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文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社会 现象,它对城市的建设、农村的发展、社会的总体进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很多的阻碍因素,如土地所有权与使用 权的分离、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城市化进程缓慢、劳动 力市场不完善、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政府作用发挥不充分、劳动力主体质量不 高等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变得十分 困难,这就导致了城市发展的不协调、农村发展的滞后、社会的不和谐等一些问 题。这就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铲除这些阻碍因素,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高 效地转移,才能满足城
2、市的高速发展的需求,才能为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良 好的条件。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阻碍因素有效措施AbstractThe transfer of surplus rural labour is a social phenomenon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which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ities construction 、 villages development and socials whole improvement. However, lots of obst
3、ructive factors exist in the transfer of surplus labour in our countryside, such as the land-ownership and land use rights separation、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under the dualistic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imperfection 、 the slow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4、 imperfection of labour market、 the irrational economys industrial structure 、 the insufficiency of governments action 、the main labours low quality level and so on. All these questions add difficulty to the surpluslabourin our countryside, which has led to the inharmonious in the cities development
5、、the slow development of countryside and the societys inharmonious. Therefore, its high time to take some effective solutions to wipe out the obstructive factors so that the surplus rural labour can transfer smoothly to satisfy the demandsof cities rapid development and offer optimum condition for t
6、he new countryside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factorsKey words : the transfer of surplus rural labour obstructive effective solution目录 TOC o 1-5 h z 中文摘要 1 HYPERLINK l bookmark0 o Current Document Abstract 2 HYPERLINK l bookmark2 o Current Document 引言 4 HYPERLINK l bookmark4 o Current Document .中
7、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作用 5 HYPERLINK l bookmark6 o Current Document 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 5 HYPERLINK l bookmark8 o Current Document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 6 HYPERLINK l bookmark10 o Current Document 2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碍因素 8 HYPERLINK l bookmark12 o Current Document 制度因素 8 HYPERLINK l bookmark14 o Current Document
8、社会经济因素 9 HYPERLINK l bookmark16 o Current Document 其他因素 10 HYPERLINK l bookmark18 o Current Document 3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分析 11 HYPERLINK l bookmark20 o Current Document 制度方面 12加快土地制度改革 12促进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13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13 HYPERLINK l bookmark22 o Current Document 社会经济方面 14加快城市化进程 14健全劳动力市场 15完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9、16 HYPERLINK l bookmark24 o Current Document 其他方面 16充分有效发挥政府职能 16开展对劳动力主体的教育培训工作 17 HYPERLINK l bookmark26 o Current Document 4结束语 19 HYPERLINK l bookmark28 o Current Document 参考文献 20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个方面都进入高速发展状态。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其中体力劳动者占到很大比例,单靠城市 中的劳动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从农村转移出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到城市中去 参加城市的建设。另一
10、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发展不够迅速、生产力水平还不高, 跟城市还有很大差距。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由2008年的3.31:1扩大到 3.33:1 ,基于此原因我国已经开始注重并已经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并已经取得不小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过剩,使得人均耕 地变少,不能发展规模化耕作、规模化经营,严重阻碍了农村、农业的发展。这 也需要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 来缓解农村内部的压力,为规模化耕作与 经营提供有力条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对城市化、 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 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劳动力的转移,进城农民得到比在 农村更多
11、的收入。2009年农村居民工资收入人均2061元,比上年增加208元, 增长11.2%;工资性收入对全年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为 52.9%,比上年提高11.4 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 40%同时,留在农村的 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他们进行规模化经营,可以很好地促进新农民 的收入的增加。这样一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就可以有效的制止, 缓解社会的 舆论压力,消除一系列的社会不和谐因素,从而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与进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作用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各不相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也不尽相同。 我 国工业发展较晚,高科技产业还不多,占很大比例的还
12、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并且 我国地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这些因素都使得我国的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呈现不同的特点。尽管各国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不同,但是其作用还是有 很多相同之处,都能够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能够加快城市化的进程。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从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分析来看:第一,多从事低层次技术行业。在我国, 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大部分农民的素质、技能水平普遍较低,所以很难 达到城市企业招聘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实现高层次的转移, 只能在低层次低技术行业中得以实现。 他们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 运输业等简单的、低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其
13、中从事制造业39.4%,建筑业17.3%, 服务业11.8%,住宿餐饮业批发7.8%,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5.9%。第二,以兼 职为主。由于城乡二元管理制度原因,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多都是比较 低层次、不稳定的转移,使得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是缺乏保障的, 而土地确实他们 手里唯一的保障。如果在外失去了工作,他们还可以回到家中继续从事农业, 所 以,在我国,对于那些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来说土地是很难割舍的,这就造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多以兼职为主。从转移的流向及渠道分析来看:第一,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就地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在当地农村从事非农生产活动,而异地转移是指农村剩 余
14、劳动力离开家乡向其他地区转移,由于异地转移具有较高的流动成本和就业风 险,再加上我国户籍制度的限制,在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大多保持农民的身份, 他们家庭的其他成员也多数在农村。 所以,他们多数都是就地转业,这样在农闲 时可以从事一些非农生产活动,在农忙时又可以回到田地里劳动。 第二,向东部 转移为主。由表一可以看出,输入地仍以东部为主。由于东部地区发展迅速而西 部地区发展缓慢,东部地区人均收入高而西部地区人均收入低等情况。在收入差 的刺激下,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了获得较为理想的收入,他们会选择 东部沿海地区作为迁出地,但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拉动政策措施 的影响,对农民工就业
15、的吸纳能力增强, 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增加, 在长 三角和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减少, 农民工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 部地区转移2009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布结构转移人数(万人)占转移总人数的比重(。%同比增长率(。%输出地东 部101743.63.1中 部714631.10.9西 部581525.31.2输入地东 部907662.5-0.9中 部2477173.8西 部294020.24.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众所周知, 农民的收入主要通过种植农作物来取得。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
16、快,农村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农业耕地有限,农业劳动力总量却居高不下, 这就造成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偏低。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 这一矛盾:一方面,通过减少农业人口的比重,有利于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增加在农村生活的农民的收入平均每人经营耕地面积:据统计在农村平均每人经营耕地面积在2000年有1.98亩,2010年有2.28亩;另一方面:城市的收入水 平要远远高于农村,所以农民进城后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表二:2001-2005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rR结构变化情况一年纯收入(元/人)收入结构(%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总收 入工资性 收入家庭经营 性收
17、入财产和转 移性收入工资性 收入家庭性 收入财产和转 移性收入20012366772143913532.661.75.7200224768401487149:33.9606.12003262291815411633558.86.2200429369981746192r 3459.56.5200532551175184523636.156.76.2通过表二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 这也意味着 农村居民通过非农业活动产生的收入的越来越多。 并且,他们回乡之后会带回学 到的技术、经验和资金,为农村注入新的血液。这样一来,可以很好地解决农民、 农村和农业问题,促进我国城乡之
18、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其次,有利于推进“城市化、城镇化”的进程。城市化是我国向发达工业国 迈进的必经之路,因此城市化进程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历的转移,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数千万的农村劳动 力活跃在城市的各行各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通过农民向城镇聚集,农业 向非农业转移,逐步成为城市居民,扩大了城市的范围,从而加快城市经济的发 展最后,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 和谐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 得到快速地发展,整个社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随之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城 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并且已经构成危害社会治安,影响社会和谐稳
19、定的潜在 因素。所以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如果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 效地转移到城市中去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第一,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出去,人均土地就会得到增加,这样土地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促进农 村的规模化耕种、经营。第二,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在城市会学到很多在农村学不 到的技术、本领,他们的收入也比在农村所得的要多,这样,他们的不管从物质 上还是心理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他们也就会更好地投入到社会的大生产中 去,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2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碍因素众所周知,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效的转移,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有利 于协调城乡发展、走出二元
20、结构,加快我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但目前我国 仍存在着许多的不利因素,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下面将从制度和 社会经济两个方面着重分析这些阻碍因素。制度因素一、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政策一直实行的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其实质就是一种规模较小的土地公有制,农民只能享有土地的使用权,而产权归集体所有, 农民并不能随意对土地进行流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 弊端也日益显现:产权模糊、主体缺位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造成土地流 转过程中缺乏对转让土地承包使用权进行合理经济补偿的规定。这也制约了土地流转和土地市场的
21、形成,以及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从而影响了农民在土地流转方 面的积极性,使他们极大地依赖着土地,从而导致转移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会 选择兼业的经营方式,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在转移过程中的所需的成本, 最终影响 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之一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第三个阶段及人口迁移逐步放松阶段,虽然对迁徙自由的限制逐步松弛,但二元户籍制度的弊端依然存在。二元户籍制度将全体公民划分 为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这两种户口已经成为差别化分配各种利益的最直接标 签。其背后附加了从社会保障到教育、 医疗、公共服务等几乎所有公民权益的城 乡化差异。于是农民非常渴望迁移到
22、城市当中去,去享受作为城市户口才能享有 的各种待遇。但是他们在城市中往往受到社会歧视, 自身权益受不到保障。据统 计近六成的外出农民工没有与就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有89.8%的外出务工人员每周工作时间超过劳动法规定的 44个小时的。同时他们的子女教育、住宿、生 活等方面都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这都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进城的物质成本,又增加 了心理成本,严重打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三、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现阶段,我国城镇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都在原有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和完善。而广大农村地区,除对养老 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进行了改革外, 其他的保险项目基本上
23、没有建立起来。 这种 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使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者无法享受到城镇的社 会保障制度,而且雇佣他们的企业也不为他们办理相关的社会保险手续,一旦遇到重大波折,基本生活就得不到保障,不得不返回农村。因此,社会保障体制的 不健全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风险,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社会经济因素一、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员业为主的现代城市 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我国走了 一条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的道路: 优先工 业化,抑制城市化。这就导致我国的城市化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国城市化进程却比较缓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少,据 200120
24、02年中国城市发展 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世界城市化水平为 47%中等收入国家为60%发达国家 平均城市化水平为75%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率还不到 38%到2008年底也才达 到45.6%。二是分布不均。我国东西部的城市化进度差异十分明显,东部地区的 大城市较多且实力较为强大,明显处于领先的行列;相反,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 少实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偏好向东部转移。 这样一方 面会导致东部地区许多城市人口和就业压力过大, 从而迫使政府采取限制农村剩 余劳动力迁移的政策,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 城市不能产生聚集效益,城市化难以推进。二、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
25、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求双方在劳动力使用权的转让与购买上达成合约的 总和,它的基本功能就是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全社会的合理配置。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大多数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从事着重、累、脏、险 的工作。一方面由于户口制度的限制,他们只能留存在城市非正规部门。 另一方 面,随着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造成了对下岗人员再就业的冲击, 所以一些城市制造出了一系列门槛,进入城市的渠道来看,合,也缺乏合同约束。动力对市场缺乏信心, 转移的成功率。给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增加了更多的困难。 从农村劳动力 他们大多自发涌入劳务市场。导致供求双方信息不完全符 这为用人单位在以后钻法律空子提供了可能,导致农
26、村劳 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大大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三、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通过表三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在GDM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据主导地 位,第三产业也有明显的发展。但是跟国外相比,我国第二产业比重偏高,而第 三产业比重却偏低。不仅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偏低, 而且从业人员的结构也 不合理。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市场化程度低,在一些领域存在很强的垄断性特征, 导致了第三产业内部的低效益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缓慢, 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转移。表三:2002-2009年中国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单位:%年 份GD净构就业结构第一产
27、 业第二产 业第二产业第一产 业第二产 业第二产业200213.744.841.55021.428.6200413.4P 46.240.446.922.530.6200611.348.74042.625.232.2200810.7:47.541.839.627.233.2200910.646.842.637.427.934.7其他因素一、政府作用发挥不充分政府如何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 向城镇转移转移等方面发挥作用,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中需要解决的 个突出问题。主要从转入地和转出地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对于转出地的政府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而言,他们认
28、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民的自发行为,他们不想过多干预。所以政府就不能为农民提供很好的转移渠道和培训教育,农民只能利用亲戚朋友的关 系通过介绍转移出去,这样的就业渠道十分狭窄。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转移出去的 农村劳动力没有很好的保障,他们的利益及其容易受损。另一方面,对于转入地 的政府而言,他们对于转移进来的农村劳动力的态度不是欢迎,而是认为他们素质低,使他们的治安困难。所以他们设置了各种显性隐性的障碍来阻挡农民进城。 并且,他们也没有做好对农村劳动力的保障工作, 让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没有安全 感,他们的利益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总之,不管是转出地还是转入地政府都没 有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不能促进农村
29、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二、劳动力主体质量不高据统计,2010年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很少的有 5.73人,小学程度 有24.44人,初中有52.44人,高中有12.05 ,中专有2.93人,大专及以上有 2.41人。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落后,使得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外出劳 动力文化水平以初中为主,较低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到工作机会的获得。一般情 况下,文化水平越高,获得就业的几率就越大。文化水平较低的劳动力多集中在 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而且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倾向较大,在地域上多倾向于 就地就业的近距离转移。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缺乏专业技能, 缺乏现代管 理观念和经营意识。这样一来,不仅
30、转入地的政府和市民反对他们的转移,而且他们自己也不情愿转移出去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表四:1995年至I 2010年我国农村学校数(万所)年份高中初中r小学1995 年31124562655.92000 年162939313442008 年1762:31458:25.32010 13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分析在以上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下面我们将主要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探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对策。主要从制度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考 虑,包括赋予农民部分土地所有权、 建立有利于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 完善劳动 力市场、加快产业结
31、构调整等制度方面政府应加快促进一系列的配套制度改革,是转移的劳动力能依法享受当地居 民应有的权利和承担应尽的义务。下面我们将主要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 保障制度着手,力求寻找解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对策。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属于产权方面的制度。土地制度是否合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重 大。在农村劳动力没有获得永久的所有权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就不能携带土地 权证离土进城,就不能将原籍的土地进行处理,以获得转移所需的资本,就难以 割舍与土地的联系,就难以彻底实现转移。因此,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是促进农村 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举措。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从权属关系角度来看,是土地集体所有、农产家
32、庭承 包所用,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从经营形式来看,是农民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 相结合,但一般以家庭经营为主。但存在一些问题:土地使用权不稳定、土地的 发包方和承包方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模糊、地流转权缺失、土地收益分配不公平。 针对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首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依法自愿自偿原则;二、 公平与效率原则;三、因地制宜原则。其次,农用土地制度改革的措施具体有:第一、完善土地产权关系,构建农地权益新框架。因为土地产权关系明晰规 范是农村土地有效流转的基本前提,农村土地产权不清是我国农村经济缺乏可持 续发展、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制度性
33、原因之一, 不仅剥夺了农民对 土地完整的收益权,也制约着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成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彻底 转移就业的重要制约因素。第二、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首先,对那些有转移意愿的农户,应该允许他们按照市场价格转让其所有的土地和住宅。其次,完善土地流转程序, 进一步明确农户在土地转让中的主体地位。 最后,建立交易中介服务组织,设立 多种形式的服务机构。第三、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补偿机制。首先要严格界定“公共利益”范 围,建议对“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的司法解释。其次要提高补偿标准,扩大补偿 范围,完善补偿安置方式。最后要严格执行土地的征收程序,完善监督机制。促进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自从改革开
34、放以来,我国对户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了传统户籍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之间的矛盾。但是改革也有它的局限 性,缺乏全局性、理论指导,又缺乏落实力度,对解决根本性矛盾的作用很小。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呼唤更加彻底的户籍制度。 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的目标是实 现自由迁徙,能够适应与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最佳市场配置。 具体而言,其措施这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登记制度和统计方法, 建立以居住地为标 准的户籍登记制度。户籍的功能就是对住户人口进行登记注册, 以实现对住户与 人口的管理。我国当前应该要做的就是使户籍制度恢复其本来面目。 打破城乡分 割的二元户口管
35、理结构,淡化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的界限,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 户口制度。二、尽快消除附属在城市户口之上的特权和社会经济利益。改革就业、入学和社会保障体制,分离附在户籍上的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和社 会福利功能,实现城乡居民身份统一、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三、实行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户籍管理方式。 户籍管理实行户口登记与人口登记 并存,由以户为主转向以人为主,逐步实现由户为中心的静态管理向以人为中心 的动态管理过渡。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城市职工通过最低工资等形式的积累得到了适当的补偿。而对农民仅仅是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救济, 农村社会 保障制度
36、建设和改革严重滞后。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看,因地制宜、适 时地分层分类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对于加快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转移具有积极意义。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在农村方面:(一)建立农村养老保险。老龄化趋势日益增强,使得老 年人,特别是农村孤寡老人的赡养问题突出,成为阻碍社会和谐发展的潜在不稳 定因素。因此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其必要性;(二)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有病可看、有病看得起。(三)建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二、在城市方面:(一)建立工伤保障制度。企业必须按时定额为农民工缴纳 工伤保险费,保证农民工一旦出现职业伤害事故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赔偿。(二)
37、建立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制度。对于已在城市生活多年,且有稳定职业和固定收入 的农民工,可参加当地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三)建立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帮助他们度过重新就业前的难关。(四)逐步推进农 民工养老保障。首先要先建立一个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制度。其次,要降低门槛,实行不同的缴费标准。社会经济方面通过制度方面的讨论分析,我们已经得到一些解决措施,下面我们将从社会 经济角度出发,主要包括健全劳动力市场、发挥政府职能、注重农村劳动力的教 育培训工作。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赢的系统,随 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滞后的城
38、市化已成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要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就必须加速 城市化与城镇化进程。一、适度发展大城市大城市有着基础设施完善、经济规模大、就业机会多的优势,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和投资效率,增进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农村经济 界的增长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大城市的人口比重却很低。 因此,我国的 大城市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其实力还需要迅速增强。二、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我国中小城市较多,它也有众多优势,如规模不大,需要的物力、财力较少,发 展空间大,进入门槛低。它的发展介于大城市和小城镇之间,具有双向吸纳能力, 有利于大城市的资本、科
39、技力量和来自乡镇的人力资源的结合。 这样一来就能缓 解大城市的种种矛盾,且能基本发挥聚集效应。三、合理发展小城镇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农村实现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 必由之路,也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要发展小城镇得从以下两个个 方面落实。首先,通过合理有序地推进村村合并、村镇合并等方式,形成一定数 量的中心镇费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 其次,要积极稳妥地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 集中,是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互促互动、互为依托、共同发展。健全劳动力市场一、健全劳动力市场要坚持以下原则:(一)要以充分开发、高效配置劳动力 资源为出发点,建立统一性、流动性、开放性、自由竞争性
40、和有效保障性等诸多 功能为一体的面向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二)加快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健全 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系统。(三)切实保证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 设的经费投入。(四)加快建立和完善工资指导价位调查发布制度。二、健全劳动力市场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一)建立全国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该市场要具有以下特征:是 劳动力的供给方与需求方交易地位平等;劳动力的供给方可以根据工资的高 低,自由地选择工作地域、工作单位、工作职业和工作岗位;劳动力的需求方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支付工资的能力自由地选择劳动力。(二)制定公平对待进城民工的政策。取消各类限制性、歧视性就业政策和规 定,保证
41、他们的劳动权益、劳动安全和享受与当地居民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三)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提供各种服务。将就业培训和就业指 导推广到城乡所有劳动者;加快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在抓好地区性、区域性 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同时,要建立全国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求信息中心,促进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完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我国有着一个重要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资源丰富, 因而我国的劳动密集型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所以我要大力发展发 展第三产业,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里去,加快促进城镇化进程。一、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开始商品化、市场化
42、、社会化、集约化,所以要优 先发展农产品等大中型批发市场,通过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扩展尺长交易范围, 扩大市场容量,建设一商业流通为主的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经营中介组织, 解决农民在农产品结构调整上市场的问题,而且可以吸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鼓励第三产业中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发展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他们不仅创 造了巨大的财富,也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 但是现在任存在不平 等的政策待遇,行业准入难、税收重、信贷难等。所以应当废除这些壁垒,促进 第三产业中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在吸纳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重要作用。其他
43、方面充分有效发挥政府职能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以民间自发的形式为主, 这种自发的盲 目流动既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常转移就业, 又加大了交通的压力、加剧了部 分城市的就业安置的困难。所以,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一、输出地政府的职能(一)要广泛搜集市场用工信息,为外出农民工搭建信息桥梁。由于农村地 区劳务市场体系不健全,缺少劳务信息的获取渠道,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流动不 能及时获取真实有效的市场用工信息,他们往往凭借亲戚朋友的信息而盲目出发 进城,结果不能及时找到很好的工作,甚至导致一些人选择了非法职业。所以,这就要求输入地政府努力掌握本地区劳动力知识需求信息、企业用工技术信息, 可
44、以把双方需求进行汇总、梳理、归类,利用多方面的信息为双选择提供更多成 功的机会。(二)要做好转移过程中的一系列跟踪服务工作。对转移人员进行简单的考 试和体检,并分类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培训,然后再分批转移。在转移出去之后 还要在当地成立管理联络小组,负责签订合同等工作,保证他们的权益。(三)输出地政府还要转变传统观念,不仅通过向外转移剩余劳动力,而且 可以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可以发展以农产品为 主的大中型批发市场,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发展观光农业,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农 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让农民在家门口致富,不失为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 法二、输入地政府的职能(一)要
45、宣传改变传统观念,不能担心输入外来劳动力会挤占当地劳动力的就 业机会,担心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对外来劳动力进行不公正的对待。相反, 要认识到外来劳动力的流入,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相互流动的客观规律, 有利于竞争上岗,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二)发展劳动中介组织,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 劳动力市场的供 求信息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的流向与流量, 影响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目 前尚缺乏系统的劳动力供求信息发布体制,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方式较落后、信 息传递迟缓,政府应该积极开展以职业介绍为主要内容的各类中介服务,帮助劳动力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减少因盲目流动而遭受的损失,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
46、场 中介组织和就业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合理快捷的就业信息渠道。开展对劳动力主体的教育培训工作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与其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 未受到职业教育和培训的 农民工,具适应力相对较弱,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淡薄,通常只从事一些简单的 工作,很难拓宽其就业渠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 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增加 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教育和培训经费不足是导致我国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带来大批低素质人口的沉积。虽然我国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很多农
47、村跟城市相 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问题更为严重, 国家很少有组织 地针对成年农民进行技能培训。由于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政府是投资主体, 但是考虑政府的财力状况,单靠政府的力量肯定不够,还需要社会团体的帮助。 所以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应建立政 府、社会、用人单位、个人合理分担的多元机制。二、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培训方式上,应注重长期和短期相结合,讲求实效,充分发挥多种教育形式的 作用。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教育培训基地, 按照劳动力市场对劳动数量、素质的 要求,开辟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向结合,不断为城乡社会培养出合格 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三、加强进城农民工培训进城农民工的思想、文化和科技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经济、政治、社会 的发展。所以如何提高他们的素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各级政府 应把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纳入议事日程, 制定农民工培训计划。其次,实行多样化 的办学模式。将企业和培训机构紧密联系,而且要尽量到农村里办学,这样有组 织有计划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术培训, 促进劳动力有效转移,为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荒山绿化施工合同
- 供货协议书集锦八篇
- 二零二四年度充电桩火灾防治与应急响应合同
- 2024年度战略合作合同:互联网企业间业务合作与资源共享
- 2024年度物业服务补充合同
- 2024年度教育培训预付款协议
- 二零二四年度房地产中介与销售服务合同
- 2024年度餐饮供应链合作协议
- 2024保育员个人工作计划(33篇)
- 202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牧草种植收购合同
- GB/T 32399-2024信息技术云计算参考架构
- 2024AI Agent行业研究报告
- 2024水文情报预报规范
- 2024年新高考试题分析及2025届备考策略建议课件
- 2024年供应链管理师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资料(含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重水市场运行态势与未来竞争力剖析报告
- DL∕T 5537-2017 火力发电厂供热首站设计规范
- 2024版月子中心合同范本
-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 健身器材供货方案(技术方案)
- 信息化平台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