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新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前预习 5.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1课时共1课时)_第1页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新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前预习 5.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1课时共1课时)_第2页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新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前预习 5.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1课时共1课时)_第3页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新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前预习 5.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1课时共1课时)_第4页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新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前预习 5.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1课时共1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1课时,共1课时)【必备知识要清楚限时3分钟】1要素的内在关联性(1)自然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 ,相互影响,构成一个 ;(2)自然环境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即“ ”。2环境特征的一致性(1)从全球角度看,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具有 ,突出表现在:有 ,由适宜的 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具有 系统以及自我 功能;(2)从区域尺度看,不同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具有 ;3发生发展的统一性(1)从全球角度看,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具有 的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其发生发展不仅受控于适中

2、的 、适宜的 ,以及特定的 和公转周期等条件,而且经历了地球 的分化与 的形成,实现了从无机世界向 的演化;(2)从区域角度看,每个区域内部 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也是统一的。【关键能力提前练限时7分钟】1我国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地表植被稀少、多荒漠,这种特征体现了( )A差异性 B独特性 C多样性 D整体性2下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自然地理要素关联示意图,分别代表( )A荒漠广布、气候干旱、植被稀少 B气候干旱、植被稀少、荒漠广布C荒漠广布、植被稀少、气候干旱 D植被稀少、荒漠广布、气候干旱3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的景观差异,主要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

3、A水文 B地貌 C植被 D气候(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地球外部各圈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当水圈发生异常而降水偏少时,生物受的影响通常是( )A数量大增 B数量不变 C数量减少 D不能确定5当人类向大气圈排放过多CO2时( )A植物光合作用会增强 B植物呼吸作用会增强C植物光合作用会减弱 D植物呼吸作用会减弱6.云南元阳地区出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原因是跟( )有关系。A地形和海陆的位置 B季风和地形 C纬度与经度 D海拔高低7.能直观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环境要素是( )A气候和地形 B水文和植被 C植被和土壤 D气候和土壤【碎片时间强化练限时10分钟】(2021

4、甘肃省临洮中学高二期中)下图为“某景观示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 )A生物 B水 C岩石 D大气2该景观形成过程充分说明( )A大气圈不是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B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C生物圈的发展变化与生存环境无关D只有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读右图,完成下面小题。3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Aa、b、c Bd、e、fCa、c、e Db、d、f4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

5、水田,加剧了土壤盐渍化(2022陕西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高三期末)小叶章为长白山岳桦林下伴生草本优势植被,升温会抑制其生长。1986年风灾使长白山岳桦林带形成风倒区(树木大量倒伏)。其后小叶章侵入西坡高山苔原带,形成小叶章斑块,而其他坡向未见此现象。长白山西坡高山苔原带降水丰富,生长季(69月)降水量可达958mm,多暴雨,植被覆盖率高,地表多疏松火山喷发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小叶章侵入长白山西坡苔原带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 B风力强劲 C积雪减少 D土地广布6目前,小叶章的侵入使长白山西坡苔原带植被( )A数量增多,种类减少 B数量减少,种类减少C数量增多,种类增多

6、 D数量减少,种类增多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 长江,地跨我国三大阶梯,流经我国11个省(区)。长江流域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生态系统,哺育着人类与各种生物。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m,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三江源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湿地总面积达7.33万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被誉为“中华水塔”。材料二 长江江豚俗称“江猪”,全身铅灰色,体型较小,体长一般在1.2m左右,最长可达1.9m,寿命约20年,自然繁殖率低,有“水中大熊猫

7、”、“长江生态活化石”之称,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喜欢单独活动,食物以鱼虾为主。长江江豚的眼睛退化,一般靠声呐进行捕食和探路。(1)试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三江源湿地的成因。(8分)(2)从长江江豚种群特点和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江豚濒危的原因。(4分)(3)说明在长江故道建立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的主要优势。(4分)参考答案:【必备知识要清楚限时3分钟】1.(1)联系 有机整体 (2)牵一发而动全身2.(1)一致性 液态水 温度 生命 调节 (2)相对一致性3.(1)自身统一 日地距离 地球质量 自转 内部圈层 外部圈层 有机世界(2)内部整体特征【关键能

8、力提前练限时7分钟】1.D 【解析】我国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受干旱的气候条件影响,地表植被稀少,多荒漠,这种特征反映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环境的各要素也与环境的整体特征相一致,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选D。2.B 【解析】深居内陆导致我国西北地区受海洋湿润水汽的影响较小,故导致气候干旱,故为气候干旱;气候干旱导致植被稀少,故为植被稀少;裸露地表加上风力作用明显导致荒漠广布,故为荒漠广布。B正确。故选B。3.D 【解析】气候因素中特别是降水,是影响我国东南和西北地区植被差异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有利于植物生

9、长,因此植被茂密。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因此植被稀疏。故选D。4.C 5.A【解析】4. 在其他条件稳定的情况下,降水偏少,导致生物生存条件变差,生物数量会减少,故选C。5. CO2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人类过多排放CO2,会使光合作用增强。CO2对呼吸作用没有影响,故选A。6.B 【解析】元阳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丰富,而地势崎岖,人们在坡地修筑梯田,形成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景观,与季风和地形有关,B正确。故选B。7.C 【解析】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气候和地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要素,植被和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表现要素,能够直观的反映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C正确。【碎片时间强化练限时

10、10分钟】1.B 2.B【解析】1. 该景观为瀑布景观,因此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水,不是生物、岩石、大气,因此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2. 瀑布景观的形成与水循环环节(地表径流)、岩石性质、气候特征和生物作用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其形成过程充分说明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B符合题意;大气圈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圈的发展变化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地表四大圈层均在不断的循环运动,不是只有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3.B 4.D【解析】3. 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d、e、f体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故选B。4. 土

11、壤盐渍化一般发生在相对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江淮地区位于南方,其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为湿润地区,况且将旱地改造成水田,土壤更不会因为湿润积累盐分成为盐碱地。D错误。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A正确。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体现出土壤对水文的想回影响,B正确。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体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C正确。本题要求选择举例不正确的选项,故选D。5.D 6.C【解析】5. 由题干“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和材料“长白山西坡高山苔原带降水丰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气温升高使积雪减少且水分条件优越是前提条件,小叶章入侵长白

12、山西坡苔原带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土地广布,生存空间扩大,同时,土壤肥沃,适宜生长,D正确,A、C错误。风力强劲不是草本植物生长的有利条件,B错误。故选D。6. 据材料可知长白山西坡为苔原带,在小叶章(新物种)侵入后,形成小叶章斑块,植被种类增多, A、B错误;由于小叶章大量侵入广阔的裸露土地,植被数量大量增加,C正确,D错误。故选C。7.(1)该地为高原地形多冰川分布,冰川融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海拔高,气温低,蒸发较弱;气温低,地下多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地势平坦,排水不畅。(2)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小,喜欢单独活动,自然繁育率低;长江流域过度的渔业活动、航运业的迅猛发展、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及长江水环

13、境污染破坏了江豚赖以生存的水域环境,造成长江江豚濒危。(3)长江故道保存了与长江相似的生态环境,可满足长江江豚的需要;长江故道离现长江较近,迁地保护较为方便。【解析】该题以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为背景材料,考查湿地成因、生物生存条件、生态环境价值等基础知识,体现考查人地协调、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1)湿地成因可以从“来水”“去水”两个角度分析。来水角度: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平均海拔35004800m,为高原地形多冰川分布,冰川融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去水角度:该地海拔高(平均海拔35004800m),气温低,蒸发较弱;由于常年气温低,地下多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高原面,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因此来水多,去水少,从而形成湿地。(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