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医学的研究现况与展望_第1页
我国老年医学的研究现况与展望_第2页
我国老年医学的研究现况与展望_第3页
我国老年医学的研究现况与展望_第4页
我国老年医学的研究现况与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老年医学的研究现况与展望一、老年医学的发展进程1.老年医学之涵义 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出现一个老化的过程。人的老化可分为正常生理的老化和不正常的老化。前者叫做“变老”,后者叫做“衰老”或“早衰”。 老年医学是研究人类衰老的机制、人类老年性变化规律、老年疾病的防治特点以及老年社会医学概念等的一个专业学科。 早在13世纪,由R.BOCON开创了老年病研究,但直到1909年Nacher提出Geriatrices,即老年医学这一学科概念之后,老年医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并伴随研究发展逐渐成为临床医学中一个新的分支学科。2.老年医学之范畴 老年医学的研究范畴可包括如下:老年基础医学 研究衰

2、老的机制,老年期的基本特征,老年器官组织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的衰老变化,以及探索延缓衰老的对策等。老年流行病学 调查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常见老年病发病情况,老年人致残和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提出相应防治规划。老年临床医学 探索老年人患病的临床特点,老年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药理学的特殊问题,老人患病后的康复护理等。重点研究导致老人病残和过早死亡的常见老年病。老年预防医学 研究如何预防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如何保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加强老年人的保健。老年社会医学 研究重点是老年人的心理、智能和行为,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教育、保健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3.我国老年医学学科的形成 1955年:当时卫生部北京医院院

3、长计苏华同志倡导开展老年医学研究; 1964年:在前任基础上建立第一个老年医学研究室; 1984年:成立由国家科技部和卫生部注册的国家级老年医学研究所,首任所长郭晋远。 1988年:卫生部批准成立了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4.我国老年医学研究现况老年基础医学衰老与抗衰老研究 通过体外培养细胞和人外周淋巴细胞在衰老过程中的观察研究,在衰老过程中见DNA修复能力下降,染色体异常增多,细胞分裂能力减退,超微结构发生改变,以及脂质过氧化物和脂褐素增多等现象。免疫功能研究 研究老年人外周血T细胞总数和T4亚群的变化; 研究老年人中性粒细胞体外吞噬能力的降低,与抗微生物侵入能力的衰退之间的关系; 研究锌对

4、老年人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与抑制性T细胞之间平衡状态的调节作用,以及补锌和用猪胸腺素保护和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功能等。动脉硬化研究老年人和实验性动脉硬化扫描电镜及超微结构的研究;动脉硬化斑块中多种元素含量变化的研究;老年冠心病发病与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和脂质过氧化物增多相关的研究。老年临床医学心血管疾病城乡老年人膳食的不同与冠心病发病关系的研究;核素心脏造影踏车试验诊断老年冠心病的研究;核医学诊断右心梗塞和心室壁瘤的研究;老年人心梗临床和病理特点的研究;免疫遗传因素与发生心梗关系的研究;体表电位图诊断陈旧性下壁心梗的研究。代谢内分泌疾病老年糖尿病人血浆脂质过氧化物增多与微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老

5、年糖尿病人甲状腺功能的研究;根据血浆胰岛素水平、血糖水平和临床特点对老年糖尿病进行临床分型的研究;老年人原发性痛风的临床特点及提高诊断准确率的研究。神经性疾病老年性痴呆的病因和脑CT检查研究;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研究;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对早期诊断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研究。 中南医院一项调查显示:老年痴呆患病年龄20年间陡降10岁 去年至今,中南医院老年痴呆症数据库共收集了300名老年痴呆患者资料。 数据统计显示,最年轻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年龄为38岁,最年长的为91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比20年前的65岁提早了10岁,年轻化趋势明显。 数据统计还显示,压力过大

6、的脑力劳动者出现轻度认知损害的比例超过五成,且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型及型呼衰表现特点的研究;老慢支血中纤维连接素含量测定及老年肺心病血液流变学研究;老年人肺部感染病原学及免疫功能改变研究;老年肺结核临床特点的研究;老年肺心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研究。消化系统疾病老年人溃疡病临床特点及预后的研究。老年人慢性胃炎转归的研究;胃癌早期诊断的研究;结肠癌肠粘膜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老年人病毒性肝炎合并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研究。老年心理学脑血管疾病中的心理治疗;抑郁症与脑卒中的关系。二、人口老龄化加快促进老年医学研究1.人口老龄化 老龄化问题被公认为21世纪重大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国际上

7、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 截止2006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49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唯一国家。 西方发达国家根据俾斯麦(Bismarck)提出65岁为退休年龄,并以此作为老年期的开始。 2.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老年人口规模大 我国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已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1/5。到2050年将超过4亿!老龄人口增速快 我国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从此步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老年化水平从10%到30%仅用50年时间,而英法美却用100年左右.提

8、前未富先老 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1000美元,欧美国家为1万至2万美圆,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空巢老人”增加迅速 “空巢老人”即独居老人和仅与配偶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三代同堂的家庭愈来愈少,421家庭(一对夫妇瞻养4个老人和1个小孩)愈来愈多。3.老龄化发展趋势 2000年我国与全球同步宣告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已把高龄老龄化社会作为21世纪的一个重要国情认真对待。江苏省也是我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的省份之一。快速老龄化阶段(2001年-2020年)加速老龄化阶段(2021年-2050年)稳定高龄老龄化阶段(2051年-2100年)4.老龄化带来的困境养老保障压力

9、大 退休人员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以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增加。看病难问题突出 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老年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老年人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尤为突出。养老服务供给缺口大 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养老护理需求越高。但目前老龄服务机构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三、中国老年医学研究现状(一)面临问题1.老人医疗服务需求大 伴随就诊率、住院率及医疗费用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给老年医疗保健带来重大影响,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增长速度与卫生资源配置不相适应。2.老年医疗机构数量少 江苏省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

10、复机构、临终关怀机构不仅数量少,且多数硬件设施条件较差,多数病残弱老人主要由家庭提供基本护理,4-2-1家庭、“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对老人照料缺乏的社会矛盾十分突出。3.养老机制不健全 江苏省老年人的“养与医”在管理机制上脱节。一方面,需要在养老护理机构,特别是民营养老护理机构中接受全护理照料的老人难以享受到医疗保障;另一方面,隶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的老年护理机构又得不到民政系统规定的优惠与扶持。4.从业人员缺乏 首先缺少老年医学专科医生;二是缺乏护理人员;此外经过培训的护工又因得不到相应的待遇,造成人员流动性很大,严重影响护理质量。5.服务机构间缺乏有效衔接 省内虽已建有老年病医院、医院老年

11、科、老年护理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各自为政,其间没有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尚未在老年人就医和转诊流程中建立规范化的程序。(二)研究进展1.老年基础医学研究进展衰老的生物学研究 衰老细胞的DNA甲基化改变可能是多种蛋白质参与的复杂过程。老年人神经系统疾病研究 中药复方研究表明:可有效提高氧化损伤的阿尔茨海默(AD)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提高神经细胞存活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作用。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 老年人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胃癌及癌旁组织基因表达谱,显示出不同病变有各自的特征和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可根据基因表达谱将病变准确归类,基因芯

12、片证实胃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包括细胞周期、代谢、运动和信号传递等在内的多种复杂分子机制。老年人泌尿系统疾病和骨代谢研究 国内多家单位开展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建立了培养细胞功能检测指标,与骨质疏松防治药物的细胞药效评价相结合,对推进我国骨质疏松防治药物研究的进展有明显促进作用。2.老年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老年流行病学任务控制构成公共卫生问题的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积极在社区内倡导老年人健康促进活动老年保健及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研究研究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将现代流行病学及统计学方法用于老年医学研究对长寿地区和长寿老人、百岁老人开展长寿调查积极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老年卫生服务的重

13、点人群高龄老人独居老人丧偶老人新近出院的老人老年精神障碍者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进行全科医生和社区康复护理人员的培养;加强老年疾病的防治研究;3.老年临床医学研究进展对老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积聚的干预 我国提出了多种危险因素并重的综合干预策略,其中尤以控制血压、超重、血糖、血脂异常和戒烟为重,并已初见成效。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治疗与达标 血压的控制模式从既往对舒张压治疗的重视逐渐转变为对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及脉压控制的关注。血脂异常的开始重视周围血管病、老年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干预治疗。老年人脑血管病老年人呼吸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仍是老年人的多发病,2002年重新修订了中国COP

14、D 诊治指南老年人消化系统疾病 我国老年慢性胃炎的患病率达85%,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占55%以上。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是中青年的2倍,约1/3伴有食管裂孔疝。老年人消化功能随增龄逐渐减退,又患有多种其他系统疾病,需口服药物治疗,多种药物相互作用对胃粘膜的损伤和功能的影响不容忽视。老年人肾脏疾病 有关病因研究,发现缺血性肾病可能是中老年人(尤其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种血液净化技术的进步,明显延长老年尿毒症患者的寿命。老年人骨质疏松 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年轻人,尤其老年女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对骨质量、骨转换及骨力学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意义予以高度关注。四、人体衰老机制与老人患病

15、特点 生物衰老是一个多因素、途径复杂、综合的生理变化过程,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特殊阶段。 自古以来祖国医学十分重视摄生养生、延年益寿等问题,春秋战国时的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名著中均有详实的论述。中国古代医家对人体盛衰之认识婴幼儿期 黄帝内经: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小儿骨气未成,音声未正,悲啼喜怒,变幻无常。 吴鞠通温病条辨: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少年期 黄帝内经: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

16、子。青壮年期黄帝内经: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男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中年期黄帝内经: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老年期黄帝内经: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一)衰老的机制1.人类最高寿限预测 中国古代将人的寿命称为“天年”,

17、意指先天赋予的“寿数”。预测生物的最高寿限,是研究防治衰老的目标和依据。人的生物学极限寿命究竟多高?预测方法有三种:青春期的5-6倍。 健康人的青春期是20-22岁,因此人的生物学极限寿命应是110-120岁。成长期的5-7倍。 人类骨骼成长期为20-25年,因此人类寿命约为100-150岁。细胞分裂次数乘平均每次分裂周期 动物的正常细胞在体外培养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没有一种细胞在体外能无限期地繁殖下去而不停止。不同种属动物的胚胎成纤维细胞的分裂次数与其平均最大寿命有一定的关联。 人的胚胎二倍成纤维细胞一般分裂50代(即分裂50次)便停止下来,平均每次分裂周期为2.4年,因此人类寿命估计约为1

18、20岁。2.影响人寿命的因素先天因素长寿者多有长寿的家族史劣行遗传常常影响后代寿命性别不同而寿命不同: 女性能量代谢比男性低30%40%(高能量代谢可促使减寿) 遗传性疾病因子常存留在X染色体上 男性机体对肾上腺素类收缩血管物质的反应较女性强,因而发生心血管病的机会增多且重后天因素社会因素 新中国成立前部分地区调查人口平均寿命为35岁,解放后由于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健康有了保障,寿命明显延长。疾病因素 伴随增龄而出现各种老年性疾病,可加速成人的衰老和死亡。目前对寿命影响最大的有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等病症。 营养因素 营养不足和营养不当均可缩短生物寿命。当今社会影响人

19、类寿命的营养因素主要是营养过分的问题。体力活动因素 适当的体力活动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是养生防老的好办法。长寿者一般以体力劳动者居多。环境因素 避免各种有害刺激,提供合理良好的保障,可延长老年人的寿命。3.衰老指征研究个体衰老 研究个体衰老包括寿命调查、外貌、形态、精神变化,为衰老的“遗传、程序”学说提供依据。脏器衰老 研究人体脏器的形态、功能、代谢等衰老变化使衰老的“免疫学说”、“代谢学说”、“内分泌机能减退学说”等方面的研究得到开拓发展。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衰老 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衰老研究为“细胞结构改变学说”等研究提供确切依据。在细胞培养中,衰老细胞表现为细胞群的多相性增加,RN

20、A合成减少,RNA粘聚增加。溶酶体增加,溶酶体内容和活力改变,引起细胞染色质破坏。4.衰老的机制学说中毒学说 包括大肠中毒说、代谢中毒说和慢病毒理论(slow virus infection theory)遗传学说 遗传学说(包括基因主宰说,程序说,生物钟说)认为衰老受遗传因子的影响。遗传基因物质在最初就预先编成程序,在一定时间促发生长、发育、成熟,再到一定时间又促发衰老。免疫学说 包括免疫机能减退和自身免疫学说。认为如能维持好老人免疫功能,可明显延长老人寿命,减少老年性疾病的发病。内分泌失调学说 包括内分泌功能减退和神经功能减退说。老年化后出现的大脑功能减退,多因供血障碍和细胞本身脂褐质的积

21、聚所致。细胞中脂褐质的沉积是细胞老化的具体表现。自由基学说 自由基是具有高度活性、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分子。可在正常新陈代谢中产生,是普遍存在于生物系统的种类多、数量大、活性高、有损于细胞的过渡态代谢中间产物。 老年时体内用以去除自由基的过氧化酶减少,使自由基在体内积聚,造成对细胞膜和细胞微结构的破坏,经溶酶体的吞噬水解,形成的残留体,即为脂褐质的来源。(二)老人患病的特点1.老年人患病特点抗病力差,易感外邪而发病病种较多,病变复杂,变化较快治愈率低,复发率高治疗过程容易顾此失彼2.老年人患病临床表现不典型 老年人与青年人患同样疾病时,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与青年人极不相似。老年人患病后,常常表现

22、为病情重而症状轻,或以其并发症表现就诊,因而容易遗漏对原发病的诊断和延误对病情严重性的判断。3.老年人患病易发生并发症容易发生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容易发生肺炎容易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容易发生血栓和栓塞症容易发生外伤和意外容易发生猝死4.西医药治疗的局限病因依赖性强治疗原则可定,药物选择有限重视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治疗,多忽视机体的整体调节过于依赖辅检设备化学合成药品毒副作用大五、中医药治疗老年病特色1.中医药治疗优势确立整体观、恒动观、辨证观为理论特色强调辩证论治,针对发病不同阶段,施以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方药有规律可循,针对病情加减灵活注重“治未病”,预防亚健康不完全依赖现代高新医疗设备中药副

23、作用少,价格相对低廉,剂型多样,可长期服用注重综合治疗,利于老年患者全面康复2.中医药防治方法 老年病可采用综合治疗方法调摄生活精神调摄,怡心养身 淮南子原道训: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 摄生三要存神: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也。起居有常,安卧有方 黄帝内经素问:春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饮食有节(洁),五味调和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黄帝内经 灵枢: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

24、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标本兼施 辨病为先,明确诊断 辨证为要,确立大法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三因(时、地、人)制宜,个性治疗 调整阴阳,损其偏盛,补其偏衰 五脏协调,气血和畅,扶正祛邪用方谨慎 用方多进补,少峻泻,量宜小,宜平和;注重补肾,兼顾五脏;辨体质,调阴阳;多丸散膏丹,少汤剂。药食并举,因势利导。3.中医治疗注意点病机复杂,应分清标本虚实脾肾多虚,健脾补肾为常法痰瘀内伏,化痰祛瘀乃攻邪要义未病先防,老人养生之要诀六、老年病用药原则1.用药总纲合理选择药物 老年人用药一定要掌握少而精的原则,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到既

25、往疾病及各器官的功能情况。对于一些病症可以不用药物治疗的就不要滥用药物。掌握最佳剂量 老年人对药物耐受能力差、个体差异大、半衰期长,因此老年人用药剂量必须十分慎重。掌握最佳时间 掌握好用药最佳时间,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2.西药用药心血管系统药物硝酸酯类 硝酸酯类药物用于心绞痛的治疗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长期持续应用可产生耐药性,间歇用药又可出现反跳现象和零时效应。 临床应用该类药物必须注意探索最佳治疗方案,既能维持长效疗程,又要避免耐药性、反跳现象及临时效应的产生。 预防耐药性的措施:调整给药次数和时间;补充巯基;与其他非硝酸酯类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交替使用。洋地黄类药物 地高辛是最常用的

26、洋地黄类药物。老年人服用地高辛中毒发生率约为11.5%-20%。老年人服用同等地高辛维持量时,地高辛血清浓度较21-50岁的青壮年高1倍。因此老年病人服地高辛,多主张用维持量法。抗高血压 老年人使用降压药的原则应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缓慢降低血压,然后调整至最小剂量,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长期维持。应用降压药要注意两类不良反应,即体位性低血压和对中枢神经的抑制。抗心律失常药 老年人有些阵发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病人可能是由于病窦综合征所致。此类病人在应用药物(胺碘酮、美西律)时由于超速抑制,可使窦房结复律时间延长,出现过长的窦房性停搏,甚至阿-斯综合征,对此必须有准备。受体阻滞剂 老年人对受

27、体阻滞剂耐受性差,个体差异大。老年人由于多脏器患病,用药种类较多,在应用受体阻滞剂时应注意配伍禁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安眠药 老年人尽量不用或慎用安眠药,尤其对于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病人,使用安眠药更应小心,以免进一步加剧缺氧状态。中枢性镇痛药 吗啡、杜冷丁是常用的中枢性镇痛药。由于老年人肝肾解毒、排泄功能减退,体内半衰期延长。因此老年病人用此类药物应适当减量。抗生素的选用原则 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退行性变,免疫功能下降,白细胞吞噬功能减退,因而容易合并感染。所以老年人应用抗生素的机率较高。针对不同感染源及不同病位,尽早地、准确地、合理地选用较广谱的抗生素,用量要根据病理、生理、尤其是肝肾功

28、能情况而定。量要适中,既不过小,又不过大。联合用药时应注意-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快速杀菌药不要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白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地霉素等)、四环素族、氯霉素、林可霉素等抑菌药联合,以免降低疗效。要根据抗生素的吸收及分布的特性选择用药。例如大环内酯类在胆汁中浓度较高,适用于胆道感染,氨基糖甙类在胆汁中浓度很低,不宜用于胆道感染。抗生素的使用应按疗程,不应无限制延长,一般在体温降至正常后3日即应停用抗生素。应用抗生素2-3天后抗感染无效,则须进一步分析原因。应用方法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应按半衰期给药,以维持有效血浓度。不要频繁、盲目地更换抗生素,以免引起病原菌的耐药性。注意抗

29、生素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3.中医用药 中药有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归经、升降沉浮、毒性理论等学说,临床应用注重药物配伍,讲究剂量与用法,强调用药禁忌。 老人用药要辨证审因,恰当施药,灵活化裁,酌定用量,以图良效。 补勿过偏,以防壅滞留邪 老年病证多为气、血、阴、阳虚弱,脏腑多为肺、脾、肾虚损。但有时症状并不典型,既可单独出现,又可相互并见,故在应用补法时需全面考虑,注意不可过偏,否则会引起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 应用补法要讲究法度,方药注意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使阴药与阳药相配,寒药与热药相伍,补益与健脾胃药相合等,力求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守而不呆,养而不燥,不

30、使其过偏,达到补虚疗疾之目的。攻勿太过,以防诛伐过甚 老年人发病多以虚为主,有时还会出现邪盛,或虚实夹杂的情况。选方用药,祛邪应当慎重,攻伐不可太猛,若太过更伤元气,邪虽去而正难复,难以收到治疗效果。临床常据不同情况而选用汗、吐、下、清、消等祛邪方法,使邪去正复,达到愈病目的。攻补兼施,以扶正祛邪 老年人往往正气不足,无力抗御外邪,且又易患实证,形成正虚邪盛的险候。一般虚证宜补,实证宜泻,若两者兼有,则需兼顾,仔细权衡虚实。药量宜小,缓慢取效 老年病多属慢性,治疗不能求速效,需根据其生理、病理特点选择药物,其配伍注意用量,不可过大,以免损伤正气。 其一老人对药物敏感性降低,其治疗量与中毒量之间

31、的安全范围变小,易蓄积中毒。 其二老人脾胃功能减弱,对药物吸收较慢,肝脏解毒和肾脏排泄功能下降,药力发挥和持续时间亦相应延长。顾护脾胃,以养后天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老年人用药要特别注意保护脾胃功能。古人有“老年更以调理脾胃为切要”之说。 因老年人先天肾气已衰,脏腑功能虚弱,须依靠后天之本脾胃化生精微来补养,故顾护脾胃乃重要治则。 常用抗衰老中药 何首乌 适用于未老先衰,健脑强心,补肝肾,壮筋骨,降血压,降血脂,养气血,乌须发。 黄精 补中益气,补脾润肺,填精补髓。久服驻颜轻身,延年少饥,治疗阴虚所致的未老先衰。 枸杞 滋养强壮药,具有补肾益精、滋阴补血、养肝 明目、降糖保肝之功。熟

32、地黄 滋补强壮,补肾填精,滋阴补血。能降低血糖,乌须黑发,久服延年,轻身耐老。葳蕤(玉竹) 滋补强壮药,养阴润燥,补虚清热,润心肺,益肾气,补五劳七伤虚损,能轻身耐老,延年益寿。杜仲 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抗衰老。人参 大补元气,强心补肺,养血生津,宁心益智,为兴奋性强壮药,能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治疗未老先衰。灵芝 滋补强壮,有人参之功效。能补益五脏之元气,是扶正培本、滋补强壮的名贵药品。莲实 有补益收敛之功,能健脾养胃,荣心益肾。临床上可治疗未老先衰。黄芪 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补五脏。久服可壮骨强身,为温养强壮保健之佳品。茯苓 有健脾和胃、宁心安神、渗湿利水之功用。历代医家多将茯苓视为延

33、年益寿的平补佳品。龙眼肉 能益心脾,补气血,安神志。神农本草经有“久服强魂魄,聪明,轻身不老”的记载。冬虫夏草 本品温肾益精,补益肺气,温而不燥,可双补阴阳。为身体虚衰或病后体弱滋补调养之珍品。鹿茸 血肉有情之品,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之功,为历代常用的滋补良药。黑芝麻 具有强筋骨、壮腰膝、益脑髓、乌须发、延年益寿等保健作用。天门冬 具有清肺降火、滋阴润燥的功效,久服能益肌肤、悦颜色、轻身延年。 *西医用于抗衰老的药物主要为抗氧化剂和胸腺肽等。常用益寿延年古方 人参固本丸养生必用方 不老丸寿亲养老新书 彭祖延年柏子仁丸千金翼方 八仙长寿丸寿世保元 益寿地仙丸圣济总录 龟龄集集验良方 长青益

34、寿丹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何首乌丸和剂局方琼玉膏医学入门复老还童丸普济方十全大补汤寿世保元人参汤金匮要略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老人膳食12要点由于老年人生理的变化及消化功能的降低,心血管系统及其他器官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因此在膳食上有着特殊的要求:1.数量少一点:比年轻人少10%-15%左右2.质量精一点:蛋白质以鱼类、禽类、蛋类、牛奶、大豆为佳3.蔬菜多一点:每天不少于250克4.味要淡一点:一日食盐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5.品种杂一点:荤素兼顾,粗细搭配,每天主副食品不少于10样6.饭菜香一点:适当多加点葱、姜、醋等调料老人膳食12要点7.饭菜烂一点:食物做的烂一点软一点有助消化8.饮食热一点:特别在

35、严冬季节要注意9.饭要稀一点:把饭做成粥有助于消化,能补充必需水分10.吃得慢一点:细嚼慢咽,食物消化的更好 ,易产生饱胀感 ,防止吃的过多11.早餐好一点:早餐应占全天总热量的30%-40%,质量和营养价值要高一点12.晚餐早一点:晚餐不仅要少吃,而且要早吃。七、老年医学研究之展望展望与思考1.深化衰老机制的研究加强分裂细胞和不分裂细胞的研究易衰老疾病与衰老基因关系的研究开展解密长寿密码研究加强衰老修复的研究加强延缓衰老中药的研究2.加快老年医学的临床研究 老年医疗保健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缓解老人病痛、延长健康寿命、改善生命质量。 伴随高龄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疾病谱和临床症状也在嬗变,要不

36、断发现、总结老年病的防治规律,研究高龄老人临床中出现的特殊症状。3.辨治“老年综合征” 多病老人临床上常会出现:急性意识紊乱、抑郁、气短、乏力、头晕、跌倒、排尿困难、晕厥等症状,被称为“老年综合征”。 临床上鉴别诊断较困难,易造成漏诊、误诊,潜藏着医疗安全隐患。临床医师扎实的基础理论、规范的体检操作、及时获取必要的实验室资料,是消除老年病临床医疗安全隐患的关键。4.研究“增龄老化性失能” “增龄老化性失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年性疾病”可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如白内障、神经性耳聋、老年性痴呆、老年期抑郁症、前列腺肥大、骨质疏松、围绝经期综合征、部分睾酮缺乏综合征等等,这类高龄老人的相关疾病急待通过临床研究制定相关的诊疗指南。5.监测“老年药物不良反应” 老年“药物不良反应”有以下特点:发生率高;后果严重;症状特殊;死亡率高。 此为老年医疗安全的重要隐患。WHO公告“全球有1/7的老人不是死于自然衰老或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此外,广大患者中约1/3的人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6.加强老年预防医学研究认识亚健康的危害,树立“终生健康,健康老年”的理念。提出疾病诊断的“关口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