )坚持性善论,主张儿童是德育的主体,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发展需求;2 )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德育不是强加于人什么,关键是人的潜

54、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3 )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把培养主动的、集体的、创造性的丰富人格作为现代德育的任务,并据此建构起各自的德育理论体系;4 )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主张教师要采取中性立场,虚心接纳儿童的思想情感,以促进者或引导者身份出现,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简要的评论:1 )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其一,麦克费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可他关于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杜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其二,麦克费尔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假设,暗示 生命线丛书 只适用于中学德育,这套教材本来也是为中学设计的。但实践证明,它也十分适

55、合于小学德育,这一方面表明该丛书生命力强,另一方面表明麦克尔的理论假设不可命,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2 )体谅模式的特色体谅模式的特色在于: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可能遭封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讲座或角色扮演的主题。 社会模仿模式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笑国的班杜拉创立的,在德育上,该模式不同意旧行为主义把人看成由环境消极被动决定的传统观,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简要的评论:社会学习论主要贡献表现在:在吸收其他学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