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其调节教学课件_第1页
体温其调节教学课件_第2页
体温其调节教学课件_第3页
体温其调节教学课件_第4页
体温其调节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一.体温 1.低等动物 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只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长、繁殖。 随环境的变化体温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为变温动物,当温度不适时,即进入隐蔽或休眠状态。 2.高等动物及人 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在不同环境温度下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体温,为恒温动物。 恒定的体温是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活动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的保证,使机体更能适应环境,提高了生存的能力。体温的意义:酶活性的必需条件 T上升10度,反应速率增加一定幅度 Q10 温度系数,人和高等动物为23体温测量:测量体温常用的是汞温度计。1体表温度: 体表温度是身体表面的温度,最外层为皮肤温度,各部位皮肤温度有一定的差异

2、,一般 额头 躯干 手足 当环境温度为23时,额头为33-34;躯干为32;手足为30。 当环境温度下降,影响皮肤血管使其收缩,皮肤温度下降,其中手足温度下降最为显著,而头部皮肤温度则变化不大。2深部温度: 深部温度相对较均匀,略高于体表温度,但由于代谢水平不同,各器官温度略有差异。 由于血液不断在各器官组织间循环流动,会使温度趋于一致。理论上体温即为机体深部(血液)温度,可代表机体内部各器官温度的平均值。3体温测量的部位: 直肠:接近深部温度,为37.5。 口腔:37 腋下:36.6 测量体温时要注明测量部位。体温的生理变异: 机体的深部温度可随一系列条件的 变化而略有变动。 1昼夜节律:

3、以(24小时)昼夜为周期,往复出现高峰昼夜节律。 体温在2-6时为最低,黎明后上升,白日较高,18时为最高峰。其原因: 白日代谢率高,产热多。 生物钟控制:部位在下丘脑视上核。 (黑暗环境及卧床或彻夜不眠的人仍有体温昼夜周期性 )2性别: 女性比男性体温高0.3,女性且有体温周期性波动,与其血液中孕激素及其代谢物水平有关,也是在生物钟控制下进行的。 月经前体温 月经期体温 排卵期体温。排卵后体温突然升高。 临床上用连续测量基础体温的方法来检验有无排卵及排卵期。3.年龄 婴、幼儿,特别是早产儿体温调节机构发育不完善,应加强保温。 老人代谢活动减弱,体温较青壮年人低,且调节体温的能力也减弱,也要注

4、意保温及散热。3活动及情绪: 肌肉运动:体温上升。 紧张、激动:体温升高(可升高2 )。 临床上让病人安静一会再测量体温,对小儿应防止其哭闹。 手术麻醉体温下降,术中、术后应注意保温。 (麻醉药物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或影响其传入路径,并扩张血管,从而增加了机体 的散热。)基础体温: 早晨醒来,未起床时的口腔温度。二 机体产热过程: 1热量的来源: 机体热量主要来源于 三大基础物质的代谢产生的能量。 脂肪、糖和蛋白质在体内进行分解 代谢的过程中形成CO2和H2O,释放能量 正常情况下机体主要动用糖类,饥饿时 动用脂肪,最后动用蛋白质。 2产热器官: 各器官代谢水平不同,产热不同。 骨骼肌、肝 脑、

5、心、肾 肝产热量最多,其温度比动脉血高0.4-0.8,但由于其体积小,产热的总量不如骨骼肌。 3 产热调节 产热形式寒颤产热(shivering thermogenesis):骨骼肌收缩引起。 非寒颤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代谢产热引起。产热调节 冷刺激下丘脑寒颤中枢 红核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骨骼肌不随意节律性收缩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影响代谢4影响机体产热的因素:肌肉运动: 肌肉运动则产热增加,如劳动、运动(可用代谢率值评价劳动可运动强度) 步行可使产热量增加3倍; 剧烈运动可使产热量增加1020倍。 脑力劳动可通过神经传导引起骨骼肌紧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

6、机体产热量增加。 精神紧张也将刺激肌紧张和内分泌激素释放,从而使产热量增加。 基础代谢率增加,则产热增加,如甲亢 病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机体进食后较进食前产热量增加,机制尚不很清楚。可能为肝脏内脱氨 反应消耗的额外能量。 进食后蛋白质使机体产热量增加30%;糖和脂肪使机体的产热量增加46%. 环境温度:2030时能量代谢产热最稳定,温度升高或降低产热均增加。 寒冷肌肉紧张寒战产热 温度升高(3045) 体内生物化学反应速度加快产热 发汗及循环机能增强。 内分泌:甲状腺素 血糖升高、利用率提高产热增加肾上腺素三机体的散热过程: 1散热部位: 皮肤:血液流经皮肤血管。90%的热量经皮肤散出,

7、为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 肺:呼吸。 肾:尿 消化道:粪便。2散热方式:主要为物理方式。辐射:机体以发射红外线的方式散热。 当环境温度皮肤温度时:吸热。 当环境温度30时,机体发汗。通常炎热时为1.6L/h。 体温是产热和散热过程受一系列生理机制调节的结果。3散热的调节: 皮肤血管运动:皮肤温度取决于皮肤血管的血流量。 环境温度刺激皮肤感受器 体温调节中枢交感神经 改变血管口径 改变血流量 影响散热汗腺分泌: 发汗分为: A 温热性发汗:全身。 B 精神性发汗:额头、手掌、足底。 发汗中枢主要在下丘脑,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为胆碱能纤维,引起发汗的物质:乙酰胆碱、毛果芸香碱、肾上腺素(加强乙

8、酰胆碱的作用)抑制发汗的物质:阿托品四 体温调节 调节方式: 行为性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 (一)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全身皮肤、粘膜、腹腔内脏 分为热感受器,冷感受器中枢温度感受器: 存在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血液温度升高其放电频率增加冷敏神经元-血液温度下降其放电频率增加(二)调定点学说:体温在偏离某一临界温度(37 )时,将会导致明显的产热和散热改变,从而使体温恢复到临界温度,这一临界温度即称调定点 产热装置 产热PO/AH 温度 散热装置 散热 调定点反馈信息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 preoptic-anterior hypothalamus, PO/AH)(三)调节过程:

9、气温改变各种温度感受器 深部温度改变 下丘脑PO/AH经中枢整合 躯体神经:支配骨骼肌(如寒战) 植物性神经:血管舒缩反应,发汗反应 内分泌系统:代谢性调节反应即使环境出现较剧烈的变化,体温的变动也不会超过0.5。服习:对环境逐渐适应的机能。如:先将大白鼠放在15-20温暖环境中数日, 再将其移至2-4寒冷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出现非寒战性产热,对冷环境服习。 对寒冷服习的人: 在寒冷环境中体温不易降低,基础代谢率较高,皮肤血管紧张度较高,皮肤温度较一般人低。 对炎热服习的人: 在热环境中体温不易升高,皮肤血管紧张度较低,汗液分泌量增多,但汗液中NaCl浓度降低。 经常在冷环境或热环境中锻炼可加

10、速服习。了解一下(参考消息)1.寒冷的影响: 人由寒冷环境转移到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迅速舒张,机体深部温度较高的血液大量流向末梢,而体表层较冷血液流向心脏,从而使机体深部温度下降。如果变化太突然则会出现恶心、心律不齐,甚至虚脱。 冻僵或冻伤的人应先在温水中缓慢复温。 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血管收缩的同时,末梢组织产生冰冷、痛感和麻木感。温度过低可造成组织损伤,所以人评介感觉主动保温御寒。 老年人对寒冷的感觉不敏感,易出现低温状态,应注意保温。冻 痛 冻 伤 冻 僵血管剧烈收缩局部组织供血停止缺血性缺氧神经痛 一度 二度 三度 冻痛后如果继续处于低温环境则发生冻伤冻僵 红、肿、充

11、血,痒、痛、麻木,710天痊愈,不留疤痕。出现水疱、脱痂,需23周痊愈,伴有剧痛。坏死性,痊愈需2个月以上,且形成疤痕。冻伤的温度:510,几天;3-7,12秒。 所以在4.5以下要防止肢端冻伤;-6.7以下必须全身防冻。体温下降的不利影响: 体温下降超过1,就会损害人体机能, 首先受到损害的是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精神活动迟缓、判断思维力不佳。 冻死人的直肠温度通常降至2630。 体温降至34:植物性神经机能亢进, 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寒战。 体温降至2627:痛感消失、代谢降低、肌肉强直;呼吸、心跳缓慢。 体温降至20:昏睡、血压剧降、反射 消失。如不及时救治,则迅速死亡。低体温的有利方面:

12、 体温降低,则代谢降低,神经系统处于 抑制状态,耗氧量降低,机体组织对缺氧的 耐受能力提高,这样可较长时间阻断血流 而不损害神经系统,为低温麻醉提供生理基础。如:正常体温脑循环可阻断35分钟,体温在2515时,可延长至1530分钟。在心脏手术中采用低温麻醉,可容许心脏射血暂停十几分钟,为心内手术创造了条件。 有人主张在抢救循环、呼吸骤停的病人时,也应实行脑部降温,以保护脑神经组织,减少后遗症。 人工低温,降温速度加快,可减少对细胞结构和酶系统的破坏,代谢几乎停止,可长期冷冻保存离体器官。 对狗进行的实验证实,将其体温降至0,仍可复原。2.高温的影响:局部高温:烫痛、烫伤。一 度 二 度 三 度

13、 表皮损伤,毛细血管充血。红、肿、热、痛。35天痊愈,不需处理,不留疤痕。 二 度 深二度 皮肤全层破坏,并伤及肌肉、骨骼,形成焦痂。由于神经被破坏,伤部不痛,痊愈需一个月以上,并遗留有严重的疤痕与畸形。 有水疱,如无感染,1014天痊愈,不留疤痕,有色素沉着。 无水疱,真皮层中神经破坏,所以疼痛较浅二度轻,如无感染,34周可痊愈,有疤痕。 全身高温:晕厥、抽搐、中暑。 如果环境温度过高、通风不良、 湿度过大、劳动强度过大时, 体内大量产热,散热不良, 则易发生中暑,中暑时体温 可达40。 中暑 高体温加速体内代谢过程 体温调节中枢机能衰竭 体温继续上升 意识丧失,呼吸、循环衰竭 危及生命高温

14、环境下应给机体补充淡盐水,以防止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实验发现 通过研究发现哺乳动物 (猫、狗、猴) 丘脑下部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神经末梢中 含有丰富的单胺类物质 实验证明:5羟色胺可使体温上升, 去甲肾上腺素使动物体温下降。用 5羟色胺 灌洗动物脑室 或 向 丘脑下部前部 微量注入,可见体温升高并伴外周血管收缩和寒战, 而改用去甲肾上腺素,则体温降低0.52.0,并伴外周血管舒张。 若将此类物质注入丘脑下部 其他区域则无此反应。在视前区丘脑下部埋设套管,进行局部脑组织灌洗。甲猴(热环境) 甲猴(冷环境) 灌洗液 灌洗液 乙猴体温 乙猴体温 (冷环境) (热环境)同时实验证实: 在冷、热环境中,中枢释放大量的 5羟色胺,而且具有明显的部位特异性,说明5羟色胺是体温调节的一个重要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