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景观与新乡土_第1页
白话景观与新乡土_第2页
白话景观与新乡土_第3页
白话景观与新乡土_第4页
白话景观与新乡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白话景观与新乡土作为一种生存的艺术,田,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千百 年来人类对土地及自然过程和格局的适应的智慧结晶;作为乡土的文化景观,田,承载了特定地域人们的生存与生活的 历史,同时也为当代人应对生态环境和能源危机带来新希望。 田,既是我们的记忆,也是我们的希望;景观设计师因此可以 从田的艺术中吸取无穷的营养,创造丰产、健康而且美丽的新景观,一种白话的、新乡土景观。有学者把天然的山水、森林等称为第一自然,把农业的田野与果园称为第二自然,把园林称为第三自然 (Hunt,1999),而把后工业的、城市废弃地上的自然景观称为 第四自然(Kowarik,1992,XX)。对于我来说,田园这第二自然

2、更令人梦萦魂绕,无时无刻不在召唤、吸引着我。于是 ,哪怕 只有须臾的机会,我便会投身其中,浸染于其中,尽情于其中。 我曾在阳春三月的暖风里 ,穿行于川西平原的油菜花田,一任嫩黄的菜花粉沾染黑裤与白衣,经久不退;也曾于盛夏时节,钻入珠江三角洲的芭蕉林地,感受硕大蕉叶下的阴凉,或躲过阵雨的突袭,听那由疏而密、再由密而疏的芭蕉雨声;仲秋时节,走在江南稻田的土坡上,小心躲过聋拉在田展边的沉甸甸的稻穗,青蛙在脚步踏过之前,一个接一个跳入展边 的渠中,如同有节律的豉点伴随着探幽的脚步;冬日里,我曾 只身流连于云南高原的坝子中,收割完的田野里剩下齐刷刷 的稻茬,在包含红色光谱的晚霞中,灿灿然讲述丰收的故事一

3、条条甘蔗林带并行肃立在田展之上,微风中飒飒爽爽;同样的初冬时节,我曾在中国最北端的黑土地上狂奔,跳过一行行整齐晾晒的稻谷垛,惊叹于那编织在田野上的美妙肌理 全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荒凉与萧瑟。无论是南方的红土 地,还是北方的黑土地;无论是高山上的梯田,还是沼泽里的 台地;无论是稻禾水田,还是五谷旱地;无论是桑基鱼塘,还 是蔗蕉果园,田,是一种艺术,美妙无穷而富有意味。“田”作为艺术,是真、善、美的和谐与统一。人们常 惊叹于高山之峻峭雄奇,江河湖海之磅礴浩渺,向往深山之幽静,滨海沙滩之浪漫。然而,这些第一自然的美丽却常隐含 凶险与杀机。君不见,魅力无限的金色沙滩瞬间可以吞噬数 十万人的生命;万丈

4、悬崖、无际丛林,更是多少美景追寻者的 葬身之地;记得在云南泸沽湖边的山洼里,一片盛开的蓝紫花艳丽无比,我们跳下车去钻入花海,几分钟后由来,人人身 上爬满了蚂蛾,个个恐惧 不堪。所以,第一自然之美,常常美 而不善,艳里藏凶。华裔美国地理学者段义孚称之为“恐怖 的景观” (Landscape of Fear,1979)。人们也惊叹于帝王士大夫园林的亭廊之精巧,花木之奇异,空间之玄奥。然而,这第三自然的美丽却虚伪空洞 ,矫揉 造作(俞孔坚,XX;庞伟,XX;畲依爽,XX)。君不见,那妖艳的桃 花、富贵的牡丹,却全然没有结果繁育后代的能力 ,如深宫里 的太监,恰似中国士大夫仕女画中那没有胸脯的美女。因

5、此 , 那第三自然的美,常常美而不真,丽而无实。城市与工业废弃地中产生的第四自然,虽真实,却往往欠缺美观,其形成与发展多机会成分而不稳定,也常常隐含恶意,如泛滥成灾的外来物种,荒芜蔓延,有待人工设计和调 理(K thn,XX)。唯有这第二自然的田,美且善,善且真,是一种生存的艺 术1田之美田之美在于其精妙的和谐 :田的形状与尺度就像衡量人 力与自然力、投入与产生的天平。元阳梯田之所以完美迷人, 在于人与自然力之间的精致、微妙的平衡:梯田都是沿等高线而开凿。田太宽或过大,则费力过多,意味着要挖去更多的 土方,田展要承受更多的压力;田太小或过窄,则耕作的效率 降低。几代人、几十代人的微雕精刻,终于

6、有了因坡度而变化、因山势而回旋,富于韵律的肌理。田之美在于其宜人的尺度:这种尺度因为田的营造和护 育以及庄稼的收获劳作的强度必须适应与人自身的生理条 件。所以,当机器代替人力,田块的尺度便大大超乎于人力尺 度时,田园之美便大打折扣。田之美在于空间:以村落为圆心,往外走去,田给人的空 间感受各有趣味。物种丰富的蔬菜园给人的是穿越性和探索性空间;高地上的果园给人的是“了望一庇护”空间;高、低秆旱作和蕉基、桑基鱼塘,则构成一个个围合的私密空间;北 方的高粱、玉米地,南方的甘蔗、芭蕉林,造就的是漫漫的青 纱帐和条条无限深远的透景走廊,田之美在于色彩:从泥土到作物的枝叶、花和果实以及 收割后的稻禾茬遗,

7、田野的色彩涵盖了人类视觉所能感受的 全部光谱。田之美在于芬芳:田野上的芬芳是泥土的清新,是稻菽的温润,是菜花的蜜意,是水果的甘甜,还有果树下烂熟的酒 香,甚至连新施入田中的牛粪,也绝没有不怀好意的气味。田之美在于其丰富的动态:具色彩、质感、气味、空间, 都随四季而变化,随阴晴雨雪而不同,随地域而差异,因水旱 而悬殊,也随人的年龄改变而有不同的体验。田比任何一种 自然景观或人工景观都更丰富,因而有无穷的魅力。2田之真田之真在于田反映了真实的人地关系,人们为了生产生活而必须适应于自然的过程和格局。从形式到种植,田是人类智慧与脚下真实大地的契约。700年前的农书(王祯,1313)就记载了区田(适应于

8、丘陵山地)、圃田(城郊圈篱 而成)、围田(滨水围堰而成)、柜田(水中造田)、架田(漂浮 于水面)、梯田(沿山坡筑田)、涂田(海涂上造田)、沙田(沙洲上造田)等各种田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气候、不同 的土壤和水分条件下,人类用尽可能少的人力、资源和物质 能量的投入,营造了完全与之相适应的、满足从水生到早生 各种作物生长的田地。田真实于地域 ,真实于地形,真实于生 物,也真实于人类自身的欲望。古代寓言中的携苗助长、“大跃进”时的万斤丰产田以及“农业学大寨”时在平地上凭空 营造的“大寨田”,或者在山坡上的“人造平原”,都因为它 们的虚假和不适宜而告失败,并被历史所耻笑。3田之善田之善就在于它的丰产

9、、它的功用 ,它使人远离饥寒,给 人以希望。对于迷途于山林原野的旅人来说,当在山间、林缘突然由现田地的景象时,便有了脱离险境、回到文明的安 全感。对于有五千年农业文明的中国文化来说,田园便是家,是温暖,是甜美,是归属,也是归宿。所以,掠夺田地者便是凶 恶的敌人。“九一八”后,正是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唤起全中国人民痛失家园的悲愤和同仇敌K的抗战决心;正是那“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温暖的土地”,唱曲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感与英雄气概。而 20世纪80年代的一 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则唱曲了一代人的憧憬,也唱曲了改革开放年代的勃勃生机:“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 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

10、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 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哎咳哟嘀呀儿咿儿哟,嘿,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这是何等的善!细读那歌词,更让人感悟到,古老中国文明从 田野里发生、发展,在创造新的城市与工业文明之后 ,必将又 回到幸福的田野,享受那和谐安宁的社会(注:关于此歌的内 涵,感谢庞伟的个人交流)。4田作为系统作为真善美的生存艺术,田是生命的系统。这个系统也 包括测量、围垦、平整、土壤改良、水土保持的造田和土地 监护的智慧;这个系统是关于水的储蓄、节约、引灌的水资 源保护和利用的工程和技术。为了在湖泊和沼泽中生存,墨西哥古老的阿兹台克人 ,利用树木的根系固土造

11、田,营造由“漂浮的田园”;基于千百年的生存经验,元阳哈尼梯田的创 造者们懂得如何保护海拔 XX米以上的高山森林,来吸纳来自 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蓄积并释放由四季不断的涓涓细流,滋润山腰上的层层梯田。田的灌溉技术被认为是文明古国诞生 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印度恒河流域、 长江和黄河流域灌溉系统之兴废,都关联古国文明之兴衰。事实上,中国的“田”字,本身包含灌溉系统的意象(梁家勉,XX) o这个系统还包括作物选择、培育、配置和养护的生 物与土地、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人的关系的完整知识,也是关于四季的更替和太阳能的有效利用的经验积累。作物的 轮种与间作,果木与农作物的间作,生物间的共生

12、和互生关系的利用,人们创造由一个个丰产的田园生态系统,诸如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杭州湾的市基鱼塘、江南的稻田养鱼、 河南的泡桐与作物间种,等等。这些关于土地利用、造田、 灌溉和种植配置的经验与技术,是以土地设计为核心的景观设计学丰富的知识宝库。5再现田的艺术:新乡土景观面对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的生态与环境危机、资源与 能源危机、文化身份危机和人地精神联系的破裂,田的艺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生存机会与繁荣的希望。田的营造告诉我 们如何用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收益;田的灌溉技术告诉我们如何合理而巧妙地利用水资源;田的种植艺术告诉我们 如何适应于自然的节律配置植物;田还在矿物能源面临枯竭的形势下,承担起

13、生物能源生产的重担;田的形式、田野上的 过程,告诉我们美的尺度与韵律;田所反映的人地关系,告诉 我们如何重建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获得文化身份与认同。为此,多年来,我们致力于田的研究以及当代城市环境下的 田的艺术。案例之一 ?田: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中心区景观方 案(俞孔坚、刘向军,XX;俞孔坚等,XX)作为三个最终入围方案之一 ,北京奥林匹克6-林公园和 中心区景观的“田”方案 ,以养育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土地为 载体,来营造土地生态系统。以对土地的爱和虔诚态度设计一个可持续的景观:尊重自然,用最少的工程获得可持续的 最大收益。“田”使6 -林公园的概念从“林”扩展到“土地 生态系统”。“田”方

14、案力图走由“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 的泥潭,走向“现代中国”的、后工业时代的景观设计之路:从五千年中国大地的人文景观中获得营养,在史无前例的城市化和人们日益远离土地精神的背景下,重建现代人与土地的联系,找回中国人在土地中的根。案例之二?稻田校园:沈阳建筑大学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里 ,用东北稻作为景观素材 ,设 计了一片校园稻田。在四季变化的稻田景观中,分布着一个个读书台,让稻香融入书声。用最普通、最经济而高产的材 料,在一个当彳t校园里,演绎了关于土地、人民、农耕文化的 耕读故事,诠释了 “白话”景观的理念,也表明了设计师在面 对诸如土地危机和粮食安全危机时所持的态度。案例之三“福田”一试验

15、田演绎:深圳福田中心区广场“福田”是深圳市中心区中轴线所在地的地名,亦为本方案的名称。福田“湖山拥福,田地生辉”,正昭示了深圳鹏 程灿烂的锦绣瑞祥,深圳也正是世界瞩目的中国伟大改革开 放的试验田。笔者试图以大象征、大格局,表达深圳的内在精神气质和喷薄的原创精神。“田”构成了中心广场和南中轴景观的统一肌理,是场地空间形成和活动内容设计的基本 结构。同时,它是深圳地方精神和多种含义的载体 :田一一既为希望的田野,亦是改革开放的伟大试验田,更是“福田”一 幸福之田,瑞祥之田;田一更是生态城市理想的景观实践、城 市含义的拓深和发展,结合文明史生态主题的凸现 ,以一种 新的视野审视农业景观、大地肌理,并

16、且将之纳入城市的崭新概念中;田一也是现代中国景观个性的一次探索,希望在传统中国与现代西方之外,找到一条现代中国的景观之路。本设计方案试图抛弃被中国历代文人和造园家临摹已久的 所谓传统形式,同时拒绝西方巴洛克的设计手法,而是直接从五千年中国大地的人文景观中汲取营养,从大地与平民的淳朴和率真中寻找现代中国的景观性格和形式。案例之四?长林方田一寻常北京的纪念:北京首都机场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全区景观方案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保障XX年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市 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需要,国家决定对首都机场进行扩建。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楼前区景观与城市设计正是在 该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的。长林方田方案来源

17、于乡土北京 的大地肌理,讲述着普通而伟大的故事 ,展示着现代北京的 真实和不凡。长林方田,体现了高效而完善的使用功能、安 全而健康的生态关系、经济而节约的建设理念。北京,乃至华北大地上最令人难忘的景观元素是防护林 网。基于北京林带的视觉和穿越体验,根据由入港车行的速度和位置及角度变换规律 ,设计了多条斜向林带,它们由高大的乡土乔木构成,把由港和进港客人的视线引向远方的大 地,创造一种体现北京特色的舒展而宽广的大地体验。长林 围合由许多方田,这种长方形的田块构成场地的肌理。在这 种田块肌理中成片种植各种北京乡土果树和单优势乔木群 落及花灌木,形成丰富的季相变化和高低错落的植被景观。 在方田的肌理

18、上,形成水塘,它是北京大地上不可或缺的景 观元素。将场地西边的雨水调节池作为水源,通过水塘和水渠,建立一个雨水收集系统。这一水塘系统成为北京丰富的 乡土物种的栖息地,也是绿地浇灌水源,同时更是环境教育 场所。案例之五蔗园:XX年厦门园博园之一作为XX年园博会的一个小园,设计师尝试用甘蔗作为主 要植物材料,探讨将生产性景观和能源作物引入当代城市设 计的可能性。倡导新时代的新园林,体现节约、简约、环保和具有地域特色的“白话”景观,一种新乡土景观。整个场地下挖,最深达米,四边围合,成为下沉的“洞”园。四壁之 顶(地面)遍植当地茅草,强化空间的围合感。螺旋式坡道下 到中心井底,让地下水由露,并因天气和周边水域的水位变 化而浮动园内水位。让泉水蒸发 ,以降暑期之炎热,创造一个 清凉并与外界相隔离的世界。四壁为清瓦,上为苔鲜植物,以增加洞园内的湿度和清凉感。留有许多空隙,为青蛙栖身之 地,防止园内蚊子滋生。地面为白沙 ,源自厦门花岗岩之地貌在此基底上,高起条状种植台平行分布,如同田园,种植当地盛产的甘蔗。种植台沿边为座凳,供人在蔗园中休憩。结合休息系统和墙面设计音响系统,播放录音,人声、鸟鸣、狗吠、牛叫和劳作生产的声音交响与其它感觉共同构成人们 对田园生活的体验,形成田园环境的四维空间诠释。案例之六?XX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属于世博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