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三单元(必修3)_第1页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三单元(必修3)_第2页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三单元(必修3)_第3页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三单元(必修3)_第4页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三单元(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 :第三单元(必修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21201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三 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散文1 高考目标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

2、思;(3)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二、单元复习寡人之于国也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又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本文论述“保民而王”的观点非常透彻。

3、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使惠王折服,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论辩才能。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荀子共二十卷,收文章32篇,劝学是第一篇。原文分两部分,分别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这里节选的三段,在原文的第一部分中。文章以许多生动的比喻阐述了学习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发展才能方面的重要性,指出人生来并没有什么不同,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主要依赖于社会环境的影响,

4、以及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所以,任何人都应该有步骤地不间断地坚持努力学习。荀子强调教育的功能,学习的重要,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这篇文章里,说理是通过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进行的,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具体生动,明白易懂,从而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如文章的第二段,论证学习的作用时,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然后以四个同类事物: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设喻,来说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从同一个角度,反复加以说明。这样写既强调了的观点,同时,由于每个比喻的具体内容各异,又使读者不觉得繁复,留下了比较新鲜、深刻的印象。

5、再如第三段中论述学习贵在不舍时,也是接连以骐骥、驽马、朽木、金石这样两组四个比喻来说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这四个比喻两两成组,在内部条件上恰恰相反,但由于“舍”与“不舍”之别,条件好的不能取得好结果。比喻再加正反两面的对比,虽然没有专门去说理,道理却已经鲜明突出地摆在读者面前了。文章通篇都有比喻,但运用的方式灵活多变,有时单用,有时连用;有时先说理,再设喻;有时先设喻而寓理于其中;有时连用几个同类的比喻;有时又正反比较,搭配出现,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在巧妙的运用之下,文章显得错落有致,富于启发性,使读者没有板滞的感觉。过秦论选自新书,是古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大约写于汉文帝元年(前179),贾谊时

6、年仅21岁。本文通过对秦由盛至衰,由兴到亡的历史总结,论述了它所犯的过失,揭示了导致其灭亡的原因,申述了关于治国应施仁政的主张,并讽劝当时的统治者必须以秦为鉴戒,施行仁义,以求长治久安。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但叙事却多于议论,议论又多寓于叙事之中。文章以叙事作为议论的依据,故根据充足,议论就更有理有力;而叙事又因议论的阐发,使其思想内容得以深化和升华。这样叙议结合,富于雄辩,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使用辞赋的艺术手段,铺张、夸饰、排比、对偶,满篇皆是,使得文势充畅,波澜层迭,议论风发,汪洋恣肆,主题突兀,不仅能够以理服人,而且能够以情感人。再加之全篇对比到底,纵比、横比、连比、间比等多种对比方法

7、相交织在一起,使得文章结构奇特宏伟,气势雄阔磅礴,论述酣畅淋漓。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短论。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的师说,曾被誉为胆识兼备,富有创造精神的作品。他关于教师的职能的提法,就有精辟独到之处,以前从未有人提得这么明确;他主

8、张以道为择师的唯一标准和能者为师的观点,更突破了封建观念,针砭了当时以门第相尚,不重真才实学的流弊;关于“人非生而知之”,有惑或从师的论断,也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值得肯定。至于教师职能这个命题,虽有借鉴的意义,但必须扬弃韩愈所指的具体内容,而赋予新的意义。本文在写作上也是非常成功的。整篇文章从立论、论证到结论,环环相套,紧扣中心,布局谋篇,颇具匠心。在论证的过程中,又有的放矢,有破有立,有褒有贬,有虚有实,有综合有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极有说服力。对比手法和排偶句式的大量运用,正反两面的反复论证,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气势更为顺畅壮盛,不仅感情充溢,而且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量。3、 高

9、考备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读懂文言语段的前提。“常见实词”明确了考查范围,“在文中的含义”则强调了理解的方法,即必须联系上下文做一个周密考虑,而不能断章取义地解释,片面孤立地看待。如何周密考虑呢?方法很多,现简述一二。一、语法分析法任何句子都处在一个语法结构之中,每个词语都充当句子的不同的成分,通过句子成分的分析,便可以推知词语的词义。比如“人怀异意,以沮新政”中的“沮”,用在连词“以”之后,名词“新政”之前,显然不可能是形容词,而只能是动词,结合上下文,译成“阻止”,字通句顺。再如“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宣子谒诸郑伯”中的“谒”字的理解,“谒诸郑伯”中的“诸 ”是兼词,相当于“之于”。

10、“宣子”是主语,而谓语只能是动词“谒”,“谒”的宾语不是“郑伯”而是“之”所指代的内容即上文的“环”。通过这样分析就可确定“谒”的意项为“请求”,而不可能是其它。二、结构推断法古人讲究音韵和谐,节奏铿锵,遣词造句多使用对偶、排比句式,根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由已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比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一句讲的“春”“秋”两季之事,“春耕”对“秋敛”,由此可推出“敛”为“收割”之意;“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因而“给”亦为“足”,成语“家给人足”可作佐证。又如屈原离骚中的“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中的“比”,“比”对应“齐”,“齐”有“相同”之意,成语有“等

11、量齐观”,那么“比”也是“相同”,而非“比较”。一些并列的短语也可藉此来推断。比如“文过饰非”,“过”与“非”词义相同,那么“文”与“饰”也相同,“文”即为“掩饰”之意。又如“化险为夷”,即然是在互相转化,那么“夷”也就为“不险”,即“平坦、平安”之意。三、事理检验法比如,左传中说:“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孙于越,比之简公,仅全其身耳。”句中的“孙”若解释为“孙子”,那么句子就应译为“哀公最终被三子所逼迫,到越国当了孙子”,显然不合情理。其实这里“孙”与“逊”通假,意思为“流亡”。又如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一句,句中的“借”字,解释解为“借阅”

12、便说不通,借一本书尚可,岂能“借”满架书?孟子尽心上言:“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长期借用而不归还,谁知道你是不是想据为已有呢?这一点归有光不会不明白。况且联系下文可知,归有光的先人曾为朝廷命官,家中又为书香门第,即便败落,也不致于落魄如此。故此处当读j,是“堆叠”的意思。四、褒贬调配法“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句中“黠”作何解释?就现代汉语而言,它是贬义词,是“狡猾”的意思。但在上文特定的语境里,却不尽然。“生而聪慧 ”“帝及后并笃爱之”“帝每面称之”等句,无疑表明了帝的宠爱。由此可见,“黠”在此处应

13、为褒义,作“聪慧”解。2001年全国卷12题“而城中鼓噪从之”也可由此推断。“鼓噪”,现在泛指喧嚷,是贬义词,如“鼓噪一时”。考虑到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是对田单智慧的赞美与赏识,这样翻译显然不妥,与语境不相谐调,译为“擂鼓呐喊”,则更切合文意。五字形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大都有密切的联系。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形声字的“义符”给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便可以局部代整体推出“樯橹”是战船。又如“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

14、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中的“禳”字,虽生僻,但只要我们意识到了“示”多与祭祀迷信有关,便可推知此处是人们将他画成图以祛鬼避邪之意。六文中求注法文中求注法,就是用文章中的词语来解题。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考生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1994年试题,“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句。七.成语求解法成语源于古代典籍,其中保留了不少的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不刊之论”中的“刊”,“文不加点”中的“点”,“不速之客”中的“速”,“不期而遇”中的“期”等等。推断实词词义时,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借用成语,问题也可能

15、就化难为易,比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中的“责”便可借助“求全责备”来推求,04年江苏卷“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中的“更”便可参照“少不更事”来作判断。1、 字音1、寡人之于国也数罟g 洿池w 鱼鳖bi 河豚tn 狗彘zh 庠序xing 孝悌t饿莩pi o2、劝学跬步ku 跂q 金石可镂lu 中规zhng 槁暴p 知明 zh 生非异也xng3、过秦论腴y 轸zhn 镞c 笞ch恬tin 藩fn瓮wng牖yu 召滑sho 孝公既没m 俯首颈系x 践华为城hu 劲弩jng 不及中人zhng 墨翟d 蹑足行伍hng 将数百之众jing 度长絜大du 比权量力ling 万乘之势shng 朝同列ch

16、o 一夫作难nn4、师说句读du 或不焉fu 经传zhun 从师cng 读书d 传道chun 从容cng 聃dn 蟠pn 苌弘chng) 近谀y 贻y)冉rn 潘pn 长幼zhng须臾y 怡y2、 文学常识1、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

17、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

18、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2、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汉族。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

19、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贾谊(前200前168年),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汉族。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

20、疏(一称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3、贾谊(公元前201前169年)几乎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在历史上俨然是其美德在当时未得到赏识的政治家的典型。他的文章和诗被人们称颂,其中有的留传至今;他极力提倡许多被认为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和社会观念;他的最著名的论文之一论述了秦朝的缺点。因此,他通常被人列为儒家。4、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

21、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师说严正地批判了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5、“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

22、于这一种文体。3、 名句名篇1、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3、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2、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

24、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过秦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

25、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

26、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7、;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28、,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陡,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四、通假字1、寡人之于国也()、弃甲曳(y)兵(2)、申之以孝t(悌)之义 有饿pio (莩)(3)、鸡豚(tn)狗彘(zh)之畜(x)(4)、数(c)罟(g)不入w (洿)池(5)、谨庠(xing)序之教(6)、颁(bn通假字,同“斑”)白者

29、不负戴于道路矣(7)、涂(t通假字同“途)2、劝学(1). “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2).“有”通“又”,“暴”通“曝”(3).“知”通“智”(4)“生”通“性”3、过秦论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百有余年(通“又”)。4、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没有五、词类活用1、寡人之于国也(1)王无罪岁 “罪”是名词作动词,归罪。(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食”名词作动词,分别是穿、吃的意思。(3)“填然鼓之”中“鼓”是名词用作动词

30、,敲鼓。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用法与此相同2、劝学(1)“日”名词作状语,每日。(2)“上”“下”都是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3)“水”名词作动词,游水。(4)“輮”,使动用法,使弯曲。(5)“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走得快。(6)“輮”动词作名词,輮这种方法。(7)“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8)“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9)“曲”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3、过秦论(1)、名词的活用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 同上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 同上 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同上 在国内、向南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

31、致履至尊而制六合 同上 登上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同上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2)、动词的活用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3)、形容词活用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4、师说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用法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以为师,意动用法是故,圣益圣,愚愈愚。圣明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六、句式1、寡人之

32、于国也(1)、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2)、直耳,是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3)、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4)、未之有也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2、劝学(1)、状语后置 于蓝取之 于蓝青、于水寒 乎己参省 乎己参省(2)、定语后置句 利之爪牙,强之筋骨。(3)、省略句 不能(跃)十步 蟹(有)六跪而二螯。3、过秦论(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33、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3)、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4)、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4、师说(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2)、不拘于时被动句(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句宾语前置七、一词多义1、寡人之于国也(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 屡次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 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计算(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直

34、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3)、发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4)、兵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35、寡人之于国也 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6)、加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加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施加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放上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夸大(7)、凶河内凶 庄稼收成不好凶多吉少 不吉利的事汉初匈奴凶黠 凶恶,残暴甫闻凶讯 不幸,多指丧事缉拿元凶 杀人的人(8)、于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移其民于河东 到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与(9)、以申之以孝悌之义 把,介词斧斤以时入山林 按照,介词以五十步笑百步 因为王好战,请以

36、战喻 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来,表目的田家候之,以兴农事 根据固以怪之矣 通“已”,已经2、过秦论(1)、制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2)、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今刘表

37、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3)、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本来、原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既、已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4)、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假舆马者,非利

38、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谋攻 胜利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 有利于(5)、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遗漏、忽略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6)、度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程度、限

39、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风度、常态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 推测、猜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通“渡”,过3、师说(1)、 惑:传道、授业、解惑名词疑惑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名词疑惑惑之不解名词疑惑孰能无惑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2)、师: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孔子师郯子以为师意动用法吾师道也学习动词不耻相师学习动词

40、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无:圣人无常师没有无长无少,无贵无贱-无论().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做的手段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表原因()之人非生而知之者代指知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取消句子独立性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标志八、古今异义1、劝学(1)、假(古)凭借(今)与“真”相对(2)、跪(古)腿或脚(今)跪下(3)、金(古)金属制品(今)黄金(4)、就(古)靠近(今)副词(5)、参(古)检查(今)加入,参加(6)、博学(古)广博地学习(今)知识、学识的渊博(7)、寄托(古)寄放,托身(今)付托,寄寓(8)、用心(古)

41、因为思想(今)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9)、爪牙(古)爪子和牙齿,喻帝王得力的助手(今)坏人的党羽。帮凶(10)、以为(古)以(之)为,把(它)做成(今)用于对人或事物作出判断2、师说(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吾从而师之古义:动词“从”与连词“而”。今义:连词,表示目的或者结果。(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没有必要。九、实词、虚词绝(横渡,隔绝,终止,到了极点,非常)强(强健,有力的弓,有余,勉强)假(借助,借,宽容,如果,与“真”相对)望(向

42、远处看,盼望,名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用(因,用途,物资财用,采用,任用)闻(听到,知识,声誉)一(专一,数词,一概,统一,一旦)焉(语气助词,哪里,于此,它)于(从、比,在,和,对,表对象不译)而犹且从师而问焉连词,表顺承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其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其可怪也欤?副词,表感叹语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吾未见其明也。人称代词,他的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竟乃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则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连词,表转折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连词,表承接就便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

43、词,表揣测吧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圣人之所以为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1(10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原 弊宋 欧阳修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

44、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

45、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卑鄙B场功甫毕 甫:刚刚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D籍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A鄙,见识浅薄。

4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查重点实词“鄙”,一定在原文中理解。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A B C DA是说后来的士兵;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是的结论。筛选

47、文中的信息。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B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C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D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

48、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C文中说:“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其势不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逝世已经都没有了,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认真将题肢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

49、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3分)(1)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2)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1)为吏、然、簿书听断;(2)督、用者、计其出入;(3)苟知、而、窃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簿书听断,词类活用。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

50、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这是)低贱的事情。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

51、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处于下位的百姓尽力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

52、支出。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才刚刚够,而农民自己的食物却不超过几个月。严重的,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农民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倒下成为饿殍。这样的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国家停止用兵已经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人有的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懂得战阵。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势不能不骄傲懒惰。现在士兵进入兵营,不自己抱着自己东西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自己挑着而雇人挑着。他们的骄纵懒惰就是这样,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如果能让士

53、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灾年,那么各州郡的冠岩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稍差一点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记在册作为厢兵。官员招人多的有赏赐,而百姓正处于穷困之时争相投军。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灾,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方这时也说:如果不将他们收留当兵,那么恐怕就会做强盗。唉!只是知道他们某段时间不做强盗,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骄纵兰度而窃取食物啊。古代那些身材

54、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承担种田的工作,而年老体弱的游玩;现在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却留守在田地间。为什么相反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间尽力耕作的,有时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那么种田的农民不能不一天天减少啊。所以说有引诱农民离开田地的弊端,说得就是这种情况。2(09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宝绘堂记(宋)苏轼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

55、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

56、能为吾病。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本文有删节)注 锻炼:打铁。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B然去而不复念也 去:归去。C常与寒士角 角:较量。D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B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信息源在第三段:“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这两句的大

57、意是用过眼云烟比喻喜爱的书画被人取走后也就不再想念了。因此,“去”解释为“归去”不当,应解释为“离开”,引申为“消失”。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这些诗词,使用频率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包括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则问题迎刃而解。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皆以儿戏害其国 几以捕系死B轻死生而重于画 不患贫而患不安C然为人取去 君为我呼入D譬之烟云之过眼 不知东方之既白C项第一个“为”作介词用,表被动关系,可译为“被”;第二个“为”作介词用,可译为“替”

58、。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A介词,“因为”;B连词,表转折关系;D助词,无实意,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考试大纲中列举了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应熟练掌握。可用已知(四个对照句分别出自课文指南录后序季氏将伐颛臾鸿门宴赤壁赋)词代入未知句中,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看意思是否一致。有时可通过虚词在句中的具体位置来判断。1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凶其身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C考查词类活用的判断,能力层级为B级。C项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余三项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要熟悉词语的各种活用类型:名词、动

59、词、形容词、数量词的活用及其规律和翻译的方式、方法。如果对此不太熟悉,也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断。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

60、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D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中心意思、表达技巧和行文思路的赏析与评价。D项原文信息在第一段:“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可见,“也未发狂”与原文不一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综合分析能力。在做此类题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把选项回扣到原文之中进行对照,字字句句落实。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3分)(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3分)(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2)别人拥有的(书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