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22课 《礼记》二则 教学课件_第1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22课 《礼记》二则 教学课件_第2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22课 《礼记》二则 教学课件_第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22课 《礼记》二则 教学课件_第4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22课 《礼记》二则 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2礼记二则第六单元 吟诵经典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重点)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难点)3.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重点)4.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新课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走近作品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

2、纂的,包括曲礼檀弓月令礼运学记大学中庸等篇,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记”的意思是记载、记述。“礼记”的意思是关于礼仪制度的各种资料记述。 礼记全书内容广博,门类杂多,多用短小生动的文章阐明某一道理,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全书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背景资料 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学校制度乃至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比如本文提出的“教学相长”,

3、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然值得重视。字词梳理兑命( ) 学学半( ) yuxio整体感知初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教学相长整体感知自我反思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美味的肉食味美最好的道理好,好处困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整体感知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

4、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教学相长(中心论点)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对举“学”与“教”分别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深入论述,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类比论证精读细研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嘉肴”写起? 运用类比的论证方法,将“嘉肴”“至道”进行类比,由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易激发

5、读者的阅读兴趣。精读细研3.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 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讲道理,证明论点,阐述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精读细研不同点 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阐述教和学的关系,即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主要是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两者关系 前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后者是论据,是用来补充强调中心论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精读细研5.如何理解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和现代意

6、义上的“教学相长”?精读细研课文的“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自反教然后知困自强同一主体学教相互促进精读细研现代意义的“教学相长”:教师:学生:讲授者,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被教者,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师生关系7.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第一组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第二组类比论证,导出议题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情境精读细研第三组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 运用对偶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

7、,连用铺排,强化了类比说理的效果。精读细研疑难探究结合自身实际,从学习角度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看法。 学生的学习虽然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但教师的作用也具有局限性,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教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遇到困难时也需要学习新知以求精进,所以教师也是教和学的统一体。“教学相长”的道理是极为宝贵的见解,值得重视。在学习中倘若我们仅仅依赖教师的教授而不肯主动思考、努力钻研,教师也抱着故步自封的态度闭门造车、自以为是,那么我们便无法学到新知识,教师的教学素养也无法得到提升,这是不可取的。 本文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主旨归纳1.类比手法的运用。文中首先运用类比

8、的手法,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说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然后引出对“教”与“学”两个方面的说明,逐层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即“教学相长”。写作特色2.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开头先指出教育的重要性,然后运用类比的手法,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作比,说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而教授别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

9、论。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写作特色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重点)2.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重点)3.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难点)新课导入 儒家学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背景资料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话,是孔子对学生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

10、基本特征。 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孔子之名答问的著作。字词梳理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矜寡孤独( ) jmgun整体感知给文章划分层次。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全文的总括语。描绘了“大同”社会的未来图景,表达了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期待。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整体感知天下是公共的同“举”培养用作动词,以为亲父母用作动词,以为子有终老的保障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整体感知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

11、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要)使老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整体感知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职分,职守女子出嫁作乱害人兴起古人理想中的太平盛世整体感知译文: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

12、私利。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发生,于是(家家户户)都从外面带上门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精读细研 1.“大同”社会的社会纲领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天下为公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而选举的标准是“贤”“能”,即品德高尚的人和才能出众的人。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崇尚和睦。精读细研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

13、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对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精读细研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精读细研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

14、有“多得”的念头。 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精读细研3.文章是如何描绘“大同”社会的未来图景的?谋闭而不兴外户而不闭盗窃乱贼而不作4.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音韵(平仄)相对,简洁凝练。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3.男有分,女有归。精读细研虽然不是严格的对偶,在语词上不一一相对,但句子结构、表意风格仍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5、”“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运用对偶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精读细研你如何理解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 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例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到过它的启发,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疑难探究疑难探究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何联系。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很幸福,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表现。大同社会的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与世外桃源的没有战乱、和谐安定相似。 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