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貌学问题整理_第1页
全地貌学问题整理_第2页
全地貌学问题整理_第3页
全地貌学问题整理_第4页
全地貌学问题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什么是地貌学?地貌学包括哪些主要的研究内容?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特征、地貌的成因、地貌的演变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2. 什么是形成地貌的内营力和外营力?简述内营力和外营力的关系。 “内营力”是指来自地球内部,造成地壳的水平与垂直运动,引起岩层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地震,形成地球上的巨型大型地貌的作用力。可以造成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它使地面变得高低不平,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形态,也改变这部分岩性。除火山、地震外,一般不易被人们觉察。“外营力”又称外动力。由地球以外所产生的

2、改变地表形态、地壳结构构造和地壳岩矿成分的动力。这种来自地球外部的改变地球表面形态的力量,叫外营力。它使地面趋向平坦。这种动力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能及其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产生的各种能量。此外还来源于日月引力能以及重力能等。阳光、空气、水、生物等因素,不断破坏、分解地球表面的岩石,使岩石变成碎石、沙子、泥土。在流水、风力等影响下,又产生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内营力和外营力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彼此消长,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区,二者是不平衡的。地貌形态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并不只是由一种内营力或外营力塑造而成。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3. 什么是地貌的四

3、维空间?用四维空间思维来研究地貌有何意义?作为三维空间的地貌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形成的三维空间和时间组成的四维空间的总体。地貌在不断变化发展。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地貌特征和地貌组合都是不同的。用四维空间思维来研究地貌,不仅可以了解现今地貌特点和恢复地貌演变过程,还可预测地貌发展方向。4. 分别以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貌有何特征?以内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有呈纬度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可形成寒冷气候地貌带、温湿

4、气候地貌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地貌带和湿热气候地貌带。这种分布与气候条件有联系,决定气候条件的主要要素(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有一定格局的。一般来说,温度从赤道向两极和随地势增高而递减;降水则取决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分布。5. 什么是气候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的科学。构造地貌学,一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如背斜山、向斜山、单斜山、背斜谷和向斜谷等,称为静态构造地貌,或称次生构造地貌。二是研究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分布与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方向、受力方式有关。如构造运动隆起形成的山地、台地和构造运动拗陷形成的平原、

5、盆地等,或者构造运动把已形成的各种地貌加以改造,或者断层两侧块体受断层活动影响而派生的各种地貌等。称为动态构造地貌,或称活动构造地貌。6. 如何理解“地貌过程”? “地貌过程”是由三维空间构成的地貌体,随时间演化的地貌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许多地貌具有很长的演化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地貌演化过程。今天的形态与现在的地貌过程之间可能并没有明显关系。地貌过程的性质和速率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一些地貌形成与今天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为残余形态。在高纬度地区,许多地貌是第四纪冰期时的残余。在有些地方,地貌是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前的地形残余。因此,地貌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性,7. 什么是“应用地貌学”?应用地貌学,

6、是运用地貌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诸如与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和环境管理和规划有关问题的学科。分为工程地貌学、砂矿地貌学、石油天然气地貌学和农业地貌学等。工程地貌学包括道路工程地貌、水利工程地貌和海港工程地貌学等。地貌学的应用可以分为两部分:(1)人作为地貌营力,其无意和有意(规划)对地貌过程和地貌的影响;(2)资源评价,工程建设与规划。8. 什么是构造地貌、大地构造地貌、区域构造地貌、局地构造地貌?答:构造地貌:是指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而成的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也称内营力地貌。大地构造地貌:由大地构造运动形成并受大地构造控制的地貌,叫做大地构造地貌。例如,大陆与大洋、海沟与大洋中

7、脊、岛弧与边缘海、大陆架与大陆坡、大陆裂谷与地缝合线,都是大地构造运动形成的跨越地区的大型地貌,故可以称之为大地构造地貌。区域构造地貌:在大地构造的背景上,由于区域构造差异而形成的具有区域特征的构造地貌。高原、平原、盆地、山地、海底火山等,都是区域构造地貌的代表。局地构造地貌:在大地构造格局与区域构造背景下,主要由于局地构造作用、影响而形成的地貌,叫做局地构造地貌。根据局地构造的类型,可以将之其划分为褶曲地貌、断层地貌、火山地貌、岩性构造地貌等。9. 大陆边缘包括哪些地貌类型?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大陆边缘是指大陆与大洋盆地的边界地,是大陆向大洋盆地的延伸部分,位于海平面以下。大陆边缘包括大陆

8、架、大陆坡、大陆隆、海沟4种地貌类型。大陆架:也称大陆浅滩,简称陆架,是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它的范围从海岸线开始,向海洋方向延伸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陆架坡折处为止,陆架坡折处水深在20550m之间,平均深130m,也有把200m等深线作为大陆架下限的。大陆架平均坡度0.1o,各地宽度不等,狭窄处仅几km,宽阔处可达1500km。全球大陆架面积约2 710万平方公里,约占海洋总面积的7.5%。大陆架地形一般较平坦,但也有小的丘陵、盆地和沟谷;局部有基岩露出,大部被沉积物覆盖。大陆架上资源非常丰富,如石油藏量占全球的25%,渔获量占世界海洋渔产量的90%,海滨砂矿藏量也很大,海底还有煤、铁等矿藏。

9、大陆坡:是从大陆架外缘急剧下降到深海底的斜坡。其上界水深在100200m,下界约 15003 500m,宽度在20100km之间,总面积2 870万km2,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坡度一般在36,坡面常被海底峡谷切割,地形十分崎岖。表面沉积多泥,有少量砂砾和生物碎屑。大陆隆:也称大陆裙,位于大陆坡和深海平原之间,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向深海减缓,平均坡度0.5l,水深1505000m,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边缘和南极洲周围。在太平洋仅西部边缘海向陆一侧有大陆隆,在太平洋周围的海沟附近缺失大陆隆。大陆隆上的沉积物主要是来自大陆的粘土及砂砾,厚度约在2 000m以上。海沟的两坡很陡,坡度达

10、510,其中堆积着浊积物硅质沉积火山碎屑和滑塌堆积。由于大洋板块在海底处的俯冲作用,海沟及其附近的沉积物受到“铲刮”,而强烈变形,形成叠瓦状逆掩断层和混杂堆积。海沟和与其伴生的岛弧或山弧所构成的沟弧系也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的产物。海沟最大水深可达11034m(马里亚纳海沟)。10. 简述普拉特、艾里、道顿的地壳均衡学说的基本观点。地壳均衡说(Isostasy)是按照阿基米德原理(轻物质漂浮于液态重物质之上,力求达到均衡的现象),用以解释地壳运动原因的一种假说。地壳均衡是描述地壳状态和运动的一种理论。它阐明地壳的各个地块趋向于静力平衡的原理,即在大地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度处常有相等的压力,大地水

11、准面之上山脉(或海洋)的质量过剩(或不足)由大地水准面之下的质量不足(或过剩)来补偿。运用地壳均衡学说可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如上地幔的起伏;还可用于大地测量学中研究大地水准面形状,推估重力异常和计算垂线偏差等。1855年,普拉特(J.H.Pratt,1855。英国大地测量学家)和艾里(G.B.Airy,1889。英国天文学家)同样主张地球的固体地壳漂浮平衡于液态底层之上,但二人的观点有所不同。普拉特“海福德地壳均衡模型”认为:固体地壳各处密度不同,如隆起的山脉部分密度小、下陷的海盆部分密度大,地形起伏不平,但它和液态底层的界面均衡补偿面是水平的。认为大地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度处存在一个等压面,又称

12、均衡补偿面。从大地水准面到该面的距离称为补偿深度,此深度几乎处处相等。地球表面之所以出现高山、平原和海洋,是由于地壳冷凝时不均匀收缩所致。从地面到均衡补偿面之间每一个等截面的柱体的质量相等,也就是高度乘地壳密度为常数。艾里“海伊斯卡宁地壳均衡模型”认为:固体地壳各处密度相同,地壳增厚的地区、如山脉与地壳变薄的地区、如海盆,不仅表现于其上界的高低起伏,下界呈镜象反映(山脉越高、山根越深),而且其界面是起伏不平的。把地壳视为较轻的均质岩石柱体(名为硅铝层),它漂浮在较重的均质岩浆(名为硅镁层)上,处于平衡状态(图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山愈高则陷入岩浆愈深形成山根,海愈深则岩浆向上凸出也愈高,

13、形成反山根。这样,较轻的山根补偿山体的质量过剩,较重的反山根补偿海水的质量不足。因此均衡补偿面通过山根的底部。道顿(C. E. Dutton, 1889。美国地质学家)以某一地区的地壳因剥蚀而负荷减轻,另一地区的地壳因沉积而负荷加重,均衡遭到破坏,使负荷减轻的地区上升,负荷加重的地区下降,以求得到的地壳平衡,以此解释地壳升降运动的原因。现代重力测量和地震研究资料表明普拉德和艾利的假设各有可取之处,二者结合可对岩石圈的平衡作出解释,而若按本假说来解释地壳运动的起因很难置信,因为它所表述的升降运动的机制是不可逆的,更无法来解释地壳的水平运动,因而未被广泛接受。11. 什么是转换断层?简述转换断层与

14、平移断层特征区别。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岩石圈板块的守恒型边界。加拿大人J.T.威尔逊1965年创立的一个断层新类型。岩石圈板块沿转换断层相对运动,但板块体积恒定不变。转换断层在洋底均呈线性分布,长度数百至数千公里,它们不仅使两侧洋底有很大高差,且平移错断了洋底的重力和磁异常条带。大陆区内的转换断层,情况更为复杂。转换断层具平移剪切断层性质,但与平移断层不同,后者在全断层线上均有相对运动。但转换断层只在错开的两个洋中脊之间有相对运动;在洋中脊外侧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均相同,断层线并无活动特征。由于洋底岩石圈背离洋中脊向两侧推移,转换断层另一端最终与边界或消亡边界相遇而中止。转

15、换断层的提出为证实板块构造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岩石圈板块在地球表面运动的轨迹就是转换断层,其运动特征符合欧勒定律。岩石圈板块运动的转换断层具共同转动极,证明岩石圈板块运动具球面刚体转动性质。 转换断层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特征区别: (1)随着时间的推移,平移断层两侧的中脊越来越远;但对于转换断层,虽然中脊轴两侧海底不断扩张,断层两侧中脊之间的距离并不加大。 (2)平移断层的剪切作用沿整个断层面发生;转换断层的水平剪切运动只发生在转换断层两侧的洋中脊之间的地段,其他地段没有相对剪切运动。 (3)平移断层的剪切方向与断层两侧中洋脊所显示的唯一方向一致;转换断层的水平剪切方向与断层两侧洋中脊所显示

16、的错开方向恰好相反。 (4)转换断层的水平剪切运动在转换点终止,并转变为拉张或挤压构造带;平移断层无此显现,仅在其端点逐渐变为规模很小的剪切裂隙。 (5)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所产生的地震特点不同。对于转换断层,地震只发生在洋中脊之间的断裂带上,并且都是浅震,其外延地段基本没有地震发生。 洋中脊轴部的浅震由拉张引起,洋中脊之间断裂带上的地震则是由水平剪切所产生,并且它的错动方向与转换断层运动方向符合。若为平移断层,在整个断裂带上都可能发生地震。 平移断层:又称横移断层、走滑断层,亦称为扭转断层,平移断层作用的应力是来自两旁的剪切力作用,其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位移,而无上下垂直移动。规模巨大的平移断

17、层通常称为走向滑动断层。由于断层面是采水平方向移动的,所以在野外的观察上经常没有明显的断崖,只会在地面上看到一条断层直线。12. 什么是山地、高原、平原、盆地?1. 山地:是指高于周围平地,内部有一定高差的正地形。“山地”一般具有片状区域的性质;山脉则通常指呈带状延伸的山地。现今的山脉大多是第三纪晚期(3Ma B.P.)以来构造运动和强烈侵蚀切割的产物。 在此之前的全球地表形态,大都经过中生代后期和新生代早期的构造宁静并遭受侵蚀的时期,形成了低缓的准平原。 2. 高原:是指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其周围有较大的斜坡与其它地貌分开,顶部为大面积微波起伏的平坦地形。 3. 平原:是指海拔高度在2

18、00m以下比大面积平坦地形。一般分布在稳定的地台区或地壳下沉区,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很小。 4. 盆地:是一种复合地貌类型。它由周围的山地或高原所环绕,中央为相对低平的平原(或低矮的丘陵)所组成。 盆地与盆周山地是同一构造成因的产物。13. 按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差的不同,山地可分为哪些类型?山地是陆地表面具有较大海拔高度的正地形。按山地海拔高度不同,又分为: 低山:海拔高度5001000m; 相对高差2001000m。 中山:海拔高度10003500m; 相对高差2001000m。 高山:海拔高度35005000m; 相对高差2001000m。 极高山:海拔高度5000m; 相对高差 1000m。

19、 丘陵:一般指海拔高度在500m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0m的低矮山丘。 台地:指周围有陡坎的平顶高地。顶面坡度一般小于7,起伏和缓,构造抬升是其主要成因。14.什么是断层线崖?简述其形成过程。 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的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先发育崖壁,称为断层线崖。断层崖受侵蚀逐渐消失,但侵蚀作用仍在继续进行,软弱岩石侵蚀较快而低下,坚硬岩石侵蚀较慢而高起,形成沿断层线突起的崖壁,即断层线崖。15.试述单斜构造上的网格状发育过程。 发育在单斜构造的一翼,在褶皱运动前就存在一条古老的河流,并且河流方向与岩层倾斜方向一致,称之为顺向河。顺向河发育后,地面岩层受到破坏,其支流往往沿着背斜两翼或轴部

20、新出露的软弱岩层,以及构造破碎带发育成河谷,其形成时代往往较顺向河晚,称次成河。单斜构造上,有长而缓的后坡,以及短而陡的前坡,由于雨水或其他流水作用使水从前坡和后坡成直角状汇入次成河,分别形成与岩层倾向一致的再顺向河,以及与岩层倾向相反的逆向河。16.何为顺地形,逆地形(倒置地貌)?简述其形成过程。 顺地形:地形起伏与构造形迹一致(背斜成山,向斜成谷)逆地形:地形起伏与构造形迹相反(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顺地形:由构造运动形成的,可能是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或向下拗曲,但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岩层的水平距离缩短而形成背斜成山,向斜成谷。逆地形:在顺地形的基础上,背斜顶部硬而脆,受水平张力

21、作用裂隙发育,出露了软弱岩层,经长期侵蚀逐渐变低而形成谷地;另一方面,向斜底部岩石相对较硬,抵蚀力强,背斜顶部的碎屑岩石堆积在向斜底部,最后会高于背斜轴部而形成向斜山。17.什么是地震的震级和烈度?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有关。共分为10级。相差一级,能量释放差约30倍。烈度是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共分为12度。18.试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观点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22、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海底扩张说认为,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地幔流在大洋边缘海沟下沉,带动洋壳潜入地幔,被消化吸收;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扩张形式不同:大西洋在洋中脊处扩张,大洋两侧与相邻的陆地一起向外漂移,大西洋不断展宽;太平洋底在东部的洋中脊处扩张,在西部的海沟处潜没,潜没的速度比扩张的快,所以大洋在逐步缩小,但洋底却不断更新

23、,古老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洋底一样年轻。深海钻探的结果证实,海底扩张说的上述观点是成立的。洋中脊处新洋壳不断形成,两侧离洋中脊越远处洋壳越老,证明了大洋底在不断扩张和更新。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浮在地幔软流圈之上,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内部是稳定的,板块边缘是地球表面的活动带,岩石圈板块是运动的,以水平运动为主,板块之间有拉张,碰撞和平移错动的接触方式。板块构造控制着全球的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全球共有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19.试述

24、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三大理论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主要区别:大陆漂移说是从大陆的角度立论。解释了大陆彼此之间和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见的大规模水平运动,基本理论是硅铝层在硅镁层上漂移,由于不能解释陆缘褶皱和凹陷的机制而消沉。海底扩张学说则是从海洋的角度立论。其基本理论是洋底的扩张使大陆分离,洋底的俯冲作用导致沟一弧体系的形成,解释了大陆漂移说不能解释的褶皱和拗陷。板块构造学说把海底扩张学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并总结提高为对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的认识,基本原理是地球的岩石圈分解为若干巨大的刚性板块即岩石圈板块,重力均衡地位于软流圈之上,并在地球表面发生大规模的水平转动,相邻板

25、块之间或相互离散,或相互汇聚,或相互平移,引起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 三个学说理论理论角度不同,板块构造学说从整体上囊括了从陆地漂移机制出发的大陆漂移学说和从洋盆扩张机制出发的海底扩张说,是发展十分完善的活动论主要学说。内在联系:三大构造学说一脉相承,均为与固定论对立的活动论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发展和延伸,而从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又促进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复活,因此,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是不可分割的三大部分。20.试述板块构造学说存在的问题板块驱动机制问题:地幔对流很难实现,要实现一次对流至少需要10亿年的时间,这与海底扩张速度不符。关于海沟沉积物变形的问题:洋壳向海沟俯

26、冲时应有洋壳物质带到俯冲带并发生褶皱,而现今海沟处不仅沉积物很少,且没有任何变形。关于大洋中存在大陆的问题:大洋中某些岛屿应该是海底大陆(如新几内亚东北部一海岛,其莫霍界面深2030km,应该是沉没的大陆,此事实是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无法解释)关于海底磁异常条带的问题:磁异常条带并非是一系列规则的条带,事实情况是一些不规则的条带,而且情况很复杂,难以用来证实扩张学说。21.什么是风化作用?简述风化作用的几种类型。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

27、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物理成机制风化造成岩石分解,机制风化主要是温度变化,地表流水侵蚀,海水侵蚀,风力侵蚀,水的分解等对岩石的机械破坏作用,把整块岩石破碎成岩石碎屑物。但机械风化与化学风化环环相扣,如机械风化造成的裂缝会增加进行化学风化的表面面积,而化学风化在裂缝造成的矿物也会帮助岩石分割,包括:热膨胀,冻融风化,压力卸荷,水力作用,盐结晶作用。化学风化:是指含各种化学成分的水溶液以及生物溶液对岩石的腐蚀,破坏作用造成对岩石成分的改变,常常引致其形态的崩溃,包括:碳酸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生物风化:包括生物的物理风化和生物的化学风化。 22.什么是风化壳?何为风化壳的三层结

28、构?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风化壳: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的综合产物,在陆地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的一层不连续的厚薄不均的。三层结构: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层影响因素:气候条件(气候寒冷或干燥地区,生物稀少,寒冷地区降水以固态形式为主,干旱区降水很少。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和生物风化为次。岩石破碎,但很少有化学风化形成的粘土矿物,以生物风化为主形成的土壤也很薄。气候潮湿炎热地区,降水量大,生物繁茂,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体分解过程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具有较强的腐蚀能力,故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十分强烈,形成大量粘土,在有利的条件下可形成残积矿床。可形成较厚的土壤层。)地貌条件(在构

29、造稳定的平坦地形条件下,风化壳形成的速度大于侵蚀速度,有利于形成深厚的风化壳;相反,在年轻的褶皱带,新构造运动剧烈,地形起伏大,坡陡谷深地区的风化壳一般较浅薄)岩性和时间(母岩的成分对风化壳的发育也有很大影响。风化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风化壳的发育程度。)23.风化作用的产物 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粗细不等、棱角分明的碎石块,在地势陡峭的情况下可形成倒石锥。 化学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能溶于水的可迁移物质和难于迁移,堆积在原地的残积物(性质稳定的元素富集时形成的残余矿床) 生物化学作用的产物:包括生物的物理风化和生物的化学风化。生物死亡后,腐烂分解形成一种腐植质(胶状的物质),是一种有机酸,

30、对岩石起腐蚀作用。地壳表层岩石经机械破碎,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松散物,再经过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增加了有机物质-腐殖质,这种具有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的松散物质叫做土壤。残积物:地表岩石经长期风化作用,残留于原地的松散堆积物。风化壳:地表岩石经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的长期作用,形成由风化产物组成的,分布于大陆基岩面上的不连续薄壳,剖面上风化壳在成分和结构上都有明显差异。24.简述风化壳的分带及特征全风化带:岩石完全变色,结构完全破坏,仅外观保持岩体状态,用手压成散沙状。强风化带:岩石大部分变色,结构大部分破坏,矿物变质,形成次生矿物,岩石完整性较差。弱风化带:岩石部分变色,部分岩体结构已遭破坏,部

31、分矿物变质,形成了沿裂隙面的风化夹层,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的完整性较强。25.简述风化作用的地貌意义一切外营力的先锋,其他外营力的前提;风化作用是有选择性的,不同岩石抵抗风化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即选择性风化;差异取决于矿物的成分,岩石的热容量、导热率、岩石的结构、岩石的孔隙度、裂隙度、岩石的透水性和可溶性;上述作用取决于气候条件。干旱区以物理风化为主,起作用的主要是岩石的成分、热容量、导热率、岩石的结构,湿热地区以化学风化为主,起作用的主要是岩石的孔隙度、裂隙度、岩石的透水性和可溶性。26.什么是崩塌?简述崩塌的特征及影响崩塌形成条件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体、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

32、动。崩塌的特征:陡峻的山坡上,岩体土体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沿坡向下倾倒、崩落现象,在坡脚处形成倒石锥或岩屑堆。形成条件:基本条件有地貌、地质和气候条件,另外还有触发条件。地貌条件 坡度一般在50以上才能发生崩塌,而坡地的相对高度直接影响崩塌发育的规模。地质条件 主要是岩性结构和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层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体(山体)的边界条件。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乎平行的陡倾角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气候条件 在一些日温差、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促使岩石破碎,以致产生崩塌。在软岩硬岩互层

33、地区,差别风化使软弱易风化的岩层形成缓坡或凹坡,硬岩因耐风化多形成陡壁或悬崖,这里也容易发生崩塌。在一些高山或高纬度地区,特别是初冬和早春季节,陡坎上常见崩塌现象。外界因素1.地震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从而诱发坡体崩塌,一般烈度大于7度以上的地震都会诱发大量崩塌。2.融雪、降雨 特别是大暴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3.地表冲刷、浸泡 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边脚,也能诱发崩塌。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崩塌活动。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冻胀、昼夜

34、温度变化等也会诱发崩塌。27.什么是滑坡?滑坡包括哪些地貌特征?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的地貌特征滑坡体一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滑坡壁一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的山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滑动面一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的岩、土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滑动带一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滑坡床一指滑坡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的岩、土体,简称滑床;滑坡舌一指滑坡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简称滑舌;滑坡台阶一指滑坡

35、体滑动时,由于各种岩、土体滑动速度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落台阶;滑坡周界一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的岩、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滑坡洼地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形成的沟槽或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滑坡鼓丘一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滑坡裂缝一指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一系列裂缝。位于滑坡体上(后)部多呈弧形展布者称拉张裂缝;位于滑体中部两侧,滑动体与不滑动体分界处者称剪切裂缝;剪切裂缝两侧又常伴有羽毛状排列的裂缝,称羽状裂缝;滑坡体前部因滑动受阻而隆起形成的张裂缝,称鼓张裂缝;位于滑坡体中前部,尤其在滑舌部位呈放射状展布者,称扇状裂缝。以上滑坡诸要素只有在发育完全的新生

36、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具有。28.试述滑坡的分类按滑动速度划分蠕动型滑坡,人们作凭肉眼难以看见其运动,只能通过仪器观测才能发现的滑坡;慢速滑坡:每天滑动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人们凭肉眼可直接观察到滑坡的活动;中速滑坡:每小时滑动数十厘米至数米的滑坡;高速滑坡:每秒滑动数米至数十米的滑坡。按滑坡体的度物质组成和滑坡与地质构造关系划分 覆盖层滑坡,本类滑坡有粘性土滑坡、黄土滑坡、碎石滑坡、风化壳滑坡。 基岩滑坡 ,本类滑坡与地质结构的关系可分为:均质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顺层滑坡又可分为沿层面滑动或沿基岩面滑动的滑坡。 特殊滑坡,本类滑坡有融冻滑坡、陷落滑坡等按滑坡体的厚度划分 浅层滑坡;

37、 中层滑坡; 深层滑坡; 超深层滑坡。滑坡规模大小划分 小型滑坡; 中型滑坡; 大型滑坡; 巨型滑坡。按形成的年代划分 新滑坡; 古滑坡;老滑坡;正在发展中滑坡、按力学条件划分 牵引式滑坡; 推动式滑坡。按物质组成划分土质滑坡;岩质滑坡。按滑动面与岩体结构面之间的关系划分同类土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按结构分类:层状结构滑坡;块状结构滑坡;块裂状结构滑坡29.简述滑坡的主要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与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下列几个方面有关:岩土类型 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

38、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以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地质构造条件 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同时,构造面尤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地形地貌条件 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缘都是容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十度小于四十五度,下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容易产生滑坡是地形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活动,在滑

39、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诱发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泄水,矿山开采等;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30.简述滑坡的分布规律主要与地质因素和气候等因素有关。通常

40、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海、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地段等。这些地带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通常、地震烈度大于7度的地区,坡度大于25度的坡体,在地震中极易发生滑坡;断裂带中的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则非常有利于滑坡的形成;(3)易滑(坡)的岩、土分布区。如松散覆盖层、黄土、泥岩、页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岩、土的存在,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4)暴雨多发区或异常的强降雨地区。在这些地区,异常的降雨为滑坡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诱发因素。上述地

41、带的叠加区域,就形成了滑坡的密集发育区。如中国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就是这种典型地区,滑坡发生密度极大,危害非常严重。31.简述滑坡滑动前的异常现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坡的预兆(前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如下几种:1.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3.大滑动之前,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是滑坡明显的向前推

42、挤现象。4.大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这种现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应。5.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土)体会出现小型崩塌和松弛现象。6.如果在滑坡体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或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临滑的明显迹象。7.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8.临滑之前,在滑坡体范围内的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32.简述滑坡的识别方法在野外,从宏观角度观察滑坡体,可以根据一些外表迹象和特征,可粗略的判断它的稳定性。已稳定的老滑坡体有以下

43、特征:(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2)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有沉陷现象;(3)滑坡前缘的斜坡较陡,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崩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现象;(4)河水远离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5)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6)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不稳定的滑坡体常具有下列迹象:(1)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很长,坡面高低不平;(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有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4)滑坡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5)滑

44、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6)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33.简述滑坡的发育阶段蠕动变形阶段 首先山坡上不出现裂缝,接着裂缝下侧的土体发生缓慢位移,每月仅数厘米,这一阶段历时较长,有的达数年,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常常伴随出现各种异常现象,如地下水增多,山坡坡脚土体变形等。剧烈滑动阶段 当软弱岩层被完全剪断,滑动面或滑动带形成以后,位移速度加快,一般每小时数米达数百米,有时可达数千米,在少数情况下甚至发生急剧快速的滑动,在突变之前,常见泉水变浊,坡脚局部坍塌或掉落土块。渐变稳定阶段 这是在突变阶段之后发生的,位移速度减慢,各块间变形逐步停止,滑动带在压密下排水而固结,

45、地表无裂缝,沉陷发生,最后完全稳定下来。34.简述坡面径流的形成及其作用和沟谷发育及分类坡面径流特点:水层薄,流路广,作用时间和流程短等坡面径流对坡地发育的影响:冲刷,搬运,堆积作用。坡面径流的强度大小取决于:气候、地形、地表组成物质和植被。按沟谷的大小和发育形态,可分为:汶沟、细沟、切沟、冲沟、坳沟(干谷)或河谷。35.简述地形条件与坡面径流作用强度的关系坡长 一方面坡长愈长,沿程流量不断增加,冲刷能力相应增强。(侵蚀) 另一方面随着坡长的增长,水流搬运的泥沙量增多,水流因耗能可能使冲刷能力变小,甚至产生泥沙的堆积。(堆积)坡度 坡度愈大,流速愈快,冲刷能力愈强,但坡度加大却又使坡度单位面积

46、上的受雨量减小,造成冲刷能力因径流量的减小而减弱。 坡形 凸坡和直线坡以侵蚀搬运为主,凹坡和混合坡以堆积为主。36.什么是泥石流?简述其分类及特征泥石流是一种突发性灾害,是介于崩塌和滑坡等块体运动与换沙水流运动之间的一系列连续性流动现象。它是由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相混合组成,沿山坡或沟谷流动的一种特殊洪流。系宾汉体,非牛顿体。按物质状态1.粘性泥石流,含大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是:粘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其中的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亦短,破坏力大。2.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

47、40%,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似“石海”。3.过渡性泥石流按流域形态1.标准型泥石流为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能明显的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2.河谷型泥石流流域呈有狭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上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沟谷中有时常年有水,故水源较丰富,流通区与堆积区往往不能明显分出3.山坡型泥石流流域呈斗状,其面积一般小于1000,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按物质成分1.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2.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

48、叫泥流;3.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37.简述泥石流的主要形成条件及泥石流流域分区条件:A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B坡面坡度与沟谷必降较大C充足的水源供给一条发育比较完善的泥石流沟谷,大都有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相应地 上游侵蚀区 中游以搬运为主 下游堆积区38.影响河床纵比降的因素地层条件 河床土质坚硬,能够抵抗水流的冲刷,比降较大;反之河床土质松软,则比降较小。河床形态 河床放宽,比降减小。例:峡谷比降大,出了峡谷比降突然减小。水位升降变化 河流上中游深槽与浅滩间,主要受河底起伏的影响,随水流增大水位上涨。河流中下游,主要受河道平面形态影响,由于深槽通常在河湾地段,对水的

49、阻力大,因此比降增大,水位上涨。39.简述河流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侵蚀作用 定义 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加深和拓宽河床的作用按作用方式分类 机械侵蚀和溶蚀按河床不断加深和拓宽的发展过程分类 下蚀 地貌特征 形成壶穴,跌水潭,水蚀槽等地貌形态,出现岩槛和瀑布 影响因子 水流的动能,含沙量和河床组成物质的抗冲蚀能力侧蚀 发生在河床弯曲处,受横向环流作用,流水掏蚀凹岸,形成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其结果是导致河床发生侧向迁移,并导致河曲的发育。溯源侵蚀 本质是河流下切作用在源头或河床的瀑布,裂点处向上发展的结果 影响因子 与流速,水量,岩性和土层的松散有关搬运作用 概念解释 河道水流携带泥

50、沙及溶解质,推移河床底部砂砾,改变它们的位置主要形式 推移:泥沙颗粒沿河底滚动,滑动或做跳跃运动悬移:水流中夹带较细少的泥沙以悬浮状态进行搬运溶解:河流除以推移及悬移形式搬运泥沙外,还带走溶解于水中的溶解质堆积作用 概念解释 在河流的搬运过程中,较大较重的物质沉降于河床底部影响因素 河床坡降减小 流速减慢 流量减少 泥沙增多 人工筑坝拦水地貌特征 河床横剖面由深到浅,河床弯曲段凸岸堆积致使河漫滩不对称侵蚀,沉积和流速的关系40.什么是河流侵蚀基准面?包括哪些类型 河流下切到接近这种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此面以下,这一水平面称之为河流侵蚀基准面。地方(局部)侵蚀基准面:一些坚硬的岩坎(河

51、床裂点),湖泊洼地,河流的汇口或河道中的人工建筑物(水坝)等等。终极侵蚀基准面:是指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准面。对入海河流而言,海平面是河流的终极侵蚀基准面。41.图示河谷剖面图的基本形态42.试述河流裁弯取直现象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及形成地貌根本原因:河流上的横向环流(横向环流的原因:离心力,地转偏向力,凹岸产生增水,增水后退产生横向环流)裁弯取直多发生在相邻弯曲型河流当中。冲积平原的河流在螺旋流的作用下,凹岸受到侵蚀,凸岸发生堆积,这是弯曲型河床发育过程中最主要的特征。当弯曲型河床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下两个反向河湾按某个固定点,呈S形向两侧扩张,河曲颈部愈来愈窄,当水流冲溃河曲颈部后便引

52、起自然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废弃的旧曲流便逐渐淤塞衰亡,成为牛轭湖;新河因缩短流程,比降增大,往往迅速拓宽,发展成为主槽。在山区的深切河曲,也有可能由于曲颈发生强烈的侧蚀而裁弯取直。被废弃的曲流环绕的基岩被孤立在一侧,成为离堆山。另外,为了加大比降,缩短航程,人工也可裁弯取直。43.试述河流的自调节作用(河床动力形态反馈机制)河床淤积过水断面减少水流携沙能力增大 水流携沙能力减小过水断面增大河床侵蚀水流不间断的作用于河床,而河床反过来约束着水流。当水流所携带的泥沙量小于它的输沙力时,发生冲刷。相反,如果水流携沙太多,超过了它的挟沙力,其中一部分较粗的泥沙就会堆积下来,河床冲刷使水断面增大导致河

53、流速减小,引起河流输沙力降低,最终使得冲刷作用减弱,停止,从而出现淤积,而淤积将会缩小过水断面,使得流速加大,输沙力加强,从而导致河床淤积的停止和河床侵蚀的发生。这种自馈机制,称为河床的自动调节作用。它反映了水动力,泥沙 相互作用,塑造河流地貌的过程。44.什么是河漫滩?什么是河流沉积的二元相结构?河漫滩是指洪水期被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谷底滩地。宽阔的大型河漫滩被称为泛滥平原。河漫滩具有二元相结构,下部为较粗的河床相沉积物(是较粗的粗砂和砾石,由推移物质组成),上部为较细的河漫滩相沉积(较细的粉砂和粘土,主要由悬移质组成);河漫滩占据了谷底的大部分,滩面向内侧缓缓倾斜。河床相沉积物是河漫滩发

54、育过程中由横向环流堆积而成,细小的颗粒不发生堆积而随水流向下游搬运,因而颗粒较粗;河漫滩相沉积物是洪水浸过河槽在滩面上堆积而成的,因其流速小,挟沙力弱,堆积的一般是细颗粒物质。45.什么是河流阶地?河流阶地有何形态特征?如何分级?阶地形成必具的基本条件是什么阶地:原先河谷谷地,因河流下切侵蚀而相对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成为河流阶地。每一级阶地都是由阶地面和阶地坎组成,阶地的级数是由下而上按顺序分级。河流阶地的形态特征#在河谷地带,成条带状分布,并向河谷方向延伸;#阶面较平坦,微微向河床倾斜;#阶地纵剖面上,同一级阶地上游的阶地较高,逐步到下游降低;#宽度:几十米到几

55、十公里,长度:几百到几千米,有的几十公里甚至更长;#阶地的新老关系:在同一河谷横剖面上,阶地相对年龄一般是高阶地老,低阶地新。将最低一级的阶地称为1级阶地(T1),以此类推。#阶地高度以阶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垂直距离计算。形成阶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相当宽广的谷底,后来河流下切侵蚀。46.试述河流阶地的成因由形成阶地的条件分析成因,一是宽广的谷底,这需要稳定的地壳环境,二是下切,与构造运动、长时间的气候变化和侵蚀基准面下降有关。构造运动 当地壳上升时,原先河床纵剖面的位置相对抬升,而水流侵蚀作用使河床降低,地壳上升的速率与河床下切的速率保持相等,在这种动态平衡的情况下,河床高程基本上保持原先的位置

56、,原先谷底面靠近谷坡的部分则被抬升,形成阶地。 地壳运动并不总是简单直线上升,而是间歇性的。如果在长期的总的上升过程中,每当向上运动期间,河流则以下切为主,而当相对稳定期间,河流则以侧蚀和堆积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 由于构造性质不同,阶地的形态表现也有差异。大面积上升地区,河流普遍下切侵蚀,整个河系都将有阶地形成。如果在同一时期内不同地段构造运动方向不一致,则上升地区将形成阶地,而下降地区则发生堆积,没有阶地形成。气候变化 气候向寒冷方向发展,引起流域物理风化加强,或气候向干燥方向发展,流域植被覆盖率减少。引起水系上游部分沟谷活动加强,坡面冲刷强度加大,结果使流域补给河水的水量

57、减少,流域供给河流的沙量增加,造成河床中上游普遍淤积。 相反,气候向湿热方向发展,河流中来自流域的泥沙量减少,径流量增加,由于流量增加,引起水流挟沙力加大,加上流域供给量减少,致使河床发生下切侵蚀,而形成阶地,阶地相对高度自河口向上游增加,至中游达最大值,再往上游又逐渐减少,然后逐渐向河源尖灭。 第四纪以来,冰期与间冰期气候交替出现。冰期为河床普遍加积的时候,而间冰期为河流下切,阶地形成的时期。由于这类阶地是流域气候变化的产物,因此,常称为气候阶地。侵蚀基准面下降 侵蚀基准面下降通常会引起河口段河床的增加,比降的增大引起水流下切侵蚀,侵蚀作用从河口段开始,然后不断向上游方向发展,即溯源侵蚀,在

58、溯源侵蚀能达到的范围,一般都会形成阶地。阶地的相对高度从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少,在溯源侵蚀所达到的一点裂点处消失。如果侵蚀基准面多次下降,则能在河床纵剖面上出现数个裂点,每一裂点的上游将比裂点下游少一级阶地。裂点下游的一级阶地与裂点上游的河漫滩是相应的,即裂点上游的河漫滩与下游一级阶地是同一时期的谷底。 一般认为,第四季间冰期是海面普遍上升的时期,也是河流因海浸而发生淤积的时期,间冰期是海面普遍下降的时期,也是河流下游及河口段河床下切形成阶地的时期,由于海面变化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内交替出现,因此,因侵蚀基准面变化而形成的阶地称为旋迴阶地。47.简述阶地的类型根据河流阶地的物质组成分侵蚀阶地 由基岩

59、组成,阶地面上很少有河流冲积物覆盖,侵蚀阶地多发育在构造抬升的山区河谷中,这里水流流速较大,侵蚀作用较强,所以沉积物很薄,有时甚至在河床中坦露基岩,当后期河流进行强烈下切时,河谷底部抬升形成阶地,因而在侵蚀阶地上很少找到冲积物堆积阶地 堆积阶地在河流下游最为常见,阶地全由河流冲积物组成,它的形成过程,首先是河谷侵蚀成宽广的谷底,然后冲积物加积,最后河流下蚀形成阶地。按河流下蚀深度与多级堆积物阶地间的接触关系,分为內迭与上迭。内迭阶地:是指新的阶地套在新的阶地之内,后一次的河流冲积物分布的范围和厚度都比前一次的小,这说明各级阶地的形成过程中,各次河流的下切作用所达到的深度基本一致,而后期的堆积过

60、程较短或堆积作用比前期弱。上迭阶地:指组成新阶地的冲积物完全叠置在较老的阶地冲积物之上,河流后期的下蚀都未达到基岩,说明后期下蚀与堆积的规模都在逐次减小、地壳抬升幅度下降。基座阶地 基座阶地的特点是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为河流冲积物,下部是基岩。这主要是由于后期河流下蚀深度超过了原冲积层的厚度,切至基岩内部而成。若阶地形成以后,由于地壳下降或基面上升,引起河流大量堆积,使阶地被堆积物所覆盖,埋藏于地下,形成埋藏阶地。如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一带就有这种埋藏阶地。河流阶地是一种分布较普遍的地貌类型,在阶地上往往保留大量第四纪冲积物,阶地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的分析,组成阶地的第四纪冲积物性质的研究,对于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