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播_第1页
网络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播_第2页
网络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播_第3页
网络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播_第4页
网络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化传播摘要 :文中一部分是个人对文化传播的理解,另一部分是网络时 代为中国文化传播带来多种影响的个人观点。以及对中国文化传播现状的一些看法。文化传播 网络影响 中国文化传播 中国文化文化,这个词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划出了界限。“水能载 舟亦能覆舟”作为地球上最优秀的种族,人类凭借着他们独有的智慧, 扮演了数以万年“舟”的角色!最早的人类创造了最早的文化,虽然我们不清楚何为最早的人 类,何为最早的文化,但是当“仰韶人类”并没有伴着“仰韶文化” 一同被当代人发现时,我们更加懂得了 “人”与“文化”之间的这种 “物是人非”的关系。不过,我们却不能这样来看两者的关系,因为个体人类的生命是 有限的,

2、但是个体群体的繁衍、迁徙、进化让人类存在了千万年。如 果说人类的存在是靠着“繁衍、迁徙、进化”,那文化的存在同样也 是靠着“繁衍、迁徙、进化”来维持的,在这里我姑且把这三个词语 总结为一个词“传播”。百度上对“文化传播”的定义是一一文化传播是指思想观念、经 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 地的过程,又称文化扩散,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我个人总感觉百度对“文化传播”的定义只是将文化看着一种地 理空间上,横向的扩散,但是我认为“文化传播”不应该仅仅是三维 式的扩散,为什么我们要将“文化传播”简单的看着做是“文化扩散”, 为什么只能是“从这儿到那儿的传播”,不能是“从那

3、时的那儿到这 时的这儿的传播”呢?为什么“只能是从当今社会主义中国到当今资 本主义社会美国的传播”不能是“曾经封建社会时的中国对当今资本 主义美国的传播呢?”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人驳斥我,说:“你把时间和空间揉在了一 起讲,你的“传播”抢占了“继承”与“发展”的功劳。”但是没有 传播,继承和发展存在吗?庞贝古城在公元79年因为火山爆发消失, 1748年被人们发现,这1000多年里庞贝古城文化没有得到传播,所 以,自然而然庞贝古城的文化没有得到继承与发展。为什么课本上只 教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而不是告诉人们“文化在传播中继承与发 展”?我们经常会在一些纪录片中听到这样的话:“.这个故事在民 进流传了很

4、久”或者是“.这个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为什 么这个故事在民间却流传着不同的版本呢?” .以上的这三句话中 的“流传”分别代表了三个角色“扩散二“继承”、“发展”。而“流 传”的另一个名字应该叫“传播”.这个例子可能带有“娱乐精 神”中的不严肃、不较真儿、难得糊涂,但是却能让我们感觉到“文 化传播”绝对不只是“文化扩散”这么简单。下面我要从文化传播,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纠结中走出来,说说对 文化新形式一一网络时代的文化传播。科技发展与具体国情不同,所 以我就仅用文化传播在网络时代下给中国带来的改变与影响作为例 子。文化的传播历经千百年的磨砺,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开始变得越 来越容易。科学的发展让文

5、化传播的媒介多种多样,传播的方式也更 加方便高效;社会的稳定,人类对文化的记录、保护甚至挽救为文化 向未来传播提供了保障。虽然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但是 向来带有“彻底否定”精神的中国人在每次改朝换代中总是要让曾经 的文化消失一部分.文化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就好像灵魂需要存在于肉体中一 样,文化同样也需要载体,只有拿着承载它的事与物,才能将文化进 行传播。这个载体可能是古玩、字画、典籍、建筑、手艺或者是民间 流传的故事.古玩易坏又难以修复;字画怕火怕潮怕腐烂难以保存;历史典籍 自古以来就是统治者撰写的或许只能通过民间野史才能让后人感觉 到帝王将相也是凡人,可是民间仅

6、凭口耳相传、道听途说难免也多了 很多臆造的成分,因此会很夸张;建筑则会因为改朝换代之际受一 朝天子一朝臣”的思想影响,摧毁荒废;手艺也免不了随着统治者的 喜恶和社会进步销声匿迹.文化的传播不是马可波罗夸大其词毫 无历史责任感的马可波罗游记;不是郑和为炫耀天朝皇威的七次 下西洋,这样的文化传播带来的是其他国度因被诱惑而对中国产生的 侵略欲望,是明朝的沾沾自喜后的止步不前和积贫积弱。真正的文化 传播是:司马迁的史记,唐玄藏的西行,鉴真的东渡,文天祥的 气节.他们曾经为了文化的传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可想而知 文化的传播历经了多少沧桑。传播媒介单一、社会动荡、统治专权、民众愚昧、闭关锁国、自 大炫

7、耀,这些都是文化传播实现的死穴。所以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的方式有了改变,对知 识的尊重,也让文化传播变得不再那么困难。虽然,改革开放刚开始 时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在拆旧建新的过程中忽视了一些文化古迹 的价值,但是法制民主赋予人民权利,教育普及提升人民素质,在冯 骥才等艺术家的呼吁下,很多历史建筑的生命在百姓的保护下得到了 延续。是啊,在这人民可以发表言论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里,文化人 艺人再也不会有,梁思成在天安门前的建筑被拆头一晚,边哭边抚 摸城墙的心酸了,不会有焚书坑儒、文字狱,逆臣贼子株连九族的恐 惧了.这种改变最大的贡献这是谁呢?对!功臣就是网络。不过,网 络在中国的发展与

8、全世界网络的普及应用并不是同步的,所以我只以 中国文化传播在网络时代中的影响为例.网络为文化传播带来数 不尽的好处。网络打破了人们固步自封的状态。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大洋彼岸美国人的文化,了解非洲原始部落的文化.在看到不同文化的时候, 人们会惊讶异域文明的奇特,或许刚开始时会感觉“怪”,但是见多、 识广之后也就“见怪不怪”了。发现中外文化的差异并进行思考,在 感慨世界文化丰富多彩的同时就会情不自禁的将这些差异包容,时间 久了我们会懂得,文化与文化没有好坏之分,既不会崇拜美国欧洲 的文化也不会鄙视非洲原始部落的文化,更不会妄自菲薄或自傲中华 古老文明。在敞开国门的同时,我们也敞开了自己的胸怀。学会了

9、包 容理解更学会了尊重。在与异国异域或少数民族朋友见面之前,通过 网络了解他们独特的文化礼仪、习俗甚至是禁忌,然后带着尊重与了 解进行接触沟通,我们就会感到愉悦、轻松,这样不但会提高沟通交 流的效率,甚至可能一面之缘就能产生真挚的友谊。网络的发展让人们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不用为了听相 声听戏曲到北京天津的茶馆一饱耳福;我们也不用为了观看奥运会的 转播准时的守在电视机前,造成万人空巷;甚至如果我们不用为了简 单的学习一下剪纸、编织等手工文化而花钱参加学习班或者去购买那 些晦涩难以操作的书籍.如今早起我们可以对着电脑学习气功;节 假日我可以在网上找一些异域的美食烹饪方法亲自下厨犒劳自己坐

10、在公交车上我就可以用手机看看历史故事打发一下无聊的时间. 当然,一些科技节目、生活指南、解答日常疑惑的纪录片会分好类别, 分好专题放在网上供人们观看,而这些被传播的文化更加贴近人们的 生活,用省事省力又省钱的方法改变千家万户的生活,同时也让人们 变得更加智慧,这种“分享”让人们在慢慢的克服自私改变生活方 式的同时,其实也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一些艺人或者栏目组,将网络扮演成了“文化拯救者”这样一 个超人的角色。社会在进步,一些原始民族的曲艺、手艺慢慢的被流 行歌曲影视,现代机器所取代,那些流传了千百年的文化渐渐的在人 们的生活中消失,老艺人没有继承者,而他们也要为养家糊口不得不 放弃这无人问津

11、的“传统职业”。一些纪录片、视频在网上的热播掀 起了全国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来拯救濒临消失艺术的活动,好多 人积极参加少数民族语言班,昆曲、古琴、长调歌等一些民间艺术不 仅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也被政府收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列,进行 保护。当然讲完网络对文化传播中“继承”贡献,也不得不讲讲它对“创 新”的贡献。而一提到创新我就情不自禁的想到一个人一一周立波, 这位海派清口的创始人,壹周立波秀让我一个东北人突然间感觉 到原来上海人也是很幽默的,这种幽默或许通过网络为网民们增加了 一份独特的“上海印象”。网络创造了另一种职业叫做“拍客”他们 的出现虽然分担了记者们的辛苦,但是这些优秀的业余的传媒工

12、作者 却给了专业全职的记者们不小的压力。现在兴起的微博直播更是让好 多新闻节目大失颜色。人们真是厌倦了通过煎炒烹炸被加工得色香味 俱全的信息,而要换换口味来个清汤寡水尝尝,生吞信息来感受文化 的原汁原味。每当一讲完“利”就不得不套用传统的关联旬式:“事物都是具 有两方面的,我们要辩证的看问题”。而一说到这句话我总能胡乱联 想起那就俗话一一“一个巴掌拍不响”。或许没有下面的弊也就没有 上文说的利吧。既然两者必然要共同存在,就将它们比作人的头和心 脏吧。网络被广为应用没多久,为它的方便快捷歌功颂德的声音还未响 彻城市的上空,它又遭到另一种声音指责,批评。当然网络这记好药也为文化传播也带来了不小的副

13、作用。人们的心胸打开了,人们包容了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 外来文化中的糟粕。恶习是容易沾染但不容易改掉的,作为所谓不好 的外来文化它带着友善的面具将没有抵抗力的人们迷惑。中国传统的 饮食文化在人们对洋快餐的追捧中收到了冷落,“垃圾食品”让人们 在“口感VS健康”的对峙中轻易的倒向了前者。国门打开了,为“客 人”铺就的这条友谊之路,同时让也为“坏人”开通了绿色通道。多 元的文化,多元的社会呈现在人们眼前,另类、个性、叛逆让热血青 年们,成为了追求异国文化的愤青。传统的节日被西方节日取代,脖 子上的玉佛换成了十字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种思想在民国强 制剪掉辫子后好像就不在被百姓天天挂在嘴

14、边了,而这样的话在“愤 青”的心中更是屁话,文纹身,扎出一排耳洞,带唇钉,带鼻环,甚 至在一段无味的恋情结束后也要象征性的在手臂上刻上几个字,烫出 个疤痕来证明这分感情的“刻骨铭心”传播速度的加快,媒体行业的发展,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在方便人 们生活的同时,也给那些伪专家、伪中医提供了赚钱的机会。生活质 量提高,物质比较丰富而社会节奏、社会压力和生态环境的变差,让 人们更加的惜命,因此近几年“养生”成了社会热门话题。张悟本就 抓着了这一商机,大肆宣扬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大国医道热播, 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在网上和书店热销,而被调查后才知道这个 所谓的“大师”只是个骗子。而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结论也经常让

15、人 们感到困惑。人们好像也因文化节目中“历史谜团,”“专家争议”增 加了好多不必要的烦恼。有的时候通过网络上的文化节目我们以为学 到了知识,可是如果只学不思,不进行辨别很容易被误导;而如果过 于较真,那多种多样的观点就会扰乱人们的思绪和生活。文化一创新一个老问题就再一次出现了,“批判继承” “取其精 华”.例如前一段时间引起热议的“裸体京剧”“天价月饼”、“英 文对联”.这些创新我不敢去评价好与坏,对与错,但是我不愿接 受。我并不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文言文学的很差,记忆力也不是很 好.但是一说到文化一说到中国文化我总是有颇多的感叹我没有 艺术家的矫情,没有专家的鉴赏能力,没有资深媒体人的敏锐度

16、,没 有作家的文采.但是我作为一名中国人看着中国文化被糟蹋总感 觉有一种莫名的伤感,看着那些曾经摧毁文物现在装作一本正经保护 文物的人总感到一种莫名的可笑。中国文明没有中断过,但已被自己 人摧毁的差不多了,中国结上要系上米老鼠玩偶,大红灯笼上塑料的 装饰物让人感觉少了好多喜庆的气氛,古亭一个星期就能用木头,钢 筋混凝土造就一座,粗糙的做工,用油漆大致粉刷一遍,站在亭子里 面看亭子上的画作还不如一幅小鸡吃米图让人看着心情舒畅;宫廷戏 里的故宫的红墙不是朱红不是大红,是一种“贱”红,瞬间紫禁城的 巍峨,皇家的贵气在心目中的印象大打折扣。像博鳌寺这样的建筑我 真感觉它的建造没有什么意义,政府劳财费力百姓伤眼伤心。我真害 怕逛古城,被商业化的铜臭味弥漫着古城的上空,期待与失望之间的 落差让我心疼被糟蹋的文化比心疼旅游花的钱还刻骨我承认这 种抱怨是对现实的不满,但我不是愤青,我只是太爱了,所以才会心 疼才会心急。我希望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得到更好传播,保护,少做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