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提纲_第1页
人口红利提纲_第2页
人口红利提纲_第3页
人口红利提纲_第4页
人口红利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口红利的定义所谓“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 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 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为了便于分析,人们使用总抚养比小于50%( 14岁及以下少儿人口与65岁及以上老年人 口之和除以15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人口红利时期,进入人口红利时期为人口机会窗 口打开,退出人口红利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关闭。而人口总抚养比超过60%时为“人口负债” 时期。刘易斯拐点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格局现象。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持 续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大量供给压

2、低了劳动力成本。直到有一天,工业化、城市化把表面 上的剩余劳动力都吸纳干净了,如果再想继续吸纳剩余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劳动力成本。这 个临界点就叫做“刘易斯转折点”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1978年到2011年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GDP以年均近10%的速度高速前进。人们纷纷研究导致中国高速持续增长的因素。人口红利因素是大家公认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主 要因素。蔡昉和王德文的一项研究(1999)表明,如3.1表所示,物质资本对改革后的经济增长贡 献为28%,劳动力数量增长的贡献为24%,人力资本的贡献24%,而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 口的过程,对增长贡献了 21%,剩余3%未解释。根据上述研究数据可以看

3、出,人口红利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中国具有庞大的劳 动人口,并且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中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在计划经济 时期,由于户籍制度等各种因素大大限制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从而乡村存在大量 冗余的劳动力。改革开放后,二元经济的格局被一步步打破,城乡之间的劳动力逐渐可以自 由的流通。农村冗余的劳动力被大大释放并为城市的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 而在另外一方面,由于在人口结构图中,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相对应 的总人口抚养比也呈下降的趋势,并且与国际社会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而劳动人口比例 较高和抚养率低,会导致社会储蓄大幅增加,进而拉动社会

4、投资,形成典型的“三高”局面。改革开放后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率B3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增长口人力资本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口不能解释的原因利用人口红利增强凝聚力、)(,减少绝对贫困 提高生产质量 遂社芝平生活庖尝/ K图3.1改革开放后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促进社会和谐f促进经济增。图3.2人口红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另外,人口红利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图3.2鸟瞰其影响机制。 利用好人口红利,将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多元性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多元性,既体现于人 力资本形式的多样性,也体现于它所影响的社会经济活动类型的多样性。中国人口红利现状评估以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教授作

5、为代表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可谓广为人知。该理论将一个典 型的发展中国家划分为农业经济部门与现代经济部门两个部门,在农业经济部门中存在相 对于土地和资本来说过剩的劳动力,因而导致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是零甚至负数。而随着现代 经济部门的发展,在工资水平没有发生实质性增长的情况之下,农业经济部门的剩余劳动力 会逐渐转移到新兴部门去就业,这就形成了一个二元经济。这个体系的存在会一直持续到某 个时刻,这个时刻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恰好超过劳动力的供给的增长,值此之后,继续吸引农 业经济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将导致工资水平的提高,从而迎来刘易斯转折点。中国作为一个发 展中国国家,评价其人口红利的现状,要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结

6、论就是其是否已经跨越了刘易 斯转折点。蔡昉在工资增长、工资趋同与刘易斯转折点一文中分析,如果将1664岁的劳动年龄 人口年增量作为劳动力供给,将城镇就业年增量当做劳动力需求,则可清晰的观察到我国劳 动力供求的格局,如表3.1所示。如果将城镇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数量,即城镇居民就业的 人口与农民工就业人口增量之和,将其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量进行比较。则可从中看 到,2002年以后,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显然不再是劳动力市场的特征。蔡昉认为这是刘易 斯转折点到来的一个重要证据40。另外,在学术界中,都阳、林毅夫等人皆认为中国已经迎来了刘易斯转折点,人口红利消失年份新增外出农民工(万人)新增城镇居民

7、就业(万人)城镇年新增就业数量(万人)新增劳动年龄 人口(万人)2002207148425552464200392047813981358200443343787084820057554271182114920056345171151112320074855451030100820083443567006852009492376868846表3.1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增量变化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历年)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历年)数据推算得到。的状况已经十分明显。但刘怀宇、 马忠等人则发表质疑,认为“刘易斯 转折点”只是假象,中国仍旧会享受 人口红利。本文根据以下

8、信息:在第六次人口 普查中,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出 现大幅下降,老龄化水平超出国际 老龄化社会红线;中国劳动力市场 供求关系发生剧烈变化,市场需求 逐渐超越市场供给;全国各地连续 多年来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以及普 通劳动者工资持续上涨等方面的新形势,做出了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基本判断。本文认为,中国已经跨越刘易斯转折点,中国 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人口红利的问题 劳动力数量(罢工潮,个人利益受到严重剥削)和质量(但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 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比重超过80%,仅10%强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劳动 力质低下不仅制约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和人

9、口 红利的实现与扩大)不足、老龄化(目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实施形成后期效应。 加速了中国的人口转变。人口红利期时间结构也随之变化。其中中国人口丰裕期和后红利期 都很短。中国快速进入后红利期和负债期)和失业(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大学生失业人口存 在是一种浪费,失业人口不仅不创造红利,还要对冲销部分红利,使人口红利对经济促进作 用大打折扣卜高资产价格(虚高的房价导致了房地产的畸形发展,直接威胁到实体经济 的投入。对实体经济的投入产生明显的挤兑效应。房价急剧攀升,年轻购房者往往以牺牲三 代人的储蓄和购买能力为代价,造成了几代人的购买力被透支、国内红利分配失衡(地区 分配: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各类生产

10、要素和劳动力都向东部地区流动。这就造成了东部的人 口红利效应更加明显。分配体制:职工工资收入与国家收入间比例严重失衡.分配率逐年 下降。其次,城乡居民收入比约为3 . 3 : 1,行业间差距最高达15倍。收入分配体系不健 全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直接原因。预期分配:只涨利润不涨工资,抑制了劳动者的积 极性,但如果政府无意减税,完全要求企业让利,则会挫伤企业家的积极性,导致资本外逃, 同样不能充分实现人口红利。)和国际社会对中国人口红利的争夺(留学移民导致高层 次劳动供给减少,廉价出口导致人口红利被国际资本瓜分,财富外流导致收获的人口红利消 失尸 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凸现或持续。人口红利变

11、化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影响1、“用工荒”导致出口企业无法完成订单根据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仅为2481万 人,从人口结构上看,30岁以下的劳动力占比不到20 %,农村可供转移的“壮劳力”所剩 无几。另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09年度东部地区外出务工农 民工人数下降8.9%,尤其是珠江三角地区,2009年该地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较2008 年减少22.5%。且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4,我国劳动 力的供求状况明显不足。且东部缺工现象较中西部更为明显,东、中、西部岗位空缺与求职 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07、1、

12、1.01 ;而东部地区内,闽东南区域、珠江三角洲区域、环渤海 区域、长江三角洲区域岗位空缺数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已经超过1,分别达到1.27、1.09、 1.01和1。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手里有订单,但是劳动力紧缺却不能保证企业保质保 量按时交付订单。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推高企业成本近数年来,我国农民工工资与城镇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几乎保持同步,该状况反应了中国劳动 力市场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富士康为例,普通员工的最低薪酬,已经由09年的900元, 攀升到2012年的2100元。数据显示,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2011年整体薪酬增长率为 13.18%,仅次于金融、高科技、房地产及医疗行业,一线生产员工

13、的薪资涨幅达到21.64%。 近数年以来,全国各省区市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人社部规定,各地最低工资调整幅度不 得低于13%,2012年,北京最低工资从1160元调整为1260元,上海将从1280元调整 为1470元,深圳最低工资由1320元上升到1500元。劳动力价格的持续攀升,大大削弱 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占比较大的出口型劳动密集性企业。在全球的产业 布局环境之中,因为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带来了劳动力价格飙升,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 逐渐失去优势。诸多国外企业,纷纷将制造基地转投人力成本依旧廉价的印度、越南、泰国 等国家。人力成本推动原材料价格上升刘易斯转折点出现以后,伴随着

14、出现了低端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局面,农民工工资水涨船高, 而劳动力价格的压力紧接着就逐步传导到其他部门,造成整个社会生态整体工资水平上浮, 并带动全国CPI巨幅上涨。这和60年代的日本及70年代的韩国,遭受“刘易斯拐点” 后的状况如出一辙。均出现高通胀和整体工资螺旋式攀升的情况。一直以来,学术界主要 关注由初级产品市场价格上浮导致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而此次,大众普遍认识到,即 使忽略食品与能源价格上涨的因素,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同样也会推动物价水平提升。总之, 在人力成本上升之后,进而推动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原材料的上升。劳动密集性企业面临成本 全面提升的压力。劳资纠纷矛盾加剧“过去的工人相当好管,一

15、日三餐,极少问别的东西,十分能吃苦,特别能忍。”诸多劳动 密集型企业的管理者都有类似认识。但现在,工人开始为自身维权,越来越关注工作环境、 福利待遇以及人文需求等诸多问题,尤其对繁重且重复性高的工作类型排斥严重。提高工资 水平只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劳资合作中一系列变化的冰山一角更多的变化来自劳资双方在各 种权益上的博弈与挪移。遭遇13位员工相继跳楼事件后,富士康成为了全国声讨的焦点。 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动力,主要是新一代农民工关于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日渐“觉 醒”。但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仍旧认识上有误区,管理上不到位,手段上欠科学,特别是 面对全社会的关注和监督,应付能力明显不足,很大程度

16、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削弱了 企业的竞争力。站在全球资源配置的视角之下,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与东南亚等具有丰富人口资源,且 发展较为滞后的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口红利优势正在一步步丧失,我国劳动 密集型产业长期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人海战术”必将遭遇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基于这一重要的变化,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尽快实现转型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去向更高的劳动力 附加值方向转变,实现自身角色的延伸和迁移。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型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之所以在人口红利日渐消失的宏观大背景下遭遇艰难的挑战,其最根 本、最本质的原因在于四个方面第一,技术含量低,不能创造足够的附加值,多属于初级、低级产品,不利于抬高竞争门槛, 实现差异化竞争。第二,品牌意识薄弱,自拥品牌率较低,很多企业满足于代工,因此对市场形成严重的依赖。 第三,管理粗放,不仅与员工的内部诉求不相符,也与企业的整体的跨越式发展不相符,严 重阻碍了企业效率的提升。第四,没有宏观的战略思维,长期置于产业链的不利地位,任由产业链“链主”摆布,致使自 身长期遭受产业链的盘剥。针对以上阻碍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四大“拦路虎”,本文提出了我国劳动品牌转型管理转型产业链转型密集型企业转型发展思维模型:我们认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 质,从技术、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